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16年上海事业单位医疗招聘考试真题及解析:ilibil

网络 2022-12-30 05:55

参考视频:ilibil

目录

一、导论 1:学科性质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等一些概念 4:研究意义 5: 习题 西方心理学史中,西方这个概念该如何理解? 研究西方心理学史时,怎样做到理论、现实和历史的完整统一? 二、心理观念的起源 1:起源条件:思维互渗律的解体 2:起源时间 3:起源的途径(推断) 4:习题 三、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1- 毕达哥拉斯学派: 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1)生平 2) 哲学观 本源观: 灵魂观: 哲学观和灵魂观对后世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数是存在物的质料因 2- 埃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1) 赛诺芬尼 生平:鼎盛年(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四十多岁)公元前535年。宗教改革家,对传统宗教观念做了重要改变,成为该派思想的先驱。反对神人同行观和多神教 进步意义:把神等同于自然界和宇宙 2) 巴门尼德 赛诺芬尼的学生,鼎盛年在公元前504-公元前501把学问的道路分为两条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学说:沿着真理的道路,用理智思考就会发现,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 其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与近代认识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有很大差别。 对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的评价: 3) 芝诺:捍卫存在不动的观点。提出三个否认运动的论证。 二分法的论证: 对芝诺观点的评价: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1、生平: 2、 本源观 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世界进行不同的交换(火-气-水-土),而实体只有火,因为火的变化形态更多更迅速。

在思维抽象方面略逊一筹,但在表达辩证思维方面效力更好。 3、 灵魂观:灵魂是一种纯净的火 4、流变说:一切皆流 辩证自然观:万物皆流,无物长驻 5、逻各斯 6、爱智慧 4-德模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1、生平 2、宇宙观:原子与虚空 是古希腊宇宙观的里程碑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世界由这两种实在构成。 虚空: 原子在虚空中不停地运动。运动无规则,发生碰撞时,可能凝聚成团。以不同方式勾结在一起的原子形成万物。万物的多样性在于原子形状大小与排列顺序的差别。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是原子的运动。运动是必然的。 3、灵魂观: 4、影像论 5、 感性与理性 6、评价: 5- 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1、 生平 2、 “辩证法”:通过谈话追求普遍真理 3、个别与一般 4、神学目的论 5、美德即知识 理性主义道德观 美德即知识:人的本性向善,没有知识不懂善恶才会作恶,因此知识和德性一致。 6、评价: 贡献: 局限: 6-柏拉图理念心理学:知情意三分 1、生平: 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思想源流 理念的界定 理念的性质 宇宙观: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多样性 小结: 3、 心理学思想 灵魂结构理论

灵魂结构特性:

对灵魂结构的价值判断:人的三种美德

框定了当代心理学知、情、意三分,天才地决定了西方心理学的整体架构。

理想国:政治理想:国家由三种人组成 回忆说 4、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心理学的发展 生平(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批判分有说:无限多理念,循环往复,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认为理念与事物不能分离。实体: 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灵魂观: 蜡块说:感觉和思维等认识都是后天的。是被动的认知方式,导致经验论。 四、康德的心理学思想 思想前提 近代自然科学提出的问题 伽利略时代框定的近代自然科学方法 近代科学问题

定律从何而来?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培根(1561-1626):经验论:经验归纳法

生平:

知识就是力量

一生致力于复兴科学,改造自然。

清除认识障碍-四假相

知识的源泉

新工具-经验归纳法

收集——》整理——》分析——》得到结论

指引人们探求自然界航向的罗盘。

归纳推理的进程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中引出公理,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分析比较材料,排除否定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排斥法),得到一般概念和原理。但尚需进一步的试验。

评价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演绎法

生平:勒内·笛卡尔 ,贵族出身.

天赋观念论

第一原理的两个条件: 用怀疑的方法找出第一原理:运用理性对以前的一切知识加以审查。否定两方面观念: 天赋观念: 科学研究方法:寻找到第一原理,就可以演绎出人所能知的一切事物的理由。理性是可靠的。与经验哲学方法的根本区别:

我思故我在:肯定怀疑的存在——》肯定我的存在——肯定上帝的存在——》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

通过我思故我在产生“上帝”这一天赋观念: 借助上帝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 从我思故我在中推论出三个实体(独立的存在):心灵、上帝和物质。

心物二元论:

身心二元论具有内在矛盾。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彻底的唯物论-经验心理学之父 生平: 宇宙是物体的总和 思想是物质的属性

把思想物质化机械运动观 机械决定论 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反驳理性主义的概念问题,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般和共相,只存在名称和概念。不否定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要认识本质还需要推理(计算)。其理论贡献在于,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并用机械论的方式加以系统化。 斯宾诺莎(1632-1677):唯理论:身心平衡论

生平:

真观念:

几何学方法

实体观:

实体另两个名称:神、自然实体就是一种真观念

身心平衡论

属性和样式的关系(一对一) 身心平衡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洛克(1632-1704):经验论: 白板说 生平: 白板说 观念的来源: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两种性质 两种观念 复杂观念:在几个简单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人心的主动作用(组合、比较、抽象)构成的观念。

(抽象:具体——》一般) 评价 莱布尼茨(1646-1716):唯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天赋+后天学习)

生平:

有纹路的大理石(天赋+后天学习)

“外部事物的作用只是把沉睡于心灵中的观念唤醒。”

身心关系(单子论)

四点要义

单子各自独立,彼此不相沟通,但在运作时不紊乱,而且遵循一定的法则。 单子具有精神特质,使人产生不同层次或不同状态的意识。身心平行论: 贝克莱(1685-1753):经验论: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生平: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宇宙之心 休谟(1711-1776):经验论: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洛克和贝克莱的继承者

生平:

知识的来源

两个层次的经验(知觉) 观念: 印象与观念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印象是以对实物的感觉为基础,观念则可能超出感觉范围,因而印象较为真实可靠。

获得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一种复杂的观念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实质

起源:

内容:

真伪:

规律:

评价 问题 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有色眼镜看世界 生平 认识论的新问题

问题的提出

康德提出的问题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指明的两种知识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知识。

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

如何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解决先天综合命题的途径

哥白尼式革命

现象和物自体

肯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强调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经验范围之外的物自体本身不可知

解决二律背反问题:划界

经验之外的事物不可知(有限的不可知论)

三种认识能力学说 知识的两类形式: 逻辑的两类先验要素:知性的、理性的在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中,有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先验的知识要素。

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先验要素在认识活动中逐一加入并起作用。认识程序的三阶段与横向的三种求知活动(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相关系。 感性

认识活动始于感性 知性

思维无概念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知性论证中表现的先验论特色 理性 理性的产物是理念:灵魂、世界、上帝 四种二律背反 产生二律背反的原因不在于论证,而在于前提。 五、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1-产生的前提 1.1-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1.2-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 缪勒

生平(1801-1858)

生理心理学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

脊髓反射理论

神经特殊能量论

其理论为德国理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赫尔姆霍茨

生平(1821-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反映时与神经传导速度

以青蛙和人做实验,用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研究。

听觉共鸣论

三色说

以颜色配对实验证明杨的三色理论:视觉神经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成为杨-赫三色论。

感觉心理和知觉心理

布罗卡 生平(1824—1880 )

19世纪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人类学家、最早发现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的生理学家。语言中枢

在布罗卡之前,生理学家对大脑两半球分区专司功能已有大致了解;关于语言中枢,弗罗伦斯学说坚持大脑的整体功能。

布罗卡发现了语言中枢。 海林 生平(1834-1918)

德国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是在视觉理论方面具有最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空间知觉

与赫尔姆霍茨认为深度知觉是学习的经验主义观点不同,海林提出视觉先天论学说,即人类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该论点不仅符合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传统,也为完形心理学知觉理论奠定了基础。色觉理论 温觉理论

韦伯曾认为皮肤温度的变化(从暖到冷)由皮肤基本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而产生。海林提出,不是上升或下降而是皮肤的相对温度决定一个人感觉是暖还是冷。 1.3-十九世纪中的心理物理学 韦伯 生平(1795-1878)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先驱、用量化试验研究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两点阈限

“两点阈”:皮肤能感觉到两点分离的最小距离,代表皮肤感觉的敏锐度。

身体不同部位两点阈限因感觉神经元分布密度不同而不同。

身心关系问题试验研究的开始。一般将其视为心理物理学的开端。最小可觉差异

最小可觉差异:能确定两个刺激之间差异的最小差异数。

韦伯定律:两个刺激之间的可觉最小差异,并不取决于它们各自本身的数量,而取决于它们之间相对量的差别。 费希纳

生平(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者

《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被誉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科学的里程碑

对数定律

用物理方法研究感觉心理,探讨哲学心理学上争议未决的身心关系问题。

费希纳定律:刺激强度按几何基数增加,感觉量以算术级数增加。

S = K log R

S 是感觉量,R 是刺激量,K 是常数

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探测物理刺激与人的心理反应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极限法

◆恒定刺激法

◆调整法

2-科学心理学的奠基 2.1-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历史背景 生平 对生平的分析: 体系 内容 个体心理学

心理学对象问题:直接经验之学

使心理学独立于自然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规定。

身心关系理论:心身平行论

局限: 民族心理学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 语言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语言分为两个层次:

外部形式和内部认知结构

影响了当代语言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任务

接受英国洛克以来联想心理学的观点,受约翰·穆勒的心理化学观影响。

心理学任务: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心理元素的分析 三向度感觉论 心理复合体的结构 心理复合体形成的规律

统觉:把印象提高到注意焦点或意识中心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

结论:复合体形成的三个基本规律 评价 局限 2.2-铁钦纳 生平 构造主义 用内省法探讨三个基本问题 2.3-布伦塔诺 生平 意动心理学 是反结构主义的 评价 3-关于西方心理学开创问题的争论

李铮《关于西方心理学开创时期几个问题的重新评价》

费希纳是试验心理学的主要建立者 波林:冯特是试验心理学的主要建立者 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西方心理学诞生的两条路线 以冯特为主,沿着试验心理学的路线建立的心理学体系,即自然科学的路线;以布伦塔诺的意动为中心,沿着非试验的路线建立的心理学体系,即理性主义的精神科学路线。冯特和布伦塔诺心理学体系比较 心理学的目标和任务: 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学科内容的组织 心理学史将冯特心理学视作正统的原因 对李铮论文的评价 六、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6.1-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哲学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参考书 实用主义内涵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的时代背景 科学背景 达尔文的心理学思想 生平(1809-1882)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其进化论引起了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与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心理学趋向科学化,导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开启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学的新时代。影响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改变 影响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目标 影响心理学研究方法 影响心理学研究范围 斯宾塞的心理学思想 生平(1820-1903)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从生物进化历程解释心理学 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与生存直接有关的养生保健知识、

与生存间接有关的谋生知识、

与延续人类生命有关的生儿育女方面的知识、

与群体生活有关的人际关系和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知识、

与生活品质有关的休闲娱乐方面的知识 高尔顿的心理学思想 生平(1822-1911)

英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资质优异研究者的先驱、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的创始人开启了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率先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量化研究 6.2-代表人物 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 生平 威廉·詹姆斯(1842-1910) 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 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意识是有选择性的

人总是对其对象的某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有兴趣,因而就有欢迎和排斥的选择问题。 本能和习惯说

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不学自会的动作能力或冲动行为。 在本能问题上,詹姆斯与前人的两点区别: 詹姆斯本能决定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倾向: 习惯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本能冲动因重复养成的习惯会发生偏爱,这种偏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存在都有积极作用。指出习惯的正面意义和刻板性。

但并没有指出不良习惯的负面作用和可塑性。 情绪说 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

内省、观察、试验、比较;

除了常态的成年人,变态者、儿童、动物的行为也值得研究。

扩大了研究对象,丰富了研究方法。评价 杜威 生平 约翰·杜威(1859-1952) 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建树 评价 安吉尔 生平 :詹姆士·安吉尔(1869-1949) 心理学思想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三点区别 评价 霍尔 生平:斯坦利·霍尔 (1844-1924)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重演论 卡特尔 生平: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1860-1944) 应用心理学 个别差异测验

沿用高尔顿的测量方式,以感觉动作为主,测量两点域值、重量判断的最小可觉察差异、噪音出现的反应时、字母的记忆广度等 。 罗伯特·伍德沃斯(1869-1962) 生平: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之一、动力心理学理论的倡导者折衷取向 动力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 生平:雨果·闵斯特伯格(1863-1916) 司法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美学心理学

1916 年出版的《电影:心理学研究》被公认为是对美国心理学界的创新性贡献。社会心理学 比奈 生平 阿尔弗雷德·比奈(1857-1911)

法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代表、“现代智力测验之父”、现代特殊教育研究的先驱智力测量法 第一个智力测验 亨利·戈达德(1866-1957) 生平: 首创智力落后学校 倡智能遗传决定论 推孟 生平:生卒年:1877-1956 斯坦福-比奈量表 天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

研究结论: 斯科特 生平:生卒年:1869-1955 创造心理学界的四个第一 奠定现代应用心理学基础 贾德 生平:生卒年:1873-1946 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教育心理学 魏特默

生平:生卒年:1867-1956

首倡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美国中小学教育普及后产生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学童个别差异加大,学校教学遇到更多困扰;其二是公立学校增多,急切需要更多合格教师。心理学成为师资训练的主修科目之一。

魏特默首先为在职中小学教师开设心理学课程,指导他们将心理学原理用于协助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是为现代中小学学业辅导之始

开启临床心理学先河

6.3- 美国心理学特点总评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对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局限 思考题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 7.1-背景及发展历程简介 行为革命 三个理论前提 行为主义的发展

1、先驱阶段

2、形成发展阶段(激进行为主义阶段)

3、新行为主义阶段

行为主义的现状 7.2-先 驱 桑代克(1874-1949) 生平: 学习理论 评价 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巴甫洛夫(1849-1936) 生平 条件反射 直接被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所用 耶基斯(1876-1956) 生平: 比较心理学的先驱 心理测验的先驱 耶基斯-杜德森定律 7.3-创始人华生 生平:1878-1958 行为主义的基本取向

行为学派五大主张:

对个体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研究方法

强烈反对内省法,主张在观察测量的原则下采用如下三个方法:

对天性与教养问题的看法 对复杂行为的解释 7.4-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麦独孤 生平:1871-1938 目的心理学 本能说 拉仕利 生平:1890-1958 脑即黑箱 脑的分区功能研究

大脑功能的两大原理 7.5-新行为主义 1-托尔曼 生平:1886-1959 目的行为主义 中介变量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因素 2-格兹里 生平:1886-1959 一次练习理论 对强化作用的解释

强化物所发生的强化作用并非强化学到的行为,而只是个体学到行为的当时有助于将学到的行为保留下来。 3-赫尔 生平:1884-1952 机械论的人性观 假设-演绎学习理论 4-斯金纳 生平:1904-1990 对身心关系的解释

否定精神作用的存在,认为人类的活动和机器一样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

心理学应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对个体行为从事预测和控制。因而,其心理学思想和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一样,同属物质决定论。学习理论

将一切行为解释为学得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是个体在环境中的自发性反应。如在设计的情境下对个体的自发性反应予以强化就可控制其继续表现操作性反应,从而建立想让他学习的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将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后效强化原理推广到很多方面。

学校教学方面的程序教学;

心理治疗上的行为矫正术。 5-班杜拉 生平:1925- 社会学习理论

其实验研究大多在社会情境中进行。 对电影中攻击的示范模仿

暴力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形成暴力倾向有很深影响。

其研究的社会意义极大社会人格理论

社会认知论:个人在行为上表现的性格特质主要是在社会情境中由自己的认识经历学到的。

交互决定论: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个人性格特质。 6-罗特 生平:1916- 与斯金纳思想的两点显著不同之处: 影响个体行为的认知因素

四项认知因素: 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 7.6-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局限 八、完形心理学## 1-完形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

1.1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 1.2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强调意识活动的历程,以及活动的整体性和活动性。

马赫的知觉心理学 生平:1838-1916 实证主义

感觉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

一切科学研究均需通过观察进行,而观察所得到的基本材料就是感觉。

研究感觉时,内省法是适当的。

用心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一般认为其思想拉近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知觉心理学研究

采用感觉经验的整体取向研究空间和时间知觉,提出空间形、时间形理念。他认为,空间形和时间形是完全独立的。形的理念对完形理念产生了先导性的影响。

在身体旋转知觉方面,提出马赫带。 胡塞尔的现象学 生平:1859-1938 首创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历程进行前提性的思考。

人的意识不是抽象概念,也不是记忆中的旧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面对事件而产生的立即的主观的经验。

研究心理现象应遵循观察先于分析的原则。现象不是客观事实,不能根据片面经验给予以偏概全的解释。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

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

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是研究人类内在经验导向与外在经验导向之间的科学。 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生平:1880-1943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创始人、发现现代电影原理的心理学家

求学:法律、哲学、数学。

工作:1904-1910单字联想、1910法兰克福、1916-1929柏林三人、1929-1932法兰克福、1933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院似动现象

运动知觉的刺激和运动知觉的心理现象。

运动是一种知觉心理现象。此种知觉现象的特征是,知觉是整体经验,而非感觉的组合。因此,他称此种知觉现象为似动现象,意指刺激本身未必运动,知觉到的运动只是心理现象而已。

1912《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知觉组织完形法则

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的总和。以感觉为基础形成知觉时,要经过一番心理组织。

知觉的心理法则:

接近法则、类似法则、连续法则、闭合法则、形象-背景法则创造性思维

1945出版《创造性思维》

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人类学习、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历程的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先从问题整体入手,再从局部着手。

1+2+3+4+5+6+7+8+9+10=?

149162536496481 考夫卡 生平:1886-1941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创始人之一、最早把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解释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学家

完形心理学思想的代言人和推广者知觉完形观

强调知觉不是感觉的组合,而是整体经验。

完形心理学并非只研究知觉,而是采用完形理念研究整个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

儿童身体动作发展顺序遵循由整体到特殊的法则,先从全身性粗略活动开始,而后再发展到局部性精细动作。

儿童认知活动遵循由概括到精细的法则,先从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开始,而后再学到内容的细节。

先天后天交互作用。 苛勒 生平:1887-1967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认知心理学的先驱顿悟学习

学习不必靠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马上解决。变换论

又称关系转换理论(小鸡啄米实验)

认为小鸡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下相对关系的反应。

为完形心理学的确立提供科学证明。 勒温 生平:1890-1947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首先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以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场论

B=F(PE)

B: Behavior行为、P: Person个人、

E: environment环境、F: Function函数

表示个人行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个人的一切行为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三类心理事件:内在的、外在的、回忆的

用几何学上拓扑学概念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群体动力学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完形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对咨询和辅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群体领袖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对教育心理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吉布森 生平:1904-197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从行为主义转向完形心理学思想的实验心理学家、对知觉心理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直接知觉论

人类对某些刺激所获得的知觉经验是由于刺激本身的特征直接引起的,不需经过心理运作给予组织而后再行判断。即知觉是先天遗传而非后天学习的。

摆脱了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所秉持的感觉与知觉分离的看法;采取完形心理学所持的知觉是整体经验的理念。视知觉生态论

人类为了适应两足着地生态环境的需要,其视知觉系统进化出对三维度空间的适应能力,这不需要学习。 费斯汀格 生平:1919-198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继勒温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解释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论的建构者社会比较论

在缺乏客观标准以评定自身时,个人倾向于将自己与和自己不同的人相比较,从而评定自己的价值。参照的人物则视社会情境而定。认知失调论

当个人面对某种新的问题情境需要表示自己的态度时,在心理上可能会出现新认知与既有认知之间彼此冲突不和谐的状况。此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认知失调。

解释内在动机的一种主要理论,是解释态度改变的一种最重要理论。 对完形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局限 九、精神分析心理学 1-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2-思想背景 精神分析形成的远因 亚里士多德: 精神分析形成的近因 3-科学背景

19世纪中叶,许多科学部门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三大发现为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重要前提。

◆麦斯麦术

◆布雷德术

2-精神分析概要 3-古典精神分析 3.1-弗洛伊德 生平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弗赖堡的一个犹太家庭

4岁移居维也纳

1881年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

1882~1886维也纳医院医师

1886~1938私人开业

1923年患口腔癌

1933年1938年移居伦敦

1939年9月23日病逝

本能决定论 人格结构 人格发展

口唇期:0-2

肛门期:2-3

生殖器期:3-7

潜伏期:7-青春期

两性期:青春期

学界称之为泛性论。

心理治疗 3.2-阿德勒 生平:1870-1937

20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自由意志

反对弗洛伊德所持的潜意识支配人性的精神决定论。

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欲力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在自主意识决定之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自卑与超越

自卑感:面对困难情景时,由无力感和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感到不如人的失望心态。

形成自卑感的因素:童年经验、身体缺陷、能力不足、竞争失败等。

超越: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在心理上力求展现自己,表现得更完美,从而克服自卑感。

生活格调

个人追求卓越的方式和后果不同,逐渐形成每个人各具特色的生活格调。

人的生活格调约在四、五岁时形成,几乎一生不变。

以后处理生活经验,对未来世界事物的知觉学习认知,以及设定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行为方式都与生活格调有关。

创造性自我

个人在自由意志下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

个体虽然受遗传和环境的限制,但遗传和环境并不能决定个体一生的命运,因为人有创造自己的内在潜力。在面对困难需要做出抉择时,个人会运用创造自己的潜力。

如何将遗传和环境等素材综合创造出自己的生活格调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

3.3-荣格 生平:1875-1961

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

苏黎世大学

1905巴塞尔大学讲师

1906年

1909,1911,1932,1942

自我功能

自我具有独立性、连续性、统合性三种特性。

自我是个体自幼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自我之内虽也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非彼此冲突,而是互相调和。

两种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

个人生活中从意识境界被压抑下去的所有记忆、冲动、欲望,以及模糊的知觉等。

个人潜意识存在于潜意识的浅层,随时有浮出意识层面的可能。集体潜意识

亦称种族潜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类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积物,是人类的祖先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原始意象

原型(阴性基质、阳性基质、人格面具、暗影) 人格内动力

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构成,如:意识/潜意识;升华/压抑;理性/非理性;内向/外向,从而产生紧张不安定和不平衡的情形。

人格内的相对力量来自欲力,促使两种力量互动,使人格结构失去平衡。因此,一般人的性格总是多少有些偏向。

重视内向、外向的性格倾向。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两极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趋于调和,并偏向较成熟的一方。潜意识成分、压抑的情形、非理性的成分、外向的成分渐灭,意识成分、升华的情形、理性的成分、内向的成分渐增。

3.4-安娜 生平:1895-1982

20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者、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之一

儿童精神分析

《儿童精神分析技术导论》

创用游戏观察和家庭访问观察方法

《儿童精神分析治疗》

防御机制的诠释

个体习性的一种带有潜意识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防止自我因挫折冲突而引起焦虑的压力。

防御机制的种类:

转移、升华、压抑、退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作用、补偿、理智化、认同

4-新精神分析 4.1-霍妮 生平:1885-1952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修正弗洛伊德思想而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基本焦虑

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中缺乏安全和温暖的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大多数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其成长的理想环境。

可见,基本焦虑起因于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神经质性格

对己没有信心、对别人多采怀疑态度、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

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抑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的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

三类性格:

依从性格、攻击性格、离群性格

理想化自我

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对自己的看法。

现实自我: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实自我:个人成长发展可能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化解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4.2-沙利文 生平:1892-194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人际关系论的创始人

以人际关系理念解释人格发展并从事心理治疗。

人际关系论

主张在社会情境中,从人际关系层面观察人的行为,解释人性。

人格:在社会情境中与人相处时,经常表现的行为方式。

自我动力与自我体系

自我动力: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影响自己与人互动行为的动机。

自我体系:个人为了维护安全,避免焦虑,逐渐从与人交往中,学到适应的心理机制。

人格发展系于认知经验

个体成长的三类认知经验:

原始经验

零碎经验

社会经验

参与观察式的心理治疗

让患者在以晤谈方式构成的情景中与人自由交谈。根据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显现的人格特质,设法予以矫治。

4.3-弗洛姆 生平:1900-1980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从社会哲学观点探讨人性的理论心理学家

五种需求

相属需求:个体具有爱人与被爱的需求;

超越需求:个人希望在作为上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现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

落实需求:个人希望与别人、社会及与大自然亲密结合,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统合需求:个人力求自己人格统整,希望活出意义来的心理倾向;

定向需求:个人具有努力寻求生活方向从而获得心安的心理倾向。

五种性格

依赖性格:依赖别人,不能独立判断;

掠夺性格:以不当手段剥削别人利益,以求自我满足;

寄生性格:不肯付出,只求在报酬中维持心理安全;

市场性格:只求利益,不讲情义;

生产性格:力求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治疗取向

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类型,给与不同的治疗,使患者领悟到其需求的适当性,进而协助其改变自己的性格。

4.4-艾里克森 生平:1902-1994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发展心理学家

人格发展的基本理念

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三点区别:

◆以个体在环境中的自我成长为发展动力,是社会性看法;

◆以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作为人格发展的分期,称为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坚持一生持续发展的看法。

发展危机与统合危机

发展危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而在社会适应上产生困难。对个体成长具有转机性作用。

统合危机:个体在自我成长中,因无法在环境中确定自己的方向,而有迷失感和焦虑感的心理压力。

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根据个体身心成长特征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早期发展重于后期发展。

每一阶段的自我发展均将面临不同的发展危机。前一阶段发展顺利与否将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

5-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评价 贡献 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传统心理学除行为主义外,均是意识心理学,属于理性主义心理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打破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为潜意识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开创了新纪元。

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开创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 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还是近百年的事。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往往只重视精神病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其内在原因。弗洛伊德则重视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把变态心理学从静态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促进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奠定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 局限 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具有心理主义的倾向 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十、人本主义心理学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不是以工作绩效为目标,而是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把对人的尊重普适于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世界中。

存在主义思潮的渗透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认为人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发现自己,如何肯定自己,以及如何实现自己。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萨特等。

第三势力的出现

从反行为主义的生物学化,反精神分析的神秘化、本能化的研究出发,强调对正常人的研究。

心理学界出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三种势力的鼎足之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主张 2-主要代表人物 2.1-马斯洛 生平

1908年4月1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纽约市立学院、康乃尔、威斯康星

1934年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

1937年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布兰代斯大学教授

1954年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

1961年期刊1962年学会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0年6月8日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瓦尔珊

人性观

◆身心关系:身心一元论,需求连续发展。

◆天性与教养:天赋善根是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知识来源(先天理性、后天经验、直觉):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坚持自由意志,反决定论。

需求层次论

1954年《动机与人格》1970年新版

需求层次: 解释: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共性:

2.2-罗杰斯 生平

1902年1月8日生于伊州、12岁乡间

1919年威斯康星农科

1920年神学和历史

1921年北京

1924年纽约联合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1928年硕士、1931年临床心理学博士

罗切司特、1940年俄亥俄

1942年《咨询与心理治疗》

1945年芝加哥、1951来访者中心、1957威斯康星

1946-1947主席、1956年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7年2月4日病逝于加州

自我论

◆自我为人格的核心。

◆现象场:个人在意识中所体验到此时、此地的环境,即主观的心理世界。

◆自我:我是谁?包括相貌、能力、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成败经验等各方面的看法与评价。

◆当事人中心论:了解人格必须以当事人为中心。

当事人中心治疗

◆非指导式治疗:强调人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因而主张放弃以往心理医师指导患者的心理治疗传统。

◆基本要义:把治疗变成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

◆咨询员必备的态度:真挚、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2.3-梅 生平:1909-1994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

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人生而具有长成优秀人物的先天潜能,都会努力将其潜能表露出来。

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

但人有选择失当的时候。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旨在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选择。

自由与焦虑

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在现实中,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

在现实中,个人自由选择的后果往往反而使人感到焦虑,原因是:

◆选择将带来不确定的后果;

◆个人将承担其选择的后果。

健康焦虑和神经质的焦虑。

2.4-弗兰克 生平:1905-1997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出自精神分析学派而跨入存在主义后又贡献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物、被誉为“意义治疗学之父”

生活的目的

1955年《医生与心》

人类生活的目的在于三层次需求的满足:

◆生理需求:获得生存,延续种族;

◆心理需求:安全、保障、团体接纳,使人感到快乐;

◆精神需求: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人生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到幸福,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领悟生命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

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属于现实生活的目的,精神需求则属于超现实的生活目的。

超现实的精神需求能摆脱环境的限制,而完全操之在己,做到人本主义所强调的自由意志。

精神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在生活目的上不能摆脱现实需求无法满足的压力。

精神需求与价值感

人生意义不在于现实生活需求的满足,而在于超现实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寄于精神生活需求获得的三种价值感:

◆创造性价值:在求新求变、精益求精中体验到;

◆经验性价值:在对美的欣赏与爱的授受中体验到;

◆态度性价值:在悲欢离合无常变化中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中体验到。

2.5-凯利 生平:1905-1967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理论中个人构念理论的创始者、未经临床心理学训练而在心理治疗上自成一家的人

认知决定于人格

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决定于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

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改变时,就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

到心理诊所来诉说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所诉说的都和教师自己的观点有关。

无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人,其行为都决定于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而非决定于他的动机或需求。

个人构念论

个人构念: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念自然因人而异,因此个人构念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

设定角色治疗:心理医生为情绪困扰者设定一个易于他目前自觉的角色,然后协助他去扮演。目的是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

3-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的首位。

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并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需要层级理论,突出了人特有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提出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的统合构想。

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僵化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提出的“自动人”理论是管理科学中至今最核心的观念。

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心理治疗方面,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影响巨大。 缺陷 具有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烙印。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把人的社会性也用自然属性加以解释。尤其是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基本上建立在人与生俱来的天赋需要的基础之上。忽略社会发展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

忽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忽视了人自我实现的社会性的方面。

马斯洛的理论没有重视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的影响。

自我实现理论不能合理解释许多人类的高级心理现象和人生境界。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迄今为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际研究中,没有找到更规范、可靠的方法,将实验科学的范式和经验科学的范式整合起来。

这使其研究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十一、认知心理学 1-概念 2.背景

◆理性主义的复兴

◆完形心理学的知觉整体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图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

◆语言心理学

3.代表人物 3.1-皮亚杰 生平

1896生于瑞士北部的纳沙特尔。

11岁发表科学论文,22岁博士。

从纯生物学转向知识的来源问题。60多年的儿童认知研究。

1918年:苏黎世;1920年:结识西蒙

1955~1980年兼日内瓦国际发生知识论中心主任。

1936年哈佛大学荣誉博士。

1969年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0年9月16日病逝于日内瓦。

创立日内瓦学派

发生认识论

探讨知识的起源问题。

力图超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提出个体发展中经由其自身需要与环境特征交互作用历程,逐渐得到知识的发展。

把康德的思想实证化。

认知结构

图式:个体对事物由知觉而形成的概念。

适应:图式发挥认知功能所要经由的历程,包括两个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

◆同化:遇到熟悉的事物时,个体即可直接运用既有的图式,将其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调节:遇到新事物时,个体根据环境要求调试其图式,藉以吸收新知识。

临床研究法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因而创立了临床法。

实验者与儿童被试以作业和面谈的方式,让儿童自由操作并自由解说他的作法和想法。

临床:指医师和病人面对面讨论问题的形式。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觉运动(0~2):靠感觉与动作获得认知;

前运算阶段(2~7):开始运用语言从事思维,但仍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思维阶段(7~11):初具逻辑推理形式,但只限于具体事物;

形式思维阶段(11~成年):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2-维果茨基 生平

1896年11月5日生于前苏联白俄罗斯东部戈梅利市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8岁学医后转学法律。

1917返回戈梅利市教书\文学\心理学讲义。

1924年第二届精神神经学会议

1925年艺术心理学;后转向社会文化学。

1934年6月11日病逝于莫斯科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将人类的心灵功能分为:

基本心理功能:感觉、知觉、辨别、记忆

高级心理功能:语言、思维、逻辑推理、工具制作及使用

◆认知发展就是基本心理功能向高级心理功能的转变。

◆不同时代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同时代不同文化形态下成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又有所不同。

语言的认知发展功能

语言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调和其思想与行动,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递经验

◆促进认知发展

◆自己对自己沟通

从实际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

《心智与社会》

最近发展区:指从儿童实际发展水准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准之间的差距,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潜力。

实际发展区:由儿童独自思维操作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成就来决定,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实力。

3.3-布鲁纳 生平

1951年10月1日生于纽约市

16岁入杜克大学学法律,后转学心理学。1938年入哈佛大学。

1939年研究纳粹的宣传技术。

1941年入伍,心理战研究。

1945年哈佛任教,1947年主观影响知觉。1960年哈佛认知研究中心。

1963年杰出贡献,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表象思维发展论

表象思维:指将外在刺激转换为内在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认知历程。

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象、形象表象、符号表象。

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颇为相似。

教学理论

动机原则: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构原则:配合儿童异于成人的思维历程去组织知识;

顺序原则: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施教;

回馈原则:必须让学生知道他学习的结果和他表现的对错。

发现学习

教学生主动学到如何学习知识,比教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更为重要。训练学生从独立思考中发现科学原理。

消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校知识教学的不良影响:将学习解释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历程,只重视学得的外显行为,不重视内在的认知思维及创造的心理活动。

3.4-西蒙 生平:1916-

20世纪美国具有多方面学术权威和学术声望的学者、197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以信息加工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以电脑模拟人脑而始创人工智能的科学家

对假相关与因果问题的解释

假相关:两变项之间的相关是表面的,不代表二者具有因生果,或互为因果的关系。

假相关的两种情形:

◆两变项本来无关,因第三变项的存在而呈现假相关;

◆两变项之间不是直接的相关,而是两变项之间存在的第三个中介变项使然。

电脑模拟与人工智能

对以后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不宜将电脑人工智能的机械运作等同于人类认知思维的心理过程。

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动机、情绪、情感等因素,也有年龄长幼和智力高低的个别差异。而靠电脑达不到这方面的目的。

3.5-米勒 生平:1920-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

神秘七加减二

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

◆在不得重复练习的情形下,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 7 个项目。

◆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

自米勒的研究之后,短时记忆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成为特别受到重视的主题。

计划与行为

米勒用“TOTE”四个字母表示人在处理信息时,其行为的结构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四个字母的整个意义是测试-操作- 测试-停止。

将人接受信息后的处理历程解释为:刺激(信息)→感官记忆→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中心理运作→复习→长时记忆中分类组织后永久储存。

经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米勒关于人类吸收知识的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

3.6-奈瑟 生平:1928-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以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开创性的著作而被誉为“认知心理学之父”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为认知心理学命名。

定义:认知心理学是对感官接受刺激输入后,如何经由转换、简约化及精致化等心理运作,从而获得知识、储存知识及运用知识等内在历程的科学研究。

对认知研究脱离现实的批判

《认知与现实》对认知心理学研究越来越窄化的趋势提出了批评。

如果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能面对现实,承担研究人类有效获取知识问题的责任,将来难免有重蹈行为主义覆辙之虞。

3.7-乔姆斯基 生平:1928-

20世纪美国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60年代反对行为主义思想而点燃认知革命战火的先锋

认知革命

◆人类语言学习与其它行为学习相同,都是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历程,学到刺激-反应的联结;

◆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决定于个体反应后的后效强化;

◆学到的多个刺激-反应串联起来,就形成复杂的语言。

人类语言行为天赋观

采取理性主义的知识来自天赋观念的传统。

语言的两个层面:

◆语言能力: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在生活环境中学到的实际语言表达。

将语法结构与认知结构紧密结合的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8-柯尔博格 生平:1927-1987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建构者、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研究目的不是了解儿童对行为对策的道德判断,而是采用道理两难问题的情境,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过程。

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

◆前习俗道德期: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习俗;

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道德期:遵从世俗或社会规范,从事道德推理判断;

乖孩子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道德期:本着良心及个人价值观,从事是非道德判断。

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9-弗拉维尔 生平:1928-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首倡元认知理论的心理学家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个体在凭短时记忆处理信息时,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以及监控自己认知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

◆元认知知识

陈述性知识:储存于常识记忆中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能实际操作并解决问题的知识。

◆元认知经验:从以往从事类似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成败经验。

◆认知策略: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经验交互配合运用,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学到认知策略以自行求取新知识。

3.10-斯滕伯格

首先在心理学中加以应用 相加因素法实验

生平:194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智力三维论的建构者、首倡爱情三元论的心理学家

智力三维论

三类智力交互作用形成整体性动态能力。

◆组合智力: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吸收新知识能力;

◆经验智力: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形成自动化习惯的能力;

◆肆应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实用能力,包括,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改进环境适应自己要求的能力、突破限制改换环境的能力。

爱情三元论

爱情由三种元素组成:

◆情欲元素:体貌及性格上彼此吸引的魅力;

◆动机元素:彼此接近的心理需求;

◆认知元素:彼此相知相谅,并各自理解其责任的能力。

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环境而排除内部因素的立场相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只有在环境信息与个体所具有的图式有关或适合进入这种图式的意义上,环境信息才有意义。

强调认知结构和历程的整体性

与传统心理学的元素主义相反,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认知结构、历程和功能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

一方面要解释各种认知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要揭示认知历程中各种情境的影响。

因此,强调情境对于人们的知觉、记忆、语言理解等活动的重要影响。

强调产生式系统

70年代,纽厄尔和西蒙将电脑科学的术语“产生式系统”引入认知心理学,用以说明人在解决问题时的程序。

产生式系统突出了认知活动的整体性、内在性和概括性,因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弥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局限于外部事件、单一刺激和具体反应之不足。

强调表征的标志性

表征是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是人的认知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步骤,也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信息加工模型依其表征形式分为三种类型:

命题表征:人类认知中一种不带有任何感觉特点的抽象的意义表征;

类比表征:一种与被表征的东西有某些类似的信息表征方式;

程序表征:一种与命题表征、类比表征相对立的表征,即不可明确表述的表征。

强调揭示认知历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倡导的信息加工观点,是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活动,也就是立足于心理机制层面来研究信息加工过程。

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输入、表征、编码、贮存、检索和输出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5-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开创新的研究范式 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首创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除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外,主要用电脑进行模拟、类比和验证,使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研究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趋向、途径和方法。促进相关科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研究活体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的支柱。

人工智能的产生以电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前提和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已被逐步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生产、管理等各个实践领域之中。 局限 有陷入还原论的危险

把人完全视为电脑式的信息加工器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人的本质,抹煞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主观能动作用。

2)忽视了人脑质的特殊性和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放弃了对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易陷于理性主义框架

认知心理学涉及的大多是认知层面,对人的情感、动机和个性等重要心理现象的研究极其薄弱。

表现在未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出人的情绪、需要、动机、兴趣和个性等心理的内部机制,而且也不能通过电脑模拟来揭示人的情感、动机、性格、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影响作用。 十二、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1.超个人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背景

1、对文化自恋的反动

2、对科学理性的不满

3、对存在主义的校正

4、对迷药文化的忧虑

思想文化背景 西方思想先驱

詹姆斯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能以生物学的概念和感官的满足加以解释;

荣格是第一个谈论到超个体潜意识的人,把集体潜意识也看作一种超个人的潜意识;

弗兰克是超越自我思想的倡导者;

马斯洛在后期著作中多次提出超越性动机的概念。

东方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心理学有悠久的历史,有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知识体系。

中国哲学心理学:对人的精神生活有更深的体悟、解释和修养的方式。儒、释、道三家思想具有特殊地位。

瑜伽术:通过沉思达到人性与自然的融合。

科学背景 新物理学的出现

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先导,掀起了物理学革命。提出了另一套世界观构想和具有争论性的哲学问题。把东方的古老智慧和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最新探索融为一体。

东方智慧的科学确证

心理学研究应该突破东西方之间的分隔闭锁状态。

西方科学使用迷药及生物反馈等技术证明,人的意识状态对人的躯体过程确实有控制作用。

用西方的心理学概念和实证方法,研究东方心理学所提出的意识观和意识训练中的各种深邃的问题。

2.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1、定义:关注的是对人性的最高潜能的研究,关注对一体的、神圣的和超越的意识状态的认识、理解和实现。

2、研究对象:不研究人的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3、研究中心:超越性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以宇宙为中心,是超越人和人性的心理学。

4、研究范围:探索人的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包括,超越的自我意识状态、高级动机、人生价值、生活意义、人类幸福、宗教经验、宇宙觉知、内在协同、人类协同、生死体认、意识领悟、精神通道、禅宗的理论与实践等。

2.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 3.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1-人性观

反对把人动物化、机械化的还原论,强调人的主观性、整体性,坚信人有高层次的意识状态和幸福感。这种观点能够包容以前各派的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人是什么 人本主义与超个人主义的三个不同点: 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性包括生理、情绪、理性、灵性四个层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达到了前三个层面,而超个人心理学则有四个层面。

超越性的价值本身具有自然本性的意义,应该将其纳入科学领域之内。

3.2意识谱 人本主义与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意识问题上的区别: 威尔伯的意识谱说

* 人格是意识的多层次表现,换言之,意识谱是对人的本体的多维度的研究。将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 心灵层:与宇宙认同的意识;
	* 存在层:与其存在于时空的心身肌体认同;
	* 自我层:仅对其自我意象的认同;
	* 影像层:仅对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认同。

阿萨吉奥里的意识谱说

3.3-意识的转换状态

一个人明显感觉到其心理功能模式发生的一种质变。

做梦状态、睡眠状态、入睡状态、朦胧状态、警觉过敏状态、昏睡状态、狂欢状态、癔症状态、分裂状态、倒退状态、沉思状态、茫然状态、假想状态、白日梦状态、内部扫描状态、木僵状态、昏迷状态、储存记忆状态、扩大意识状态、正常觉醒意识状态

3.4-意识训练

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日常虚幻的分化意识状态,进入高级意识状态。

意识训练方法:超觉静坐

3.5-超个人心理治疗

以超个人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治疗。

在承认各种心理疗法的相对价值的基础上,力图突破人格分裂和主客体分裂的意识水平,扩展到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促进人的成长,实现丰满人性。

三个阐明超个人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概念:环境、内容、过程

3-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1、用心理学方法沟通了东西方智慧;

2、开拓高层研究领域,注重了人性的高层次方面;

3、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心理治疗、管理等领域。

缺陷

1、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2、具有神秘主义迹象。

4-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的抉择

1、时代精神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

2、全球视野

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还要关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

3、本土文化

关切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现实人的心理生活。

十三、西方心理学概观 1.心理观的起源 心理观起源的条件

心理观是对心理生活的自觉反思。

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互渗律”,即主客未分,不能把自己与环境分开,因而不能进行思考等精确的心理活动,不具有最简单的心理观念。

产生心理观的第一条件是思维“互渗律”解体。

心理观起源的时间

大约在20万-4万年前的古人类或化石智人阶段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观。

根据是,该阶段的古人类墓葬表明,人们有了灵魂观念。

心理观起源的途径

产生于对睡眠、死亡、梦境等生命现象的反思,或者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落后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高,而从宗教神话中设定了灵魂观念的起源。

2.哲学心理观 2.1.古代理念论心理观 2.1.1-理念论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1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2挨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说明理念论里的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4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5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2.1.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1-灵魂结构理论

对灵魂结构的价值判断:人的三种美德

理性灵魂掌握理念知识-智慧美德

理性灵魂指导情感不动摇-勇敢美德

适当控制灵魂中感觉欲望的部分-节制的美德

2-理想国

政治理想:国家由三种人组成

◆统治者:学习哲学管理国家-智慧美德;

◆保卫者:防御外敌保卫国家-勇敢美德;

◆供养者:生产财富供养国家-节制美德

三等级如果各守其职,国家就和谐-公共美德(正义)

3-回忆说

认识主体必须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认识架构。

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转变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2.2-近代认识论心理观 1-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培根(1561-1626):经验论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 斯宾诺莎(1632-1677) :唯理论 洛克(1632-1704) :经验论 莱布尼茨(1646-1716) :唯理论 贝克莱(1685-1753) :经验论 休谟(1711-1776) :唯理论 2-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问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指明的两种知识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知识。

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手带着原理,一手抓住试验。

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确立了认识中心说。

3.科学心理观 1-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前提: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十九世纪中的心理物理学。

标志: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的第一个正式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主义: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 3-意动主义:研究有一定目标指向性的意识活动; 4-机能主义: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机能; 5-行为主义:研究行为,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6-完形主义:研究意识和行为的整体; 7-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 8- 人本主义:研究潜能及其自我实现的过程; 9-认知心理学:把认知活动表征为信息加工系统; 10-超个体:提出包括灵性的人性新概念。 十四、作业 简述17至19世纪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及其根本缺陷

参考前文行为主义的贡献及局限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 马斯洛自我实现

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认知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