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件,前往提取
目录1
撰著说明1
导论1
上册25
第一卷 当代文学形态发展史25
引言25
第一章 社会再现形态32
概述32
Ⅰ叙事型文学作品的形态35
第一节后视角35
评书体后视角——故事体后视角——角色后视角48
第二节 自足性的艺术结构48
第三节工具性的文学语言74
情节结构——性格结构——编年结构——理念结构74
人工的文学语言——外延的文学语言——公众的、97
社会的文学语言97
Ⅱ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形态97
第四节自得性的抒情情结97
第五节聚敛性的抒情结构105
第六节程式化的抒情语言113
第二章 传达理念形态123
概述123
Ⅰ叙事型文学作品的形态126
第一节叙述角度:超验的全知全能126
第二节艺术结构:一切服从理念131
第三节 文学语言:政治功利的符号139
Ⅱ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形态145
第四节抒情结构:战、斗之情145
第五节抒情结构:理念层递式148
第六节抒情语言:程式化的极端149
第三章 人生表达形态151
概述151
Ⅰ叙事型文学作品的形态152
第一节 内视角152
普通后视角——第一人称内视角——单人物内视角168
——其他视角的初步探索168
第二节 自在功能的艺术结构168
自足性的艺术结构——心理和情绪结构——象征结183
构——其他艺术结构的初步探索183
第三节摹写经验的文学语言183
Ⅲ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形态193
第四节思辨性的抒情情结193
第五节情感直叙式的抒情结构196
第六节破除程式的抒情语言198
第四章 本体多元形态202
概述202
Ⅰ叙事型文学作品的形态204
第一节 自由的叙述角度204
后视角与内视角——外视角——复合视角218
第二节开放性的艺术结构218
自足性的艺术结构与心理和情绪结构——象征结构237
与荒诞结构——纪实结构与生活流结构——具有237
结构主义特征的艺术结构与复合性艺术结构237
第三节体验性的文学语言237
Ⅱ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形态243
第四节多样化的抒情情结243
第五节随意性的抒情结构246
第六节建构性的抒情语言248
引言255
第二卷 当代文学主题发展史255
第一章人的社会性文学主题模式259
第一节人的社会性文学主题及其发展259
人的社会性文学主题的基本内涵——文学主题的历265
史转换265
第二节人的社会性文学题材265
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及其矛盾冲突运290
动的展示——伦理道德生活的探索290
第三节人的社会性文学形象290
英雄形象——转化形象——敌对形象306
第四节人的社会性文学思想内涵306
歌——道德与情感:心灵的抒情曲320
第二章 人的政治性文学主题模式320
英雄主义的颂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战320
第一节人的政治性文学题材322
第二节人的政治性文学形象326
政治观念化的“高大全”武英雄形象——反动政治331
阴谋下的“造反英雄”形象——“走资派”:被丑331
化的革命老干部英雄形象——政治英雄形象331
第三节人的政治性文学思想内涵331
虚假而空洞的“革命化”思想——反革命政治阴谋336
思想——人的生活的政治性与艰难人生探索336
第三章人的人文价值主题模式336
第一节人的人文价值主题的界定及其发展概况336
第二节人的人文价值题材338
第三节人的人文价值文学形象358
的题材的发现358
道德的审视——其他生活领域特别是普通人命运358
识分子与干部生活的扫描——婚恋、爱情及伦理358
概述——政治与文化的历史反思——现实改革的审358
美关注——战争与军营生活的写照——青年、知358
领袖形象——军人和英雄形象——苦旅者形象——380
改革家形象——否定性形象380
第四节人的人文价值文学思想380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现实化、悲剧化与平民化395
——从政治反思走向社会和历史反思——从反映395
时代的改革走向反映改革的时代395
第四章 人的多元化文学主题模式395
第一节人的多元化文学题材396
文化生活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人的生存环境文学409
题材——重大社会政治生活题材409
第二节 人的多元化文学形象409
第三节人的多元化文学思想422
传统的因袭者形象——社会适应者形象——现实生422
活抗争者形象422
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扬弃——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的思432
考——关于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432
第四节新主题:自我的处境与文本的意义432
目录441
下册441
第三卷 当代作家文学观发展史441
引言441
第一章社会功利型文学观446
第一节概述446
第二节社会功利型文学观的不同表现类别450
第三节社会功利型文学观的成因484
——革命功利型文学观484
工农兵功利型文学观——主体性功利型文学观——484
真实性功利型文学观——审美性功利型文学观484
第二章 政治理念型文学观495
第一节概述495
第二节政治理念型文学观的理论主张497
第三节政治理念型文学观的成因501
第四节社会功利型文学观的曲折道路505
第三章 艺术求真型文学观513
第一节概述513
第二节艺术求真型文学观的类别516
传统性艺术求真型文学观——开放性艺术求真型文541
学观——体验性艺术求真型文学观541
第三节艺术求真型文学观的成因541
第一节概述548
第四章本体多元型文学观548
第二节本体再现型文学观551
第三节本体表现型文学观563
第四节本体形式型文学观579
第五节本体多元型文学观的成因587
第四卷 当代文学思潮发展史595
引言595
第一章 社会化文学思潮模式600
第一节概述600
建国以来的文化背景——当代文学思潮方向的确认612
——十七年文学思潮发展线索612
第二节前期文艺运动与文学思潮612
第三节 后期文艺运动与文学思潮627
文学思潮——经验教训627
前期文艺运动概述——文艺批判运动中的现实主义627
后期文艺运动概述——运动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失落643
与浪漫主义的兴盛——经验教训643
第四节 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643
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思潮——文学创作中的浪漫650
主义思潮650
第五节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65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双百”方针实施后现实主义理论争鸣的新局面——关于英雄形象塑造的争论——调整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回归第六节文学接受与文学思潮661
第二章 政治化文学思潮模式666
第一节概述666
第二节文艺批判运动与文学思潮668
“文革”文艺批判运动概述——运动中的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文革”文艺运动的历史根源及经验教训第三节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676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第四节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683
第五节文学接受与文学思潮691
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模式——现实主义文学潜流691
——天安门诗歌运动691
第三章 人生化文学思潮模式696
第一节概述696
新时期文化背景——转折时期文学思潮的总体走向701
及历史特点701
第二节文艺运动与文学思潮701
拨乱反正时期——历史的反思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707
入发展——运动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回归707
第三节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707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大潮——文学思潮的第二种走719
向——主观表现719
第四节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719
义问题的讨论732
第五节文学接受与文学思潮732
“新的美学原则”的讨论——文学中人性、人道主732
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主潮——关于“朦胧诗”和732
第四章 本体化文学思潮模式737
第一节概述737
本时期思潮概观——本时期文学思潮的历史特色743
第二节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743
创作中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760
的强大生命力——创作多元化与文学思潮的多元760
互补760
第三节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760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论战后的理论走向——关于新767
时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对文学本体的理767
论思考767
第四节文学接受与文学思潮767
引言775
第五卷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史775
“轰动效应”的消失——读者的本体多样化选择775
第一章 政治批评模式784
第一节政治批评模式酝酿期述论785
对文学作品错误的政治批判之述论——比较正常的812
作品批评之述论及历史美学批评之出现812
第二节政治批评模式高潮期述论812
反右斗争中对小说“毒草”的批判——反右斗争中825
对诗歌“毒草”及其他“毒草”的批判825
第三节政治批评模式深化期述论825
以英雄主义颂歌为主调的作品评论——比较正常的871
作品争论——对作品开展错误的政治批判871
第二章 政治大批判批评模式871
第一节对“文革”前作品的大批判872
第二节对“文革”中新作品的大批判885
主义的危害性885
征——大批判的实用主义手法——大批判中实用885
大批判的政治目的与内容——大批判的实用主义特885
批判所谓否定“文革”的作品——批判所谓为错误896
路线翻案的作品——批判所谓为走资派歌功颂德896
的作品——批判所谓宣扬修正主义路线的作品896
第三章 社会功利批评模式896
第一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性转轨896
文学理论的转轨——文学批评的转轨907
第二节社会功利批评与新作扶助907
关于批评目的——关于批评标准——关于批评方式924
——关于批评概念924
第三节社会功利批评与作品争论924
论937
第一节历史美学批评模式述论937
第四章 主导与多元批评模式937
向与典型性的争论——关于作品境界与格调的争937
关于作品中人生哲学的争论——关于作品的思想倾937
关于批评目的——关于批评标准——关于批评方式945
——关于批评概念945
第二节 多元化批评模式的萌生945
发生学批评模式——文化批评模式——形态批评模957
式——其他批评模式957
余论957
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整体回顾957
关于文学批评与专题论争——关于文学现象的综合974
性研究——关于当代文学理论——关于研究对象974
的把握——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工作中薄弱974
环节的思考974
结语974
附录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