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哲学很难?
这是学哲学的小编常常会思考的问题。
最近在和别人聊哲学的过程中,小编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头绪。
来做一番哲学的思考吧:
当我觉得一个问题很难回答时,也许不是这个问题有多难,而是我问错了问题。所以,有没有可能“人们为什么觉得哲学很难”这个问题问错了,或者这个问题问得不够精准呢?
于是,小编想到了一个比开篇的那个问题更精准的问题,那就是: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哲学很难学?
嗯,加了一个“学”字,问题的本质就发生变化了。看,这就是哲学的魅力(这就是自卖自夸)。
为什么加了一个“学”字,问题的本质就发生变化了呢?
因为如果说“哲学很难”,这就好像在说“难”是“哲学”本身的特点,无论你怎样做,都无法改变,你就算读到博士后,“哲学”依然是“难”的。但如果说“哲学很难学”,那么“难”就不是“哲学”本身的特点了,而是学习或理解的“方式”或“途径”的特点,“哲学”本身则可以很简单、很有趣。
说到这里,学哲学和学外语就非常相似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小编举个例子。
很多外国友人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但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反倒是在上学时被英语的各种语法折磨得死去活来,回想一下当时的感觉,然后再试着站在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角度来读下面这句话:
“今天下雨路面滑,我骑自行车险些摔倒,还好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外国人表示:这四个“把”都是些啥?
保持这样的感觉,我们再来读下面这句话: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嗯,很好,当你觉得哲学很难的时候,应该就是这种感觉了。
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其实真正相隔的,是语言。所以哲学真的很难吗?恐怕不是的,只是我们并不熟悉哲学所使用的语言罢了。
就好像“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这句话,它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经典命题,是后世西方形而上学的雏形,这句话中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它要表达的含义你却很难说清楚,这是为什么?就好像学外语一样,单词好像各个都认识,但组成一句话、一段文就弄不清是什么意思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超级简单,外语怎么学,哲学照着学就好了。
学外语首先要学单词,而记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图文相配。学哲学也一样,首先要学概念,而记概念最好的办法也是图文相配。
2019年10月,超图解系列最新作品,《超图解西方哲学简史》重磅推出,从古希腊到现当代,从探索万物本原到批判社会现实——200余幅思维导图与图表,84位哲学家,97个哲学主题,跨越3000年,带你走进西方智慧殿堂。
本书在伯特兰·罗素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简史》的结构框架下,广泛吸取其他学界名家的研究成果,精选84位哲学家及其观点,用近200幅思维导图与图表,将复杂晦涩的西方哲学图像化,以超图解的手法为你展现西方哲学的发展演进,带你探索西方文明的本质与内核。
为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能长居西方高校必读书单榜首?怎样的哲学思想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何以理性文明著称的欧洲会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认为,想要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必须了解其哲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洞悉历史的发展。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其《西方哲学史》对中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大多数中国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也是整个西方社会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