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经济生活部分一、近三到五年全国卷的考查分析

网络 2023-01-23 19:00

经济生活部分

一、近三到五年全国卷的考查分析(按专题)

专题3:收入与分配

专题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析结论

当前,教育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试题命制的重要导向标,核心素养立意必定是高考命题的灵魂。从2013至2017近五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既考查基础知识又延伸社会生活,既突出主干知识又融合核心素养,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阅,也是对核心素养评价的一次探索。

在试题和答案的命制上,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发展,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经济生活领域,具体表现如下:

(1)凸显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

强调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国家建设发展成就,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充分体现时事热点和国家意志。主要表现为关注国家大事,强化政治认同,着眼现实冲突,弘扬科学精神,置身法制环境,落实法治意识,设置生活情境,实践公共参与。

(2)高度关注热点问题

所谓的热点问题,是指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而不是是现在人们谈论得很多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于每一个高考题,这一点我们都深有感受。只是每个题目关注的热点有大有小、有新有旧而已。高考坚持的是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国家认同感,一些某些社会阴暗面、过于敏感或尚无定论热点问题,高考一般不会涉及或直接正面涉及。比如,2017年全国卷涉及了重“供给侧改革”“中国高铁走出去”“雄安新区”等一些重大时政热点。

高考关注的热点也不一定是今年高度关注的,也可能是去年的高度关注的,今年依然在延续。关注热点不要只看今年特别热的问题,还要关注我们快要忘却的记忆。因此,我们应该从高考核心价值角度去关注热点。热点很多,高考往往让我们出其不意。比如今年高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民法总则、三权分置、人民的名义等都没有涉及。雄安新区只是以选择题形式浅显的考查了一下。这些热点可能成为明年高考中出现某一个或两个,而对于我们来说,又成了快要忘却的记忆。

(3)着重考查四个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高考试题一般都是以社会生活材料(或文字或图片或表格)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这四种能力。几乎每个题目都能考查这四种能力,非选择题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4)注重基础知识和细节的考查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检测考生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掌握情况。每个题目都必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对细节知识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2题考查价格需求弹性和图形。13题③“让市场决定公共资源配置”的说法错误,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不能由市场来决定配置;④“逐步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的说法错误,因为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4题考查GDP的概念等等,不一而足。

(5)主观题设问特征

①问题发现——是什么(描述与分类)

②问题分析(说明)——为什么(解释与论证)

③问题解决——怎么做(预测与选择)、应该怎么做(辨析与评价)

纵观201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从设问方式来看,主观题倾向考意义类和措施类,主观题答案要点已经被限制在关键词句上,泛泛作答和尽量多写已不能解决问题。主观题的答案,高考题通过知识限制、信息限制、主体限制、答题指向限制或几个方面综合限制,来实现答案尽可能标准化,防止主观题答案因评卷老师的自由裁量空间太大而损害考试公平。如2017全国1卷38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信息限制——存在什么问题,主体限制——企业。这样答案就被很好地限制了,考生答题针对性强,高考评卷也会比较客观。2016全国1卷38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信息限制——国际产能合作情况,答题指向限制——沿线国家和中国、双赢。主观题答案只能见到教材上的一点影子,也就是说教材语言较少,主要来自材料语言,即从材料问题入手获得对应答案。

(6)问题情境特点

①贴近时代要求、贴近现实生活

②平常之人用平常之心讲平常之理

③所有问题均内生于试题情境材料

④问题情境的思维角度相对稳定

二、2018年政治考向预测

2018年政治高考命题必然会遵循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及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紧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如实体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将十九大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试题中,进一步把握对现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018年高考经济生活仍然会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进行命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内涵极其丰富,在多个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经济生活》突出新的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核心考向预测如下:

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⑤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预测内容和重大热点的整合 (3个示例)

主题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时政背景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文件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

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中央农办主任韩俊说,“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课本理论知识】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H市强化主体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主动牵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为联合体成员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探索建立合同契约、生产要素、成员互助等联结机制,引导联合体成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营模式;整合扶持资金,各类涉农财政资金重点向联合体倾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有效破解了龙头企业缺乏稳定原料,家庭农场缺技术、资金、市场,合作社服务对象不稳定、效益难保证等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H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经济意义。

分析提示:

①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②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公平

竞争、优胜劣汰。

③整合扶持资金,重点向联合体倾斜,支持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

于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

命题角度2: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析提示: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カ,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一促进经济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坚决打扶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④扶贫攻坚的系列措施的落实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⑥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劳动素质,打造一批新型农业人才,増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命题角度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总结分析贵州安顺塘约村的脱贫实践对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有益启示。

分析提示:

①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②积极发挥财政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用公司经营,顺应市场需求,发展乡村经济;

④发挥多方市场主体作用,调动农户积极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⑤转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脱贫;

⑥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方式,激发了集体经济的活カ;

⑦提倡奉献精神,先富帮后富,抱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主题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政背景素材】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是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此,“命运共同体”便成了一个关键词贯穿于习近平的外交活动之中。

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课本理论知识】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方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有开放性。为了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合作,中国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扩拉金融稳定。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白由化便利化,使进包容性发展;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分东亚因家之间的区域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有利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灯的国环境;

4.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中中国力于帮助非非洲破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滯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经在中中,一直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5.反对贸易保护上义,贸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同舟共济,加强宏宏观政策协调,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发达国家应采取更多的增长友好型政策,避避免些国家政策调格产生外溢效益;

6.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积极参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成开放之路对世界、对中国的经济意义。

分析提示:

对世界: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加开放、普惠、包容和均衡的方向发展。

②有利于拓宽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③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④有利于沿线各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对中国:

①有利于推动我国形成开放型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效益。

②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④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命题角度2:

材料一 报告指出: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如何我国如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分析提示:

①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包容性发展。同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经济发展全局,围绕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

③加强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要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主题三: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时政背景素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硏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课本理论知识】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财政、税收和贷款方面予以支持。

3.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通过健全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创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转化率。

5.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创新经验,坚持引资、引智与引技相结合。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

展方式,发展质量和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

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材料二:在某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我国经济发质量各抒己见。

专家甲:当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不再是问题时,“好不好”就成了关键。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专家乙:中国经济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期,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技创新方面,国家

要加大投入支持基础研究领城长期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专家丙: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但与贸易

强国的要求尚有差距。对此,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外贸新优势培育,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专家发言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分析提示:

特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

建议: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调整,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给予创新主体财政、金融等支持。

④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命题角度2: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鍵生产要素,以以现代信息网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国药同济堂中药生产基地按《中国制造2025》和贵州省“千企改造”工程的要

求,秉承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大力推进了智能加工设备、智能测控装置、智能报警系统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成套装备中的应用。国药同济堂形成了集药材种植、新药开发、中西药加工、医药零售为一体的完整医药产业格局。百余年的“老字号”插上大数据的翅膀,焕发新生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分析提示:

①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③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④改造升级传统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命题角度3: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分析提示:

①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命题角度4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分析提示:

思路: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经营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科学管理。 公司经营成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重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等的发展。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治生活部分

一、近三到五年全国卷的考查分析

分析结论:

(1) 考查频率:政府、人大、基层民主的知识基本每年都有考查,政党政协、外交政策、国际社会、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等考查的频率较高。论述题侧重于对重要主体如党、人大、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考查。

(2) 备考中要把握考查频率,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加强对常考点的复习。

二、2018年政治考向预测

(1)时政方面:要重点关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内监督等等)、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人大立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宪法修改、宪法宣誓、民法总则修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知识考查:高考通常会以上述重大时政为背景,考查教材基础主干知识。重点关注下述知识:关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包括公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知识,特别是要关注基层民主管理的实践和创新。关注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的知识。关注人大立法与监督的有关知识。关注党的建设的相关知识,涉及党的地位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依法治国、党的监督等知识。关注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实践和担当的相关知识。上述知识,都需要把新的理论观点及时融入教材,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考查特点:

要关注对主体的考查,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角度考查。从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来看,倾向于考查主体做某件事情的意义与价值。从理性精神的学科素养来看,则会考查主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包括主体如何正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处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等等。从政治生活的视角看,上述“某件事情”主要是指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定。

也要关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的考查,主要会围绕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对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的认识,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深刻把握。

三、预测内容和重大热点整合

主题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时政背景素材】

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工商登记、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查处结果,提高了监管效能和公正性。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决不允许执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课本理论知识】

涉及政治生活考点: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地位职能和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这说明我国财政能够促进

A.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B.资源合理配置

C.国民经济平稳运行D.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B

命题角度2:

2.2018年,我国要全面深化行政、财经、金融、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这意味着我国政府

①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④求真务实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参考答案:C

命题角度3:

3.《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①为公民求助、投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②表明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

③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④扩大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范围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命题角度4:

4.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依据。

分析提示: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公平优质教育是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②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公平优质教育有利于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④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公平优质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主题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时政背景素材】

2017年11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的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入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预期目标看,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长远意义看,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有助于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中国方案”。

【课本理论知识】

(1)政府的知识: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更好地防止腐败,就必须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2)党的知识

①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工作的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②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③民主集中制:监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④意义:国家设立监察委员会彰显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国家机构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维护群众利益;有利于公职人员依法履职,廉洁从政,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破解监督难题;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度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对此,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强调,坚持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推进纪委监委的全面融合和战略性重塑,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整体性提升。推进纪委监委全面融合的必要性在于

①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对我国国家机构调整改革的探索

②有效破解反腐败体制机制不畅的困境,丰富监察手段

③监察委员会仅对上级纪委负责,提高反腐效率

④强化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汇聚反腐败合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命题角度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国家机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推进国家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建议;同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决定,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整国务院组成部门,新组建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更加关注民生、为民谋利。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党的知识,说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12分)

分析提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保证改革的社舍主义方向: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统揽全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党以人民为中心,能保证改革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12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主题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时政背景素材】

(1)十九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统一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新举措。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依法立法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进一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让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行政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真正把法律交给亿万群众。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运用,落实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让典型案件依法公开处理成为全民法治教育课。

(2)2018年两会关于宪法修改的说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第一, 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为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第二,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

久生命力。

第三,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总体保持我国宪

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宪法修改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二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宪法修改。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四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

【课本理论知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说明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4)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材料: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正式入宪”,这意味着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同时规定,设区市立法权指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地方立法;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候不能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当地省级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经过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地方性法规要通过省级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如果发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违反上位法,就要纠正。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入宪及规定的政治意义。

分析提示:

①(从“权”理解)赋予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宪法依据,依法明确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②(从“立法”理解)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权威,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律统一。

③(从“地方”理解)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命题角度2:

材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法体制,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为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立法法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在原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9个较大的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74个,包括240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未设区的地级市。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正式入宪”。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赋予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的政治考量。

分析提示:

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和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重视赋予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是党的职责所在。

②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重视赋予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可以坚持党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领导。

③法律体现党和人民意志。重视赋予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可以有利于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④有利于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律统一。

(2)目前城市教育学位、垃圾分类、社会信用等问题突出。如果你是市人大代表,为推动城市立法,请为解决某一问题拟出议案标题并说明必要的立法建议说明。

分析提示:

标题:加强XXX管理,建议城市立法

说明:

①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问题不靖,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履行人大代表义务,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市民反映强烈。

②征得乡(镇)区人大代表意见,沟通政协委员,意见一致。

③地方立法可行,符合民情民意,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④由市政府提交细则,经党委研究通过,请市人大或常委会审议表决。

主题四:新就任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

【时政背景素材】

2018年3月17日,当选国家主席手按宪法郑重宣誓,承诺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习总书记,始终不渝、一以贯之地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实现人民热切期盼的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对宪法宣誓,显然极具以上率下的示范意义。

中国的宪法具有充分的先进性,即便以世界眼光打量,也毫不逊色,体现了共和国不断反思、突破禁区、取法乎上的制宪和修宪精神,充分彰显了民主与法治。

国家主席带头宣誓以维护宪法尊严;在此之前十八届四中全会定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教育;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的宪法宣誓制度;教育部也曾要求各级学校形成宪法教育长效机制,鼓励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测试……凡此种种,均旨在确立宪法至尊地位,也是从各个层面维护现代法治文明的核心构成。 “宪法高于一切”,会凝聚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并最终在司法实践获得充分落实。

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首先要知法懂法,知宪尊宪。国家主席面对宪法的宣誓镜头,让每位领导干部、每个共和国公民,甚至每个孩子,都受到浸润式教育,共同形成一个充盈着宪法至上的社会环境。国家主席都虔敬地尊崇宪法,那么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对依宪执政不折不扣。今后,百姓也会更加熟知宪法,了解政府和司法机构不该做什么,自己有怎样的公民权利,洞悉执政界限不可逾越宪法,知道如何用宪法保护自己、监督权力。

【课本理论知识】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宪法宣誓制度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而做出的宪法相关决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旨在

①维护宪法权威,落实依法治国②弘扬宪法精神,保障人民民主

③恪守宪法原则,坚持从严治党④履行宪法使命,保障自身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命题角度2:

2.进入2016年,全国各地召开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大都举行了新当选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仪式。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来彰显宪法权威,提醒国家工作人员要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增强宪法意识。这一宣誓仪式

①是国家工作人员神圣而不可剥夺的权利②能带动社会成员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有利于营造宪法至上的良好氛围 ④会加大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义务约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题角度3

3.当国家公职人员对宪法宣誓的铿锵之声响彻寰宇,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权力大小、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能感受到宪法的神圣庄严和自由正义的尊严荣耀,都能沐浴民主宪法的梦想光辉。这是因为,在我国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国家公职人员是宪法的制定者

③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和总章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A2.C3.B

主题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政背景素材】

(1)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给出中国方案:“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习近平在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构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博大的天下情怀。

(3)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上,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传递了这一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4)习近平以“四个坚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现实路径: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5)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

(6)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7)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8)党的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课本理论知识】

(1)顺应时代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

(2)贡献中国智慧,担当大国责任。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3)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就是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有利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4)维护共同利益,共商共建共享。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各国发展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这是对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的尊重;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这是履行主权国家基本义务的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命题角度预测】

材料一以“打造全新动力,开创共享未来”为主题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0日—11日在越南岘港举行。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了四个转变,即世界正面临增长动能、全球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为应对上述深刻转变,中国提出胃自己胡方案,可以概括为“四项坚持”:第一,继续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第二,继续谋求创新增长,挖掘发展新动能;第三,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第四,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材料二 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问题不靖,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世界经济转型的意义。

分析提示:

①建设开放型经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重振亚太经济。

②谋求创新发展,挖掘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

③加强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④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发展目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分析提示:

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主题,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胡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

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文化与哲学

一、近三到五年全国卷的考查分析

1、《文化生活》2013-2017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

二、《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高考试题特点

1、选择题特点分析

(1)选择题特点之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综合命题

①选材上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试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命题资源,使材料本身就很具可读性,吸引力,突出人文精神。

例:(2016年新课标卷Ⅰ19题)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

(2016年新课标卷Ⅱ23题)《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2016年新课标卷Ⅲ20题)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材料选取:以名言古训作为哲学试题的命题背景,是一传统经典形式。

②注重当代自然科学成就中,挖掘命题资源,充分体现科学精神

例:(2017年新课标卷Ⅰ22题)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

(2017年新课标卷Ⅲ20题)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2016年新课标卷Ⅱ21题)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275台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启示:

①试题将继续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每年都以自然科学素材为命题背景,从哲学角度进行命题,

②命题素材、命题角度完全相同,反映了命题的稳定性,抓住这些特点和规律,提高预见性。

③体现高考命题的成熟性,反映着科学命题的特征。

对于2018年高考来说,

必须关注年度间重大的自然科学成就。特别是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取得的成就。

素材来源: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诺贝尔奖等。

(2)选择题特点之二:试题将更具国际视野。——选材方向

文化生活:

(2017年新课标卷Ⅰ 19题)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7年新课标卷Ⅲ 19题)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6年新课标Ⅱ19题)19.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启示:①与教材逻辑相对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②体现当今时代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中国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形成全开放新格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过去五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3)选择题特点之三:关注多角度考查。——学科素养

①一拖二题型,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015年课标Ⅰ卷16-17题)

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16~17题。

16、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自由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 ②④ B ①③C①② D ③④

17《决定》提出立法机关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的作用在于

①明确立法权利边界,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

②完善立法机制,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③使法律更好的体现民意,提高法律权威

④促进公民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

①一拖二式选择题。这是全国新课标试题的一大改进和特点,2010、2011年都没有,之后2012-2017年都有此题型。这是命题的一种趋向。

②一拖二型选择题,更充分地反映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指导思想的要求,更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2、非选择命题特点

(1)以传统文化为命题背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文化味道,材料可读性强,能够吸引学生,这一思路是全国新课标卷的一贯做法。

(2017年新课标卷Ⅰ)《中国诗词大会》

(2016年新课标卷Ⅰ)英雄精神

(2016年新课标卷Ⅲ)屠呦呦中国传统中医文化

(2015年新课标卷Ⅰ)记住乡愁

(2014年新课标卷Ⅱ)抗战精神

(2014年新课标卷Ⅰ)钱学森谈中学教育

(2014年新课标卷Ⅱ)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编撰《民间兽医本草》

(2013年新课标卷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

(2013年新课标卷Ⅱ)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新课标卷)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2011年新课标卷)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模块设问突出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型、内在联系型)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0(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40(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10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内在联系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分)——内在联系型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⑴(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

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10分)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内在联系型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12分)——内在联系型

本题第一小问命题背景多以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或一种文化思潮的变迁为载体,也可能以我国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依托,跨章节地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系统梳理与全面整合,如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民族凝聚力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等,其设问角度宽泛,立意深远,通常不限定范围,设问形式多样且开放,主要是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答案经常是通过逻辑推理,在思维过程中自然生成。

(3)哲学模块设问突出微观化,能力立意明显。

哲学的试题,设问从宏观设问向中观、更向微观转化,增强了思维含量和能力要求。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0(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40((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12分)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39⑵(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39(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2015全国新课标Ⅱ:39⑴(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 分)

2014全国新课标Ⅰ:39(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

2014全国新课标Ⅱ:39(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10分)

生活与哲学部分设问的角度刚好与文化部分相反,其切入口细,知识跨度小,限制性强,要求学生在固定知识范围里思考和想象,这也就决定了全国卷哲学考点往往是选择知识含量大、便于命题专家进行挖掘和思维拓展的考点为抓手,如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矛盾的属性和地位等。

第三小问是纯粹的开放性题目,答案多元。多设计提建议、写宣传语、写提纲、写广告词、写标语,或是驳斥某错误观点、论证某真理性知识,其设问虽不限定知识范围,作答时还是要尽量往文化和哲学模块里靠。

总之,高考政治的40题一般包含三个小问题。题目往往是以某一文化现象为背景,前两问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考查,第三小问往往属于探究性的问题。针对第一小问解答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尽量将和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都考虑到,但要注意和问题紧密结合,切忌罗列教材知识点;针对第二小问解答时要注意原理和方法论表述要全面准确,其解题方法侧重于演绎法。当然,不能忘了结合材料分析。第三小问开放性加强,比较容易得分,但是,一定要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

三、预测内容和重大热点的整合

主题一: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

【时政背景素材】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2017年12月3日晚19:30首播。央视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这档节目聚焦国内27件顶级文物,邀请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点评,采用流量演员演绎情景短剧,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严肃的科普与轻松的娱乐巧妙结合,从而实现“让国宝活起来”的传播效果。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课本理论知识】

一、《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此节目,激发了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拜与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国家宝藏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所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节目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国家级宝藏更加炫酷地进行了展示,营造了生动的情境,为文物赋予了生命,讲述了文物背后的真实故事及历史,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4、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文化创新的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一幅画,一只瓶,一面鼓,确乎都是死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供人观瞻和赞叹。《国家宝藏》对文物进行了实践演绎,通过文物专家更加权威地推介,又请小鲜肉和老戏骨以国宝守护人的名义演绎关于文物的故事,使得传播、继承文化的形式得到了创新。

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7、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国家宝藏》让这些文物死而复生,并动员现场的观众投票评选,成为2017年12月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一档节目,体现了该节目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国家宝藏》节目,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

2、意识的基本特征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档节目的选题和节目立足中华文化宝库资源,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的用意,体现了意识的特征。

3、联系观

联系的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国家宝藏》想让这些文物死而复生,其方式一如前述,核心是在物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关系越强,文物越活。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国家文物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是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为切实加强文物工作,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文物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护文物的指导原则: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保护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文物工作服务大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观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破除影响文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合理适度利用,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文物保护,基础在县,县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文物工作实际,明确相关机构承担文物保护管理职能。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保护文物工作的指导原则所体现的辩证法道理。

(3)推动文物保护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提两条建议。

分析提示:

(1)①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发展好培育好本民族文化。

④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整体,要求树立全局观念,文物保护坚持服务大局。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文物保护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坚持法律底线。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护文物方案。

(3)如:发挥社区的宣传教育功能,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社会组织开展保护文物的公益活动。(言之有理即可,建议中必须出现“文物”“社会”等词)

命题角度2: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2017年底央视推出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迎合了观众对好故事、高颜值、正能量的要求,获得如潮好评。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携手故宫博物院等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对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生动叙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国家宝藏》节目的开播,让“博物馆”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热门,“夜宿博物馆”等主题游格外受到亲子家庭的青睐。

(1)让“文物活起来”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说明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如何让“文物活起来”。(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转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分析提示:(1)可以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更好地展示中华灿烂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分)可以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分)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公民;(3分)能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2分)

(2)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密切公众与文物的联系,让文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人与文化的固有联系,以“纪录式综艺语态”传播文物知识及其价值,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利用我国文物资源丰富、民众文化需求旺盛等有利条件,激活文物价值,传承文化血脉。(每点4分,共12分)

(3)坚持古为今用,整理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坚持推陈出新,注入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同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融合。(每条2分,共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角度3: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往事越千年,每一件文物都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运用巨幅大屏幕、全息影像等技术,邀请专业人士担任国宝守护人与讲解员,用小剧场的形式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在大家面前,构建起国人与文物之间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脉勾连,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使那些“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起来;同时成功联结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打开中华文明的磅礴格局,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独特价值贡献给了世界。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宝藏》节目是如何使文物“活”起来的(10分)

(2)有人认为:“文物代表历史,而我们要面向未来。”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2分)

(3)《国家宝藏》的播出引发了人们对文物“活”起来的讨论,请你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提出两条建议。(4分)

分析提示:

(1)①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国家宝藏》节目通过展现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文物从历史走进现实、走进人们的视野。(4分)②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媒体,打造通俗易懂的专题栏目,专业人士的讲解、形象直观的展示,使文物走进人们的生活。(3分)③《国家宝藏》节目让人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理解文物的价值,激发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文物进入人们的心灵。(3分)

(2)①历史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存在差异,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题中观点看到了两者具有对立的一面。(2分)②牢记历史与面向未来既对立又统一,未来是历史的延续,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3分)③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3分)④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让文物“活”起来,继承历史智慧、牢记历史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让历史照亮未来。(4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答案示例:①梳理文物资源,摸清文物家底,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②加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的力度。③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每点2分,共4分)(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只要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主题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时政背景素材】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社会思想道德主流始终是健康向上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社会风气呈现许多可喜变化。但值得重视的是,思想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等仍然比较突出。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道德的重塑需要制度基础。最有效的道德塑造,是个人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将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价值,从而起到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违反道德的行为不受惩罚,遵守道德的行为得不到奖励,那么道德自身的规范力量就会大为削弱。

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社会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通过群体压力、公众舆论来形成惩恶扬善、增强信任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道德建设离不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政府大力提倡道德规范时,应借鉴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道德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塑造人格的方式,即“修身养性”,它以“克己”开始,止于“慎独”,面对外在各种诱惑,即使没有监督,也不会产生心动的欲望,能够泰然处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提倡的人生目标,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日常互动中,个人道德准则外化为社会行为规范。

【课本理论知识】

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2.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6.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01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请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道德目标的作用。(10分)

(2)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说明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2分)

(3)某校积极开展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头脑活动。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活动的开展提出两条建议。(4分)

分析提示:

(1)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②有利于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激励个人成长的不竭力量之源。(3分)

③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2分)

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2分)

(2)①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又回到实践、指导新的实践开展。(4分)

②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新的探索中产生的。(4分)

③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理论。我们党把理论的普遍性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相结合,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这一思想。(4分)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恬动,开好主题班会,使师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宣传党的十九大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点2分,共4分。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角度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材料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保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率众之基。

十九大报告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做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认识。(10分)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分析提示:

(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分)②坚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既看到了物质方面,还看到了非物质方面,既看到了需求侧,还看到了供给侧。(3分)③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十九大做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既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开启现代

化建设新的征程提供了依据。(3分)

(2)①“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看到了崇高理想的积极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分)②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我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③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2分)④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2分)⑤认识到革命理想的重要性,就要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分)

(3)开设理想信念课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进课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主题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政背景素材】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古”与“今”、“中”和“外”“守”和“变”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化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蕴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创新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发挥好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就是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成果,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健康发展;就是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课本理论知识】

1. 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成出新。要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2. 文化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坚持以开放为取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

3.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即表现为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任务。

4.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要以宽广的胸怀、开放包容,要在实践基础上致力于文化创新。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2017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此前后,全国170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一个个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成果,一场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北方,小剪刀上下翻飞,刻纸刀千转百回,转眼就剪出一幅作品。古老的剪纸,述说着今天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南方,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油纸伞,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惊艳2017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如今,一个个“脑洞大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文化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进行创新设计、重新诠释,增加了产品的订单,带动了手工艺人收入的增长,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还扩大了社会认知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12分)

(2)有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而是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试运用辩证否定的原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3)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个“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主题班,班主任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发言准备,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4分)

分析提示:

(1)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3分)立足社会实践,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现代元素,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3分)开发富有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促进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3分)

(2)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4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原封不动地固态保存,而必须进行批判继承、创新发展。(3分)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生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3分)

(3)阐述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4分。其他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命题角度2: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新年,在中国至少走过了3000年。春节民俗以家人团聚为核心,以隆重的年夜饭仪式,享受亲情盛宴,并以围炉守岁、夜话家常与拜年祝福的方式,强固家庭人伦。春节也是亲邻交往的重要机会,以人情往来、拜贺新年、庙会社火等活动形式,增进亲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实现文化认同。

但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贴对联、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春节习俗正在远离很多城市人,看春晚、发微信、春节旅游……正在成为现代一些中国人的选择。面对春节民俗的淡化和洋节的热衷,国家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既要承袭,又要创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的联系构成发展”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做好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分)

(2)结合材料,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说明如何对待春节文化?(10分)

分析提示:(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发展。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做好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以推动事物发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4分)③联系的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正是由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关系,使中华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4分)

(2)①春节在强固家庭人伦、增进邻里和睦相处、实现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春节文化要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要坚持文化自信。(3分)②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城市,大量燃放鞭炮污染环境,要规范和管理。(2分)③要坚持文化自觉,通过转化创新,赋予春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放大春晚功能、发展春节旅游。(3分)④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2分)

专题四: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

【时政背景素材】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无论是文明开化之早、声名文物之盛,还是文脉承传之久、文德惠泽之远,为世所罕见,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站在时代的新高度,深入诠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下生产生活,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

【课本理论知识】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自身的传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 文化塑造人生。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3.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根基。

4.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养料。

5.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 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成出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

【命题角度预测】

命题角度1: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其与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影响广泛而深远。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的汉字,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入选的《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成功入选。这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意义.(9分)

(2)—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请你为如何更好地保护甲骨文提两条建议并说明其理论依据。(要求理论依据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4分)

分析提示:(1)①对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②对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③甲骨文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答案示例:①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甲骨文保护的宣传力度。依据: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②建议:建设博物馆等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依据: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命题角度2:

2.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材料一:“部编本”语文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选文数量明显增加且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均有收录。古诗词中有洋溢爱国热情的《过零丁洋》、歌颂慈母之爱的《游之吟》,表达珍爱劳动之情的《悯农》等;文言文中有儒家经典《十二章》《愚公移山》等。还增设了楹联、成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为人民服务》《朱德的扁担》,还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材料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传统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都是“先拼音,后识字”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材却是“先识字,后拼音”。这样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对学习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承载中华文化的汉字,拼音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表示:“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让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10分)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12分)

(3)很多汉字是象形表意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汉字,分别从该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4分)

分析提示:(1)①“部编本”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数量、丰富古诗文体裁,筛选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经典古诗文。(2分)让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2分)

②“部编本”语文教材通过大量中外革命传统经典篇目(1分),激发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2分)

③“部编本”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3分)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1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客体的复杂多变都会限制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分)儿童有其特殊的认知规律,不同版本的编写者对汉字教学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2分);汉字教学、教材编写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承载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1分)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1分)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分)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2分)

(3)示例1:“恕”,如心,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这是“恕”的本意。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示例2:“人”,一撇一捺。“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中华儿女顶天立地。(4分)

命题角度3: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它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然后往内浇灌熔液,铸成器物。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志愿航空队的P-40C战斗机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精锻工艺制造,容易断裂。一位美国工程师借鉴失蜡铸造工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位工程师将此方法改进,命名为熔模铸造,使之成为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引进苏联精铸涡轮叶片技术的同时,荣科和师昌绪两位院士联手,用失蜡法结合石英管填充铸模, 完成精密铸造后,用氢氟酸腐蚀去除石英管,成功制造出空心涡轮气冷叶片。目前,中国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和工艺不断改进,已经完成了定向凝固涡轮叶片的无余量精铸。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伴随着中国的大飞机和新一代战机共舞蓝天。

(1)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是传承发展传统技术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其成功的经验。(10分)

(2)对传统技术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推动继承”。请运用辩证否定观原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12分)

(3)传统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市开展“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主题活动,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请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分析提示:

(1)在继承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推出新工艺;(3分)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不同技术的优势,以发展传统失蜡铸造技术;(3分)立足实践,着眼于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工艺,服务于航空事业发展。(4分)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3分)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于传统技术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3分)一方面,创新需要以吸取、保留传统技术的合理成分为基础;(3分)另一方面,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克服传统技术的劣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机和活力。(3分)

(3)示例:

举办传统技艺及产品展览,增加人们的了解和认知;开展对话,就传统技艺如何回归现代生活展开讨论。(每条建议2分,共4分)

经济 命题的否定 经济建设 炎黄文化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