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过度消费精神;物质富裕的当下,我们容易过度消费精神。过度消费精神或者过度消费物质都是不太合理的,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还是很重要的。
有人喜欢读苏格拉底、黑格尔、冯友兰,有人喜欢读亚当斯密、杰克韦尔奇、巴菲特、马云;有人喜欢看自然纪录片、文艺片,有人喜欢看商战片、励志片。大家都在看书,有人读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渴望通过知识得到物质;有人读出了“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他们认可精神高于一切。倾向精神世界的你不要去嘲讽那些崇尚物质的人,你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有人会因为没这五斗米而被压垮;推崇物质的你也不要去讥讽那些崇尚精神的人,你认为他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他们或许真的根本不在意葡萄是什么味道,甚至连苹果、香蕉都没有兴趣。在各自的世界体会各自的味道,理解不同世界的同时存在。
攀比,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存在。物质世界攀比着金钱,品牌,优越的生活条件,恨不得拥有全世界;精神世界攀比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信奉着少数即真理,恨不得全世界就他一个人活明白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平衡两者生活之间的平衡呢?俗话有“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其实这是有点偏激的,不要一来就把同一件事推到两个极端对立面来看,好比卖座的影片不一定是烂片,没有看的文艺片也不一定就真的高雅,还是有叫好又卖座的影片嘛,很喜欢姜文《让子弹飞》影片里的一句台词“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那就需要引起两者的共鸣,每个人的平衡点或许不一样,但总归是有共鸣点的。不是饿着肚子思考问题,也不是肚子吃撑了脑子一片空白。
海子的诗真的写得很好很生动—一个幸福的人,不光喂马、劈柴,环游世界,也要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