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唯物辩证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解读《唯物辩证法》(图)

网络 2022-12-26 21:56

Hello,小伙伴们大家好啊,在鸽了小半年之后,今天老谢给大家带来解读唯物辩证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解读《唯物辩证法》。三部曲是什么内容啊,第一部是解读《实践论》、第二部是解读《矛盾论》、第三部也就是这一部视频解读《唯物辩证法》。你是否在生活、学习、工作、恋爱中常常遇到难题,是否经常感到迷茫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努力,经常会遭受或明或暗的恶意,不知该怎么处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与阶层,不知如何能够改变,想让生活顺意,却往往身不由己。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导致不得其法,事倍功半。而唯物辩证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运行规律。掌握之后,你的思维和大脑将无比强大。小伙伴们务必要结合第一部解读《实践论》与第二部解读《矛盾论》来学习理解,你将会得到自己的“开悟时刻”。

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即一个主义、两个特征、三个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个范畴。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解读。想要获取这一篇视频与文稿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谢布柔OL,ShitBroPedia,回复唯物辩证法获取材料。

一个主义,即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比如说“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各位小伙伴们,可以按下暂停,努力去想象一个你从没有见过怪兽。好,完成想象后,你会发现,这个怪兽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你所见过的,不论是眼睛、耳朵、鼻子、嘴等。这说明人的意识的一切,其本原都是物质世界。那么具体怎么去理解呢?比如公司竞聘上岗,你落选了,那么一定是有一个客观原因导致了你的落选,再比如,谈恋爱时,你被女朋友甩了,那么,一定是有一个客观原因导致了你被分手。同样的,成功也是如此。再比如,你感觉一个事情很异常,非常的不合理,那么这个事情不合理的原因,一定是有一个物质基础。

我们再来说唯物辩证法的两个特征,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我们先说联系。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由于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每一事物又与其周围事物联系,因此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的创造,不能随意的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来改变事物的状态。联系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内外的联系、因果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等样式。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依赖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也会发生变化。 那么联系的观点怎么用呢?第一是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和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离开了部分,整体也就不再存在,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不再是部分。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是因为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常常听到另一句话“国破家亡”,是因为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局观”,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第二是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内部各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排序堆叠相加,而是通过一定规律的时空排列组合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正如“田忌赛马”,当合理安排系统内各个要素时,系统功能就会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

我们再说发展。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不是说事物的“运动”的吗?到底是运动还是发展?运动和发展是什么关系?中国近代以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些也是都是运动,但不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趋势才是发展,发展的结果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这里,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那些同客观事物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旧事物还是新事物,就看他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那么发展的观点怎么运用?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用于了解过去,一个是用于预见未来。我们先说了解过去,有果必有因。一个事物的现状,一定是由他的过去发展而来的。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性格古怪,那么一定是由他的原生家庭或成长环境综合导致的。比如说公司内有一个现象你觉得不合理,那么请忍住你开喷的冲动,先去了解形成该现象的原因。第二个是有因必有果,俗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的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当下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努力、每一个坚持、每一次放纵、都会在未来给予你回报和惩罚,正所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看到这里,欢迎小伙伴们一键三连支持,你的支持,让老谢未来能做出更好的视频。

我们再来说说三个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形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上一部视频解读《矛盾论》已经做了完整的解读,在这里不再赘述,重点说说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指的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指的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应用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从度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只有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来认识事物的质和量,才能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是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量分析使得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和科学。合理使用这两种分析方式,我们才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形成正确的概念。第二个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原则,掌握分寸,过犹不及。不管我们是做事情还是人际交往中。我们再来说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在前面我们说过事物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那些我们观察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状态,其实是事物处于量变的过程。那么量变如何到达质变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数量的增减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

比如一个胖子减肥,减掉两三斤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变化,减掉十几斤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明显的变瘦了;另一种是当事物内部在排列上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这种量变也会引起质变。比如当我们学习完唯物辩证法,我们的思维进行了重组,我们会成为新的自己。如果小伙伴们学习完《矛盾论》就会知道,质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矛盾一方面的力量超过了另一方面的力量。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个是量变引起的质变不是随机的质变,什么样的量变引起什么样的质变。军事政变上台的军政府,一定是实行军政府统治,蒋介石受大地主和大买办的资助上位,那他一定不会背叛自己的赞助商,一个靠溜须拍马当上领导的人,一定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瞒上欺下。第二个是量变到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错综复杂,随着量变的发生,会有局部的质变随之发生。第三个是在新的质变基础上会发生新的量变,而这种量变与旧的量变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我们不能用旧的量变标准去衡量新的量变。正如《三体》中所说的“成吉思汗的骑兵,攻击速度与二十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北宋的床弩,射程达一千五百米,与二十世纪的狙击步枪差不多;但这些仍不过是古代的骑兵与弓弩而已,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

”第四个是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最后是量变质变规律对我们的两个启示,第一个是要注重量变的积累,无论我们是学习、工作、减肥、谈恋爱,都要做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才能完成质变的准备。第二个是要不失时机的质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当量变足够时,要果断质变,切莫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导致措施良机。工作中有晋升的机会时,如果我们的积累已经足够,就应当果断出击,积极争取。追女生时如果时机成熟,就应当果断升级关系。否则就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么我们再说最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相比于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往往比较难以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书籍和老师“不说人话”的原因。不过,请放心,老谢一定会讲清楚。之所以很多人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似懂非懂,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适用范围。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这两个规律,他们的适用范围是普适的,无处不在,任何时空条件下,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规律都是生效且发挥作用的,然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却不同,它只在于某个具体事物的范畴内发挥作用,一但超出这个具体事物的范畴,那么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在一个事物内部,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每一次循环事物都会向更高一级的方向发展。举个例子:对于一对恋爱关系,双方一开始互相有好感,这是肯定阶段,交往一段时间后,互相开始嫌弃对方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这是否定阶段,如果双方能够帮助对方克服缺点和毛病,那么就实现了否定之否定,双方的恋爱关系就向着更稳固,更高级的方向走去。但是如果双方互相嫌弃对方毛病和缺点,分手了,那么就代表这个恋爱关系的消失,这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不会生效,也就不再适用,无从谈起了。再举个例子:对于清朝,经历入关后康雍乾三朝,清朝统治的疆域、人口以及统治的控制力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这是肯定阶段,之后,对底层人民的过渡压榨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一度丢失了半壁江山,这是否定阶段,再然后经过湘军和淮军的战斗消灭了太平天国,这是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清王朝的统治走向了新的高峰。之后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大清老爷们终于摸索出了新形势下如何统治的办法,可惜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大清王朝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这里再多说一句,选择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刚才是以一个王朝内部为例,我们再以中国历史的视野再来看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简单说一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平定七六,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然而秦朝过度透支国力,刘邦和他的小伙伴们推翻秦朝。然而西汉统治者们忌惮军功集团,故而重用外戚来制衡,西汉最终亡于外戚王莽。刘秀联合士族们推翻新朝建立东汉,东汉统治者们忌惮外戚,故而重用士族来制衡外戚,东汉最终亡于士族。曹魏重用宗室制衡士族,然而由于曹丕曹植等斗争导致宗室力量不足,使得士族偷家成功,建立晋朝,晋朝吸取曹魏教训,大力分封宗室,然而由于继承人问题导致宗室不断斗争,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入侵。南北朝时期,在南方,中央统治者们离开了基本盘,导致世家大族实际控制中央,士族门阀势力超过皇权,宋齐梁陈朝代依次更替。在北方,少数民族将皇权与士族屠戮一空,瓦解了原有的统治基础,军事集团(军镇)成为新的统治单元,至隋唐再次一统中国,世家大族消灭后,人才选拔方式才由察举制变为科举制。中央衰落后,边境军镇反叛,唐朝一蹶不振,直至进入五代十国,本质依然是军镇混战。经过厮杀后,由最大的军事集团赵匡胤完成统一。

为了制衡军事集团,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军事积弱,至南宋被蒙古灭亡。蒙元一朝,外来入侵者采取掠夺式统治,导致农民起义,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完美的避开了前朝军功集团、外戚、宗室、士族、少数民族等亡国因素,重用文官集团,然而士大夫们作为中间商差价赚得太狠,明朝亡于国力空虚,被大顺灭国,清军顺势南下,占领中国。清朝借鉴明朝,不仅完美的避开了军功集团、外戚、宗室、士族、少数民族等亡国因素,也搞定了文官集团,可惜赶上殖民时代,被洋大人给抄了家。蒋光头抱住了洋大人的大腿,却被教员带领人民群众掀下了马。纵观我国历史,经历了无数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刚才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下面说一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原理。依然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不了解的一定要听老谢的上个视频《解读》),肯定因素是指促使事物发展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当肯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时,事物就处于肯定的阶段,当否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时,事物就处于否定的阶段,当否定阶段的否定因素被新的否定因素占据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时候,就是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经历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后,可以说事物自身完成了一次变革,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样称之为波浪式或螺旋式的前进过程。例如我们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就是这个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告诉我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前途是光明的,尤其是要记住,当被否定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懊恼,而是要告诉自己:机会来了!

说完了三个规律,我们继续讲唯物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我们刚才讲的一个主义、两个特征、三个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规律,而四种思维方法和五对范畴,指导我们去具体的运用唯物辩证法。

第一个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这个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个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个思维方式:抽象与具体。抽象,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原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孤立地抽取出来;具体是指尚未经过这种抽象的感性对象。抽象是具体的意识形体,具体是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如何运用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式?还是拿职场举个例子,我们做完了一个工作,向领导汇报,领导非常生气,这是具体的思维。那么领导为什么会生气,我们通过以往类似的案例分析出,原来领导是个完美主义者,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很高,这里的领导是个完美主义者,就是我们的抽象。那么再从抽象回到具体,我们就要提高工作质量,以获得领导满意的业绩。这时我们也就完成了具体到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此处的领导可以替换成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东西。

第四个思维方式:逻辑与历史。历史分为客观实在的历史及人们认识客观实在的历史。历史是具体的、生动的,历史充斥着偶然和曲折,历史是实在的现象。逻辑指历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是抽象的、概括的,逻辑充斥着规律和本质,用概念、范畴、理论等形式概括反应对象发展的规律。历史的思维方式就是指我们要探求历史发生的及其具体细节,从这些历史进程和细节中提炼出抽象的能够概括出历史规律的逻辑。例如,马克思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500年的历程,运用逻辑的思维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运行规律。

好,最后我们简单说一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所谓范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时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一般来说,为了提高思考效率和质量,我们将范畴分为这么五对,代表了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要刻意地去注意我们的思考对象到底是什么?是现象还是本质?是内容还是形式?是原因还是结果?是必然还是偶然?是可能还是现实?下面我们展开来说:

第一大范畴:现象与本质

什么是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观察到。本质则是在不同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总是通过许多的现象体现出来,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例如,对于房地产来说,房价上涨是现象,那么土地拍卖与老百姓口袋里有多少钱则是本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反映本质?当然不是?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恰恰与本质相反,这就是现象中的假象。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运用,有这么几个知识点值得注意:

1 我们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需要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更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说:大量的现象,并不能代表本质,各地的房价都在上涨,就代表房价一定会永远上涨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答案。所有人都在楼下水果店办卡,你就一定要去办吗?如果你能保证在水果店跑路之前把余额花完。

2 现象表现的是事物不同的侧面,而本质表现的是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怎么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无外乎两点: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分析、研究。具体我们在《解读》中已经讲透,大家可以反复学习。关注微信公众号谢布柔OL,ShitBroPedia。

第二大范畴:内容与形式

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如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内在矛盾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和发展过程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在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例如:人体的骨骼、血液、肌肉、皮肤是人的内容,人的高矮胖瘦和衣着则是人的形式。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运用,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

1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例如一个国家建立初期,内容和形式都是基本相适应的,此时,形式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形式相对稳定,而内容活跃多变, 就会出现形式不适用与于内容的情况,因此,要及时调整变革形式,使之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

2 既要注重内容,避免有形无神的形式主义,也要注重形式,让形式发挥其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在政府机关工作,存在很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这是不提倡而且应该批评的,但是在一场会议的举办中,我们也要注意良好的会议形式,比如会议材料、桌牌、横幅、茶水等,以便让形式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内容的发展。

听到这,有小伙伴可能会疑惑,老谢,你刚才说的两个范畴,有啥区别?内容和本质有啥区别,形式和现象有啥区别,我咋分不清楚?好的小伙伴,如果你有这个疑问,那么你一定是动脑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这一对范畴与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的区别体现在他们是处于不同的参照系。以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外物,那么就说现象和本质的范畴,以事物自身的角度去看事物自己,那么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举个例子,一个游客来到极地,看到了极光,那么站在游客的角度,极光的绚丽多彩就是现象,极光的本质就是外太空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发出光线。站在极光自身的角度,极光的内容就是外太空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极光的形式就是绚丽多彩的光线。再举个例子,站在购房者的角度,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就是房价在上涨,房地产市场的本质是土地拍卖的价格逐渐上涨。而站在政府的角度,房地产市场的内容是地方政府开展工作、各项开支都需要钱,需要一个稳定、有力的收入渠道,形式就是通过拍卖土地来建立这个收钱渠道。参照系不同,我们会有不同的分析讨论模式,这也是哲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技巧,找准参照系,就像我们在三大规律中提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针对的对象是某个具体范畴的事物。

第三大范畴:原因与结果

原因就是产生或者引起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现象,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后果或者现象就是结果。原因与结果这一范畴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彼此制约的因果关系,由先行现象引起的后续结果之间的必然的联系。因果联系具有时间的顺序性,在时间上来说,总是因在前,果在后。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任何现象也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无论人观察不观察,因果联系都是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果联系普遍存在,不管是否是人类涉足的地方,不管是已知或未知的领域,一切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因果联系的支配,物质世界中不存在无原因或无结果的现象。同时,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仅看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不再展开。对于因果关系的实践意义,有必要在强调一下。

1 掌握因果关系的规律,使得我们可以在行动前预测到结果,避免犯错。

2 如果知道想要达到哪种结果需要哪些原因,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些条件来达到预期的结果。

3 有因必有果,我们现在的懒惰、散漫和勤勉、自律在将来必然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因此对当下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深思熟虑。

第四大范畴: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对来说比较好区分的一组概念。必然性的背后,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起作用,偶然性的背后,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起作用。具体可以听一下《解读》即可理解。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第一,正确地区分偶然性现象与必然性现象,即不要把偶然当必然,也不要把必然当偶然,不要有侥幸心理。第二,善于透过偶然性现象,抓住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也要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某些偶然性因素会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需要格外注意。如911事件、新冠疫情等。

第五大范畴:可能与现实

好,现在来说最后一组概念,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标志着的是当前已经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可能性指的是包含在现在的事物中,预示着客观事物或现象未来发展的种种趋势。关于可能与现实,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第一,分清楚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这是避免成为杠精的关键。所谓杠精就是不了解可能与现实这一范畴。现实可能性指的是有充分的依据的可能性,抽象可能性指存在的一定的依据,但是这种依据还没有充分的展开,即这种依据依托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第二,对可能性作出量的估计,对于不可能的事情不能强求,对于有希望的事情要努力去做。第三,现实性孕育着可能性,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的估计所有的可能性,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作出正确的选择,积极地改造世界,改造我们的生活,使得可能性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好的,小伙伴们,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主义、两个特征、三个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个范畴,到这里我们就全部讲完了,同时我们的唯物辩证法三部曲也全部讲完了,希望小伙伴们点赞收藏转发,学以致用,能够真正的改变和掌握自己的人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spect!

唯物辩证法 否定之否定 量变质变规律 本质主义 本质与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