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现在,请允许我来个仿写:考场写作,这是极其简单的事,这是极其复杂的事。
你说,你这不是胡址吗?我严肃地跟你说,这还真不是胡扯!说写作很复杂,我想任谁都不会否认吧,因为写作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而我们生来就没有具备“创造性”这个基因啊!
难道你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说明白一件事,结果说了很多可是对方还是没明白?如果你是一名正在备战高考或者备战各种大考小考的学生,难道你没试过用尽洪荒之力写完800字,还是不及格?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看到孩子绞尽脑汁写出的却是辞不达意的作文,难道你不比孩子更着急?
你笑着点点头,嗯,有理!那请问,为什么说写作是一件简单的事呢?
用思维导图来帮助你写作文啊!写作一定可以变得很简单!你可能不知道,思维导图这把写作上的“瑞士军刀”绝对可以让你的考场作文“刺刀见血”!当然,任何事情要想变简单,一定会先经历不简单的过程!所以,在你阅读本文的时候,为了让我的表达更有效,为了让你能更好地理解我在下文所述观点,我想你得先做两件事。第一,请翻阅上期我的文章《你是如何成功地让阅卷老师昏昏欲睡的?》;第二,请阅读附录一《思维导图相关知识》、附录二《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表达观点》、附录三《写作的逻辑——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1)》。
《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表达观点》这篇文章的大意,用思维导图中的树状结构图可以如下画出:
这里所说的“结构思考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表述时要结论先行,就是学生从小学时就常听语文老师分析课文时提出的“总分总”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就是最常见的行文模式:总分总结构。
议论文写作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在内容的展开上,常见的模式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析问题为“分”,首尾部分为“总”。开头的“总“要么是提出话题,要么是提出论点;结尾的“总”一般是重申观点或深化论点。较为复杂的是中间部分:可以是分论点并列,可以是递进式延伸,还可以是逻辑式展开等。分论点呈并列式展开,就是“结构思考力”中的“对信息进行分类概括”;分论点呈递进式延伸、逻辑式展开,就是“结构思考力”中的“注意信息的逻辑递进”。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怎样的“分”,都应该在“总”的统摄之下,并为“总”服务。
采用总分总结构写作,难的不是结构本身,而是怎样对“总”进行合理、巧妙的切分。一般来说,内涵丰富的内容适宜横向并列展开;而现象性话题,适宜纵向挖掘。
那怎样对“总”进行合理、巧妙的切分呢?这就要用到思维导图助力写作中最核心的一环:逻辑思维中的归纳分类整理方法。归纳分类的作用是将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层次地一层一层的表达出来。分类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可以从时间、空间、对应关系、同心圆、上下结构层次、雷达扫描式等六个角度切分总论点。
具体说来如下所示:
按照时间角度分解,比如“过去、现在、未来”、“事前、事中、事后”;
按照空间角度分解:比如“华南、华东、西北”、“内在因素、外在环境”等;
按照对应关系角度分解:比如“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同学、老师”等;
按照同心圆角度分解:比如“行业、公司、部门、个人”、“社会风气、校园风气、班级风气”等;
按照上下结构层次分解:比如“经理、主管、员工”、“班主任、班长、同学”等;
按照雷达扫描式分解:比如“人、财、物、规则、环境”等。
上面这一张“思维导图”,用六招帮你巧妙切分总论点,你不妨用吃奶的力气记住。下面我将结合学生写作的真实样文对以上六大分类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高考作文真题例析•从空间角度切分总论点】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满分作文范例】
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原本色彩斑斓的翅膀置于显微镜下,变成了有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原来,是因为光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原来,是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节之处都有可能孕育着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着探求精神。你可曾知道处于洪水或大火中的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它们聚成一个球,越过水流与裂(烈)火,最外层的蚂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体,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你可曾知道,凶恶的鄂(鳄)鱼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安静张大嘴巴让千禧鸟觅食,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你可曾知道苹果梨藏着五角星,海底深处也会有着顽强的海星,海豚会不顾一切的救人,又或者花朵里也许蕴藏着另一个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于探索,你便会发现自然有其美的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做所为而寒心?是否为柴静《穹顶之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认为它污浊、无可救药?那么,看一看另一群人吧——坚守冈(岗)位的木拉提,心系祖国、忧国不谋生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跳水就认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该去何方?朝山谒水,扣经问史,回答是的声音说:“看一看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决心,我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意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看见或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满分作文思路解密】这篇满分作文的“总观点”是“探索,让你认清本质”,小作者是如何切分这个总观点的呢?从他的三个分论点可看出,他是从空间(自然、社会、心灵)这个角度切分总论点的。第一个分论点“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中的“自然”与第二个分论点“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中的“社会”构成探索世界的“外部空间”。这个“外部空间”又与第三个分论点“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中的“心灵(内在空间)”共同从“内外”两个空间切分“探索(世界),让你认清本质”这个总论点。
【满分作文思维导图】
以上是高考作文真题例析。下面对我的学生运用归纳分类方法写作的真实样文进行分析。
【高考作文真题试练•从对应关系角度切分总论点】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材料分析及立意角度】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段描述语文学习的形式;上述两者的内容缺一不可。
1、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语言学和文学)的学习,更包括道德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培养;
2、提升语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仅仅学习语言学和文学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要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每个人的语文素养都提升了,才能实现社会层面的文化传承和实力提升。
★备注:立意要求:1+2(缺一不可)
【堂上训练优秀作文范例】
绝知此事要躬行
广州市协和中学高三(17)班 梁嘉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如此,即使你学得再多,读得再多,倘若不进行社会实践,你的语文素养也不过是摆在玻璃橱里的珠宝,摸不得,戴不得,只能眼巴巴地欣赏却不能归为己有。因此,我认为提升语文素养,要从社会实践出发。
社会生活实践,就是使你的语文素养在“嘴巴”里提升。看过电影《刘三姐》的人都知道,电影中刘三姐与一群翻书的书生对唱山歌的桥段使人捧腹大笑。为何“满腹经纶”的书生对对子却不如一个农民?原因很简单,“书生们”只拘泥于书中的对子,虽然刘三姐没有博览群书,但她的语文素养在日常创作中早已提升。因此,书生的几本的厚书还抵不过刘三姐一句浑厚畅快的吆喝。相比看着书支支吾吾半天,只能吐出“陈词滥调”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会让你的语文素养凝聚成一点,从“嘴巴”里迸发!
社会生活实践,使你的语文素养在“眼睛”里提升。“世上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美的眼睛”,语文无处不在,它不只是在书上,也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是,如果你只是一昧地看着一本《论语》,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不去进行社会生活实践,你又怎么能从眼睛里看到比你优秀的人呢?也更别说从师学习了。当然,你也只有到大自然体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美才能入心吧。社会生活实践将书上抽象的道理揪了出来,一个一个地摆在你面前让你擦亮眼睛去看清,在“琳琅满目”的知识中认出臧否,使你更深刻地明白语文的真义,使你的语文素养在“眼睛”里提升。
社会生活实践,更是让你的语文素养在“骨子”里提升。朋友,你大概知道梭罗去到瓦尔登湖建起了小木屋,在闲适中放慢脚步,但是如果你仅仅是读完这本书就有样学样,也去建个小木屋,放松自己,这种做法只会成为别人的“下酒菜”,使人耻笑。因为你并没有先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像梭罗那样感受过世间的嘈杂纷扰,你又怎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呢?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要你在大社会这个熔炉中泡过,当你看到书中的内容,便引起了心灵的共鸣,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你便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散发出来的独特芳香,便在“骨子里”真正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正如“一切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是在故作沧桑”,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你的耳闻目睹,需要你的心灵共鸣,而这一切都从社会实践中发酵而来。由此,你的语文素养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
【优秀作文思路解密】
这篇优秀作文的“总观点”是“提升语文素养,要从社会实践出发”,小作者是如何切分这个总观点的呢?第一个分论点:社会生活实践,就是使你的语文素养在“嘴巴”里提升。第二个分论点:社会生活实践,使你的语文素养在“眼睛”里提升。第三个分论点:社会生活实践,更是让你的语文素养在“骨子”里提升。从他的三个分论点可看出,他是从对应关系(嘴巴、眼睛、骨子里)这个角度切分总论点的。
【优秀作文思维导图】
(未完,待续)
附录一:思维导图相关知识。(注:本文内容来自“360百科”)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像神经细胞一样由一个点散发出多条线。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图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附录二:(为尊重版权,特此申明,本文来自“聪明宝宝的熊妈的博客”)
写作的逻辑--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1)
记得小时候,老师总是说,写作文是有套路的。也许是太小,无法领悟老师讲的写作技能的真谛,直到现在也不知何为好文章,如何写一篇好文章,衡量好文章大约只有两个标准:别人说你写的很好,刊登在了公众刊物或书籍上。后来参加了工作,表达自己想法的载体更多的体现为文字,无论是写文章好的人或者说会评价好文章的人,仍然无法清晰的表达清楚如何具备写好文章这项技能,写作这项技术一直都好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神秘技术。这段时间阅读了《金字塔原理》,觉得确实是一本好书,它把文章像人体一样解剖,清晰的定义了什么是好文章,提供有效的训练写作技能的各项方法。个人读完后觉得文章中从三个方面讲解了如何撰写一篇好文章,包括如何理顺思路、如何搭建文章结构、如何清晰表述文字。
1. 好文章的定义
确切的说《金字塔原理》是讲述如何撰写总分结构的文章。《金字塔原理》在开篇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好文章。它认为好文章的标准是能够引发读者“兴趣”的文章。何为读者的“兴趣”呢?就是当读者读到文章时,不断的会在大脑中提出疑问,而在文章中能够找到答案,我们的作者通过这些“疑问”来吸引读者。
2. 好文章的“骨架”
刚才我们对好文章进行了初步定义,那么好文章有哪些更具体的特点,使我们能够一眼识别。《金字塔原理》认为要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整个文章的思路或表达顺序应符合金字塔结构,即文章的关键句之间具备金字塔关系。《金字塔原理》和描述了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点来检查我们的文章是否具备金字塔结构。个人觉得描述比较清晰,这里解释一下个别特点的来由,以方便理解。
金字塔结构特点(P290):
特点(1)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初步阅读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后面的话是解释“结论先行”的意思。个人觉得应该分开理解。
结论先行。个人认为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这样表达最有效。《金字塔原理》指出“研究发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的表达思想”,认为文章“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P17)。二是符合好文章的定义。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金字塔原理》对思想的定义,即“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P27)。思想具备两个特点:新、能够引发读者的疑问。一般只有你不知道的,你才迫切希望知道,而表达你迫切想知道的行为一般是不断的提问,希望通过答案的信息了解更多。那么能够引发疑问,就一定要是新的。其实这两个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因果关系的。现在再回来说“思想”,那么这就对“结论先行”里的“结论”文字表达提出了要求,结论应该是思想,具备两个特点。那么结论表达了思想之后,引发了读者的疑问,我们的文章也就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三说明结论是处于金字塔上一层次的思想。
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我们自从学会写作文时就知道是文章的黄金法则。我们不但要记住这条,还要知道,金字塔每一组的思想应该都只有一个中心,表达一个思想。
特点(2)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那么下一层次思想是对上一次思想的解释支持。
特点(3)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金字塔原理》指出“检查你将思想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P23)。
特点(4)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这说明金字塔结构里横向的思想之间是有关系的。
通过以上特点,可以发现金字塔结构包括的各项思想之间存在三种联系:向上、向下、横向。即以上统下,以下撑上,横向同类。金字塔结构在纵向上遵循疑问/回答式表述,横向上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同类思想。个人觉得金字塔结构图可进一步解析为:
3. 读者头脑中可能的疑问
在讲“如何尽可能引发读者脑中的疑问”之前,先讲《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关于疑问的内容。作者在P53什么是冲突、P68序言的常见模式、P164都专门解释了疑问的形式,但个人觉得由于每次讲的角度或分类的标准都不一样,特别容易混淆。结合书中各处提到的疑问形式,个人总结通常我们写文章主要为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解释为:提出解决方案)
(2)我们应该做吗?(我解释为:判断解决方案)
(3)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解释为:实施解决方案)
(4)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最简单的,是问明原因的。不用解释了。)
以上疑问在具体使用中会有一些演变或变式,需要仔细区分,下面讲一下个人总结的区分要点。区分问题的技能是必要的,这样才可应用《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诊断方法检查文章引发的疑问是否贴近读者脑中的疑问,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应用表达方法更好的通过文章展示自己的思想。
(1)我们应该做什么?
该疑问可总结为“提出解决方案”。我们面临的情况是遭遇了困难,针对这个困难我们应该开展一些行动。转换为具体文字时,作者的侧重点是描述行动,使读者在脑中对该行动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即将行动看作事物,读者想知道的是该事物的概貌)。该疑问可变化为三种。
A. 读者遇到了困难;作者提出解决方案。
B. 读者遇到了困难,找到解决方案并实施,结果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作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改进原有的解决方案。
C. 读者遇到了困难,找到N种解决方案,但各有针对性,即各方案应用后效果不同或解决的重点不同;作者要通过陈述,使读者明确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进而与方案对照,选择与目标匹配的方案或将目标与方案搭配起来。这个比较难理解,读者遇到的难点在于不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选择哪个方案。
(2)我们应该做吗?
该疑问可总结为“判断(解决方案)”。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种需要判断优劣或对错的情景,我们需要根据作者提供的陈述选择最优或正确的方案。转换为具体文字时,作者的侧重点是描述原因,使读者做出采取某一个方案或行动的决定。该疑问可变化为两种:
A. 读者手中有关于某个问题的N个解决方案,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作者通过陈述原因说明哪种更好。
B. 读者有关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知道该方案实施后是否有效;作者通过陈述原因说明该方案很正确或者实施后会有效。
(3)我们应该怎么做?
该疑问可总结为“实施解决方案”。即我们已经有了解决方案,我们要采取一些行动,保证解决方案中描述的行动顺利实施。转换为具体文字时,作者的侧重点也是描述行动的顺序,而读者脑中呈现的应该是一个行动开展的顺序列表。
(4)为什么?
该疑问可总结为“原因”。没有什么变式,可以说很容易判断。通过具体文字表达时,可能会在为什么后附带一些词语,比如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是这样等。
这些疑问在具体用文字表达时有很多种,《金字塔原理》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同时要明确实际中,我们面临的读者可能是连续发问的,组成多层级的问题(P170)
附录三:(为尊重版权,特此申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馒头商学院”)
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表达观点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说明白一件事,结果说了很多对方还是没明白?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最近,公众号“馒头商学院”发了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式叫结构思考力,我们来听一下是怎么回事。
先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有一天下属给你汇报工作,他在电话是这么说的:领导你好,刘经理来电话说系统出了问题,四点钟他不能参加会议了;小张说他晚一点开会也可以,但最好别在十一点半之前;而且明天的会议室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还是空着的;还有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回来,所以我建议把会议的时间定在周五的十点,您看行吗?
如果你是老板,听到这种汇报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完全不知道这个下属说的重点在哪儿?这里,就需要结构思考力来帮我们捋清思路了。什么是结构思考力呢?它是一种强调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树状图,最上面的是中心思想,它有几个分支,是支撑中心思想的理由;每个分支下面还有小分支,就是支撑理由的子理由。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别急,文章还根据结构思考力提出了三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第一,想表达清晰就要结论先行。想想刚才的案例,在下属的表达中有结论有原因,结论就是他建议把开会的时间定在周五十点,其他的都是详细的理由。我们要想清晰地表达,必须要先说结论。为什么呢?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他们都特别希望很快明白对方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而且越明确越好。这和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是相反的。平常我们都习惯怎么说呢?比如你和一个老同学多年不见,他来你的城市出差,你们就在星巴克里聊了半个小时。前28分钟他都在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最后两分钟终于说这次来主要是想借点钱。这是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但在正式场合下,为了提高效率,应该先说结论,再分说理由,就会更有说服力、更清晰。
第二,表达时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概括。还是刚刚的案例,下属说了那么多原因,这些原因可不可以分类呢?比如说,有些是关于人的原因,有些是关于会议室的,当你把这些进行分类之后,别人听得就更清晰了。但在日常生活里,你会发现有些人分类表达确实很有条理,但是听的人还是觉得信息量太大,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说很多个并列的原因时,他没有概括。拿最开始的例子来说,人的原因能概括成什么?王总、刘经理还有小张各有各的情况,但周五的时间都ok,对吧?那把三个人概括到一起说,信息传递的效率就更高一些。
第三,表达时还要注意逻辑的递进,说很多原因时要有先后顺序。刚才提到的王总、刘经理还有小张,是按职务顺序。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顺序来说,比如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当你的表达有了明确的顺序后,听的人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按照这三个方法,我们看看最前面说的那个案例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可以这样说:领导你好,我们能不能把今天下午四点的会改到周五上午十点?因为周五王总、刘经理还有小张都有空参加会议,而且周五会议室空着可以预定。你看,这样表达就变得简洁明了了。如果老板还有疑问,你就可以展开说每个人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如果画一个结构思考力的树状图的话,就很明确了。最上面的中心思想就是下午的会改到周五上午十点开,支撑中心思想的理由有两个,理由一是参会的人周五都方便,理由二是会议室可以接待。然后理由下面可以再分三个分支,分别是王总、刘经理、小张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以上就是“怎样在短时间里清晰表达观点”的方法,我们总结一下,第一,表述时要结论先行;第二,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概括;第三,要注意信息的逻辑递进。
你get到了吗?亲!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转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