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马克思经济危机论文范例(6篇优秀论文参考)(组图)

网络 2023-01-16 05:03

马克思经济危机论文范例(6篇优秀论文参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分散于马克思的诸多重要作品中,而那些看似分散的理论和观点,例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特征、实质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对于信用对生产扩大的加速作用和对生产停滞的强化作用等方面的论述,于形式上是分散的,于逻辑上却是连贯并成体系的。希望以下5篇经济危机论文能为你的论文写作带来灵感。范文一论文题目: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来得及系统地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专门的论述,也没有写一本有关自己经济危机思想演进的专着。但这丝毫无损于该理论的受关注度,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导致争论不休、异见繁杂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之外,甚至成了反对者们借机否定其真理性、中伤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话柄。2008年以美国为发端,西方主要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波及全球,在一片"回到马克思";的浪潮声中,人们将目光再度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本文在整理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内容和意义、发展阶段三个方面,但专门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史的专着偏少,其中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自身的结构去探析其演进逻辑的更是少见,对其理论不足解释得不够。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分篇"计划";,是将"危机";列入在"(5)世界市场和危机";中的,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原本是计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改易其政治经济学体系计划,以至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其政治经济学体系命运相仿,即在并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遗留了下来。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自然就为容纳各种不相同的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也给后人腾出了争论的空间。除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对经济危机问题有不同表述外,经济危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产生这种争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解释、建构、发展、完善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完整性: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到底存不存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如果认为存在,那么进一步需要追问的则为,是否存在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学者们对此也都各持己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息息相关,因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必须遵照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这些着作并不是专门讨论经济危机的事实。

针对是否存在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讨论主要如下观点:国内部分学者是质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整性的。针对学界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终完成了其经济危机理论的误解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解混乱,中国人民大学刘明远教授从"六册结构";去解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旨在说明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叙述框架是通过构建一般、特殊、个别的层次来确立的,然而马克思所完成的只是一般层次上的危机理论表述,并没有来得及按他设想的那样完成完整的危机理论。厦门大学林金忠教授的研究似乎也证实了刘明远教授的主张。他把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看作既成的事实,认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还停留在最抽象的层面,因此,读者所能见到的"只是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且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的确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自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认为马克思本人没有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不同,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比如王志伟就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的阐述,而且包括经济危机形成的可能性、现实条件、周期性、实质和意义的分析,还包括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的批判";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虽然分散在不同的着作中,但是将这些论述片段组装起来,依然构成马克思科学的、完善的经济危机理论。

只是这种理论分散于《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有关信件中,只要对各个重要的论点和思想加以综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就能表现出来。林振淦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2011)一书中摘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危机的全部直接论述,继而追踪到一些相关的论述,该书的整理虽然没有直接讨论马克思是否有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但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的摘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很多国外学者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反对者中,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JoanRobinson)(1963)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并不完整,需要"加上凯恩斯的分析来使它完全";.威廉-J-鲍莫尔(WilliamJ.Baumol)和艾伦-S-布林德(AlanS.Blinder)(1979)在《经济学原理及政策》中指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是"简单的和不系统的";,它留给人们的不过是一种"纯粹的结论或充满机械主义的暗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999)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则毫不留情且更为露骨地宣称,对于"马克思在经济周期领域的成就特别难以评价。

它真正可估价的部分就是几十个观察结果和评论,其中大多数有偶然的性质,这些文字几乎散布在他所有的着作中,包括他的许多信札。要根据这些零星片段重新组成整体的企图任何地方都没有真正出现过,也许甚至在马克思自己的思想里也没有存在过,除非只是一种胚胎形式。这样的企图若由不同的人来做容易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可能因为马克思崇拜者可以理解的美化马克思的倾向而失去真实性";克拉克(ClarkeSimon)(1994)在《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一书中,深入详尽地探讨了马克思不同时期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一方面毫不吝惜地对马克思的理论洞察力给予了盛赞,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指出:"最根本的结论是,就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马克思没有一种危机理论。";又如米夏埃尔-亨利希(1995)在《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一文指出,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流亡伦敦,期间他重拾经济学研究,力图求证危机与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大手稿,这些手稿"都谈到了危机问题,但是没有关于危机理论的独立章节。";米夏埃尔-亨利希通过分析马克思的三大手稿,得出结论说,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以及该理论像马克思所尝试达成的"更加完善";或者"合理布局";都值得怀疑。

"既然马克思的论证逻辑不清晰,那么他也就不能清晰地继续叙述危机理论的观点。必要时我们可以表述与马克思的重要论证相一致的危机概念,但是要讨论这些危机概念中哪一个是真正可靠的' ,这似乎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冒险。";作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危机理论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并没有将"货币主义";价值理论运用到积累理论或价值向生产价格转换理论之中,使得危机理论沦为半成品。迈克尔-海因里希(2013)在《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MonthlyReviewPress)上发表的《theLawoftheTendencyoftheProfitRatetoFall,andMarx' sStudiesinthe1870s》,称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解读,得出了马克思未能证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结论,并认为马克思本人对利润率下降趋势持怀疑态度。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本人根本就没有完整的危机理论,他"没有对危机理论做最终表述";,其危机理论不仅在表述上不够清晰,而且在理论建构上也根本没有完成。〔11〕关于这个问题,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持同样看法,比如久留间鲛造(1983)就指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和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都没有完成,仅仅是遗留了下来。

〔12〕米夏埃尔-克赖特克(1998)在《资本主义和危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研究中的周期性危机的历史和理论》中对亨希利的文章作出了回应,该文主要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础论述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坚持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危机史和现实危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其危机理论。日本学界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关注也较多,伊藤诚(MakotoIton)在其撰写的《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形成》(TheFormationofMarx' sTheoryofCrisis)中认为,马克思有两种危机理论:资本过剩的危机理论和商品过剩的危机理论,二者在逻辑上相互对立。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并不十分完善,伊藤诚将其形成过程归纳成三阶段。而比利时学者厄尔奈斯特-曼德尔(ErnestMandel)在1972年发表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马克思没有遗留下来关于工业循环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完整理论的确是事实,但从他的论着中完全可以推导出这种理论的轮廓。笔者在知网上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全文搜索关键词进行查找,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裴小革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2012)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体系、历史作用和方法去进行整合分析,另外,裴小革的《经济危机整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研究》(2013)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研讨其体系和视角、历史作用和科学方法,认为它是一种集革命性与建设性于一身的整体的经济理论,除了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对应对历次经济危机起到了任何别的经济理论没有起到的标本兼治作用以外,还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同时,如何解决危机并推动发展的科学思路。

凯恩斯消费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_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_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消费和投资为何不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称为"经济危机整体论";,一方面表示它所起作用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表示它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复旦大学张荣华在其博士论文《经典(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中提出,广义马克思主义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有多种观点,较有影响的有: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过剩、利润率下降、比例失调论、有效需求不足论等等,该文力图梳理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框架、主要命题,并加以实证研究。简言之,目前对于是否存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或是否存在周期危机理论,是颇具争议的。初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但是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又是可以找到几种危机理论的初步阐述的。学界今天基本达成共识的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来得及针对经济危机问题专门写一本完整的着作,他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是杂糅在对别的问题的讨论之中的,必须根据现存不完整的文稿对其进行梳理、整合、建构,那么对于从什么角度去整合、证明其逻辑的完整性、连贯性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二、内容、比较、意义:马克思有关经济危机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研究上,学界可谓是视角各异。具体说来,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某一文本或多个文本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具体内容的概括。

首先是经济危机类型的划分,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危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表示危机的可能性;第二种类型表示危机得到发展的可能性;第三种类型表示取得了与真正危机相联系的各种形式。第一种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形态,第二种是危机内容规定的扩大,第三种是危机更加显示的形态。〔13〕其次是经济危机原因的讨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朱钟棣教授在《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1991)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时代背景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上一世纪典型的英国10年一周期经济危机的反映。第二,从危机原因看,马克思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危机的产生。第三,从根本特点看,马克思没有从外部,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去寻找危机的根本原因。第四,从实践角度说,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和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华南师范大学赵学增教授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争议与评价》(2010)一文中指出,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和利润率下降论这些有关危机成因的各种观点,皆片面地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们都是分析危机成因所不可或缺的方面。从共同缺陷看,这些理论均把生产领域武断地舍掉,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应该放在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矛盾的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中加以说明。〔14〕第二,从横向上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其他经济学家的危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学者黄力克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2006)中将二者进行了对比论述。首先,从目的角度指出,前者旨在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后者仅仅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目的在于寻找减少波动的药方。其次,在经济危机可能性和经济周期的原因方面,前者强调不可避免性源自于其基本制度的矛盾,后者认为可以缓解的依据在于,经济周期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传导机制的错误。〔15〕学者卢希悦在《重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论---经济危机成因与对策研究》(2009)中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很深远。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既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又结合现实借鉴凯恩斯理论的合理方面,对我国预防和应对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助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局面。

〔16〕第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意义的论述。2008年金融危机后,学界都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作为分析、研究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基础。〔17〕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和辛向阳教授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寻找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源和解决办法。〔18〕由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否定了这一观点,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现实发展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理论预见,反而一再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作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运用并体现在该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提供了科学指南。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运用历史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方面及其关系也会具有不同的形式,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具有不同的产生条件和特点。最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制度根源,还深刻地剖析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19〕总体观之,在国内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文献中,对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论述,要么是集中于单个文本进行注释与研究,要么集中于某个具体内容的争论,专门从马克思的论述以及相关争论出发,去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统一性的相对较少。三、历史路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经济危机思想"历史路标";的探索是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很长时间以来,较之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稍显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其中对马克思个人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就更少了。国内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历史的专着不算多。裴小革在回顾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危机理论的变迁基础上,指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理论上的贡献与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前人经济危机理论基础上,创建和发展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危机理论。〔20〕学者杨健生在《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2008)一书中提出以划分两个基本时期来描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他将1880年到1940年划为早期,1940年至2000年划为现代时期。

他从范式特征的角度出发,认为早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命运极限的反复追问以寻找革命的根据,理论上则呈现出"崩溃论";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阶段是由斯威齐所开创的,理论范式转换成了对资本主义停滞趋势的说明。但是现代时期经济危机理论在批判性上有所局限,经济危机理论范式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21〕此外,学者董瑞华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札记》中专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形成历程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作者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逻辑为主线,将其形成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期的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的成熟时期,这也是国内学界的一般看法。学者赵洪在1991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稿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理论成就》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就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考察。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形成;在60年成的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正式形成并达到完善。〔22〕可以看到,以上研究要么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要么只是对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阶段划分,并未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逻辑上的推演。

除此之外,国内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的研究还零星地分散在马克思发展史、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的专着中,如庄福龄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史》、顾海良和张雷声的《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顾海良的《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程恩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以及M-C-霍华德和J-E-金合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等中,由于以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反映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状况,所以不可能就马克思对危机问题的论述专门理清线索和作出评价。总的说来,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史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的也只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国内并没有专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思路进行清晰详细论述的论文或专着,可以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国外专门集中探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的专着也并不多。克拉克(ClarkeSimon)(1990)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arx' sTheoryofCrisis)一书对马克思一生中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分时期作了详尽的分析。作为专门探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的专着,该书将马克思着作中关于危机问题的论述分为1848年以前、1848年革命后、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1861-1865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成熟着作《资本论》第一卷共五个时期,力图说明马克思没有一种崩溃论意义上的危机理论。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得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一直都是备受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但是很少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层次结构去看其理论的整体性,鲜见深入探讨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角度之层次性与统一性的论文和专着。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学术界一向比较重视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理论上作过一些探讨。随着研究人员的增多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讨论的问题日趋广泛,不同观点也逐渐涌现。这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例如2015年5月,伦敦国王学院举办了以"危机与资本主义的转变:马克思的研究和当代分析";为主题的研讨会,《Science&Society》杂志在2016年登出了相关讨论,这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重要意义。胡乐明梳理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指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是立足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科学地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危机,必须抓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且在适当的历史、结构和空间维度去理解。〔23〕但研究正如掘井,"掘数井";十分必要,"守一井";并"力求及泉";也是重要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还需要后续研究不断跟进。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再次勃兴,肇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危机本身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挑战,MEGA2新材料的出现也对这一研究有所助推。国内已有的研究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基本内容阐释、意义描述以及横向比较等重要问题做了回应,国内学术界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否已经完成这个问题,意见相对比较一致,一般都认为马克思已经完成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建工作。与此不同,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则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创立一种首尾连贯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那么应对西方学者抛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作出正面的回应与论证。假如马克思没有一个完整的、前后统一的经济危机理论,需要说明其内在因素的冲突与分歧在哪里。假如马克思有完整的、一贯的经济危机理论,那也需要说明其前后一贯的主轴线体现在哪里。无论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离不开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层次结构的考察和认知,这也许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领域里亟待回答与深入研究的问题。将散见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以及有关信件中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片段性论述加以整合,并结合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学术争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此外,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缺少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结构特点的把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专题类的研究专着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一些专题性研究论文为主,或者零见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等相关专着的某些章节,专门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发展史的专着偏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整体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在分析经济危机时,主要是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如经济原因、政策因素等,涉及制度、体制层面的比较少,很少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出发去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而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阐释多,对其演进思路中的渐变与统一阐释少,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意义强调多,对其理论不足及演变思路解释少,创新性观点比较少。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并非孤立地考察经济危机,而是始终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去把握经济危机。因此,发展一个逻辑一致的、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解释和指导作用的危机理论,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实践者们肩上的重要使命。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2】刘明远。"六册结构";视野中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1):83-84.林金忠。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轧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96-113.王志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有效性.贵州社会科学,2013(2):100-104.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3.威廉-J-鲍莫尔,艾伦-S-布林德。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1.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范文二论文题目:论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限度摘要: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应该履行相应的道德责任, 但这是有限度的。这些限度具有多种表现, 人为限度便属其一。人为限度指的是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时受到的来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行为等的影响和限制。仅就其表现来说, 它包含着经济自由化的限制、经济行为个体化的限制、利润追求最大化的限制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的限制四个方面。关键词:经济危机; 政府; 道德责任; 人为限度;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道德责任的限度问题指的是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道德责任的范围、边界或局限性的问题, 从学科归属看, 它是属于政治伦理、行政伦理或公共伦理中的问题。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不仅有必然意义上的"必然限度"; (1) , 而且有人为意义上的"人为限度";.人为限度指的是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还会受到来自由人造成的种种限制, 人的思想观念、理性、行为等都会成为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道德责任的影响和限制因素。

它内容丰富, 涵盖面颇广, 至少包含经济自由化的限制、经济行为个体化的限制、利润追求最大化的限制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的限制四个方面。一、经济自由化的限制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限度首先表现为经济自由化的限制。经济自由化是人类自步入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一种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潮, 其核心理念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它认为, 虽然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些许矛盾, 但是, 它们依凭市场经济内在的市场机制就可以妥善地得到解决;同时它还认为, 对微观经济活动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与管制不仅是不必要的, 而且是有害的, 政府越来越多的活动, 一般会或不可避免地会限制经济自由, 甚至还可能会威胁政治权利 (2) .换言之, 经济自由化与政府干预或管制之间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矛盾对立的, 它要求排除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或管制, 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一切, 政府只须奉行"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经济自由化思潮源远流长, 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那里。他在其成名作《国富论》中系统而详尽地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 (也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 的相关理论。

他极力推崇自由放任与自由竞争, 在他看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理念和绝妙法则。对于好政府的评判和衡量标准, 斯密则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是那些管得最好的政府";.在他看来, 微观经济活动本身内在地要求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对微观经济活动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或管制不仅是对经济活动主体自由权利的侵犯, 而且也不利于微观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造成对经济活动的损害。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理念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直到20世纪30年代发生大危机后才遭到广泛质疑直至动摇, 并逐渐被主张政府应对经济开展全面干预的经济理念也就是"凯恩斯主义"; (3) 所取代。但这绝不是说经济自由化的经济理念就此销声匿迹, 恰恰相反, 即使在凯恩斯主义一路高歌猛进而"一统天下";的高潮时期, 还是有不少人积极主张经济自由化, 而且也最终被同样主张经济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手中接到"接力棒";继续"接力";.同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并无二致, 新自由主义也是经济自由化的极力倡导者和推动者。新自由主义倡导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反对政府干预或管制经济, 只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等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滞胀"; (4)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人们开始广泛质疑政府干预或管制经济的有效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逐渐开始推行并实践经济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政府遵循新自由主义的主张而"不加考虑地解除管制";, 结果是, "市场失灵";问题纷至沓来, 以国际金融危机形式出现的经济危机不时地爆发, 时至今日,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脆弱。尽管如此, 推崇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市场竞争的声音依然"拥之者众";.比如, 晚近以来学术界以"政府干预是万恶之源";【2】为由展开了对政府干预或管制经济的口诛笔伐, 直接把矛头指向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和市场的凯恩斯主义, 其最终目的就在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在其本义上, 自由是标志主、客体统一的生活状态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类生活状态, 是人追求其价值并能够被顺利地实现的生活状态";."不自由, 毋宁死";.自由同平等和民主一样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然而, 经济自由化的鼓吹者及其"拥趸";却使自由偏离了其本义并朝着两个方面发展:其一是自由被个体化了;其二是自由被工具化了, 即是说, 自由"异化"; (5) 了。

前者说的是自由专属于个体, 而不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人类的生活状态。对于经济行为来说, 自由就意味着个体可以自主支配他的一切生产资料以及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而不受其他主体的干涉。后者说的是自由本身是一种价值, 却被视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和保护公民个体政治权利的工具或手段。"自由要么是促使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要么是保护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权的手段";.质言之, 这二者的真正目的就是使自由权利化, 即使自由成为权利。自由一旦制度化为一种权利, 对经济个体而言就意味着:其一, 他在经济活动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各种"外力"; (主要是政府) 的干预和控制。在经济个体看来, "自由市场是不受政府或个人小团体控制的市场";, 自由市场是完全个体化、自由化的市场。其二, 他也可以运用这种权利质疑、否定、公然反对甚至抵制政府通过"二次分配";或"再分配";的机制去达成平等目标所做出的努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权利至上";的利己主义做过如下精彩描述:"它 (指";资产阶级"---引者注) 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 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如此一来, 权利化以后, 自由就成了最高原则和最高权利, 成了不受一切社会力量侵犯却又对社会有着这样或者那样要求的东西。"自由主义的内容往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由主义者可以今天反对教会, 明天又拥护教会;在一个时期, 他们希望政府对经济事务少干预, 在另一个时期又希望政府多过问";.西方国家的政府普遍将"自由至上";奉为圭臬, 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并将其作为精神支撑, 特别是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将这一理念提升为所谓的"华盛顿共识";, 经济自由化更是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同而成为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经济自由化理论呼吁充分自由的市场制度, 并且要求给予市场主体以全而广的经济自由。经济自由类别多样, 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贸易自由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经济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 贸易自由。贸易自由内在地要求:其一, 一国在反对他国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规避贸易中对自身利益的侵害, 换言之, 在自己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反对他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

其二,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不得以任何理由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准入人为设置障碍。其三, 拒绝滥用补贴等任何形式的贸易救济举措。其四, 降低贸易关税率, 不得以任何借口人为提高关税的税率。这些要求实质上是经济发达国家制定并主导的贸易规则, 贸易自由成为其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倾销过剩商品的一种有力工具和手段, 其结果是国与国之间经济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其次, 投资自由。投资自由是"个人的基本自由之一, 就是持有并独自使用个人财产的权利";.投资自由内在地要求:其一, 国内外的各类财产持有者均有直接投资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投资活动中各个经济活动主体都享有平等的不受差别对待的权利。其二, 私人资本可以投到经济活动主体认为合适的任何经济领域, 也就是说在投资活动中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自由进入任何领域而不受行业或者领域垄断的限制。其三, 政府不得干预或者控制资本投入的扩大或者集结。其四, 经济活动主体有自主选择资本进入或者退出某经济领域的权利, 而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制约。这些要求的初衷在于加快资本的自由流动并据此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 在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根无形的"指挥棒";的作用下, 投资自由却往往违背初衷而演变为投机, 长期的投资行为变成了"见好就收";的短期牟利行为, 资本的自由流动往往与不负责任如影随形。

在此过程中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不但根本无法实现, 而且还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大量浪费,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后, 金融自由。金融自由要求:其一, 打破国与国之间的金融限制或者壁垒, 各国之间可以自由地兑换货币。其二, 各国政府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 同时放松金融管制。其三, 准许不断创新金融形式。金融自由的这些要求看上去似乎每一个都是经济自由化的体现, 然而, 从本质上看, 金融自由无非是金融资本的持有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从国家层面上看, "保护和扩张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利益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不消说这些要求会扰乱其他国家的金融秩序以及规避国家对金融的合理监管, 单是金融自由造成的虚假需求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并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由上可见, 经济自由化本身就是一个与政府干预或管制相对应的概念, 无论是奉行经济自由化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无一例外地推崇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反对对经济活动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或管制。在奉行经济自由化的人看来, 政府干预经济是万恶之渊薮, 经济领域中不应当有政府的任何立足之地或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 也就是说, 政府是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的。

凯恩斯消费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_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_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消费和投资为何不足?

经济危机无疑是市场经济运行因其内在矛盾而出现的恶化状态, 政府合理的宏观调控缺位, 任由市场发挥作用, 对经济活动放任自流, 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 经济自由化无疑是限制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因素。二、经济行为个体化的限制经济行为个体化与经济行为群体化相对应, 是指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单个的个人、企业或者财团。其中的企业和财团属于一定个人或少数人所有, 企业或者财团的生产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等一切权力也因此归他们掌控, 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他们自己根据利润率的大小来决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个体化肇始于近代。近代以前的人类是生活在马克思称谓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状态中, 因此这时的人类是不具有"个体";性的。究其原因, 就在于当时人类的力量还十分单薄, 为了维持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 他们唯有凭借群体的"合力";向自然索取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 群体便是当时人类的必然的和唯一的一种存在方式, 他们按照血缘或地缘的关系生活在人群共同体之中。可见, 近代以前的人类是"群人";, 是"族群主体";, 是大写的"人";, 而不是小写的"人";, 即"个人";.从当时个人与群人的关系看, 个人还只是族群的附属单元, 族群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通过它, 个人才能获得力量和归属, 也才能构成人之为人的资格,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类在本性上, 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 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 那就是一位超人";.直到近代, 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完整的个人才最终形成。

人类社会也由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济行为个体化所形成的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自立性。即是说, 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再依靠以往"族群";的共同能力而存在, 而必须凭其能力实现自立。这是因为, 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 每一市场个体都必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否则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其二, 自主性。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行为个体拥有完整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企业生产与否、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其自主决定。换言之, 经济行为个体能够自主地分析和判断市场行情,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与决策, 并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其三, 平等性。市场经济无疑是发达的和完善的商品经济, 既然如此, 商品交换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 商品交换并不是无条件的, 它需要交换双方在人格与交换规则等方面的平等性。"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 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即经济行为个体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共同遵循的交换规则上都是平等的。

当然, 这里的平等是人格平等、规则平等、相对平等, 而不是起点平等、结果平等、绝对平等。同时, 经济行为个体化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也是确保其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其一, 经济行为个体化为市场的存在提供基础。市场的存在无疑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市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正如"皮";与"毛";的关系,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市场的存在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存在的载体和运行的平台。而所谓市场, 就是有各自独立需求的个体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建立的交易场所。经济行为个体化为市场的存在提供基础, 这是因为:一方面, 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本身就是具有某种特定独立需求的个体, 不管这种需求是为了生产之需还是为了生活之需;另一方面, 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又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其二, 经济行为个体化为市场经济提供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模式, 市场主体的存在无疑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逻辑前提。所谓市场主体就是市场活动的发动者或者推动者, 一定的个人、企业、财团和政府往往都是市场主体。而只有让上述个人或者组织向个体转化, 也就是说只有经济行为个体化, 才能塑造出具有"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特性的市场主体。

其三, 经济行为个体化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条件。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正常运转的。然而,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也是需要条件的。市场机制就是基于盈利目的的"需求-供给";机制, 简言之, 就是"市场需要什么, 我就提供什么";.不用说, 如果没有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 那么, 就会造成市场主体中的"我";的缺位, 市场机制也会因此"梗阻";而难以正常运转。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因其内在矛盾而出现的恶化状态。即是说, 经济危机与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并运行着, 经济危机就不可能消失, 市场经济内在的矛盾一旦激化, 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就为期不远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经济行为个体化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 经济行为个体化也就成了引发经济危机的人为因素。之所以说经济行为个体化会导致经济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 经济行为个体化造成了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众所周知, 经济行为个体化意味着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发生经济行为的动机或者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都是为了他们自己。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对于各个个人来说, 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

";如此一来, 对于单个工厂的工厂主而言, 他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高效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并且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也就是说, 单个工厂内部的生产是有组织性的。但是, 整个社会的生产却是无组织的因而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生产过剩的问题也就会凸现出来, 经济危机的到来也就不远了。其二, 个体化经济行为的"合力";作用是诱发经济危机的人为因素。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当然主体, 离开了人的推动与实现, 经济因素根本运转不起来。这说明, 人的经济行为同经济危机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实, 人的经济行为是形成常态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或者非常态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人为因素。所以, 作为非常态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 经济危机中必定夹杂着人的主观因素。不用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体化的经济行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无疑都是理性的, 它们都谋求凭其理性盘算过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可结果难料, 其个体化经济行为的"合力";却带来了非理性的非常态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 经济危机由此产生。可见, 经济危机爆发的真正的症结就在于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在于一个个个体化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关系, 当它们互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突破了一定的"度";, 依靠市场调节已经无力解决时, 经济危机也就到来了。

由此可见, 经济行为个体化是导致经济危机这一市场经济运行非常态状态的重要原因, 只要经济行为个体化存在, 经济危机就会一轮又一轮地反复爆发。因此, 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的道德责任也就必然会受到经济行为个体化的限制。三、利润追求最大化的限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具有鲜明的趋利本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 财富, 第三还是财富, ---不是社会的财富, 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这种本性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一个经济活动个体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达到此目的, 经济活动个体通常会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大做文章";, 而其中的每一个都会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第一, 占有和控制尽可能多的经济资源。一方面, 经济资源是任何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无经济资源的经济活动个体就如同"无米";之"巧妇";, 是无法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 经济资源也是经济个体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可或缺的条件, 只有占有和控制尽可能多的经济资源才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然而,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经济资源的多寡也会对经济活动个体趋利的欲望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影响。控制和占有的经济资源越多, 越会刺激经济个体, 使其趋利的欲望更加膨胀或者放大。另外, 经济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或者稀缺的, 为了获得比其他经济活动个体尽可能多的稀缺的经济资源, 个体化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 竞争的直接结果便是形成泡沫经济, 并且这种泡沫会随着经济活动个体的恶性竞争而不断加重。在这一过程中, 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降低了, 这样一来, 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便会逐渐加重, 成为经济危机的诱因。第二, 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行为个体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不在于满足自己及其家庭的消费需求, 也不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之需, 而只在于资本及其增值, 也就是"资本及其自行增殖, 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 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全社会相对的生产过剩, 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便会出现, 生产出来的产品远远超出大众消费需求, 经济危机迟早会爆发。

第三, 经济决策依据预期利润率作出。经济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经济活动的成败, 其衡量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润以及是否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追逐利润最大化乃是经济主体的本性, 那么, 其经济决策也必定会根据市场的预期利润率作出。所谓预期利润率, 就是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等综合因素的考量而形成的可以预见并期待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但是, 依据预期利润率来作出经济决策, 会导致市场经济中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和领域出现"扎堆";的问题。比如, 一旦一个时期内从事房地产业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率很高, 那么,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支配下, 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会向房地产业"集结";, 甚至从未涉足房地产的投资者也会趋之若鹜。这就是说, 经济决策依据预期利润率作出的结果, 必然使投资者将自己的资本从"不看好";的行业或领域抽出之后再"倾其所有";地投至"看好";的行业或领域中去, 这不仅必然会带来资本过多"扎堆";或"集结";的问题, 而且也会导致投机,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总之, 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活动个体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采取的占有和控制尽可能多的经济资源、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决策依据预期利润率作出等措施, 无一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只要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存在, 经济危机就有爆发的可能性;而只要市场经济存在, 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就会存在, 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所以, 利润追求最大化就会成为限制政府防控经济危机中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因素。四、道德观念多元化的限制道德观念多元化是与道德观念一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不同的道德观念主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状态。道德观念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点。不同的人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文化传统、阶级或阶层立场和制度认同会形成相互区别的甚至截然对立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与道德观念多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经济所造就的市场主体多元化本身就为道德观念多元化提供了主体基础。因为道德观念归根结蒂离不开人, 是人的道德观念多元化, 不同的市场主体当然会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同时, 利益也是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 不同的道德观念事实上是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观念上的反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分化和多元化也为市场主体道德观念多元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危机固然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 但同时也与道德观念多元化有关。道德观念多元化虽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但却会对经济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辩护使得经济危机的总"病根";难以被科学"诊断";.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自由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所持有的道德观念迥然对立。马克思主义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是不道德的制度, 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总"病根";.然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危机根源的科学"诊断";却遭到了来自西方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和驳斥, 他们不仅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道德性, 而且还为其提供道德辩护, 并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作为上层建筑, 归根结蒂是由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套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道德辩护的道德观念从根本上说无非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在观念上的反映, 同时又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经济基础。所以, 西方自由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观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也因此而不可能消失。第二, 对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的道德批判造成经济危机防控主体的丧失。即使在一致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内部对于政府是否应该介入或干预市场, 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大致形成了两大派别。

其一是自由主义 (包括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它坚决反对政府对市场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和管控, 在其看来, 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完全可以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获得缓解或者解决。自由主义认为, 政府本性是恶的, 只不过是"必要的恶";.政府对市场活动的任何介入和干预都是对经济活动主体自由或者权利的侵犯, 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它认为, 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政府只应充当"守夜人";, 从而把政府的职能限定在防止盗窃、维持治安和保障个人权利等方面。其二是凯恩斯主义。它认为市场自身存在着"失灵";的先天缺陷, 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运动中所出现的一切矛盾, 经济危机正是市场"失灵";的最终结果, 只依靠市场根本无力解决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就应该履行相应的道德责任, 依靠政府积极而有效的防控经济危机的措施就可以使经济危机得到彻底解决。在它看来, 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本身是弥补市场"失灵";问题的关键, 其本身就是合乎道德的。凯恩斯主义无非是资本主义调节或缓和经济危机在道德观念上的反映。它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小修小补";, 换汤不换药, 所以它也无力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随着"滞胀";问题的日益加剧和普遍蔓延, 奉行政府调控道德观念的凯恩斯主义最终被否定和反对政府调控的新自由主义所取代, 后者经过"华盛顿共识";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如此一来, 政府因得不到防控经济危机这一道德观念的辩护与支持而处于缺位状态, 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因此受到限制。第三, 认识经济危机所形成的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道德观念使政府在防控经济危机时无所适从。"到底什么是经济危机";的问题是思考经济危机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问题的逻辑前提。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政府防控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才能持久而有效。但遗憾的是, 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依然是见仁见智, 并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西斯蒙第看来, 经济危机是消费不足;在凯恩斯看来, 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在哈耶克看来, 经济危机是投资过度;在弗里德曼那里, 经济危机是货币信用过分扩张;在林毅夫看来, 经济危机是产能过剩。在有些人看来, 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不断收缩的结果;在另一些人看来, 经济危机是"市场失灵";特别是经济自由化造成的;还有人将经济危机归因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

这些见仁见智的道德观念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这些道德观念相互区别和对立, 都难以站得住脚, 解释力和说服力不足。其二是这些道德观念在防控经济危机上都开出了彼此区别甚至根本对立的"药方";, 这就导致政府在防控经济危机中在面临作出究竟应该履行什么样的道德责任选择时感到无所适从, 政府更多的是"病急乱投医";.其结果是, 防控经济危机的对策何其多也, 而防控经济危机的效果何其差也。可见, 既然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对经济危机爆发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 道德观念多元化也就成了经济危机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限制因素, 它从思想观念或者道德观念上影响和制约政府防控经济危机措施的效果。对于政府来说, 经济危机中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 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又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时刻都受到来自多样和多元的道德观念的限制。综上所述, 经济活动说到底还是人的活动, 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的道德责任也必定夹杂着人的价值观念、行为、理性和思想观念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并就此形成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为限度";.上述四种"限制";共同作用和影响着政府防控经济危机道德责任的履行。其中, 经济自由化的限制是人的价值观念对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的道德责任形成限度的表现, 经济行为个体化的限制是人的经济行为对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的道德责任形成限度的表现, 利润追求最大化的限制是人的理性对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的道德责任形成限度的表现, 而道德观念多元化则是人的思想观念对政府履行防控经济危机的道德责任形成限度的表现。

参考文献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303.【2】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2009-02-17) .彭定光。论政治伦理中的自由理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科学社会版) , 2007 (1) :131-135.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189.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李布,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6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9)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581.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316.罗伯特-布伦纳, 刘卿, 胡迎春。正在显现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新自由主义到经济萧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5) :19-2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78.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美国经济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