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可以加氮吗?“重组牛排”是粘在一起的吗?……一年来,这些“舌尖上的问题”在普通人的脑海中反复被提起,但问题的答案却越来越模糊.
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传播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一年来老百姓的“舌尖上的疑问”进行了权威解读。
热点 1. 饮用水可以加氮吗?专家说可以放心购买
2016年初,有报道称某品牌包装饮用水在水中加氮未鉴定,疑似为工业级氮气。这件事让食品中的“加工助剂”成为关注的热词。
【解释】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保国:食品级氮作为一种合法的食品加工助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应用于多种食品中。因为它是高度安全的,所以不需要标记残留物。在饮用水中使用氮气是一个成熟的过程。
【暗示】
消费者可以放心地购买和食用以食品级氮作为加工助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与加工助剂的区别在于,食品添加剂作为成分存在于食品中,不需要在最终食品中去除;加工助剂在加工过程中与食品接触,但不一定与食品本身有关,一般应从食品中去除而不成为食品的最终成分,或仅作为残留物。
热点2.“重组牛排”是用“残次肉块+肉胶”拼接的?卡拉胶不等于工业“胶水”
2016年底,有媒体报道称,来自澳大利亚肉类市场的大量“重组牛排”和“胶牛排”被“次品肉块+肉胶”拼接,该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解释】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首先,“次品肉”实际上是在肉的分割或肉的修整中产生的“肉末”,绝不等同于“劣质肉”;其次,“重组牛排”使用卡拉胶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它不等于建筑的“胶水”和塑料的“胶水”。“再造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该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暗示】
消费者在购买牛排时,可以通过配料表区分原切牛排和“复原牛排”。如果标签上有成分表,并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则可能是“复原牛排”。“再造牛排”在加工过程中,加工周期越长,微生物滋生的概率就越大。建议100%加热后食用。
热点三、果汁标注“100%”涉及虚假宣传?消费者应正确认识
据媒体报道,消费者在购买“100%纯果汁”时,在配料表中发现了纯净水,这被认为是商家刻意炒作。“回春汁”这个话题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解释】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晓松: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明确向消费者表明产品成分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是复原果汁。浓缩或复原果汁标示含量为100%,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惯例,消费者应正确理解。同时,急需制定果汁原汁含量国家标准,防止部分企业生产不符合标称含量的果汁饮料。
热点四、玉米粉“无能”?消费者应该寻找“蓝帽子”
2016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犯罪分子受利益驱使,将“伟哥”的主要成分西地那非掺入玉米粉中,冒充保健食品,销往全国多地。
【解释】
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金宗莲:西地那非不在保健食品允许使用的原料清单中。属于“非法添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保健食品可以宣称的保健功能有27项,并没有“改善性功能”。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壮阳”、“提高性功能”的产品,属于非法、夸大宣传。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
【暗示】
消费者应仔细查看购买的保健食品是否有“蓝帽子”,即保健食品的标识和批准文号,还需要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核实。食用保健品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包括适合和不适合的人,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服用,尤其要注意说明书中的警告,正确服用保健品。
热点五、网络“黑工坊”频发?应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
2016年初,外卖网站“饿了么”被曝有“黑作坊”。这些“黑作坊”在被勒令下线后悄然转移到其他平台,引发人们对网络订餐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
【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金光:平台规则趋严是互联网食品监管监管的一大亮点。互联网空间中,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提高了监管成本。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控制第三方平台,利用合同约束生产经营者,可以大大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