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一部分,是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总和,体现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引用到城市竞争力上,“软实力”包括:城市政治(政府施政理念,政治环境、民主与法制化程度)、文化(文化积淀及传承形式的影响力、吸引力、生产力)、社会(不同民族、群体、阶层的和谐程度,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公民素质(公民受教育程度、生理与心理健康水平道德养成)与影响力(区域或国际地位、交往与交流)。城市软实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力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市,提升软实力有其特有的现实机遇和资源优势。
一、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1、提升保定软实力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发展的协调程度直接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内在和谐程度。但“三个文明”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同步、不均衡的,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与差异。这种差距与差异,体现在不同阶段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和现实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保定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保定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政务环境和精神文化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也对精神文化、政治文明追求有了更新的渴望,这些都是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保定“软实力”的向心力与源动力。
2、提升保定软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保定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再局限于GDP等“硬指标”,而是更多地关注科学、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这些“软指标”正是构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最近,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构建实力保定、魅力保定、和谐保定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其目标就是实现保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以此为蓝图,注重构建保定“软实力”,并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必将提升保定的整体形象。这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保定的必然选择。
3、提升保定软实力是城市竞争与走向国际化的现实要求。保定作为一个经济大市,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有所作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它不仅反映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中,也涉及城市管理、社会文化和市民素质等方面。
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能有效加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提高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凸显城市岁月风骨,改变城市思维方式,强化城市智力支持,反映城市创新风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养育城市人文精神。就像一个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充足的“精气神”一样,一个城市也必须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软实力”。
4、提升保定软实力是更好地融入大北京都市圈的有力抓手。“大北京都市圈”战略的提出为保定的持续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机遇,同时也对保定的城市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经济强市,保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还比较滞后。但是,保定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利用,形成保定特有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北京都市圈”的战略需求,才能使保定发展成为“大北京都市圈”的一极。
二、理性认识保定软实力的资源优势
提升软实力,保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1)保定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发源地和奠基地。保定是上古时期帝尧的故乡,唐尧文化发端于今天的顺平、唐县、望都境内。尧帝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尧颂明文、以美德感化四方,使家庭和睦、官吏尽职、社会安详、诸侯融和,是原始的和谐社会,后人称之为“尧天舜日”,成为华夏民族生活的“理想王国”;制定历法,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向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稀缺的制度资源,如家庭宗族制度和法律制度,汉字“法”的原始图腾就是得名于大臣皋陶断狱的一头独角兽;开创了天下为公、帝位传贤的“禅让制度”等。
尧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影响至今。以龙为象征的文化精神仍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到现在全世界的中国人和华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设诽谤木,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即使言之有误,也赦无罪,形成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后世皇宫前的华表,据说就缘于尧设诽谤木之意,凸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民主精神;唐尧还是和合文化的源头,《尧典》所说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歌颂尧的德政,后经舜、禹、周公、孔子相继发扬,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2)保定具有重诺守信、珍惜人才的“燕赵风骨”。春秋战国时期,保定地处燕南赵北,百家争鸣,文化灿若星辰。清乾隆帝巡幸保定时曾赋诗赞曰:“我爱燕南赵北间,溪村是处碧波环。”受燕、赵文化的双重影响,保定人表现出一种侠义守信的精神特征,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韩愈的“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对“燕赵风骨”的肯定和赞誉。重诺守信成为保定人民代代相传的共同品格。汉末三国时代,这种精神又凸现为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代表、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忠义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燕昭王高筑招贤纳士的黄金台,靠选贤任能奖励机制聚集了郭隗、乐毅等一批文安邦、武定国的人才,使燕国成为诸候强国。在今天保定的满城、易县、定兴等地还有很多遗址。透过黄金台现象,更能使我们体味到保定文化所折射出的另一种内涵,即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人本思想。
(3)保定具有“兼容并蓄”、大度开放的文化胸怀。燕昭王招贤纳士,广收四海人才,开启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辽宋金元时期,保定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冲击、交融,给保定文化注入了多元成份,形成了保定区域特有的开放融合和积极创新的特质。明清时代,由于距离北京较近,保定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仅次于北京贡院的保定莲池书院于雍正年间复兴,是唯一的官办书院,成为当时全国书院之首。鸦片战争之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增强。由于直隶总督署驻地这一特殊地位,保定处在了中西文化冲突区,在融入现代文明的阵痛中率先进行了开放的探索,开始步入学习吸收西方文化成果之路。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保定具有与京津成三足鼎立的地缘优势,很快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开始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建起了“北洋官报印刷局”、烟厂、电报局等,特别是直隶农务学堂,是当时亚洲最大、科系最全的农业大学。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事件就发生在保定,即我国第一所现代军事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立,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由于保定教育发达,成为著名的“学生城”和新思想传播最活跃的地方,聚集了不少受到民主思想影响的新型知识分子,为保定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4)保定具有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保定民俗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之一,源源流长,具有群众参与性强的特色。如:北昆、老调、河北梆子、京剧及多种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人民喜爱;徐水狮子舞、顺平地平跷、曲阳石雕、易水砚、白沟泥塑等民间艺术更是驰名中外;100多年来,保定流传着“保定府有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的民谣,铁球位列三宝之首,成为保定人民的传统健身用品。优秀的民俗文化,成为打造保定品牌、树立保定形象的载体。
2、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
保定是河北第一文物大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和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曲阳定窑遗址,以及高碑店开善寺、定兴义慈惠石柱、涞源阁院寺、易县燕下都遗址、顺平腰山王氏庄园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0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的文物古迹,彰显着保定文化魅力。
此外,历史还赋予保定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其中有现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省级署衙——直隶总督署,有“城市蓬莱”之称的古莲花池,有出土“金缕玉衣”的满城汉墓;华北明珠白洋淀苇绿荷红,胜似江南;野三坡神奇俊美,世外桃源;白石山巍峨耸立,云遮雾绕;开元寺塔历览千年,风采依然;紫荆关畿南第一天下险,古栈道地下长城世间奇观……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提升保定软实力的靓丽名片。
3、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近、现代革命史上,保定作为北方的政治文化重镇,一直站在革命的前沿。完县的五里冈暴动、潴龙河畔的高蠡暴动、保师“七六”学潮,革命斗争波澜壮阔;这里有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有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阜平城南庄革命纪念馆等。保定境内的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战后武工队等无数惊天动地的壮举为保定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同时,保定培育了以著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保定作家群。《荷花淀》、《红旗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新儿女英雄传》等一批著名电影、文学作品,给保定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迹,集中体现了保定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与敌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4、灿烂的名人文化资源
古城保定,人杰地灵,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层出不穷。如:春秋战国时代仗剑刺秦的义士荆轲、桃园结义兴汉室的刘备、蜀国大将张飞,以及精密推算圆周率的祖冲之、苦吟“僧敲月下门”的贾岛、创作杂剧演绎悲欢的关汉卿、直言敢谏忠烈为国的杨继盛、颜李学派一代宗师颜元、发起勤工俭学运动的李石曾等,无不诞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作为运动之城,保定先后有130余人获全国、亚洲冠军,15名运动员获42项世界冠军,被誉为中国体育冠军的摇篮。这些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为提升保定软实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保定是远古文化创生的地方,是华夏文化精粹几次重新阐释和传承的地方,是近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地方,保定底蕴深厚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为全面提升“软实力”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极具魅力的保定文化,彰显“历史之韵”、“生态之灵”、“文化之魂”、“文明之气”,是时代赋予保定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责任。
三、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定位思考
“定位决定作为,作为决定地位,地位产生影响。”“定位”就是正确审视自己,科学把握全局,统筹整合资源,明确发展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定位”对于全面提升保定“软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定位不准确,目标也就不明确,那么一切都将变成“空中楼阁”。
因此,要想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保定“软实力”,必须抓住“定位”这个关键环节,用科学的“定位”把保定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的“定位”入手,提升保定“软实力”。
1、区域定位:以融入“大北京都市圈”为契机,提升保定“软实力”的竞争力。保定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地处“首都南大门”,与北京、天津构成“金三角”地带,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历来是河北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保定“服务京津”的区域定位,导致保定的地位与地理位置极不相称:虽地处中心,其作用却越来越边缘化。
因此,保定必须转变思维定式,立足自身优势,立足区位合作,分析、把握京津能量外释、功能转移需求特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紧紧抓住建设“大北京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一线两厢”战略的有利契机,从传统的被动的“服务京津”向主动的“借势京津”、“接轨京津”转换,努力实现京津保六大融合,即观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人才融合和规制融合,将保定建成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科技产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真正成为“大北京都市圈”内最具独特内涵、活力竞相迸发的一极。
2、生态定位:以打造“华北之肺”、“华北之肾”为目标,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向心力。保定西山东水,气候温和,植被繁茂,山明水秀,素有“燕赵天府”之美誉。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之誉的白洋淀,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对补充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减轻气候干燥程度,维护北京、天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保定必然要为首都的功能转移提供空间,而生态良好、山川秀美、城市宜居是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保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生态定位,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笔者认为,保定应该积极争取中央、河北省对保定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叫响打造“华北之肺”和“华北之肾”的口号,围绕建设融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于一身的生态园林城市,狠抓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畅化,倾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景美、和谐”的生态之城,充分彰显保定“生态之灵”。同时,在加强污染治理、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启动太行山沿线绿化工程,建设“京南生态绿色屏障”。
3、环境定位:以增强经济服务能力为重点,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内生力。保定作为经济大市和制造基地,只有不断增强经济服务能力和承载功能,才能进一步催生保定“软实力”。
笔者认为,全力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需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经济“软实力”,最根本的是让“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入脑入心,形成公务人员共识。因此,要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核心,以办好行政服务中心为切入点,努力打造办事高效、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务实廉洁的行政服务环境,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此外,要大力倡导做人简单、做事务实、作官清正的机关作风,破衙门庸俗之气,开政治清凉之风,重新塑造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度,使之成为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强劲推动力。
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打造治安良好、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发展与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因此,要以打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的诚信环境、健全规范的法制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依法办事,公正司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维护公平与正义,保障发展与和谐。
4、文化定位:以建设文化大市为载体,提升保定“软实力”的感召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也是构建和强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一个城市的文化知名度高,其感召力就强,就能以文化感染力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人才众多,文化优势独特,但大多以历史积淀的形式存留,尚未得到有效开发进入产业化的运营模式。这就要求保定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建设文化大市为载体,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充分彰显独特的文化优势,让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把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产业经济、产业效益,以文化力催生经济力。
此外,保定区域内的文化市场被市、县行政边界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市场,还存在众多“文化之争”,如尧文化发祥地之争、赵匡胤祖籍之争、王二小原型之争等,直接导致文化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严重削弱了整体文化形象。因此,建设文化大市,必须打破县市行政区域分割的壁垒,综合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与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开发“五大功能”,即: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文化市场的培育功能,文化发展的引导功能,文化人才的交流功能、文化成果的共用功能,形成“五大效应”,即区域文化的整体效应、区域文化优秀精品的集聚效应、区域文化强强联合的联动效应、区域文化要素交融的互补效应、区域文化交流影响的辐射效应。
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强化政府大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制定突破行业壁垒与地区分割、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联合的政策措施,消除文化分割的体制性因素,整合文化资源,形成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集群化的大文化市场格局;二是加强文化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发挥在文化上的开放性与开创性优势,多种实力整合结晶,培育区域特色,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体育、文物旅游、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博览,成功打造一县一情、几县一特的文化品牌;三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政府、企业与民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利用各种手段促使民间力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
5、精神定位:以弘扬保定精神为核心,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凝聚力。城市精神是人们在城市区域内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取向和行为准则。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保定人就开始表现出豪放侠义、重诺守义的精神特征,受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影响又使保定拥有了兼容并蓄、锐意改革、自强不息的精神,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大融合形成了质朴而豪放、大气而开放的民风,吸纳性远远高于排斥与保守成为保定人的禀赋,抗战时期涌现出来的狼牙山上五壮士、顺平小英雄王璞、冉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处处洋溢着舍身取义、不屈不挠、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保定人民代代相传、一以贯之,逐渐凝聚成为以“重诺守信、不屈不挠、兼容并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奋发自强”为主要内涵的“保定精神”,这是我们保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奋发自强、振兴保定的内在动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顺水行舟,慢进亦退,更需要伟大的“保定精神”来凝神聚力。因此,要把对“保定精神”的传承与再造、延伸与升华,作为提升“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来抓,纳入全民教育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强势,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全面增强保定“软实力”的凝聚力。
6、形象定位:以塑造保定形象为着力点,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吸引力。良好的形象是无价的资本,可以催生无穷的效益。
保定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古有大将军廉颇、名相蔺相如、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戏曲家关汉卿等,近有武术家孙禄堂、著名学者李石曾、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国际跳水冠军郭晶晶、民营企业家魏建军等等,这些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科学、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名人,本身就是保定“软实力”的形象体现,是一张张塑造保定形象的靓丽名片。
但是,长期以来保定在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全新包装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许多方面仍给人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感觉,导致历史上、现实中对保定形象的断章取义和以偏盖全。例如,电影《地道战》、《小兵张嘎》家喻户晓,却不知发生地就在保定;人人皆知的赵匡胤、祖冲之,却不知其是保定人。
因此,提升保定“软实力”,必须从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注意力经济”的角度来加强保定形象建设,以实施“保定名片形象代言人”工程为重点,采取拍摄专题电视剧、电影,撰写人物传记,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推介名人,充分发挥名人优势和名人效应,实现多种实力的整合结晶,努力打造“魅力保定、品牌保定”,扩大保定影响力,提升保定知名度。
四、提升保定“软实力”的保障
提升“软实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城市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道德水准、人文精神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继承、培树和发展,涉及人文环境、科教人才、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建设,因此,必须在思想、资金、人才、机制上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宣传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提升城市软实力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像搞项目那样抓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抓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城市软实力之魂魄,通过抓文化产业和对外宣传构建城市软实力之躯干,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城市的公信力、向心力和创新力。
其次,要建立起党委引领、行政推动的综合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运行机制,把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各个子要素与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相结合,形成市、县分级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建设格局。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民间资本为主体,以股份制形式融资和外来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着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在引进、培养、留住人才的同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京津人才为保定服务,为提升保定软实力提供必要的资金、人才保障。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提升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已成为河北在京津冀都市圈战略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战略性突破口。保定要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极”,发挥引擎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就必须通过承袭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破除观念障碍,优化人文环境,培育城市精神,重塑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保定软实力,进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于2006年陆续发表在保定市委研究室内刊决策与研究、保定日报、领导科学等重点刊物,之后被数十家媒体转载,文章内的时间节点、相关数据等均为2006年表述语境。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时间已经过去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文章中写到的很多事情,十年已经成为现实,文章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至今仍然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