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原创张春依|用中国理论得到中国管理学界时不我待的回响

网络 2023-01-15 16:25

案例教学的三个柏拉图式隐喻 原创 张春依 复旦商业知识

2021年是中国管理案例学者迈向“星辰与大海”的元年,出现了三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26家管理类、经济类核心期刊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推动高学理价值的案例研究;二是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把国家级案例库建设提上议程;三是首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举办,学者们大胆提出案例学学科的构建设想。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和案例应用之间的价值转化引发更为深层次的讨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得到中国管理学界时不我待的回响。

管理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惯常被使用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是商业情境的拟真、再现;所谓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置身商业情境进行管理与决策演习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站在管理案例教学方法价值探索的角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分别回应了案例教学中“捕捉真实的管理问题”,“写作中的教学设计”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三个核心问题,是关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且真且正义的大问题。

图注1:苏格拉底关于哲人王的对话发生在女神献祭日

柏拉图把社会分为三种人_3分似妖7分似人_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了斯巴达、寡头、民主和僭主四种城邦政制及与之相应的人性成长,背后直指教育的本质——帮助灵魂转向,不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而是要让我们每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追随正义与至善。在论证教育的本质(即追随正义与至善)的过程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三个隐喻,即日喻、线喻和洞喻,这三种喻示对应如今讨论正酣的中国管理案例的时代使命,别有一番警示。

日喻通过灵魂似眼睛、眼睛似太阳的类比,提出我们应当“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而非“暗淡的生灭”世界,从而拥有理智。线喻则以一条1:3:3:9的线段,分别对应“想象、信念、理智、理性”这四种灵魂的尺度,刻画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洞喻是《理想国》治国与育人理念的集大成之喻,洞穴中的囚徒只有完成灵魂的转向,通过出洞的探索才能在智识层面从可见世界抵达可知世界,并通过回洞的正义之举“去蔽”,以唤醒更多灵魂,获得生生世世的幸福。

一、日喻:真问题

柏拉图认为太阳是善之子,“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而人的眼睛就是太阳,人的灵魂又好像眼睛。柏拉图通过日喻不仅希望阐释善是高于美的真理和知识,并且提出“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

包罗万象的管理实践好比柏拉图所谓的生灭世界,它们以瞬息万变的“管理情境”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可见世界之中,如何把握其实在性?柏拉图的告诫是“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而对于管理学者而言,最难的就是识别管理学中的“真”。困扰企业的问题为真,困扰学者的问题为真,还是困扰学生的问题为真?谁来提出问题,需要经历多久的时间检验方为真问题,问题要被解决还是可以悬置?管理学实践浩如星汉,管理学理论汗牛充栋,识别真,其实是识别知识的传承与生成的价值取向问题。

3分似妖7分似人_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_柏拉图把社会分为三种人

《理想国》源于柏拉图对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处境的问题意识,贵族统治走向衰亡,民主制和僭主制衍退不堪,他亦不满足于斯巴达崇尚荣誉、妇孺公有所展示的公民社会的治理希望,因此提出了哲学家治理城邦的理想模型。同样,提出管理学的真问题,必须先树立管理学的问题意识。“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提出中国管理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管理理念,以海尔生态企业的广泛实践为案例样本,通过“雨林学者”项目等邀请国内外学者参与共建,产生成果,创造出以拼音“Rendanheyi”命名的管理理论,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生态企业、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的趋势与反思在各个行业均为显著的管理现象,是一个个较为真实的问题,在教学案例开发过程中必须去识别抓取如此可类比太阳的命题。

如何提高捕捉真问题的几率?答案只有一个,与企业家和管理者交真朋友,体察业界的冷暖,甚至躬身入局,通过学术创业,身临其境。

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创板中出现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本是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科学家,为了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他们成为创业者和管理者,把实验室里的“种子”亲自栽种到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去直面真实的管理问题:公司治理、财务融资、人力资源、研发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这群信仰科学的人在进行商业实践时,体现出了对“规律”和“本质”的敬畏,他们更加注重长期的研发投入,更加注重市场调研,也更加明白公司治理架构设计的重要性。当他们返回科研工作的时候,由于身处一线的水深火热,更能提出实事求是的研究主题。

图注2:《理想国》是一本富有戏剧张力的哲学著作,是教学案例的跨学科示范

二、线喻:教学设计

在找到真实管理问题之后,如何处理案例正文和教学参考中所含知识的“性质与比例”?柏拉图的“线条说”给了极为恰当的指导。给学生阅读的案例正文和给教师参考的教学笔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案例文本。这两个部分好比线条的两部分,正文是关乎管理实践的可见世界,教参是关乎管理理论的可知世界。

案例作者在设计正文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实物的“影像”,而忘记了管理的“实物”,也即往往只描述了管理问题的表象,即故事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运营或决策逻辑,或者没有很好地进行“柏拉图伪装苏格拉底式”的加工,最后要么只呈现了缺少主次的“是什么”而缺少打开黑匣的“怎么样”,要么急于发表个人意见,而没有埋下知识的种子。

更为常见的问题是案例作者在教学参考中对“可知世界”的陈述。一个理想的教参应该包括两类知识,一类是对管理问题的假设,一类是呈现这些管理假设的教学原理。只有很好地阐释了这两类问题的教学参考,才能帮助自己以及其他使用者梳理清楚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本案例中什么是知识,二是知识应该如何习得。

一个高质量的案例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在处理三层关系中体现出了心机,一是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二是师生与知识的关系,三是实践与知识的关系。处理信息与知识关系的依据是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处理师生与知识关系的依据是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处理实践与知识关系的依据是回归到知识的定义,即唯有被验证过的真实信念方为知识,莫把信念认作知识。

柏拉图把社会分为三种人_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_3分似妖7分似人

图注3: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要注意感知本质

三、洞喻:理论与实践

案例教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处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案例本身是洞穴中的木偶戏,管理实践是洞穴中的火把,而管理理论则是洞穴外的太阳(也有学者把管理理论称为手电筒),学生是囚徒,教师也曾是囚徒,后是灵魂转向之人,而在管理教育以及案例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点火者和操持木偶戏的人。

学生对于管理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火与木偶相互作用下的现实投射,教师必须像柏拉图希望的哲学家一样,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们能透过纷繁的管理表象抓住本质,而非“创造”一堆无用的理论名词,用距民众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话语体系来解释本无需解释的惯常之事。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_柏拉图把社会分为三种人_3分似妖7分似人

此外,教师必须像哲人王一样,“能制订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并守护着它们”,能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设计出管理学教育中的律法——即教学案例,以此来量度学生作为管理者的灵魂中的三种品质:欲望、激情和理智。这种度量贯穿在案例教学课堂的始终,教师应该像柏拉图一样,设计和组织整个问答思辨的过程,而学生则如理想国中的“僭主们”,给他们粉墨登场的机会,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

四、中国企业之于管理教育的新时代

管理教育中的“律法”广泛地存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认识到与企业共创管理学科教育与应用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不要向学界开放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界而言,一个偏重实践的学科,如果没有来自业界的经验,它终将走向科学的虚无;而对于业界而言,如果我们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是“神秘大厂”,就无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已经证明,开放、融合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从一个企业家的企业,成为一个行业的企业,至成为一个社会的企业,不正是中国企业需要蜕变涅槃的方向吗?

遇强则强,才是真正的强者,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呼唤金子般的案例企业,它们在点亮行业、社会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征途。

参考文献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柏拉图 哲学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