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组图)

网络 2022-12-26 22:5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如果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本身的看法,那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的看法。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观。

在这一章,我们要阐明以下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

它们分别的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一个伟大成果。集中的反映了现时代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理论结晶。

就其创立的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发展的全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我们可以用两个命题来概括: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灵魂。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就是时代的本质特征,所谓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集中的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代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19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即人类走向历史新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18世纪以来,经过一系列资产阶级的革命,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后在欧洲以及欧洲的主要国家都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其固有矛盾的日益尖锐预示着人类历史即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走向新的社会制度-即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个趋势在19世纪时,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就已经预示到了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所以十九世纪4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高度集中的反映。

资本主义制度被新的,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大的历史时代,我们今天仍然处在这个大的历史时代之中。

所以从19世纪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生活的、从事理论创造的具体的历史形态(历史时期)距我们已经历经了一个半世纪,但他们仍然同我们同属于一个大的历史时代当中,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仍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个时代的理论特征的高度概括反映。这也是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创立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以往的哲学(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之所以不能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普遍受到了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受到了什么条件的限制呢?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生产发展非常缓慢,一方面是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没有充分暴露出来,缺乏了必要的认识条件,认识工具。(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但以往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由此阻碍了人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往的历史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力量是经济因素,但经济因素往往被政治国家的支配所掩盖,给人感觉似乎不是“经济决定一切”而是“政治决定一切”。阶级的区分和对立,被复杂的等级关系所掩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往往被帝王将相所掩盖。所有这一切使得社会历史及其本质规律很难被人们所认识。而且生产力的不发达导致了生产方式落后,进而导致了生产规模狭小,这就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无法认识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情况,因此就很难找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首先是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历史发生剧烈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其次在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逐渐被明朗化了,显示出了它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资本主义社会鲜明的分裂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对立关系简单化了,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的抗争力量也爆发出来,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这一切的出现,表明了只有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正确的认识自然,正确的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建立起科学的历史理论。可以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当然,这样一个历史条件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促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需要,无产阶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十九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壮大,成为一种世界历史舞台上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力量,它肩负着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消灭一切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伴生物,同时,无产阶级又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只有自下而上的解放全人类,才能自下而上的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存在这样的历史使命,必然会使得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发生尖锐的对立与斗争,为了有效的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无产阶级迫切需要认清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需要认清自身阶级的发展与前进的方向,认清客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未来趋势......等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一句话: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需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少即是多的辩证思想_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辩证_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所以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人类文明的灵魂。

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精神文明方面,推动了人类科学的迅速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些成果都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的结晶。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人类文明的灵魂。”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两个方面。

‌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十九世纪40年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全部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创立的直接的科学基础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主要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它们为揭示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揭示自然界整体性的普遍联系,从而为产生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奠定了科学基础。在社会科学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科学基础的主要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对于社会各阶级做了经济角度的分析),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论述),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端做出深刻的揭露、批判,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合理的构想。)等等等等,这些理论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科学基础和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的产生绝非偶然,其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的两个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为这种世界观的产生提供了应有的科学基础,这是以往的哲学家所不具备的条件。

‌理论来源: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历史上的各种哲学体系都会这样那样的对前人的哲学思想有所继承、有所批判。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批判的继承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所有积极优秀的成果,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在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在黑格尔以后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权威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属于黑格尔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最后为其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黑格尔最终为了构建体系的需要窒息了辩证法,宣布“绝对真理”在其体系中实现,走向了辩证法的反面,但辩证法本身是黑格尔体系中的合理内容内核。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近代的唯物主义,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缺乏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文明的灵魂,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动了一场理论上的伟大变革。

这种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的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到底研究什么?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很不相同的,在古代,哲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人类知识体系的总称,是人类知识的总汇,那时候哲学和其他的各门具体科学还没有分化,一切一切的人类知识都总汇于哲学之中。再这时候,哲学的研究对象还尚不明确。

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各门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但是近代的科学还是一种经验自然科学,它们局限于各个领域内部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总结定律,近代科学本质属于一种“经验科学”,对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为了从整体上说明世界,于是就用想象的联系代替尚未知道的真实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所干的本应是由科学来做,但当时的科学还做不了的事情。所以近代的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不明确的。(当然,古代近代哲学有各种特殊的思想和特殊的领域,有各种丰富的哲学理论,但这里是从整体而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哲学做了一个科学的规定,那就是指出了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它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才能称其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研究对象纷繁复杂,一直没有明确,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对象才被做了一种明确的规定,这是哲学所独有的对象。)

‌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什么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家们用以思考研究对象的那种“思维模式”就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考的立足、出发、归宿、落脚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段中说:对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于事物现实感性等等只是从直观的或者客体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有什么关系?人与世界本没有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建立起来的,而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实践,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实践就是人与世界全部奥秘的所在地。只有把握实践,才能把握人与世界的奥秘。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一种我们称为“实践观念”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坚持从“实践出发”去考察全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去理解各种哲学问题。

能动性: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

主观能动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反映。即人在人脑中对客观事物实践结果的反作用(目的,计划,感觉,自觉等。如我与一张椅子,我首先看到了椅子,这是主体对客体的第一个反映,即人对客体的感知。几乎同时,我产生对这个椅子的目的(如想去座),看法(如这个椅子好不好看,干不干净),感觉(对这个椅子感性的评价)等等,这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反映”。)是意识的对客观事物实践结果构想(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说:旧的唯物主义之所以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就是由于其不能从实践出发,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相反,唯心主义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

即旧的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因此旧唯物主义他们对于哲学问题的理解和人与世界关系的考察都不懂得人的能动性,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看做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把人看做一架机器,都不懂得人的能动性。另外那些唯心主义者强调人的精神作用,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 ,甚至把人的精神夸大到能够创造世界,创造万物的程度,可它们只是抽象的发展。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片面的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根源都在于没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是从实践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从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就不懂得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就是由于没有为人的能动性找到一种现实的基础,这种能动性的基础就是实践。也就是说,人是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认识世界,才建立起全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唯一真正的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考察全部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真正克服了过去的各种哲学的内在的缺陷,包括旧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缺陷。

‌实现了哲学功能的重心的转换。(哲学具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规范功能。但这些功能在不同的哲学中情况也是很不相同的,以往的哲学(旧哲学)他们主要具有一种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无论是古代作为那种“知识总汇”的科学,还是近代“科学的科学”都主要是在描述世界。另外,古代的哲学和近代的很多形而上学家他们都力图探寻出,找到一条能够解释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的,根本的原理,由此能够对整个世界做出一种统一的解释。这种情况尤其的体现在古代到近代的本体论哲学中。从古代的探寻宇宙之争,到近代寻找形而上学的根本原理,都是如此,目的都是为了解释世界,对世界做出统一的,根本的解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以往的哲学,都是在这样那样的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是马克思对以往的哲学高度概括的总结,同时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在哲学功能上的重大区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造世界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

但哲学无法像工农生产那般改造世界,哲学改造世界只能通过对人与世界的规范,即一方面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分析批判,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建构,追寻。这种规范通过理论传播,逐渐转化为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规范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规范人的实践活动,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人和世界的关系。)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功能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就是由说明世界,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主要就表现在以上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自然就与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相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对立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适应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后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级,他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阶级。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的解放自己。所以,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表达的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且发展至今,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理论主题是什么呢?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恒的思想主题。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之奋斗的这个“全人类的解放”是什么意思呢?

全人类的解放就是使人类摆脱各种奴役和束缚,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和人自身的多个方面的奴役和束缚。克服人的片面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的不自由,资产阶级社会,人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物的依赖性”,阶段,这就使得人无法活动真正的自由,在阶级社会必然存在一方以物质资料的占有奴役压迫占有另一方的自由,自然,在这这样的社会,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自由”就不存在,只有真正的消灭阶级的社会,人摆脱了“物的依赖性”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遍性的自由。),达到或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历程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从天国的批判转向世俗的批判: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宗教日益走向世俗化,即宗教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的生活寄托,以至于人们沉迷于宗教信仰而遗忘了自己,遗忘了自身,从而也遗忘了宗教的本质。

在这种情况下,在马克思以前,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高呼:人以为是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而人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开的内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隐秘的保藏的庄严的揭幕,是人的最内在的思想的自白,是对自己的爱情秘密的公开的公认。

费尔巴哈还说: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就是属人的本质的规定。

费尔巴哈还指出:宗教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什么是异化?

异化:人所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反过来不利于人,奴役人)

由于宗教本身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奴役人,所以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本身的一种选择,这有助于揭露宗教,揭示宗教实施精神控制的那种本来面目。

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因而需要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自我矛盾中来分析人的这种异化状态。”

也就是说,人的这种“自我分裂”,这种人的本质的异化是有其世俗的基础世俗的根源的,也就是有其现实生活的根源的,“神不会让一个人突然信仰宗教”。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是人受世俗的影响,进而在世俗中自主选择的结果,费尔巴哈不懂得这一点,也没走到这一步。而马克思做到了。

在马克思看来,在费尔巴哈觉察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以后,需要进一步地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也就是说,在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后,马克思认为还需进一步揭示“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即揭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这才是人的宗教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说:宗教的存在,固然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但宗教不过是世俗狭隘性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的成员(即在现代意义的国家社会中个体的人)之所以信奉宗教,是由于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市民社会(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即个人的生活圈)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二元性。(市民社会生活和政治国家生活存在着二元性,什么意思呢?即他们信教,是由于人把处于自己的现实个性彼岸的国家生活当做他的真实的生活,他们信教是由于宗教在这里是市民社会的精神,是人们相互团结或分离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用人们世俗的桎梏来说明人们的宗教桎梏,并进而消灭世俗的桎梏,才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宗教上的狭隘性,克服宗教上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个人的思维,文化,观念,经济,意识形态等等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与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矛盾,以至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们产生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幻想,并把这种幻想带到现实中来,而宗教则通过各种手段承诺对人们各种理想社会生活幻想的“兑现”,因此人们才会信仰宗教。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从人们在政治国家(的生产生活)中所受到的束缚出发,才能说明人们被宗教的束缚,进而只有消灭人们在政治国家(的生产生活)中所受到的一切束缚,才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宗教的狭隘,克服宗教对人的异化(束缚)。)

在这里,马克思所批判的“政治国家”是私有制国家。

费尔巴哈还局限于对天国的批判,而马克思已经转向了揭露人的宗教异化世俗的基础,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也就是从“天国的批判”转向“世俗的批判”。

马克思的世俗批判:

‌阐明了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如果要揭露宗教的根源,揭示宗教桎梏的现实基础,即世俗的桎梏,就需要转向对政治国家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_少即是多的辩证思想_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辩证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对政治国家进行批判的呢?

马克思说:政治国家的成员(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成员)生活在一种二重化的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在政治国家中,在市民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在政治国家中,不管人属于什么等级,不管什么情况,人作为国家的一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不会因财产,地位,信仰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每个人都是作为国家的公民,作为平等的一员而存在的,

可在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私人的领域)中,每个人都是以私人的面目出现的,都是有为自己利益考虑的独立分子,都把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都谋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且每个人都把别人当做工具(也把自己当做追求利益工具)在那里劳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马克思说:人处在一种世俗生活的分裂之中,现实中的人实际生活在政治国家作为彼岸的存在的一种政治异化当中,所以想要砸碎人的宗教束缚,首先要砸碎人的世俗束缚。

也就是说,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变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政治国家的批判,但是,在批判政治国家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揭示宗教的世俗根源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人在世俗生活中处在一种分裂状态,即市民社会-政治国家这样一种不同境遇的分裂状态。(即国家的法律,制度,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平这类的上层建筑,同实际的市民生活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市民的普通生活并不平等,不自由,不博爱,不和平,或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这就使得市民生活同政治国家实际宣称产生了差异)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仅仅追求政治解放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追求人类解放。

这里的“政治解放”是什么意思呢?政治解放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而当时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事实表明:作为市民社会革命的政治解放,它没有也不可能消灭人们的宗教观念,同时它不仅不能使人们从各种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加重了人的现实生活的二重化,强化了宗教桎梏,资产阶级的革命当时打着“全人类利益”的这样一种旗号,是以“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这样一种姿态出现的,但是解放的结果却是他们自己。

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完全不同,人类解放需要彻底的消灭人类的自我异化,彻底的消灭产生这种异化的各种根源。

所以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扩展到,对市民社会的彻底的改造-废除私有制,才能够转变为人类解放,才可能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二重化。

那么怎样实现人类解放呢?

‌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由谁来实现这种人类解放呢?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的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但这仅仅是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构造了一系列的社会理想却陷入空想,由于没有经济基础,他们理想的构造没有建立在对现实社会正确的分析基础上,同时也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现实的力量途径所以只辽于空想。

因此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同现实社会结合,找到它现实的实现力量,否则也就成为了空想。

马克思的解答是这样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即形成一个并不是属于那个市民社会的那样一个市民社会阶级,即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的无产阶级。(在这里,“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即作为后一个“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就是一个市民社会阶级,但其不属于“市民社会”,在这里,“市民社会”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即资产阶级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作为一个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的内部产生的,在它的开放中产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属于市民社会阶级,但是它却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的一个阶级,是一个除了自身一无所有的阶级,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阶级,因此它又不属于“市民社会”(由于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或者拥有脆弱的生产资料,依附于生产资料的财产关系自然也是脆弱或趋于无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产阶级不属于“市民社会”,这也间接解释了无产阶级难以团结的原因,因为无产者往往贫困到无法通过物质(财产)关系来建立彼此的联系,或者能够长久的维持他们的联系。无产阶级难以团结,与他们的贫困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谈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时,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由于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掌握了脆弱的生产资料或剩余价值的阶级终将被真正的资产阶级所剥夺,他们一直都是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分化矛盾的产物,他们也终将一无所有。),无产阶级在这种抗争中失去的只有“锁链” 所以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所以作为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具有大公无私的品质,知道自己的实际生存状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之处,(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必然伴生物,离开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无法生存,所以无产阶级生存赤贫的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之处。)而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是被资产阶级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戴上了彻底的锁链的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剥削制度彻底对立、完全对立的阶级,所以它又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又不属于市民社会。

所以说无产阶级是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既属于市民社会,又不属于市民社会。属于市民社会是由于无产阶级在这个市民社会之中,不属于这个市民社会是由于无产阶级虽然在这个市民社会之中,却是反抗市民社会的力量,并向着未来解放全人类的自由社会前进的,而非局限于资产阶级这种侠义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所以无产阶级既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存在的秘密就是现存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的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世界革命。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同时表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的一切社会领域中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的解放自己,只有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所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阶级属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解放的,唯一可靠的实现力量。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终极的价值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

不论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还是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乃至于他的理论,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类的彻底解放,也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真正的自由必须消灭私有制,因为只要私有制存在,就必然出现阶级的一方通过物的依赖关系压迫剥削阶级的另一方,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的自由是虚伪的,是统治阶级的自由,而非全人类的自由)

全面发展(人类至今仍然受到自发的分工的限制,这种限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人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发展)需要以自由发展为前提,发展需要摆脱各种条件的束缚,人至今依然处于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束缚之中,而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自己,那就是整个人类的一种彻底的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奴役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彻底的解放。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

这部分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个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呢?

首先看其第一重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实践唯物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就是实践。

少即是多的辩证思想_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辩证_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

感性的活动同抽象的精神活动相对应,这里的感性不是和理性相对应的,侠义的感性可以和理性相对,但这里的感性活动是相对于抽象的精神活动而言的,感性的活动就是指实践。

由于唯心主义不懂得实践所以它只能抽象的发展人的能动的方面,不可能为人的这种能动性找到一种现实的基础,那么这一段话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表明了对于对象现实感性都应该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解决一些哲学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几乎没有说过“我们创立了什么什么主义”这类的话,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就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着)的唯物主义者及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即对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或者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实际的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但对于这段话的解读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在这里马恩直接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但有人认为这样理解并不严格,因为马恩在这里讲“实践唯物主义者就是共产主义者”,对于共产主义者而言,想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然需要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又有人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句话中间的“的”不能省略,因为马恩表达的意思是他们所创立的唯物主义非理论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实践着的唯物主义,所以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马恩他们就认为自己的哲学叫“实践唯物主义”)

但这句话至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标,即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的世界、反对现存的事物,也可以说通过实践去改造人与现存世界的关系,去实际的建立起合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实践唯物主义,叫做实践唯物主义。

接下来看其第二重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恩列毛身兼革命家,思想家,他们写了一系列的哲学论著,但他们写这些论著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研究哲学而研究哲学,而是为了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现实的课题。如马恩就是在寻求人类解放,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无产阶级革命中遇到的问题而研究、写作,所以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他们并没有专门写一本书叫《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他们并非像历史上如黑格尔那类的哲学家为建体系而建体系。因此,在后来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就有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体系?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争论调和中,人们认识到,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所以就陷入了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并由此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这是不妥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止“实践唯物主义”这一种规定性,马恩在世时,他们多次提到自己的哲学是“新世界观”是“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可就是没有说他们的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

德国的工人哲学家狄慈根首次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在作品:《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里面的漫游》中,它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这本书中的思想,说:“现代的唯物主义不同与18世纪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是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

此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林汉诺夫说:“现代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说:“马克思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称为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一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表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性质,(这个性质是什么呢?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以前,在唯物主义的历史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始终是分离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层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简单的、朴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充满了猜测。此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长期的脱离开来,不是唯物主义形而上,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体现了这个性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又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了。(什么是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界看法观念,马克思说“离开人的自然也是无”也就是说,离开人的自然存在,但没有意义。如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如果没有人,生态环境无论什么样都没有关系,因为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基于人的标准评定的,没有了人,自然也就没有“好”“坏”之分,不论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是外太空光秃秃的环形山,没有了人的自然毫无意义,因为意义本身就是对于人而言的。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对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是单纯的自然观念,历史观,社会观,亦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思想,但那些唯物主义思想都属于“半截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物主义下半截不是唯物主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坚持自然第一性,思维精神第二性,由于他们的形而上学性,他们一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矛盾的存在,不承认矛盾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而无法解释人和人的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长期为唯心主义所统治,社会观、历史观上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因此它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历史观上也能坚持唯物主义,就在于它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了。不仅建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也建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并把它们统一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的旧哲学的两个性质,都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鲜明的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表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的两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上述只说了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属于一般的世界观,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性由特殊性体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特殊性由其理论内容体现,那么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一般的世界观就是通过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本体论、等等特殊的理论内容体现出来。因此,“历史观”这个特殊性的理论同“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一般性的世界观并不在一个层次中,它们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所以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自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有些错误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时序关系: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一种名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东西,把这种“东西”运用到自然观上去,就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运用到历史观上去就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运用到认识论上去,就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际上这种看法与实际的历史情况是不相复合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研究和解决现实的社会生活,在研究和解决无产阶级的革命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理,他们也是在研究具体的问题时(如研究历史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创立了唯物史观,即首先形成了既唯物,又辩证的历史观,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不断的完善,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体系。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这种一般的世界观首先是通过历史观体现出来的。先系统的形成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然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改造全部旧哲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

我们讲某事物的特点,就是某一事物区分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统一的、开发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

为什么这样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别的哲学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哲学功能的重心上根本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根本特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包涵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类问题的回答):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列宁曾写过一本认识论著作,叫《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样,是一部论战性著作。在这里列宁提出了一个命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列宁这句话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的理论概括,但我们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如果只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那就不够了,因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等等各个方面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之一种,也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由实践建立的,实践本身既是人和世界的基本关系,也是全部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把握人和世界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奥秘,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于实践。用于指导无产阶级,指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的价值指向是为了改造不合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理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建立。理论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理论的功能,才能实现理论目标,改造世界,变革现存的事物。强调这种哲学并非供人观赏的,理论的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用来改变世界的理论。

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的理论体系。

表现为两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科学的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19世纪以前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总结和概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断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着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人类文明活的灵魂”。

少即是多的辩证思想_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_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辩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基本规律。(体现在唯物史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体系。(“彻底革命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批判的彻底革命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彻底的辩证法,不是半截的唯物主义也不是半截的辩证法。然后马克思用彻底的唯物主义来批判历史上的各种唯心主义,用彻底的辩证法来批判形而上学。所以做到了理论批判的彻底的革命性。和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各种辩证法做不妥协的斗争。

二是实践批判的彻底革命性。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实践批判的彻底革命性有两点表现:一是通过实践批判来改变错误观念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即我们面对现实的,不合理的人与世界关系不能仅仅通过理论上的批判,还要通过实际的实践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改变错误观念赖以存在的物质现实基础。这就要求彻底改变不合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让这种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化。二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永远开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包容性,它并非狭隘的自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其他各种哲学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予以拒绝拒斥,而是在保有自己的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的吸收,以广阔的包容性积极、批判的吸收、其他各种哲学的思想养分,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不断丰富发展,长盛不衰,虽然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内容、视野,关注的问题都大不相同,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立场、观点、原则同马恩时代是一致的。

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永远开发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时代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马克思说,人类把握世界可以有多种方式:

‌科学的(观念的把握方式)

‌哲学的(观念的把握方式)

‌艺术的(观念的把握方式)

‌宗教的(观念的把握方式)

‌实践的(现实的把握方式)

实践是人对世界实际的把握,在人的主观精神以外,其他把握方式都属于观念的把握方式,实践是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把握方式,是其他把握方式的基础。

科学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是人类认识最典型,最精致,最高级的一种形式。

实践,科学,是时代最典型的内容。哲学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需要依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亦是如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生机勃勃,其生命力正在于其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新的世界观第一次公开的表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问世的标志。

从此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们把这种“新世界观”运用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指导无产阶级反对旧世界的伟大斗争,并再各个方面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深化他们的理论思考,从各个方面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有合作,也有分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从过去到今天,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断的有人提出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理论观点上都是对立的,甚至认为“恩格斯背叛了马克思”。这种思潮个人认为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进它发展它的过程中,他们确实有分工,但根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在1848年后,马克思逐渐把它的理论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世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理论形态上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等这些领域,他的哲学思想也蕴含在对这些领域的探索之中,如《资本论》留下的大量的手稿,以及关于马克思晚年关于原始社会史的人类学笔记,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恩格斯写下了一系列著作,包括《反杜林论》批判了德国哲学家杜林《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等,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框架及主要原理,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系统化,又探讨了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如自然观、辩证法的规律史前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内容日益丰富。有人说恩格斯“背叛”了马克思,但实际上,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企图把马恩分裂就是企图分裂马克思主义,进而从根本上毁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行为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为巩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作用的必然结果。

而且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外,马恩的战友和学生,如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梅林、拉法格、考茨基、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这是马恩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初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同列宁的名字紧密相连,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除了列宁外,还有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列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分析时代的发展和具体情况,为俄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纲领性路线,把俄国革命引向胜利,由此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点只有列宁做到了。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在列宁的主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中,《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以说,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系统化了,这本著作同《反杜林论》一样,是一本论战性的著作。《哲学笔记》(列宁全集55卷)则是列宁在阅读哲学史,特别是阅读哲学史和黑格尔的《逻辑学》这个过程中所做的笔记,批注和理论上的发挥,短论。在这本书中,列宁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探讨,从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入手,追溯古代辩证法代表人物的著作、思想。深刻的阐明了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列宁在这本书中把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的逻辑相对照,进而总结了辩证法体系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范畴,辩证法体系的基本原则、核心、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等,所以我们说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处理了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纲要,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认识论和辩证法。

1922年列宁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战的唯物主义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组织好两个联盟,一个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必须与共产党外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另一个是战斗唯物主义必须与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即唯物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这篇文章被公认为列宁的哲学遗嘱,成为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指导性纲领。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只有在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陷入危亡,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毛泽东选集》中说:“各种各样的方案,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道路都试了,都不行,国家、民族的状况在一天天的坏,最终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冒着生命危险宣扬马克思主义,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代表(李大钊,李达,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行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首要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代表作:《实践论》与《矛盾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广义和侠义之分,侠义的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像毛泽东哲学那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目标,而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涵着侠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侠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的结果、目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黑格尔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