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1.: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答(组图)

网络 2022-11-14 06:07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其表现为: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其表现为: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表现为: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作用,其表现为: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简述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答: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如下:(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2)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4)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孔德等。

6.简述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答: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2)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4)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等。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几下几点: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8.简述活动课程及其特征。

答: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心理过程;

(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活动课程的不足: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

9. 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制定课程的依据)

答: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学科知识水平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者身心发展特点

学?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10.简述学?者课程中心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学?者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包括: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组织应心理学化,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4)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以卢梭、裴斯泰洛奇、杜威、马斯洛等人。

(5)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

1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原则)

答:(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所谓纵向组织,也称序列组织,就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组织即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就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要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12.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内容。

答:(1)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及其他。

(3)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校和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同时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3. 简述泰勒(R.W.Tyler)的目标设计模式

答: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1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客体永恒性是最明显的特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①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③泛灵论:

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①思维可以逆转;

②获得了守恒关系;

③去自我中心

④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完全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假设一演绎思维等等的能力,接近成人的水平。

15.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双边性规律)

答:(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

①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②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3)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学生是学?的主人。

②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4)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6.简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辩证关系(教育性规律)

答:(1)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具有教育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②从教师看,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3)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17.简述学校教学过程活动的基本环节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_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批评与建构_王明伟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

答:(一)心理准备(引起学?动机)

心理准备主要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阶段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三)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四)运用知识

运用知识是学生用领会的知识去解决同类客体的活动。

(五)检查效果

检查效果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测试评估。

18.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9.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要求:

答:(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ƒ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0. 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1)诊断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共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

(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

(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5)区分和鉴别功能

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区别、鉴定组织等对象的某些方面或各方面水平的优良程度。

21.简述情境陶冶法及基本要求。

答:(1)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

①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22. 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要求。

答:(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23.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24.简述中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

(一)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

(三)课外活动

科技与文体等课外活动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

(四)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集会活动也是德育的途径。

(五)班主任工作

25.简述德育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规律。

答:(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2)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不断作出自己的反应,汲取自己需要的,抵制自己不需要的的过程。

(3)教育者既要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德育,同时又不能一味地灌输和强制,而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斗争。

(4)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26.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的条件

答: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学?者应该具有有意义学?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性。

第二、学?材料对学?者应具备潜在的意义,即学?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相联系。

第三、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程度。

27.简述建构主义学?理论

答:(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是由学?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任务。

(3)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

建构主义学?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1)教师要结合对学生的学?方式(2)教师除讲授学?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技能。

28.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答:目前研究较多的是: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对问题反应较慢,但错误较少

冲动型: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以上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

29.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归因理论。

答:(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动机;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是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30.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分成如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个准备阶段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从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它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是活动向智力水平转化的开始。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压缩和自动化。

31.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中学生具有的认知特点。

答:中学生对应的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或生已经完全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假设一演绎思维,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景,而且根据可能的情景(假设的情境)进行思维: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31.简述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答:(1)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剌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剌激的反应。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_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批评与建构_王明伟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

(2)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剌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剌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剌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

(3)拉扎勒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32.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情绪状态良好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

①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分强求;

②有清醒的理智;

③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④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⑤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⑥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33.良好情绪调节的方法。

答:①敏锐觉察情绪。

②平和接纳情绪。

③正确调整情绪。

④有效表达情绪。

⑥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⑦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34.影响人格的基本因素

答: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家庭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

(4)自我因素。人格改变的动力来自自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尤其来自人的认知。

35.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

答: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 8个阶段,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l. 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 (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 (6~1l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18-3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30-60)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

36.中学生能力的个体性差异及教育意义

答: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力类型的差异

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的差异。

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在智力的超常和低常方面。

在整个人类,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均占2%左右,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具有早晚的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④智力的群体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37.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陈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38.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中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39.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0. 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

(一)自我意识正确。能正确评价、接纳自己。

(二)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往,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处理矛盾的能力。

(三)性别角色分化。能够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方式和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一致。

(四)社会适应良好。能够面对、接受、适应现实,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五)情绪积极稳定。情绪乐观稳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烦恼能自行解脱。

(六)人格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能力、完善的性格、良好的气质、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等。

4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途径

答:心理健康的途径有:

①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42.简述合理情绪疗法

答:(1)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 ABC理论。

(2)个体对 A的信念、观念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 C是由 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 A和 C的关系,而忽略了 C是由 B造成的。

(3)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 (D)非理性信念 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E),这就是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

43. 论述学生气质类型

答:(1)胆汁质学生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冲动为特征。

(2)多血质学生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

(3)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按部就班;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的人以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为特征。

4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第一,加强理论学?,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课堂教学观摩,加快自身发展。

第三,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45.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答:(1)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与专业能力发展。

(2)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了解小学生发展知识;②了解多学科知识;③掌握小学生教育教学知识;④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性知识。

(3)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应该做到以下要求:①具有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②具备组织与实施教学,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③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④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⑤不断进行反思的终身学?能力。

46.一堂好课的标准。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上好课,教师就要明确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

辩证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