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组图)

网络 2022-12-02 13:57

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第五章P60-62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五章62-63

4,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第六章P66-67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六章P70-72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第二次思考题

第三次思考题

第四次思考题

3.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

目的的活动构成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

4.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5.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生产力本身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受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终究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尺度是一种客体性尺度,立足于社会的客体方面、客体因素,力求把握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生产力只有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历史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人格等等都应受到尊重。发展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利益、社会的权益。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1)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霍尔巴赫也持同样观点。这个命题是爱尔维修等人对人的本性及其精神、观念的来源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所引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命题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的错误。

(2)命题含义:人道德面貌的好坏和才智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从感觉论,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即自爱(自私、利己),使自爱本性在道德上趋向于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对人的精神、道德面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人的道德动机与目的和人的利益分不开的,而好的政治法律制度适应人的本性,奖励美德、惩治恶行,因此使人向善。反之,就会使人向恶。他们对教育概念的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既指政治法律制度等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也指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才智是后天获得的唯物论观点,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才智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教育的结果。

(3)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对环境的理解上、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们尚未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1)存在主义代表萨特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这些痛苦不安的心理源于在人生的过程中,人要独立地面对他所遇到的人生问题,并独立地做出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他又必须自己负完全责任。

(2)鉴于这种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存在主义者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根本看法,认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在萨特看来,这构成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全面的、绝对的自由。人的自我超越潜力是无限的,在空间的发展上也是没有界限的。

(3)自我选择观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之自主,人之选择,人之自由,都不过是一种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的客观运动规律。要看到和承认主观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客观性,尽量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并不像存在主义阐述得那样让人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

存在主义对自我选择的认识是偏颇和空洞的,但它在极端地强调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时,也给我们发挥主观因素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将人类所能发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尽可能的主体主观因素发挥到极点。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1)恩格斯《反杜林论》提出的一个关于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关系的哲学命题。杜林以为作为“简单的”、“终极的”成份亦即“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那些”存在的形式的原

则”乃是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些原则或模式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当去适应这些原则。对此,恩格斯论道:“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谓的“存在的形式的原则”或“模式”,实质上都是一些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诸客观现实的人类思维的或意识活动的产物。

(3)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唯物主义地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之间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并为以后明确提出并科学阐发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1)马克思提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及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只能通过解决新的现实问题来实现。因此,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成为关键。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各项热点问题。辩证地看,既要看不利影响,也要看正面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向前发展的,避免以唯心史观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透过有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观念的东西,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关系。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1)刘少奇提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就由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各有不同,人们的社会本质也各有不同,

(2)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利益、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他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3)世界历史上只有共产党员及马克思主义者,才承认自己与一切人们及历史社会事物的党性与阶级性。这也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殊阶级地位,使得共产党员能够公开认识并宣布这个真理。这个真理的公布,对于无产阶级并没有害处,而对于剥削阶级则是很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样就揭破了他们的黑幕,使他们更难于拥护他们少数人的利益。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

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1)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

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2)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时,要充分考查人民群众的意志,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价值。当然,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过重大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决不能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陷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其次,要坚持阶级的观点,正确界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活动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有阶级性的,他必然是所属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超阶级现象,要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阶级实质。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减轻剥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其实质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再如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时,在其墓志铭上写着“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要求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对此则既要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对促进全球局势缓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更应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的内外原因及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深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第三,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要挖掘历史人物的背景,如阶级、政治地位、言论、动机等,但这些背景不是衡量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其活动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据此来评价武则天就不会在其道德标准和任用酷吏上纠缠不清,于是,就有了“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结论;而在评价康熙、乾隆时就应把握当时国内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相似的历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95年高考题“(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结论分析等。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着,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一方面要把历史人物严格地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去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也只能以其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代而苛求古人。

第五,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全貌。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纵向”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持续性进行纵深的考察、阶段的分析、评价。“横向”就是对历史人物不同阶段的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横向的比较、综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被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看作组成系统的著名定理,并已在目前的系统论研究者中被承认为系统问题的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观点。

(3)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部分之和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形成整体,并非只是一种堆积,而是以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亚里士多德只是给我们指出部分与整体存在不对应性,如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只是揭示了系统方法整体性原则的客观依据问题,而并不是说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认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整休的系统性,而没有看到构成整体的部分所执行的只是整休赋予的功能。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

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正式开始于1988年,90年代达到高潮。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与此前进行的两场讨论有关。一是1978年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提高了对实践的认识,引起学者们对实践的涵义、属性、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的全面研究,其成果之一是拓宽了实践的领域,使实践的范围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里,而且也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二是1985年开始的关于如何改革旧的哲学体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旧哲学体系是走了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现行的体系。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对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论断没有分歧,但对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等问题,引起了较激烈的争论。总体来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关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对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理解,是研究实践唯物主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因此,他们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方面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命题,其侧重是在“实践”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行动的唯物主义”,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所引起的伟大变革方面去考虑。第二,对实践唯物主义与本体论的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否认物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它就是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三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四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本体论。第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当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三是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第四,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贡献。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二是对

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星光计划的社会福利性主要体现在哪里_共同体与社会 主要内容_共同行动纲领内容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答: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分析各种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

特殊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特殊的本质。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仅有“问题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第五章P60-6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规定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

第二,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第三,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揭示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性特点。

第五,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主要分析社会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动力因素。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1、方法论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又表现为具体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社会共同体又有什么特点呢?进一步说,如果考察了人所处于的社会共同体的性质和特点,那么,对于认识具体的人的特点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研究特定的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使人是特定的人的基本途径。

2、社会结构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共同体组成的复杂性体系

家庭,家族:以特殊利益为基础,以特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同一个阶层可能包含不同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阶级:同一各阶级包含有不同的阶层

社会阶层分析的价值:明确收入差距状况∕模糊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清晰地分析社会结构

3、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方法论要求:两者要相结合。分析社会问题,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社会共同体的制度特征的构想。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五章62-63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六章P70-7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结构 世界历史 世界主义 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