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④有效运用表扬
26促进学习迁移教学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中学科目二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6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与文化: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7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8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1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简述教师角色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传道者,授业解惑这,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记忆口诀: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
15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5)身体素养。
16简述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文化知识
17请简要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需逐条展开】
18简述福勒和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
19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1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22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3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1)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5)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2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2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2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8教学过程的结构(或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29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记忆口诀:置气西宫,理因思量】
30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幼教科目二
模块一 学前儿童发展1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是瑞士皮亚杰。他认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语词或其他符号;不守恒;泛灵论;自我为中心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2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
(1)强调观察学习
(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3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4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包含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与基础,制约了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包含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两个内容。社会因素包含环境和教育,它使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主观因素是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它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幼儿初期(3—4岁)的年龄特征
(1)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6幼儿中期(4—5岁)的年龄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开始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7幼儿晚期(5—6岁)的年龄特征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8幼儿记忆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2)以机械识记为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恢复现象
(5)回忆的发展
9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2)丰富生活经验
(3)培养有意记忆
(4)教授记忆策略
10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4)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11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12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3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其中第1、3点要能展开说明)
(1)情绪的社会化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4幼儿情绪培养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15气质的类型及对应的教育措施
(能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多用于材料分析题)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因此,要培养其勇于进取的精神,防止其任性。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因此,要培养其开朗乐观性格及稳定兴趣,防止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因此,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防止他们墨守成规。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因此,要培养其自信心,防止孤独。
16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的特征。
(2)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17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18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3)移情
19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20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模块二 学前教育原理21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1)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思想论点既可以整体出题,也可以单独出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观
①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②心理具有吸收力。
③具有敏感期。
④发展具有阶段性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
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②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③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
④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强调感官教育,并制定一些教具。
(6)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
①缺点:①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②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
②优点: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24福禄贝尔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
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
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5)儿童的本能
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教学即生活
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5陈鹤琴教育思想
(思想论点既可以整体出题,也可以单独出题。)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教育观:教师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3)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①教育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②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学”。
③教育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
④教育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
(4)幼儿园课程理论
①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
②课程的结构:即“五指活动”。陈鹤琴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
③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5)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26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可整体出题,也可把3、4点单独拿出来论述)
(1)保教合一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27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
(1)教师是儿童一日生活的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2)教师是儿童社会沟通的中介者
(3)教师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
28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经常用于材料分析题)
(1)观察力
(2)沟通的能力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①非语言沟通 ②言语的沟通。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①了解家长②与家长交流的技巧③与家长的情感沟通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①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②幼儿间冲突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