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增强协调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的总括和结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彼此相连、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私有制和旧时社会分工消亡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这意味着,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我们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聚焦和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展经济,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也要看到,人类物质文明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并确保“两个文明”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独有优势。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保证作用,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聚集和激发起来的全民族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筑牢精神支柱。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实践已经证明,生产力长期落后、经济长期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信仰迷茫、思想腐朽、道德沦丧也同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昂扬向上、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丑陋的、邪恶的现象,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现在,一些地方把经济增长作为硬指标,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软约束,在发展中只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忽视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轮驱动、双翼共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总结。我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任务;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一条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总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路线、总布局、总任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文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信仰动摇、精神空虚、价值观迷失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醒。要更加自觉坚定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转变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协调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直接关乎发展成效。我们党提出协调这一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特别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步提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推动经济健康增长,又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既要加厚物质基础,又要筑牢道德根基。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势下,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在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概言之,要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需要我们研究新问题,拿出新措施,特别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强化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加快立规立法,把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更多地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在推动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升。要探索实践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机制,确保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相互促动、共同进步。
(执笔:王玉周 祁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