半蹲式技术
可分为3个部份:助跑、起跳、过竿与落地。运动员助跑的角通常为30°~50°。大部份运动员助跑距离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线助跑。为了更好地打算起跳,运动员在助跑最后4步减少身体重心,同时用膝盖落地,步长较大,步频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数第2步和“迈步”是半蹲式短跑助跑中的关键,运动员在倒数第2步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跨步时非常指出往前送脊椎,髋关节往前的速率显著地超过腰部往前的速率。跨步时脊椎超过腰部是半蹲式技术的一个特性。半蹲式短跑在跨步时紧靠横竿的是起跳腿。
起跳时要注意直腿摆动(也有少数运动员弯腿摆动),脚掌向下摆起,四肢向下挺,起跳方向应朝向横竿中央。起跳后运动员做跨过横竿动作,身体与横竿平行,同时上体向起跳腿方向转体。过竿时,四肢沿身体横轴旋转,同时起跳腿向腹部收腿,但手臂不能太紧靠颈部,小腿收成90°时立刻翻腿,背部应向两侧翻转,因而髋关节须要挺好的柔硬度。在通常情况下,运动员容易在这时碰掉横竿。四肢跨过横竿后,打算落地,落地时可单手撑地,也可两手撑地,或手和摆动腿同时落地,以致腰部侧身着地。
半蹲式短跑运动员也有采用弧线助跑的,借助弧线助跑的圆周运动惯性作用更快过竿。并且有人觉得直线助跑更好,由于:①步点可以跑得很准;②更易发挥速率。仰卧式跳远对力量、专项力量、大胸肌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因为运动员过竿是四肢同时过竿,因而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动作比背越式大得多,过竿时间比背越式短,所以仰卧式跳法对于速率素养稍差而力量、柔硬度、爆发力好的运动员较为合适。
背越式技术
也可分为4个部份: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离长9~12步,有的甚至更长,先跑直线,最后4~5步跑弧线,要求运动员速率快,跑得自然,类似田径运动员的跑法。助跑最后4步不增加身体重心,在倒数第2步时才采用脚跟随地。跨步时也要往前送髋,但幅度要比仰卧式小,类似跳高运动员起跳的动作。起跳与仰卧式不同,跳背越式的运动员要充分地发挥助跑的水平速率,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
通常说来,起跳点的距离要离横竿远些,从起跳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也要远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征是必须做旋转动作。起跳腿是离横竿远的腿,起跳时摆动腿向下向外摆,以使运动员向助跑开始方向做旋转动作。起跳后,转为背向横竿。背越式的过竿动作与仰卧式不同,运动员身体横在竿上,身体各部份依次过竿。过竿时挺腹,四肢在竿上处于圆弧状态,颈部、肩部、胸部在竿后随之下压,当身体重心达到最低点时,手肘向上并挺胸挺腹,便于顺利跨过横竿。
运动员肩膀过竿后,开始落地。为防止小腿打落横竿,运动员提臀、低头、使手臂很快离开横竿,小腿向下半蹲。落地的次序:头部—两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运动员直至最后一步时身体重心仍较高,这适宜于体重轻,速率、弹跳力好,送髋、迈步速度快,身材较瘦的运动员。如意大利男子跳远运动员S.西梅奥妮,日本女子跳远运动员D.斯通斯等。
另一种助跑形式与仰卧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后4~5步显著地增加身体重心,跑位时脚力大,频度不如上述方法快,这适宜于通常力量大、速度不非常快的运动员,如德国女子铅球运动员J.弗晓瓦和中国女运动员郑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