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23-01-0321:39本篇短文旨在说明白“宅”

网络 2023-01-07 22:00

2023-01-03 21:39

[闲聊杂谈] 什么是宅,关于宅的定义探讨

本篇短文旨在说明白“宅”这一名字的界定范围,主要通过对其的传统意义以及随时代而产生的含义变化进行溯源,最终理清“宅”的内涵,并对新时代的宅文化的变迁提供一个坐标系,以帮助许多新人(无论是宅文化的新人还是二次元游戏的新人)厘清概念,避免无意义的争吵。

说到宅文化,果然还是避不开日本。毕竟不管怎么说,宅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都是由外传入的外来文化,特别是现在许多名词都是沿用的日本名词,比如谷子,日语グッズ实际上是英文GOODS的意思。你看,甚至都还受英文文化间接影响。

原教旨主义名词解释_刘一明西游原旨pdf_旨教斋法

宅,或者更正式点应该说オタク(汉字写为御宅),根据日本国语辞典,本意为第三人的家庭或者房子本身的敬称。也常常引申为对别人家里男主人的敬称,或者是对方所属公司,社团的敬称。而在20世纪末,日本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逐渐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同等地位,但又不太亲近的对象相较而言的尊敬称呼,以及对某件事特别热衷,且十分了解的东西或者人。

刘一明西游原旨pdf_旨教斋法_原教旨主义名词解释

首先,从第一个变化说起。日语中的第二人称称呼是很极端的,宅群体耳熟能详的あなた、きみ、きさま、おまえ、曾经是用在上位者或平等者之间的对话中的。然而,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对话出现了待遇性的水准低下,即,从当初的上位者或平等者间的对话关系,变成了下位者或平等者的对话关系。きさま,おまえ这种更是被日本人称为[骂倒二人称],直接沦为了骂架用语。那么,平等关系总得有个词用吧?又不能太有攻击性,又能表达距离感。不得不说,年轻人就是有创造力,更别提后现代的抽象年轻人们了。御宅就这么出现了。其虽然形式上是一个敬称,但忽视了对方的头衔和等级进行直接称呼其实在日本人眼里比较失礼,并且通过以代指家称呼对方的方式表明距离感。但不管是通过如何的一种联想,御宅,担负起了平等关系第二人称的职责。而在楼主已知范围内,这一称呼出现在大众视野,也是在漫展等集会所在地,各个年轻人互相之间以此相称。这种时候,非宅群体虽然会用宅来形容一部分对事物特别热衷的人或事,且暗示对方不一定善于沟通交流,但姑且还只算是轻微贬义。

那么,这种时候,就要提几个接连的大事件,来为御宅的究极贬义迎来开幕式了。1989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连环幼女杀人案件。嫌疑人的屋里被发现有许多片子。然后日本社会整个就和村东口的王大妈一样,碎嘴子起来了,纷纷锐评御宅就这个德性。更有一位筑波大学教授,多年后在其著作(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中锐评,御宅就是一群将美少女角色与性相关,并且对其疯狂爱慕的,精神不成熟的人群的代称。泥潭今天有个帖子,就在争论什么是御宅,要不看看对不对的上这位教授的定义。强调一下,根据这个教授的原教旨主义级别的观点:御宅族有较强的萝莉控倾向,喜好主体为美少女角色,并且在现实社会会对异性产生排他反应(简单说,单身)。当然,现在可能还要加上正太控倾向,但不管怎么说,宅文化浓度一定程度上与幼态审美有关系。不管怎么说,这一事件,可以说是给御宅打上了发放边境的烙印,到21世纪ACG文化如火如荼的时刻,也仍然摆脱不掉的贬义。甚至,即使到当今社会,御宅的,特别是男性的御宅仍然是被骂的最惨,处于最政治不正确的一部分。这与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有关,此处不多赘述。

说回来,1989年那次连环幼女杀人事件后,御宅彻底沦为人下人专称,就跟上学时期嘲讽同学是某90后耳熟能详的寝室犯罪者一样。不仅如此,由于1993~1995年间,AUM在日本引发多起连环杀人事件,御宅一族又莫名其妙被扣上个和AUM有关的屎盆子。至此,在日本的御宅一族风评彻彻底底寄了,甚至同期的诸多动画作品漫画作品,对自己的用户对象,都开始采用纸巾,窗帘,大飞机,等破烂梗进行创作。你看,阿宅就是逊啦,明明自己才是消费者,却被创作者骑脸如厕,还甘之若饴。

然而,歌唱的好啊,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有地理隔阂但又相同爱好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各种ACG产品借由网络蓬勃发展,二创层出不穷,并吸引到了外国人的视线。我常说,日本社会是保守的,固化的,是一个明明现代化了但却仿佛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一般的存在。但乡土社会,是顶不住工业化的车轮,信息化的电离子的,即使你不愿意接受,别人也可以砸烂你的家门强迫你接受。总而言之,外国人对日本ACG的兴趣,成功让日本的大多数变成了镍币人,尽管对宅文化讨厌的不行不行的,也不得不在国策上加入ACG发展,振兴战略。但即使,曾经一代经历了结构性暴力的人群,也并不会失忆。人们并不会因为别人的镍币而感到感动,最起码大多数不会。

由此,御宅这一名词,又产生了新的定义。对自我的自嘲,对自我的贬称。像我这样的老宅男,实际上经常自嘲,但有些时候,也会有人跳脸,踩着我的自嘲骂我。我时常觉得这很过分,而对方却不能理解。我只能不断给他解释,御宅是自嘲,自嘲。可对方大体是听不懂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整个宅文化几十年来的变化。我自己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出生前所发生的事情,在泛娱乐化的当今,只是想说自己想说的话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呢?新时代中的御宅,是自嘲,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本身就是为了不被他人伤害,所以自己自认了我是御宅,我这个群体都是TERO,都是坏蛋,所以你放过我吧,别拿政治正确压我,别拿人生理想压我,别拿道德压我。我已经是这个社会骂到烂的存在了,你就可怜可怜我,别在那秀你的优越,从我这夺取你的精神食粮了,我不会和你抢现实社会的资源,美女帅哥也好,豪车大房子也罢,你尽管拿走,我就要和我的纸片人互相搀扶,度过接下来的日子。这就是楼主眼里新时代御宅的定义。它已经无法指代某个群体,因为群体被泛化了。外国的小资们来了,现充们来了,某种程度上,还拯救了我们这些被社会踩进土里的御宅。我们讨厌现充,但我们只能依靠现充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我们只是有一些爱好,但这些爱好被无良媒体放大,群体标签一挂,什么都没了。甚至于,御宅的群体性称呼都以为滥用逐渐难以形容,只剩个自嘲的定义了。

当然,上述角度主要是从日本的御宅族出发。国内的情况不能说完全一致,最起码我也是在国内接受到的二次元文化熏陶,但肯定有所区别。正如之前看到的一位女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的潘妮妮老师吧?时间久远记不太清了。我记得她曾经提到过,国内和日本,接触二次元文化的主体人群,大体是不同阶级的人群的。阶级不同,又如何互相理解。老二次元,最好也借此擦亮眼睛,再当遗老,也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运动是永恒的。坚持唯物观能让自己好过一点也不定。二次元得在这种时候谈唯物论,不得不说,也是讽刺的彻底了。至于阿宅们真正的阳光?我不知道,也许阳光确实来了,但属于现充。

御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