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日)中岛孝志zhouhuche制作???印刷工业出版社目录前言第一章颠覆“早晨”的常识让我四点起床的原因没想到工作效率这么高四点起床,拥有早饭前的自由时光“3-8式”活法早上荷尔蒙分泌更旺盛各行各业的时间是怎么用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能缩短睡眠时间的是"JOB"不是"WORK"用三小时为大脑休息充电这样睡不用睡足八小时这样做就不会起不来闹钟是破坏脑子的毒品清晨一小时竟是大宝矿第二章早起半小时,地铁变书房早上第一声问候预示一天的状态早会是共享信息的最佳时机不要被表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面的成本迷惑一大早确认最应该做的事情用“艾维李金点子”安排你的一天让业绩V形反转的优先级策略三分钟早晨汇报法三行字展现汇报要点听汇报也要全神贯注第三章“7-11式”生活让人越活越累挑战“保洁大叔”的广告精英你知道脑子变聪明的时间段吗成功人士热爱早起一大早推销逆转败局善用“早餐会议”拓展人脉向早起的政治家学什么各式各样的晨间学习会在晨间学习会上构筑发达人脉没有酒精的谈话效率高第一个到公司让你自然而然拓展人脉四点起床不会被裁员第四章一大早学习,让你变身精英一大早是改变自己的最好机会想做的事情要一大早先做清晨让写书轻而易举用才能技巧而非财务技巧赚取50%年收入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不做就糟糕了”是最强的动机怎样从一大早的报纸中收集信息质疑“这新闻是真的吗?”一大早的电视节目最有激情一大早看书是与作者的“战斗”一大早要看什么书外语学习由环境决定同时学六国语言记起来比较快无障碍英语须知听和说是学外语的重点促进大脑运转的运动第五章用一大早的行动熬过降职一大早是构筑信誉的关键一大早的答谢构筑人际关系不要一大早就惹恼上司一大早回邮件的妙处红白喜事也讲优先顺序找到活用一大早的对手?前言如果有人让你将工作效率翻倍,你会怎么做呢?方法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必须改变工作的质与量,否则效率翻倍只是痴人说梦。
方法有两种:提高质量,或是增加工作量。只要做到这两点,别说是翻倍了,三四倍,不,五倍到十倍也是有可能的。“改变工作质量=创新”,而“改变工作量=调整时间”。只要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两倍的工作量,便能将工作效率翻倍。工作的效率,总是和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我想向大家推荐一种将工作效率翻倍的工作方法。这就是我经过长期实践归纳出的“四点起床”工作法。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早上的一小时真的能相当于晚上的两三个小时吗?如果早晨真的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不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呢?每天有二十四小时。无论是能干的人,还是不能干的入,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事实都不会改变。而如何使用这二十四小时,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比如,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上午就能工作八个小时,下午也能工作八个小时。以中午十二点为界,正好上、下午各八小时,能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当然,我的睡眠时间也有六到八个小时,也就是说我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均分成三份。当年诸葛亮曾向刘备提议“三分天下”,我的三分法也有点这个意思。我为什么要坚持“早上四点起床”呢?这是为了在上午完成所有工作,在下午开始新的工作。我总是在上午完成别人交给我的工作(过去的工作),然后在下午开始铺垫新工作(未来的工作)。
我将每天分成两部分,分别完成这两类工作。“人生两季”是我的信条,别人可能会觉得我是个工作狂,但我自己并没有整天埋头工作的感觉。我会看书、去茶馆听相声、拿着数码相机和纸质笔记本到附近的商业街瞎转悠、和人见面,为未来的工作作铺垫。当然,有时我也会接到报社或电台要求采访、谈话、讲演等的邀请,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会选择利用下午到晚上这段时间为未来的工作作准备。坚持“一日三分法”,让我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我曾拥有三个身份:上班族、记者与培训业者。离开公司自立门户之后,我还涉猎过出版社、物流、生产经营顾问,在大学与商科学校执教,以及在电视节目中担任评论员等,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但我完全没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四点起床”工作法不仅适合我这样时间相对自由的人,也适用于所有商务人士。回顾我在企业任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确是个“早起的鸟儿”,但我当时利用时间的效率,真比现在高吗?上班族开始工作的平均时间为上午九点。也就是说上午只有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即便算上上班路上的通勤时间,也只有四小时左右。“一日之计在于晨”话虽如此——可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视早晨。可是我认为,能否灵活运用“一大早”的时间,却是能干的人与不能干的人之间的分水岭。
对上班族来说,充分利用早晨尤为重要。关键并不在于“早起”,而是重新审视“早晨的灵活用法”,让你的工作方法焕然一新。越是忙碌的人,越应该巧妙利用早上这段有限的时间。四点起床,上午就能工作八个小时。下午的八小时就当是“白捡的”,可以工作,可以用在兴趣爱好上,更可以投资到学习上。只要早上四点起床,就能将时间表向前推。如果能将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从六点提前两个小时,如果能将一天的开始提早两个小时,不仅能提?{工作效率,还能在信息、学习、晋升、财富和人脉上都大获成功。而成功的秘诀便是“四点起床”!中岛孝志第一章借力自然!最适合在清晨做的事竟有这么多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在早晨采取怎样的行动,养成怎样的习惯,是做抢先一步的人,还是做落后一步的人——其中的差距决定胜负。颠覆“早晨”的常识提到早晨”,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我召开了一个学习会,里面有一百多名成员。我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答案五花八门:“黎明”“卖牵牛花”“薄雾”“阳光”“豆浆油条”……除了这些富有诗意的答案之外,还有商务人士给出的答案:“报纸”“拥挤的公交车”“鱼市竞价”“董事会”“早餐会议”“乱哄哄的一天的开始”……每个人的答案,都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卖牵牛花”,让人联想到平民区的商店店主,“乱哄哄的一天的开始”“拥挤的公交车”则让人联想到普通的上班族。联想到“乱哄哄”的人,绝对做不到每天早起,也不可能慢慢悠悠地喝上一杯清晨的咖啡。他们会一边嚷嚷着“哎呀,又要错过这趟公交车了,我怎么不早点起来呢”,一边冲出家门。只有联想到“黎明”“卖牵牛花”“豆浆油条”的人,才有可能早起。因为这些都是只有早起的人才能体验到的事,可以说是“早起的象征”。我自己已经坚持早晨四点起床整整十几年了。我的一天从步行锻炼开始,之后则是写书、学习、捜集信息、调査……总之就是工作。没错,早上是最适合工作的时间段。有人会说:“我们上班族也是从一大早就开始工作了。”是吗?说是早上上班,可大多数公司都是九点才打卡。假设通勤时间需要一个小时,那员工们就是六点半到七点半起床,喜欢赖床的人,则会睡到八点多。我最初推荐大家养成“早晨四点起床”的习惯时,大家的意见不小。“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早上根本起不来。”“这么早起来也没事情可做啊。”“还想多睡会儿呢!”然而,大多数“能干的人”与“成功人士”,都是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工作。我们只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就有可能成为“能干的人”或“成功人士”,至少能成为比较成功的上班族吧。
“成功人士”与“不成功人士”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而“不成功人士”则会觉得:“习惯虽好,可那是别人的,我可不想照搬。”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成功,工作能力也不强。不成功人士想要成功,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认为早晨是用来睡觉和休息的,那你就需要给脑子重装—遍系统,安装一个新软件——“早上才是工作、学习和自我投资的最佳时间"。一切从早起开始。让我四点起床的原因我是从十二年前开始四点起床的。我曾经换过一次工作,在新公司干了三年后,自立门户,几个月后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换工作之前我是销售部的,需要早起,每天七点半就去公司。虽然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也起得很早,但并没有到“四点起床”的地步。新公司采用弹性工作制,不过我仍会一大早就去公司旁边的健身俱乐部锻炼身体,比普通上班族早起很多。那么,我是怎么想到要四点起床的呢?自己创业后,有一次我年幼的儿子带着邻居家的小朋友来家里玩。邻居家的小朋友见到我还在睡觉,就问我
儿子说:“咦,你爸爸还在家啊?怎么还睡觉啊,他不用上班吗?”的确,普通的上班族一大早就去上班了,开店的人也去店里帮忙了,不会像我这样,太阳升得老高了,还躺在床上鼾声大作。“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呀?”“我爸爸?嗯,他是小偷。”什么?听到这话,我立刻跳了起来。只见我儿子满脸笑容。要是这话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了可怎么办??“胡说,爸爸昨天晚上熬夜了,一直工作到半夜,所以才睡到现在。爸爸可不是小偷哦!”……儿子看的图画书里,只有小偷才会昼伏夜出,半夜“工作",于是他便认定:“小偷跟爸爸一样,原来我爸爸是小偷啊!”我吓唬他:“你可不能开这种玩笑,不然别人会笑话你是小偷的孩子!”虽然嘴上这么教育儿子,可我仔细想想,创业之后,我的生活模式的确和小偷差不多。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每天都很早起床,可一旦成了“自由职业者”,过不了几天,我就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夜猫子。当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里工作,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安安静静地工作。至少,我当时一直觉得只有半夜才能安心工作。然而,儿子无意间的一句话,成了我改变生活模式的导火线。在那之前,我和家人的交流时间只有傍晚和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听孩子谈谈当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但是,我提早起床之后,就能和家人同步生活了。早餐、晚餐都能和家人一起吃,交流的时间多了不少。没想到工作效率这么高从工作效率来看,早晨工作与半夜工作也是天差地别。只要从早晨开始工作,所有工作都能“提前"进行。提前完成工作和拖延工作,结果会完全不同。拖延工作,工作就会越积越多,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一有紧急工作找上门,也来不及应付,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我刚创业的时候就是这样,丧失了不少机会。如果能提前完成工作,就能快刀斩乱麻,“那也能做”“这也能做”“那也行”“这也行”,有多少工作都能完成。就像工厂只有运转起来了才能接新订单一样。我改变了生活模式之后,工作状态也变得更积极了。我从早上开始工作,到中午就能把这一天的工作做完,下午就能用来完成新工作,出门营销或是谈新项目。我还会利用下午的时间制作介绍公司的小册子,宣传公司的服务种类、以往的业绩,等等。我不仅重视已经有了业务往来的客户(主要是出版社),也致力于开拓新客户。我虽然曾是记者,但我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于是开始进行自我推销。不知不觉中,我的工作越来越多,与著名报社、出版社之间的交流也越发广泛和深入。总而言之,我构筑起了一张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这会起到什么效果呢?我原本是个写书的,可现在却做着投机企业、新兴企业老板们的顾问,还作公关、宣传方面的咨询,将许多公司推向了市场。其中有一家成立三十多年来一直负债经营的公司,在我的宣传之下扭亏为盈,一年之内就还清了债务!这样的成功实例越积越多,有一天突然就“爆发”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打那之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就成了我公司的一大卖点。如果我一直保持“夜猫子”的作息习惯,情况会是什么样呢?恐怕我不会从事咨询业的工作。因为夜猫子的工作时间和普通公司的工作时间完全错开了。和报社、出版社的磋商,都是在上午或下午进行,很少有半夜开会的时候(至少我是没遇到过)。这只能说明,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我的工作范畴拓宽了。四点起床,拥有早饭前的自由时光想必有很多人觉得“还是晚上效率高”。他们觉得,泡完澡之后神清气爽,学习、想主意、査东西的效率都很?{,而且晚上还很安静。只要在前一天晚上把准备工作做好,第二天早上就不用手忙脚乱,自己还是抢先一步。“如果要趁家人睡觉的时候工作,就只有晚上了。”事实果真如此吗?稍后我会提到,其实从大脑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脑子的灵活程度来看,早晨要比晚上好得多。请大家好好想想:你的脑子已经因为工作辛苦了一整天,大半夜了你还要让它继续工作,是不是也太难为它了?所以我觉得,早上工作比晚上工作更好!如果说“泡完澡之后神清气爽”,那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之后,先散步一个小时,再冲个热水澡,整个人会更爽快,毕竟在那之前你已经美美地睡过一觉。
而且,做完运动之后喝的果汁,可真是人间美味。淋浴的时侯还能顺便整理睡歪了的头发或剃一剃胡须。整个人焕然一新之后,先在家里完成一些工作。早饭可以等到家人起床后和他们一块儿吃。然后花上一个小时去公司,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你晚上十一点多回家后,还要调査这个、调査那个,一想到“明天还要早起,一定要快点睡觉才行”,这样不是会更慌张吗?那还不如干脆早晨四点起床,这样效率更高。家人睡觉的时间——是商务人士能够独自使用的自由时间。然而,大家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只有早晨四点起床,才能真正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我的妻子平时六点半起床。在她起床之前的两个半小时里,我都能集中精力工作。两个半小时,几乎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十分之一,有这么多专心工作的时间,难道还不够吗?再不满足,你实在太贪心了。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两个半小时。商务人士大多是早上九点开始上班,一直干到中午,也不过三个小时。中间若是喝喝咖啡,开个晨会,开个小组会……一转眼三十分钟就过去了,剩下的也不过两个半小时而已。没错,只要早晨四点起床,就能集中注意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两个半小时相当于普通商务人士一个上午的工作时间!你完全可以用上班前的这段时间学习充电,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自己则会早起学习、写书。其实早起学习的性质,和打工送报纸的性质是一样的。毋庸置疑,早晨四点起床后,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不少。“3-8式”活法我们再进一步说说早晨四点钟起床这件事。“为什么非要四点起床,而不是五点或六点呢?”大家必会产生这种疑问。答案很简单:我将一天分成了三块,上午八小时,下午八小时,晚上睡眠八小时。普通商务人士的工作时间大概是几个小时呢?如前所述,上午三小时(搞不好也就两个半小时),下午五小时。早上的效率比下午高,早上五小时、下午三小时比早上四小时、下午四小时更合理,但一般企业却都是早上三小时、下午五小时。我们假设一个人一天醒着的时间是十六小时到十八小时(工作日),那上午的工作时间就占到了总清醒时间的16%-18%,下午则是27%-31%,总共是44%-50%。请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企业不干脆将工作时间设定成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呢?这样正午不就正好是中间点了吗?莫非是因为下午的效率比较高?不。其实有许多小地方的工厂都是早上七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因为员工住的地方离工厂很近,二三十分钟就能到。许多女员工也希望早些上班,这样就能早些回去,照顾家里。所以许多工厂应这些女员工的要求,提前了工作时间。
可大城市就不能这样了。从家里到单位需要花很长时间,如果是早上七点开始上班,有很多人坐头班车都来不及。即便来得及,天天赶早也很辛苦。况且,即便你的公司是早上七点上班,可你的生意伙伴都是九点上班,想谈生意也找不到人。所以,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从九点开始上班。因此,弹性工作时间制兴起后,许多企业都把上班时间往后调,却很少有往前调的。“早上荷尔蒙分泌更旺盛在东京的一套公寓里,我和学习会的同僚们一起出钱租了一间工作室。我们毎周会在那里举行一两次学习会,研究企业经营、市场营销、人才开发等课题。冰箱是东芝的营业部部长送的,啤酒、果汁也是啤酒公司的干部送来的。我们就躲在这间小公寓里,一起学习,互相交换信息。学习会的成员都是为公寓出资的人。讲课的人是我们自己找的,有时我们自己就是讲师。这个学习会就是我们这群商务人士的“课外活动”。如果某天有学习会,我就会利用灵活的工作时间,早上一大早就上班处理公司的事,下午早早收工,参加与同行的学习会。当年,学习会里的所有成员都是基层商务人士,他们在自己的公司都以“作风勇猛”著称,业缋名列前茅。他们身在企业,却能巧妙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学习会留出时间。此外还要从工资里掏钱支付学习会的运营费用和公寓的房租,进行各种学习……但有趣的是,他们现在大多成了投机企业的社长,在自己的领域独占鳌头;有两家公司已经上市了;还有人一边经营体育方面的业务,一边在大学教书,两头兼顾。我当年把写稿子当做兴趣,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我的全职工作。现在我每个月至少要写六个专栏,每个月还会出版一本图书,同时还在大学和商科学
校教书,在电视上当评论员……而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涉足咨询行业。现在想想,我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多亏了当时在学习会构筑起的人脉。我一边工作,一边尽可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展开各种活动。当时,我对未来并没有太多构想,只是脚踏实地,积极地学习,积极地认识不同的人,接受各种正面的刺激。我无意识地拓宽了自己的道路。这一切都归功于“早上四点起床”给我省出的时间。可是,为什么早上的时间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这和我们身体分泌的荷尔蒙有关。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类脂醇”,是两种让人精力充沛的荷尔蒙。肾上腺从黎明开始分泌这两种荷尔蒙,分泌?{峰期正好是早上七点左右。当然,深夜也会分泌荷尔蒙,但和分泌高峰期比起来,分泌量差得远了,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是早上效率高的原因。夜晚是身心休息的时间,所以身体为了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睡眠,抑制了荷尔蒙的分泌。所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应该晚上八点多睡觉,早上四点起来——这才是对身心最理想的生活节奏。这种节奏,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节奏巳经写进了人类的DNA里。
总之,我们的身体很适合在早上活动。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的商务人士,却硬将自己改造成了夜猫子,身体自然叫苦不迭。你有没有想过,有一种工作的节奏,从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到现代一直没有变过,恐怕今后也不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农业。无论农业技术变得如何先进,如何现代化,农业的工作节奏都不会发生改变。务农的人至今仍保持早晨四点起床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晨四点起床,对商务人士来说可能有些奇怪,可对从事农业的人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生活模式。工种工种劳动时间农林渔业5小时26分个体户6小时57分销售业、服务业6小时25分技能类、操作类8小时13分文职类、技术类8小时22分经营类、管理层8小时23分专门职务、自由职业、其他6小时41分各行各业的时间是怎么用的有一份关于日本各行各业的时间分配统计数据,耐人寻味。这就是“NHK国民生活时间调査”,它从1960年开始,毎五年举行—次。这项调査清楚地显示出不同工种的劳动时间、睡眠时间与上班通勤时间。劳动时长如表1-1所示。表1-1NHK国民劳动时间调査表“经营类、管理层”与“农林渔业者”的劳动时长足足相差三个小时!而且,农林渔业者中10%是早上六点多开始工作,有90%是下午六点多结束工作。
过去的农耕民族都是这么过日子的。“文职类、技术类”中90%都是早上八点到九点开始工作,很晚才下班。晚上九点多了还有10%的人在工作。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商务人士的工作时间。“专门职务、自由职业、其他(艺术家、律师、大学教授等)”开始工作的时间晚,有10%的人要一直工作到深夜。让我们再看看表1-2中列出的工作日、周六和周日的工作比例吧。与双休日制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职类、技术类”,而农林渔业者与双休日几乎无关。工作日周六周日农林渔业者88%78%85%文职类,技术类95%41%60%专门职务、自由职业、其他85%60%44%日本人的平均上班通勤时间为1小时6分。当然,不同地区的通勤时间各不相同。比如千叶县为1小时31分、神奈川县为1小时30分、琦玉县为1小时24分、东京为1小时24分、奈良县为1小时23分。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周围的县都需要花很长时间通勤。通勤时间最短的是宫崎县(42分)。当然,不同工种的通勤时间也不一样,比如个体户和农林渔业者就很少需要通勤,他们的通勤时间极短。睡眠时间越来越短日本全体国民(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的人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23分,周六为7小时38分,周日为8小时9分。
详细数据如表1-3所列。表1-3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时间表男性女性20-29岁7小时20分7小时14分30-39岁6小时57分6小时56分40-49岁7小时11分6小时47分50-59岁7小时16分6小时58分观察上述统计数据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20-29岁的人原来是睡得最多的!然而,这一现象产生的理由却着实让人心寒。这个年龄段的人,有许多还是学生,有许多则是"飞特族"(飞特族,就是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没有固定工作,睡眠时间自然就长了。30-39岁的男性与女性的睡眠时间都很短,这是因为他们又要忙工作,又要带孩子,还要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根本不够用。而且,所有年龄段的女性,都比男性睡得少。这是因为女性不仅是主妇,还是母亲,还要工作。40-49岁的女性和50-59岁的女性与男性的睡眠时间分别有24分钟和18分钟的差距。女人吃了这么多苦,等丈夫退休之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看来也情有可原。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用餐时间。表1-4工作日的用餐时间表男性女性20-29岁1小时18分1小时30分30-39岁1小时20分1小时37分40-49岁1小时28分1小时28分50-59岁1小时30分1小时34分表1-4中的用餐时间是一整天用餐时间的总和,也就是说吃一餐饭平均只花30分钟左右。
日本人不在吃饭上花时间的民族特性暴露无遗。比较这四十多年的生活时间调査数据,就会发现一大特征: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了。、能缩短睡眠时间的是"JOB"不是"WORK"再怎么忙,都不能压缩睡眠时间!熬一两个晚上也就算了,要是熬整整一个礼拜,或是长期熬夜,就会身心俱疲,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降低。请大家好好想想,能用"时间量"换来的,只有"作业量"。单纯作业的生产"量",的确与时间"量"成正比,但完成这种工作的时候根本不动脑子,就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大致分两种,而区分的标准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就是"质与量"。比如,只能用时间量衡量的工作,用英语说就是"job",也就是所谓的"简单操作"。而那些事业有成者的工作,则不是"job",而是"work",这才是真正的"工作",不是"操作"。所谓的"work",就是要动脑子完成的工作,别人关注的是你的工作"质量"。当然,也就是你的时间"质量"。要是无法得到充足的睡眠,大脑就不能进行逻辑思考,α波就不会活跃起来,你的直觉也会陷入停滞。逻辑思维发挥不了作用,右脑和直觉也无法代替它发挥作用。
人一累,左脑和右脑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这时就必须通过睡眠来补充能量。只有让大脑恢复灵活,才能想出独特的点子。人类的身体非常神奇,有一种保持体内平衡的机制,身体疲劳之后,肉体和头脑都会自动罢工,大脑会向全身的细胞发出指令,提醒你"赶紧休息""快去睡觉"!最悲惨的是,有许多人硬逼着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明明潜意识在说:"我不想干了。"可显意识却告诉你:"不行,不干就要被炒鱿鱼了。"你的身心夹在中间,进退维谷。过劳死大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工作,效率怎么可能高得起来?更不可能想出划时代的创意与点子。我作为企业顾问,经常参加企业的会议。如果与会人员提不出好点子,那我就会猜:"这些人都不喜欢这份工作。"而我的猜测,一般都是对的。如果你对手头的工作喜欢得不得了,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β-内啡肽的物质,即使你不睡觉也能支撑一段时间。打麻将打到眼红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当然,要是熬的时间太长了,就会开始输牌,因为你集中不了注意力了。工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全神贯注。遗憾的是,注意力是一种爆发力,无法长期持续下去。我的注意力最多只能坚持十分钟。要是睡眠不足,脑子就不灵光了。用三小时为大脑休息充电芝加哥大学生理学教室的两位研究人员克雷特曼与德门特提出了一个有关睡眠的划时代见解。
他们观察熟睡中的实验对象,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他们紧闭的眼皮底下,眼球在来回运动。身子虽然一动不动,但脑子却是醒着的,还在做梦呢。这就是所谓的“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它的英文缩写就是著名的“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当然,并非所有睡眠都是快速眼动睡眠,还有“Non-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民)”。快速眼动睡眠非常重要,它是联系清醒状态与意识、体温低下的睡眠状态的桥梁。非快速眼动睡眠是大脑进行休息的时间,而快速眼动睡眠则为人们“睡醒”作了准备。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
睡眠,不断切换。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也就是睡着之后的三个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我充分掌握了这一睡眠模式。半夜睡熟之后,我会知道自己突然翻了个身,睁眼一看,一般都是入睡三小时后。所以我工作忙的时候,就会在翻身的时候起床。如果不是很忙,就再睡一个轮回,也就是睡4.5个小时,或是干脆在6个小时后起来。大家也可以试试看,这样一来就根本用不着闹钟了。熟睡后的第一个节点是3小时后,下一个节点则是4.5小时,之后是6小时,最后是7.5小时。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些节点起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反之,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当然这只是平均数据,每个人的体质、习惯不尽相同,也许会有例外情况。但是,只要知道了这一模式,忙得需要熬夜时,就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为大脑充电。“我今天很忙,要熬夜,之前我要先睡一觉,千万别来吵我啊。”“‘熬夜’不是不睡觉,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的意思吗?”家人很是惊讶,不过对我来说,“熬夜”是“短时间睡眠之后,一直工作到早上”的意思。工作忙的时候,我还会在东京到大阪的新干线上小睡一会儿。如果不睡一会儿就熬夜,可就完蛋了。
睡眠不足会导致次日疲惫不堪,工作效率很低。我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只要熬夜增加工作时间就能提高工作量。况且熬夜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到第二天,总的算来就是两天的损失。熬半天的夜,会损失两天时间,而损失的时间,再也拿不回来了。所以我将三小时的睡眠时间视为一种投资,每次熬夜之前都先小睡一会儿。大家别小看这三个小时,小睡之后再熬夜,熬完之后也会神清气爽,完全看不出你熬过夜。熬夜前的三小时小睡,就是避免身体和头脑疲惫的“预防药”。这不是大脑的“急速充电”,而是“休息充电”。这样睡不用睡足八小时熬夜前的三小时睡眠,既是我的“健康熬夜法”,也是我提高工作效率的诀窍。熬夜之后也不会很累,不让熬夜的恶果波及第二天。历史上著名的“少睡人士”当属拿破仑与爱迪生。他们之所以觉得“只睡三小时就够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也养成了我这样的睡眠方法。拿破仑会在马背上打一会儿瞌睡,爱迪生则会在研究室的躺椅上小憩片刻。光看这两位的姿势,外人难以判断他们是在沉思还是在熟睡。但他们也是人,总得安排出时间睡觉。前面我提到,我的三小时睡眠法不用闹钟。我压根儿就没用过闹钟。因为熟睡三小时之后,人会有感觉,人体的生物钟会发挥作用。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座生物钟。有人说:“啊,我知道,一到中午就会肚子饿嘛!”非也非也。生物钟的意思是,人的身体节律并不是根据外界的钟表来进行,而是根据你自身的时钟进行,也就是因人而异。比如,肯定有不少人觉得“必须睡足八小时,不睡饱身体就会不舒服”。但这其实是错觉,不,应该说是一种误会。睡八小时足够了,但并不是非睡满八小时不可。当然,有些人必须睡上十个小时。某个团体曾就睡眠时间进行过调査,发现需要睡六小时到七小时的人最多,占25%,五小时到六小时的为13%,十小时的有2%,八小时的有4%,只睡四小时就够的人也有4%。我们只能说,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各不相同,而睡眠的效果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八小时睡眠绝对论”只是一种思维定势。换言之就是自我暗示,也就是常识对我们的洗脑。一旦被洗脑,就很难再摆脱了。最麻烦的是,大家总是觉得:平均睡眠时间是八小时,可我只能睡五小时,难怪我这么累,头脑也不清醒。“昨天晚上只睡了五个小时,今天的效率肯定很低。”要是事情果真没谈好,大家就会对“八小时睡眠理论”更加深信不疑——要是昨天晚上多睡会儿就好了,这样就能满脸笑容,给对方好印象,睡眠不足可真要命啊。于是,大家就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卸给“睡眠不足”。
然而,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假如你今天睡得比平时少,只睡了五个小时,但你的生物钟却判断你今天醒得很是时候,那就行了。“睡三小时就能熬夜了”,这就是我的生物钟告诉我的。睡眠的质量不应该用“时间”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根据“熟睡了多久。醒的时候是否神清气爽”来判断。质比量重要,模拟比数字重要,关键是自己舒不舒服。体内生物钟比闹钟更靠谱。这样做就不会起不来我从来没用过闹钟。不是因为妻子会叫我起床,也不是因为我是自由职业者,用不着闹钟。我在公司做上班族的时候,也从来不用。我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销售。包里装满各种商品,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通过这份工作,我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学到了许多东西。都道府县的酒店,我几乎都住了个遍。现在我去各地讲演时,经常会住到以前跑业务时住过的酒店。讲演前一天,主办方常会借着讨论讲演事宜的名头,招呼我出去吃饭。他们总会问我:“您想吃些什么?”我便熟练地报出自己熟悉的小店名字。“那家店很不错哦!”那些小店价廉物美,对主办方来说,这比那些格调高雅但价格昂贵的大饭店要划算得多。“这家店您是怎么知道的?连我们这些当地人都不知道!”“因为以前我跑业务的时候来过好几次。”“哦,原来是这样啊。
”当年我去各地出差的时候不用闹钟,现在自然也不会用(即便在新干线上睡着了也不会睡过头,到站前五分钟肯定会醒)。这是因为养成了“四点起床”的习惯吗?不。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其实不会毎天这么早起。不过有个方法每个人都能做到:那就是利用体内生物钟,也就是“体感时钟”。那要怎么利用生物钟呢?很简单,拉开窗帘就行了。早上,太阳会升起。见到阳光,起床就好。夏天的早晨,七点过后阳光就很强烈了,十分炫目,根本睡不下去。秋、冬两季的阳光没有那么强烈,天亮时间也晚,但白天要比晚上亮很多,对比效果比夏天更甚,所以就更容易醒了。只要睡觉前拉开窗帘,就能让阳光把你叫醒。你不仅能在酒店用这个方法,也能在家里用。我从小就不喜欢睡床,而是喜欢打地铺,我每次总会选择靠近窗边、能晒到太阳的地方铺床,也算一种“窗边族”吧。幸运的是,我窗边的树上,总会有几只小鸟,一到早上就会吱吱地叫,唤我起床。连黄莺都来了,“啾啾”"吱吱"“啾啾”——在这样的多重奏中,我自然而然就醒了。只要不下大雨,鸟儿都会来。这究竟是我家附近的个别现象,还是全国小鸟在早上进行的交流大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正我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十分从容地做到早上四点起床的。
闹钟是破坏脑子的毒品要是家住高楼,窗外没有小鸟,别说是鸟了,连只鸡也没有,那你也许就只能用闹钟了。然而,我必须各位解释一下闹钟的本质,及其可怕的弊端。其实,闹钟是典型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机器。现代商务人士为了准时起床,付出了健康的巨大代价。比如,有些人会准备两三个闹钟,它们不是同时响起,而是采取时间差攻势,响铃的时间错开三分钟。可人总有想多睡会儿的本能,不知不觉中就伸手把闹钟按掉了。为了防止自己睡过头,他们只能买音量更大的闹钟,放在自己伸手够不到的地方。大家想要起床的意志真是令我五体投地。然而,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习惯,只能说是在“用健康换取准点起床”。我建议这些人别再花心思叫自己起床,而是想方设法早些睡觉。请大家仔细想想,上闹钟,就意味着你会在酣睡之时被“盯铃铃”的刺耳响声吵醒,硬逼着自己的大脑转动起来。还有比闹钟更毒的毒品吗?其实我家也有闹钟。哆啦A梦或蜡笔小新形状的闹钟,会用“喂,起床了,天亮了!”的声音叫醒你。而且为了防止你睡回笼觉,它们还有一个“体贴”的功能,那就是闹钟响过一分钟过后,又会再喊你一次,声音越来越大,最后一直对你吼个不停,总之非常缠人。一旦被它们盯上,就再也逃脱不了“魔爪”,简直与“终结者”无异!请大家记住:闹钟一定会在你的脑子里引发一场地震。
不管你处在快速眼动睡眠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闹钟都会不顾一切地把你吵醒,是一种非常手段。时间到了,闹钟就会把手伸进你的脑子里。这对大脑来说必是一大压力,你的潜意识会被搅得一团糟。因为你是被闹钟吵醒的,大脑深处其实还睡着。明明睡了八个小时,可总觉得没睡饱。整个人昏昏沉沉的,甚至会在公交车里睡着。“喂!用豆浆洗洗脸去!”被上司如此责骂,便是使用闹钟的风险。睡八小时后自然而然醒来,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定会神清气爽。正因为人们总是忽视生物钟,也就是体感时钟,才会让身心备受压力。商务人士的压力本来就大,每天一大早还要给自己加压,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每天早上伴随着小鸟的歌声自然醒来。要是窗外没有小鸟,那就自己养一只嘛!它们天性早起,是不折不扣的“早起的鸟儿”。据说英语中的云雀(skylark)就代表“早起”,而猫头鹰(owl)则是“夜猫子”的象征。大家千万别用猫头鹰当闹钟哈!“我把家里的闹钟铃声设定成鸟叫了,每个钟点有不同的鸟叫声。”我有位朋友如此说道。面对越来越差的自然环境,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清晨一小时竟是大宝矿—个人完成工作的方法能体现出他的性格与习惯。能干的人干活特别麻利,这并非因为他们生来能干,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不把活干完就浑身难受。能塑造一个人的是性格而非能力。我将生活和工作周期调整到“四点起床”之后,才注意到了这—事实。早上一到公司,先喝杯咖啡,再抽根烟的人与一到公司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的人,谁的工作成就更高?显而易见。有一家名叫“日本电产”的企业,规模达一万亿日元,总公司位于京都,创始人永守重信先生是领头羊。他收购了一家企业,准备进行重组,却发现那里的员工完全没有工作的意识。比如,他们总是在八点半卡着点上班,在更衣室换好工作服,来到工作间的时候,已经八点四十了。之后他们再打开机器开关,机器还霈要十五分钟预热,于是每天的工作总是从九点才真正开始。
那这段时间里,员工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当然是抽烟打发时间。而临近下班的时候,他们就更过分了。一到四点半,员工们就会停下机器,而距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这便是那家公司的常态——每天前前后后浪费了一小时的工作时间。积少成多,每天浪费八小时里的一小时,就意味着产量少了八分之一。这样的公司还经营得下去吗?无论是什么老板接手重组,只要让工作状态进入正常状态,就能立刻提高七分之一的工作效率。永守先生说:“我让他们做的事情很简单:每天都来上班,提早十五分钟到公司,在换衣服之前先把机器开好,在空闲时间里打扫环境卫生,每天干到五点。就这些。”他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做到这几点,企业就一定能扭亏为盈。那家公司的员工当然不相信。他们激烈反驳道:“赢利哪儿有这么容易?”“就当是我骗你们好了。一年后要是情况没有好转,我就自掏腰包,付你们提早上班的工钱!”可是,永守先生没有自掏腰包。因为业绩真的好转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务人士若是不能在一大早就进入工作模式,就会落于人后。我给一些公司担任顾问的时候,常会参加面试,其中有面向应届生的,也有面向跳槽者的。我最重视的只有一条:早上有没有精神,也就是这个人能不能早起。早上的习惯,会对人一生的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在早展采取怎样的行动,养成怎样的习惯,是做抢先一步的人,还是做落后一步的人——其中的差距决定胜负。第二章举重若轻一大早化解一整天的难题重要的是让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列出这些信息之后,再根据重要程度编号。不会决定工作优先顺序,是致命的弱点!早起半小时,地铁变书房“能干的人”都有自己的“基本工作时间”。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轻部征夫先生是大学教授(东京工科大学仿生学院院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他就是个典型的早起人士,喜欢一大早开始干活。“需要'起创力’(轻部先生自造的词)的工作,我都会放在早上完成。用两个三十分钟,集中精力,让头脑发挥出所有潜力,这样大脑就会分泌出大量乙酰胆碱与多巴胺。下午三点前做需要‘起创力’的工作,之后则用来会客、开会,从傍晚到晚上则完成常规性的工作。”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物节律。上班族不是自由职业者,很难自由分配时间,但大家要是明确知道自己的能力会在哪个时间段充分发挥出来,就能事半功倍。如果你在早上状态最好,那就尽量把重要的商谈放在上午。早上没精打采的人,最好把商谈放在傍晚。养成高效使用时间的习惯,就能让一天二十四小时超值利用,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基本工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我现在的生活节奏是每天四点起床,但就像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样,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那么早起。只是每天早上为了避开上班高峰,坐上空荡荡的电车,我会很早起床出门。为什么呢?因为我讨厌挤满人的地铁车厢。想必大家都一样吧?可是,世界上有许多人宁愿挤地铁也不愿早起——否则地铁就不会那么挤了。在拥挤的车厢里,不仅不能看报纸,有时候连气也喘不过来。我可不想在这样的车厢里摇摇晃晃地去公司。在上班族的职业生涯中,究竟要在挤满人的车厢里度过多少时间呢?假设坐车去公司要一个小时,光是周一到周五,一年就是260天,也就是260小时。持续30年,就是7800小时,换算成天数就是325天,几乎快满一年了。要是来回都要挤公交车,这个数字还要翻倍,远不止一年。也就是说,上班族要将自己职业生涯1/30的时间花在拥挤不堪的车厢世界中。想到这儿,你有没有感到毛骨悚然?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四点起床。只要提前十分钟出门,就能坐上更空一点的地铁,这样就能看书、看报纸,要是能坐上座位就更舒服了。我从家里到第一个单位,要步行十五分钟加一小时车程。跳槽了之后,通勤时间又延长了十分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想到单位变远了,我反而能在电车上坐到位子了。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始发站。只要不是始发站,都会拥挤不堪。有些人上车的时候明明拿着包,可熬到下车的时候,包却跑到隔壁车厢去了!——大家可以想象车厢里有多么拥挤了吧。东京的“通勤地狱”闻名世界——不,是臭名远扬。只要来日本出过差的外国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那拥挤的车厢我是再也不想挤了!”也难怪,要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亲密接触”,的确不是件舒坦的事情。可是只要你坐下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多舒服有多舒服,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出版了处女作(准确地说应该是“处男作”),这本书就是我在通勤的车厢里写出来的。对我来说,通勤地铁就是一间“移动书房”。早起一些坐上空车的人,能充分利用通勤的时间。这年头,都有人敢在地铁里公开地化妆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是,如果你上了一节拥挤的车厢,除了忍耐什么也干不了。我现在也经常看见有人像我当年那样在车厢里写书,听录音学外语的人更是随处可见。手拿从MP4或手机看电影或读小说也不在少数。当然,也可以用这段时间预习工作,为一天的工作作准备。早上第一声问候预示一天的状态公司是工作的地方,但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无论你在哪一行,要是无法与周围人搞好关系,你负责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展开。
如果你是领导,搞好人际关系就更重要了。虚有其表、没有团队协作的组织不胜枚举。从上司、同事、部下,到有关部门、商业伙伴,横、竖、斜向的复杂人际关系都需要你用心维系,这种能力也会成为你的核心能力,将你武装起来。乍看之下,“专家”似乎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其实不然。无论在哪个时代,市场所需要的都是“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专家”。只懂专业知识、不会协调的人,等知识一过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无论你是下属还是上司,向周围人问一声好,观察对方“今天的心情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最有用的,就是早上的第一声问候。问侯是心灵的窗户,能让别人看透你在想什么,说可怕也有些可怕。车站、门口、电梯、办公室……在不同地方问候的态度、声音的状态,都会让别人看透你的心思。“咦?今天好像很精神嘛!”“好像无精打采啊……”“出什么事了吧?”“和别人吵架了吧?”“莫非在为了家里的事情烦恼?”这些都能从问候里听出来。对职场人士来说,同事有时比家人更重要。毕竟毎天和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要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长得多。也可以说,同事之间都在相互进行“定点观测”。稍被化,就会被人发现。不仅如此,如果你是小辈,就更应该打起精神与人打招呼。
要是你一大早就拉长着脸,会吃大亏。你在做什么,总有人在看。“他好阴沉,一大早就拉着个脸。”“她总是精力充沛,真希望她能来我们部门调动气氛啊!”一声问候,就能将人的印象分成二六九等。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我很喜欢销售工作,干活的时候总是精神抖擞。其他部门的负责人看到我这副样子,就对他的部下说:“那人遇到困难也面不改色,肯定是个很坚强的家伙。”我的结论是:光是直属上司认同你还不够,要是其他部门的上司也认可了你,那你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职场人。如果你是负责人或领导,希望你能好好观察部下的表情,并好好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你可对他们进行“定点观测
”,短短一句问候,应该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变化。如果你感受不到,那只能说明你没有资格当领导。“今天他怎么没精打采的?过会儿去打听打听情况吧。”现在的上下级关系比以前淡了许多。有许多部下不喜欢下了班还陪上司去路边摊喝酒,可这只是因为上司没有魅力,因为部下总是希望上司能成为自己的指南针和榜样。“开什么玩笑,我和他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不然谁要和他一起喝酒啊!’’这样的上司实在太失败了。早会是共享信息的最佳时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废除了弹性工作时间制。企业希望员工能从早干到晚,埋头干活。这项制度,原本是从德国、英国、法国引进的。这些国家见日本经济一枝独秀,便批评日本人“干活太卖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提出了这一制度。日本企业使用这项制度减少了员工的工作时间,可提出这项制度的国家反而加大了劳动强度,不知不觉中,日本的上班族竟成了“懒汉”。在十多年的经济不景气中,日本人终于发现,不拼命工作,就没法站在世界前列。人们对日本式管理方式丧失了自信,满目疮痍的金融机构就更不用说了。但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日式管理方式中学到很多,尤其是生产商(工厂)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比如“早会”。生产商制造商品时分工明确,尤其注重团队合作。
工厂是不能使用弹性工作时间制的。要是员工零零散散地来上班,那流水线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于是,在每天工作之前,先把大家聚集起来,进行准备工作,让大家明确“接下来要开始工作了”。这就是“早会”。我自己曾在大型家电生产商的子公司工作过,即便那是一家出版社,大家也要身着制服,每天早上做广播体操,唱社歌,朗读社训,开早会。早会的好处只是让全体员工产生集体意识吗?这当然是好处之一。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集合,做同样的事情,这意味着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进行充分的交流。因为只要大家在同一时刻聚集到同一地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交谈与交流。大家热热闹闹地聊上一会儿,就会得到相同的信息。之后每个小组再分别召开会议。“今天的工作重点是……”小组全体成员都会再次确认当天工作的重点,之后再确认各自的工作安排。只要小组成员了解各自的工作情况,就能明白自己在组里发挥什么作用,也能明白每个组员在工作上的关联性。这样一来,万一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或是工作量太大,流水线上积压了工作,大家就能在一起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这就是团队合作,也是日本企业真正的优势所在。然而,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分工”的概念早巳深人人心,“这事不归我管”的思想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身边的同事帮某人把工作干了,此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毕竟,能一个人完成的工作,老板为什么要花钱雇两个人干呢?企业宁可提高一个人的工资,也不会雇两个人。这样员工自然会面临裁员的危险。在美国的企业中,无论经营状况好坏,裁员都是家常便饭。企业总是要求员工有更好的表现,如果你旁边的人能完成你的工作,公司就会支付他1.5倍的薪水,而把你裁掉。这样能省出不少人员成本。在国外的企业中,工作就是“你争我抢”。不要被表面的成本迷惑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层关系在英语中被称为“reportline”,意为部下向上司单方面汇报情况而上司不用向部下汇报。准确地说就是上司独占信息。在日本,召开会议的时候,很多上司会带着下属去。因为部下是实际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他们掌握着更准确的情报,而且带部下去开会也能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部下。然而在美国,很少有上司会让部下同自己一起去开会。即便你提议他带着部下一起去,他也会拒绝。这种情况总是令我惊讶。即便我强烈要求项目负责人出席会议,因为他们掌握着更详细的情报,可上司就是不答应。为什么?因为会议上有许多高层出席,要是他们发现部下比上司更优秀,上司被取代就只是时间问题。
在美国,上司与部下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上司必须时刻小心自己的部下“以下犯上”。而部下的人事权并不是掌握在人事部手中,也不在社长手里,而是在直属上司手中,这样上司才能成为真正的“头儿”。日本则不然。你培养的部下越出色,你就晋升得越快。所以,日本企业中的信息总是在公司内共享的,从上到下,不漏下一个人。要是不共享信息,上司就要犯愁了。因此,虽然日本也有“reportline”,但日本的line(路径)是双向的,并非美国式的单向汇报。这正是日本企业最大的优势。而最容易共享信息的地方,就是早会。所以早上一到公司,就应该先开早会,与员工确认公司的方向与部门的方针,让大家分部门、分小组地讨论每个人的工作安排、本周或本月的工作计划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与提案等。如果部下的工作计划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不佳,上司还能提议:“咱们再重新研究研究工作计划吧。”如果不让部下发表他们的意见,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领导,也无法对部下作出评估。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召集部下开小组会议。开会时,我会同大家一起阅读五百字长的商务小短文。
先让部下读一遍,问问他们有什么感想,然后我再点评一句,再让部下点评我的点评。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五分钟的讨论。我的部下通过早会,毎天都在进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些公司的项目小组每周只碰面一次。这样一来能节省不少交通费和时间,看上去的确挺划算。可我并不这么想。人的心理,还是得通过见到面、听到声音、用肌肤接触对方来揣摩。人的心思本来就难以捉摸,不见面就更捉摸不透了。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都会不惜代价组织员工当面交换情报。比如,伊藤洋华堂会每周举行业务改革会议,召集全国各地的店长和现场顾问进行讨论。所以,一大早来到公司后,应该首先进行小组交流。一大早确认最应该做的事情曾经有一段时间,东芝陷入了与卡洛斯·戈恩走马上任前的日产(Nissan)相同的窘境。为了重振雄风,财界派出了土光敏夫先生(时任石川岛播磨重工业社长、经团联原会长)进人东芝。土光敏夫先生人称“沙丁鱼串土光”,还有人利用他姓氏的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怒号先生”。他是位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也是日本全国临时行政改革审议会的委员长,活跃在社会各界。他也是个喜欢“四点起床”的早起之士。而且,据说他为了节省经费,一直坐公交和地铁上班。一天,土光先生在地铁车厢里偶遇一位正在看报纸的东芝高层。
土光先生与他四目相对后,怒气冲冲地喊道:“报纸给我回家看!在地铁里给我好好想想今天一天要做些什么工作,要给下属什么指示!”土光先生不仅会看《朝日》、《日经》等主流报刊,还会在家中浏览《电气新闻》等行业报刊。谁让他每天四点起床呢!诵读经文、打理花园是他毎天的必修课。早上吃完沙丁鱼串之后,他就会埋头收集情报。上了地铁之后,他则开始思考当天一天的工作要如何安排,要向干部们下达哪些指示。今天做什么?本周、本月的重点是什么?应该向谁下达什么指令?最重要的是,要决定工作的先后顺序。应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忘性很大,即便你的记忆力再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注意力也会转走。“今天就按这个计划展开工作好了。”“向他下达XX指示,向她下达XX指示。”……遗憾的是,即便你在脑子里想好了,一个突发事件就能打乱你的计划。有些人喜欢在记事本上整理好一天的安排,但其实只要一张“N次贴”就够了。重要的是让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列出这些倍息之后,再根据重要程度编号。之后再根据工作是否顺利完成,以及工作的进度逐一打钩。你可以在通勤的地铁里做笔记,也可以作为每天的最后一项工作,整理好之后贴在办公桌上。
要是不事先整理清楚,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会一片混乱。而突发事件的典型代表,就是“投诉”?工作大体分为三类:①重要事项;②紧急事项;③日常事项。三种工作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重要事项”。可是突然降临的突然事件,总会妨碍到重要事项的进行。想必各位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糟了,正要去客户那儿呢,没想到A公司来投诉了,这可怎么办啊?”最现实的选项是,优先处理A公司的投诉(当然也要视投诉内容而定)。我在当销售的时候,也会优先处理投诉——对方已经很生气了,要是处理速度不够快,只会火上浇油。处理投诉是面向过去的工作。照理说投诉是不应该出现的,可是既然发生了,就只能接受现实。重要的是,要一次性解决问题,防止投诉扩大为“二次灾害”。用“艾维李金点子”安排你的一天有一个例子能充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