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探讨“工作标准”的概念、术语和定义(组图)

网络 2022-12-19 05:56

现行国家标准中未给出“工作标准”的术语和定义。本文从逻辑学、术语学、标准化等维度探讨了“工作”和“工作标准”的概念,通过对汉语词汇“工作”的语义分析,结合标准化活动典型特征,对“工作标准”进行了两种划分,即“职业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文章尝试给出了“工作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关键词:工作标准,概念,术语,定义

1 引 言

学界对于“工作标准”的关注较少,一般人对“工作标准”的认识也多是笼统的。作为标准化术语,“工作标准”在现行国家标准中未被明确定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标准的开发、应用和推广。鉴于此,笔者认为开展对“工作标准”概念、术语和定义的讨论十分必要。

本文试图从逻辑学、术语学、标准化等方面,探讨“工作标准”的概念、术语和定义,希望借此引起各界对于“工作标准”研究的重视,促进我国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

2 概念、术语和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要成果。探讨“工作标准”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什么是“概念”“术语”和“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概念”做如下释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它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逻辑学所称的概念,是指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属性,指对象自身的性质或对象间的关系。本质属性则指某类对象所具有而别类不具有,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我国国家标准GB/T 10112、GB/T 15237.1、GB/T16785、GB/T 20001.1等分别就术语的原则与方法、词汇、概念和术语的协调以及标准编写规则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标准文件为概念、术语和定义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

GB/ T 10112-1999《术语工作 原则和方法》指出,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在一个知识领域中,概念用定义描述,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即术语)。

GB/T 15237.1-2000《术语工作 词汇 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给出了术语工作相关的一组术语和定义。

(1)概念 concept

通过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注:概念不受语种限制,但受社会或文化背景影响。

(2)个别概念individual concept

只对应于一个单独客体的概念。注:个别概念通常由名称表示。

(3)一般概念general concept

对应于具有共性的多个客体的概念。

(4)特征characteristic

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注:特征是用来描述概念的。

(5)特征类型type of characteristics

建立概念体系时作为划分准则的特征种类。

(6)本质特征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对于理解概念不可缺少的特征。

(7)区别特征 delimiting characteristic

集合与函数概念ppt精品课件_人民是非集合概念_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

一个概念同其他相关概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注:可以用“靠背”这个特征来区别“椅子”和“凳子”两个概念。

(8)外延extension

一个概念对应的客体的总和。

(9)内涵intension

构成一个概念的全部特征。

(10)概念域concept field

同某一主题相关的非结构化的概念集合。注:概念域可作为建立概念体系的基础。

(11)概念体系concept system

根据概念间相互关系建立的结构化的概念的集合。

(12)定义definition

描述一个概念,并区别于其他相关概念的表述。

(13)指称designation

概念的表达方式。

(14)术语term

在特定专业领域中的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

标准化工作中所称的“ 概念”应指“一般概念”。术语学认为,术语与日常用语(自然语言、非术语)的形成过程不同,日常用语是天然形成的,而术语则需要人的自觉干预,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加工。以标准化领域中“标准standard”的术语和定义为例,世界上第一个“标准”的定义是由美国学者J.盖拉德于1934年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给出的,此后,各国及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关于“标准”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曾经采用英国学者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1972年)中给出的定义,此后,历经数次修改,直到ISO/IEC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6第七版)时才基本确定下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术语学中,客体是可被感知的任何对象,概念的内涵同客体属性一样,多种多样。由于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社会环境、专业背景以及认识能力等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形成的概念往往不尽相同。与此同时,某些语言,尤其是汉语,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经常有不同的涵义,代表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人们在沟通过程中时常有概念偏移和混淆的情况,这也是通常导致逻辑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标准化工作对概念、术语和定义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做到“单名单义”,即术语和概念之间应一一对应,避免出现异义、多义或同义现象。概念、术语和定义的关系如图1所示。

概念、术语和定义关系图

1

为了进一步说明术语与日常用语(自然语言、非术语)的区别,我们以ISO 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为例。如“质量 q uality”一词,作为日常用语,泛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术语则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来修饰,如:差、好或优秀。注2:“固有”(其对应的是“赋予”)是指存在于客体中。又如“产品 product”,日常生活中一般指生产出来供出售的物品,术语则指在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织能够产生的输出。注1:在顾客和供方未发生任何必要交易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产品交付给顾客时,通常包含服务的因素。注2:通常,产品的主要要素是有形的。注3:硬件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流程性材料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如燃料和软饮料)。硬件和流程性材料通常被称为货物。软件由信息组成,无论采用何种介质传递,(如计算机程序、移动电话应用程序、操作手册、字典、音乐作品版权、驾驶执照)。再如“服务 service”一词,通常指人们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术语则指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须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的组织的输出。注1:通常,服务的主要要素是无形的。注2:服务包含与顾客在接触面的活动,除了确定顾客的要求以提供服务外,可能还包括与顾客建立持续的关系,如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或公共组织(如学校或医院)等。注3:服务的提供可能涉及,例如: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需要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纳税申报单所需的损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注4:通常,服务由顾客体验。

今天,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其给出的基本概念和界定的13类138个术语是密不可分的。

3 “工作标准”概念的提出

“工作标准”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来,始见于中国国家标准GB/T 15498-1995《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已废止)。标准给出的“工作标准”术语和定义如下。

工作标准duty standard,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注:“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

GB/ T 15498-20 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已废止)沿用了这个术语和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工作事项”与“工作”是否同义?“工作”的完整意义是什么?当“工作标准”不体现岗位职责等要素时,是否还是标准文件中所指的“工作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是否属于“工作标准”的范畴?这些都是需要标准化工作者予以澄清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标准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工作标准”这个词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接受工作标准”“请示工作标准”“会议工作标准”等,这些概念、词汇、语汇等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许多院校已经开始了“工作标准”教学。然而,“工作标准”概念、术语和定义的基础研究却仍然落后于标准实践,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

为了准确把握国标中曾经给出的上述定义,我们再结合标准编制和发布的背景进行考察。G B /T15498-1995在引言部分写到,“任何企业都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依据本标准所制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满足了GB/T 19000系列标准对程序文件的要求,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受该企业的目标、产品、经营及其实践等的影响,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标准中所列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增减。”此处提到的“GB/T 19000系列标准”即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有理由认为,“工作标准”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实施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更确切地说,“工作标准”的初始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GB/ T 19000系列标准对程序文件的要求”。追根溯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工作标准”的重要视角。

4 “工作”“工作标准”的概念及其标准化活动

汉语中,“工作标准”是一个复合词,由“工作”和“标准”组合而成。要确定“工作标准”的概念,必须先澄清“工作”的概念。实际上,对“工作”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决定着“工作标准”在何种维度上构建,这项工作对于“工作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乃至工作标准体系构建和企业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术语词汇源于日常用语(自然语言、非术语)。构建术语时,应当充分考虑日常用语的渊源、联系和渗透力,关切人们的语言习惯,否则,就像切断了联系的枝与叶,术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汉语词典对“工作”一词有多种释义:① 动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积极~︱开始~;② 名职业:找~;︱~没有贵贱之分;③ 名业务;任务:~量︱宣传~︱工会~︱科学研究~。单就人的因素而言,上述释义包含了3种涵义:(1)做动词使用,“工作”是指一种劳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体力或脑力劳动;(2)做名词使用,是指职业,即各种劳动由于其特定的性质和要求,会基于社会分工形成某种职业;(3)做名词使用,又指劳动的类型、任务及工作量。上述释义既相互关联亦存在差别,内涵、外延均有不同。

如前所述,对于同一客体,不同专业领域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不同侧面,客体的本质特征也因概念所属的领域不同而异。由于“工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明显的指向差异,因此,在术语标准中,我们必须对其做出规定,即“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改变或混淆。顾孟洁先生提出的术语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认识这个问题(如图2所示)。

顾孟洁术语模型

2

按照上述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我们至少可以从3个维度描述“工作”的概念。(1)“工作”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人类劳动,凡体力和脑力劳动皆可称为“工作”,英文中可用单词“work”表述。这个概念内涵小、外延大,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以劳动为特征的人的活动。(2)特指某种职业,对应英文单词中的occupation、profession或voc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将我国所有职业划分为8大类、75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较之上述第一种“工作”的概念,这个概念内涵较大,外延较小。(3)“工作”仅仅指组织中某个特定岗位的业务、任务和工作量,英文单词“duty”的意义与之最为接近。相比之下,这个概念内涵最大,外延最小。以上3种“工作”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工作”概念层次划分示意图

3

通过以上对“工作”的分析,我们区分出了3种不同的“工作”概念。由此,我们暂时将“工作标准”一词依外延和内涵的不同划分为以下3类,并给出其区别特征。

(1)某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标准(wo r kstandard),它们以劳动行为本身为对象,更多的是一种一般的、技术性的要求。这类标准无关职业或岗位,且每个都可以独立存在。笔者认为,这类标准可称为广义工作标准或泛工作标准,如:汉字书写工作标准、机动车驾驶工作标准、口语翻译工作标准等。

(2)职业工作标准(p r o f e s s i o n a l w o r kstandard)。这类标准以特定的职业活动为标准化对象。这种职业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固定、统一,甚至为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通常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职业规范,不涉及某个特定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更不涉及绩效评价等要素,是一种中观层面的工作标准,如:电工(职业)技能标准、焊工(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等。

(3)岗位工作标准(duty standard)。这类标准以组织内部某一岗位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活动为标准化对象,一般应考虑组织结构、职责权限、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绩效等要素,与组织内部其他标准(体系)配套或相适应,可称之为微观的或狭义的工作标准,如:XX单位科研管理岗位工作标准、XX实验室实验员岗位工作标准、XX公司客服经理岗位工作标准等。上述3类工作标准的关系如图4所示。

“工作标准”概念层次划分示意图

4

那么,如何在标准化工作中区分这3类“工作标准”,或者说哪几类“工作标准”活动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行为特征呢?

标准化是一项科学、系统和严谨的工作,研究人员既要积极拓展标准化的空间,又要在应用上防止标准的泛化和滥用,削弱标准的科学性。GB/ 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3.1条给出的“标准化”术语和定义如下: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

注1:标准化活动确立的条款,可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

注2: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它们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

根据以上定义,笔者认为,衡量一种活动是否属于“标准化”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1)该领域存在制定和发布标准的现实需求,并以获得最佳秩序和促进共同效益为目的;(2)有确定的标准制定和发布主体,其主体资格被有关相关方所认可;(3)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具有约束力,且这种约束力应当是有保障的;(4)存在有组织的确定条款、编制文件、发布文件和应用文件的活动。

考察上述3类“工作标准”,笔者认为:第一类“工作标准(广义工作标准或泛工作标准)”作为对一般工作活动的常规要求或对工作规律的揭示,从“标准”形成的过程、表现形式、使用对象、约束力等方面考察,并不完全符合“标准化”活动的特征,是否属于标准范畴,尚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类是基于职业的“工作标准”。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的信息,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后又修订颁布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启动了目录涉及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据编制规程要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须经过立项、开发、审定、颁布4个阶段共13个环节,其中审定阶段包括预审、初审、征求意见、修改、终审等5个环节。”这些标准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提出了综合性水平规定,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评价的基本依据。标准还同时给出了其他相关要求,内容如图5所示。

这些职业技能标准,除标准文件的结构、表述规则和编排格式等与GB/ T 1.1-20 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尚未统一外,标准编制和发布的目的、主体、适用对象以及制定程序、约束力等方面均已具备标准化活动的典型特征。笔者注意到,这类职业技能标准已经超出了“职业技能”本身的概念和范畴,延伸到职业的基础知识、受教育程度、环境条件、职业道德等方面,更接近“职业工作标准”的概念,是职业工作标准的主体。

第三类是基于岗位的“工作标准”。这类标准一般以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为基点,强调工作的岗位背景,前述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所指的“工作标准”即此类标准。这类标准制定和发布的主体是企业,主要用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这类标准涉及组织内部各个职能、岗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工作标准”内涵、外延以及标准化活动特征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工作标准”本身的语义,对于澄清“工作标准”的概念,防止标准化活动中“工作标准”概念的偏移和混淆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构图

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类“广义的工作标准”,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不具备标准化特征,但在特定的工作框架内,如:基于制定职业工作标准或岗位工作标准的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的某些活动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亦属标准化范畴。

职业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可以根据所在行业或领域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岗位工作标准,制定和推行职业工作标准;企业也可以依据所在行业或领域的职业工作标准,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岗位工作标准。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以及全社会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岗位还会催生新的职业工作标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5 “工作标准”术语和定义的形式

按照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给出的术语原则,笔者认为,GB/ T 15498-1995和GB/T 15498-2003给出的“工作标准duty standard”术语和定义值得商榷。

“工作标准”标准化活动示意图

6

我们首先从定义的表述方式上进行考察。术语学中,一个概念的最简单表述由命名其种类和表述其与上一层级或同一层级的区别特征所构成。概念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种类特征的层级结构上,术语要传达出概念的区别特征以及它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指出,概念体系一般是以属种关系为骨架,在个别地方辅以整体——部分关系、序列关系和联想关系。在层级体系中,除了最高概念之外,都可以采用科学定义模式,即: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

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给出了“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标准 standard,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注1: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注2:规定的程序指制定标准的机构颁布的标准制定程序。

注3:诸如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等,由于它们可以公开获得以及必要时通过修正或修订保持与最新技术水平同步,因此它们被视为构成了公认的技术规则。其他层次上通过的标准 ,诸如专业协(学)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在地域上可影响几个国家。

这个术语和定义即为“标准standard”的最高概念。就“标准”与“工作标准”的关系而言,两者为典型的属种关系,“标准”为属概念,“工作标准”为种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工作标准”宜采用科学定义模式,即:

工作标准work standard,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注:(略)

这种定义方法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聚合关系,同时也传达出了它们在同一概念系统中的位置。对于术语工作者来说,只要将“工作标准”与其他标准概念的区别特征提炼出来,填充进去,即可完成“工作标准”术语和定义的构建。

统一性是标准化的本质,也是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在标准术语和定义形式上力求协调、统一,才能在其他更多的领域达到统一。

6 “工作标准”的概念域和概念体系

“概念域concept field”指同某一主题相关的非结构化的概念集合,可作为建立概念体系的基础。“概念体系concept system”指根据概念间相互关系建立的结构化的概念的集合。

概念体系往往同某种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概念的形成需要过程,概念体系的形成则可能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仍以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为例进行说明。

众所周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形成可追溯至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其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此后,专职检验部门从生产系统分离出来。上世纪20年代,休哈特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PC),道奇和罗米克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1940年代,美国军方为在军需物资供应商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而制定的战时质量标准Z1.1、Z1.2和Z1.3,是质量管理标准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地提出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的持续改进,并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的责任。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上世纪60年代,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对履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进行策划。60年代中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并首次引入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同一时期,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日本质量管理学家石川馨、田口玄一等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 5750。同年,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最便宜的”,提出高质量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上世纪80年代,质量运动在许多国家开展,质量管理不仅被引入生产企业,而且被引入服务业,甚至机关和学校。

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诞生于1987年,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和日本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近百年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质量管理原则,并且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与“工作标准”相关的亲缘学科涉及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工业工程、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学科可以为“工作标准”概念域的形成提供土壤。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学科远远不够,未来仍需要创立和发展“工作”的科学理论。

“工作标准”概念和体系的提出仅仅20余年,尚处于孕育生长阶段。这个过程中,标准化工作者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标准,尤其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前行。2017年,中国国家标准中有关“工作标准”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图7给出了相关内容的变动情况。

中国国家标准中“工作标准”相关内容变动情况

7

从图7可以看到,新版(2017版)企业标准体系采用了“岗位标准体系”的概念和“产品实现标准体系—基础保障标准体系—岗位标准体系”架构,取代了“工作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概念以及原来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架构。与此同时,新标准还在附录C(资料性附录)中给出了一个“其他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图”(如图8所示)并配有4个注释(详见GB/ T15496-2017附录C.2.2)。

其他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图

8

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范,资料性附录为可选要素,给出有助于使用者理解或使用标准的附加信息。因此,从正文和附录在标准文本中的结构关系上看,现行企业标准体系是两种体系并存,且以“产品实现标准体—基础保障标准体系—岗位标准体系”为主。

关于“岗位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有研究认为二者为“等同”的关系,笔者持不同观点。囿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将另行阐述。

7 “工作标准”可能的术语和定义

如前所述,如果将“工作”“工作标准”按照汉语的语义进行划分,可形成3类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的概念。其中,基于职业的工作标准和基于岗位的工作标准均符合标准化活动的典型特征,形成的标准都是标准化意义上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考察GB/T 15498-1995和GB/T 15498-2003给出的“工作标准duty standard”术语和定义,明显存在定义过窄、内容不易把握的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工作标准”本身应有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利“工作标准”的研究和开发。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尝试给出“工作标准”可能的术语和定义:

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_集合与函数概念ppt精品课件_人民是非集合概念

工作标准work standard,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职业活动和(或)岗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注1:“职业”指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岗位”指组织结构中可识别出的最小职位单元。

注2:工作标准可分为职业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

注3:职业工作标准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职业类别、从业资格(包括职业技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职业规范等。岗位工作标准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岗位名称、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工作环境、岗位技能、工作事项、工作关系、工作规范、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等。

注4:工作标准应完整反映各要素的要求。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以上给出的“工作标准”术语和定义必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供标准化理论工作者共同探讨。

8 结 语

术语学探讨的概念是同某一知识领域所研究的客体相对应的,“工作标准”概念和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系统性。我们首先要探索这类标准的概念域,夯实构建概念、术语和定义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在掌握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同时,密切联系“工作标准”的源出学科、基础学科和亲缘学科,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将这些先进的思想、方法融入标准化活动中,唯此方可不断加深对“工作标准”的认识,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工作标准体系,推动我国的标准化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GB/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S]

[3] GB/T 1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S].

[4] GB/T 15496-2017 企业管理体系 要求[S].

[5] 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S].

[6]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S].

[7]刘青. 中国术语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 蔡贤浩, 宋荣. 形式逻辑(第五版)[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 赵祖明,武钢,尚彦鑫. 解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与“产品实现标准、基础保障标准、岗位标准”的关联[J]. 标准科学,2019(1).

[10] 麦绿波.标准化学——标准化的科学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1]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M].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12] /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 /buneiyaowen/201901/t20190107_308489.html.

[13] ht t p: // w w w. c e t t ic . g ov. cn /z y jnjd /z y jn b z / 2 019 - 01 / 0 3 /content_463172.html.

文章出处:《标准科学》2019年 第5期

作者单位: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

工作标准 标准化管理 企业特征 产品概念 工作管理
上一篇:【每日一题】群众史观的核心(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