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关键词维度西方互文性理论发展

网络 2023-01-08 06:01

摘 要 互文性是在20世纪末西方文论从结构向后结构发展时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这种理论是由巴赫金、巴特以及克里斯蒂娃等人提出的,并由米勒、布鲁姆、里法特尔、热奈特等人对其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历史,逐渐成为了包含多种主旨、具有双重作用的一种理论概念。并且,互文性理论最终得以发展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一是文学批判的语言之维,另一个是历史之维。

关键词 维度 西方 互文性理论 发展 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ZHAO Xiaoyu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tertextuality is a major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20th century structure backwards from the proposed structure. This theory is by Bakhtin, Barthes and Kristeva, who raised Miller, Bloom, Lifateer, Genette, who condu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etical and supplements. Western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text has undergone a long process and history, has become a theoretical concept includes a variety of subject, has a dual role. Also,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eventually be developed with two very important dimension, one dimension of the languag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other is the history of Victoria.

Key words dimension; western; intertextuality; development; structuralism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_西方戏剧理论_互文理论巴赫金

0 前言

互文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中期西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发生冲突时出现的。互文性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伴随着观念上的改变。很多学派对互文性理论进行运用、阐述,推进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并带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色彩。互文性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应用等不同的方面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

1 互文性理论的内涵

互文性也可以被翻译成为文本间性、互文本性。互文性理论是由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向法国的读者介绍关于哈伊尔・巴赫金的作品时第一次提出的。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文组合而成的,所有文本都可以对另一个文本进行改变和吸纳”。 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互文性理论主要强调文本影响研究的理论,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联系的互相影响。但是,互文性理论产生的背景非常复杂,很多学派对互文性理论的解释和理解都大相径庭,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随着互文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含义的加深,互文性概念逐渐成为一个抽象的术语。有学者对互文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迷糊的总结:“互文性这个词语常常被使用,并成为了文学词语中概念不清的一个概念”。②

2 互文性理论的起源

2.1 巴拉图突出的“模仿论”

柏拉图在一篇文章中将使人称为模仿者。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他将艺术作为模仿的载体。③模仿论在艺术方面与互文性有相似的地方。虽然在这个时期并没有提出互文性这一名词,但是认识到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是对文本产生了互动性的理解。因此,很多学者将柏拉图提出的模仿论看作是互文性理论的起源。

2.2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

西方戏剧理论_互文理论巴赫金_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方法最初来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模式。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可以分为能所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④符号系统必须关注符号之间的关系结构。因此,从索绪尔提出的符号理论来看,主要是强调语言学中的关系,这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比较明确的发展源头。

2.3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是在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批评家。他在发表的一遍文章中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移到作品上,从诗人转移到诗本身上。他的批判主义注意创作原则,强调传统对文本产生的影响,艾略特认为,无数个小的作品,组成了一个交错的体系,这不仅不会束缚一个人才能的发挥,反而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材料,对过去和现在的文本产生作用。⑤虽然这一理论并没有被提及互文性概念,但已经显现出互文性理论的早期形态。

2.4 巴赫金的文本对话等理论

巴赫金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深受索绪尔思想的影响,与索绪尔不同的是他更加关注语言环境以及语言的社会性。他在1929年创作的作品中提出对话理论。他认为:“一切都归于对话”,即所有的话语都是对于上一句话语的回答,在特殊环境中选择的话语具有他者性。⑥巴赫金在这一时期内提出了很多关于对话理论相关的思想。后来,克里斯蒂娃将这种思想进行了延伸,提出了引文拼接概念,这位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

互文性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是在1966年克里斯蒂娃的一篇文章中,互文性是克里斯蒂娃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形成的,这一术语的提出对于互文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⑦1967年克里斯蒂娃又进一步提出了互文性概念。1969年,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研究文本语言工作的基本要素――读者、作者、文本。1974年,她将互文性概念中强调了革命的本质。她将重点放到了文本件的互动上,将巴赫金的主体间性发展成了文本间性。⑧这一阶段,互文性理论被正式提出。

4 互文性理论的形成

巴特尔被认为是推进互文性理论真正形成的一个重要人物。克里斯蒂娃在1966年巴特尔开设的研讨会上介绍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特尔在1968年发表的一个作品上采用“引用”一词,对作者原创性和作者的地位进行了否定,强调读者的地位。⑨他与巴赫金都认为文本是一个多重空间,否定作品源于作者一人的意识。不同于巴赫金的是他认为文本意识只与读者有关系,与作者无关。在20世纪70年代初,巴特尔在书中运用了“互文”一词。后来在他很多的作品中都出现了这一词语。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_西方戏剧理论_互文理论巴赫金

1972年,互文性一词被证实作为专业术语列入专业术语辞典中。1973年巴特尔在词典中对互文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⑩因此,巴特尔成为了推广互文性理论的先驱者。巴特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互文性概念进行了内容的细化和补充,在他的宣传下,互文性逐渐成为了理论家讨论的焦点话题。

5 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有Gerard Genette、Antoine Compagnon、Michael Riffaterre等人;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娃、耶鲁学派等。

5.1 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

(1)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热奈特对于广义文本的研究主要是从结构主义诗学的角度进行的。他提出了跨文本型这一概念,主要将其分为五大类:统文性文本、互文性文本、类文本、超文性文本、元文性文本。 这五类文本之间虽然分离,但又处于交叉联系的状态。(2)里法泰尔的互文性理论。里法泰尔创建了结构主义阐释学阅读理论。他在越低理论中渗透着大量的互文性思想,并将互文视为一种方式,将其发展成为了接受理论的概念。 在里法泰尔看来,后结构主义文本性理论太过于强调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实现文本大意的完整性和清晰性。

5.2 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

(1)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是建立在哲学及其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德里达对互文性的理解和解释充满了哲学色彩。 他认为一切文本都可以承载很多的痕迹。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德里达对于相对性等思想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否认文本的最后追求和意义,突出文本的不同点。“延续”和“传播”等概念的提出使文本意义变得模糊不可确定。(2)耶鲁学派与互文性理论。在互文性理论发展过程中起较大推动作用的还有耶鲁学派。耶律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美国耶鲁大学活动在批判领域的几个教授形成的阵营。他们也是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他们将互文性理论用于文学批判中。但是他们在应用互文性理论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6 总结

互文理论巴赫金_西方戏剧理论_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互文性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并受到了各种思想的洗礼。互文性理论有利也有弊,必须对其端正态度。尤其是应用在我国,有关互文性的问题有很多,必须系统地对其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互文性理论的发展。随着文学性探究的深入,互文性理论已经被应用到很多的领域。目前,有关互文性理论的研究逐渐成熟,在互文性理论发展的同时,国内国外的学者需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 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va Reader, ed[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② [法]弗朗索瓦.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M].季茂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145-149.

③ [法]蒂菲娜・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160-172.

④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A].巴赫金全集,第五卷[C].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7):33-34.

⑤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A].巴赫金全集:第三卷[C].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10-11.

⑥ [法]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Z].杨杨,译.北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1988(12):11-88.

西方戏剧理论_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_互文理论巴赫金

⑦ [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Z].张银德,译.上海:上海文论[J].1987.

⑧ [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M].王耀进,吴佩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⑨ [法]热拉尔・热奈特.印迹稿本[A].热奈特论文集[C].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⑩ [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A].米勒.重申解构主义[C].郭建英,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希利斯・米勒.史蒂文斯的演示与作为治疗的批评[A].米勒.重申结构主义[C].郭建英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A].[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C].刘翔宇,程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A].罗兰・巴特随笔选[C].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日]西川直子.克里斯托娃:多远逻辑[M].王青,陈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范思勇.西方文本研究的范式演进:从自足到开放[J].外国语文,2014(4).

互文性 巴赫金 结构主义 文本分析 空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