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网络 2022-12-22 15:0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儒学从兴起到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历程。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自然有必要予以说明。学习容“一、百家争鸣”和“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分别介绍了一前一后两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但是前后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理出一条主要线索,然后分阶段归纳史实、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纵横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过程。难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资料十分丰富,思想流变的线索比较复杂,而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锻炼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要指导学生不仅满足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还应当多方涉猎,既要读一些古代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又要读一些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系统评价地著作。一、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本课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重要意义。三、教学容(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和哲学看法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悝商鞅非名家惠施公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兵家膑吴起农家杂家吕不韦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始人(1)、孔子的生平介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思想主:、思想的核心是“仁”(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礼”(维护周朝的“礼”,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3)、教育思想及其主——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主: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围。、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4)、整理文献:《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5)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孟子——继承发展(1)孟子的生平介绍: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政治主:、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伦理观是性善论,主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荀子生平:名况,战国末期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思想政治主:、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伦理观是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普通人变成圣人。(三)、老庄之学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为老子与庄子。2、道学的奠基:——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的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起源和演变。、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这些变化都是无条件的,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容。、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3、道学的形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的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学派思想_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法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法家思想1、法家呼吁改革的思想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2、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3、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悝在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国的变法、申不害在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1)、悝(法家的创始人)变法的主要措施:“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按军功授田宅;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 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 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势”(人主的权势)三者糅合为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主加强君主集 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

5、法家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消失的历程: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 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五)、墨家(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其组成人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的主 1、墨家学派基本特征:组织纪律严密;刻苦俭朴;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2、墨家学派的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3、墨子的思想主要有: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系、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 贯穿讲用的精神。 4、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2)墨子提出中国最 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5、“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 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二、儒学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 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 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 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 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培育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课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容 (一)、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 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焚书:a 焚书的围(除博士官管理之外的《诗》、《书》、百家语等);b 的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不涉及意识形态)。坑儒:警告文化人。3、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4、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在当时是必 要的;但更是对先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 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也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儒学 的发展走向低潮。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1、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鉴于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如王国问题、民族关系、、阶 级矛盾激化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文化体制改革: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 (1)理论主:、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2)文化体制改革核心: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3、评价(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 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附:代“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异同: 相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实质:文 化专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政策: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原因:始皇面对刚统一的 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始皇时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 学校 、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教育: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 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从世管制、察举制(汉武帝),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而全面 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影响:、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 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 成;、将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公 平公正的出发点。、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使整个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 备力量;、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考试容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狭隘。 三、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 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发展过程_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法家学派思想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 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 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 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 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 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为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容的人生理想。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 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 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三、教学容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在汉以后的发展情况: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 历朝历代正统的主流思想。

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又被严重削弱。晋以后,更是直接冲击 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唐末五代之际,已沦为考据之学,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汉末开始儒学出现困境的原因:社会动荡、战争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 面的统治秩序。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尤其是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本身 的问题和缺陷。 3、唐朝中后期,愈和翱复兴儒学的主 (1)主: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家之道的主。他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 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与愈同时的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 解孔子之道。 (2)影响:为北宋的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开了先声。3、北宋出现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 弛,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和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 、主:、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的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臣子不忠、权臣跋扈,从而导致唐朝长期陷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 面。、主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强调“华夷之变”,将 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影响: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 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载、程颢、程颐等五位理学家,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 的开创者。 2、理学的产生和思想特征:“北宋五子”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道性命”的高 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3、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4、北宋五子各自的主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 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 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 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 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 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 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 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 表。在理论上,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 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为重 建儒家的价值权威奠定 了一块关键性的基石。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 理论的典型形态。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 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 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获得仁者境界的主要方法,是涵养和穷理。程颢强调 涵养,程颐则主涵养与穷理并重。 理学的两大派别在 二程那里已初见端倪:程 颐是“程朱理学”的主要 代表,而程颢则是“陆王 心学”的先驱。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理气关系论(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1)、理气关系论(本体论):朱熹以二程为主,部分吸收了载的思想。他认为,理比气 更根本,理逻辑上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这就是“太极”。 (2)、修养论: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 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将《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为《四 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 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主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思想:、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他不是用逻 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展开和印证这个结论。他的名言“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 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 立命之地。、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 思想体系。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 知。没有这点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由此他推出了一连串结 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 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而不失,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只 在“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陆王心学的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 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列举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 想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 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 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 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 三、教学容 (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 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明王朝的灭亡对士 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 的原因进行反省。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从黄宗羲重商可知)明中 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 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 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科举考试限制了思想的自 由,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 们的眼界。 (二)、主要思想家及主 1、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他针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之至论”。、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 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男女平等。、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真心”,反对当 时盛行的摹古文风。代表作有《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 (2)影响: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 驱。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性的色彩。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思想主:、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他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提出限制君主的权威, 主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黄宗羲认为工农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明末传统社会 生产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化,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相呼应。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思想主:、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的暴虐与官僚士大 夫的腐败; 提出“众治” 的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主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3)、王夫之的“孤陋宋”批判思想主:、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陋宋”,深刻揭露了始皇及历代 帝王之私。、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 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代表作 有《船山遗书》。 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顶峰。 3、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 思想主:清初的唐甄是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 大胆批判。同时唐甄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著有《潜书》。 评价: 一方面,唐甄的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另一方面,唐甄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的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他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 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选择朋友要经过周密考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不论是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应事先检验,看其是否值得信赖。此乃人生成败之关键,但世人对此很少费心。虽然多管闲事也能带来友谊,但大多数友谊则纯靠机遇。人们根据你的朋友判断你的为人: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乐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是知已。有时我们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仍能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有的友谊 不够纯洁,但能带来快乐;有些友谊真挚,其涵丰富,并能孕育成功。

一位朋友的见识比多人的祝福可贵得多。所以朋友要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结交。聪明的朋友则会驱散忧愁,而愚蠢的朋友 会聚集忧患。此外,若想让友谊地久天长。这需要技巧和判断力。有的朋友需近处,有的则需远交。不善言谈的朋友可能擅长写信。距离能净化近在身边无法容忍的缺陷。交友不宜只图快乐,也 要讲用。一位朋友等于一切。世间任一美好事物的三大特点,友谊兼而有之:真、善、专一。良友难遇,如不挑选则更难求。保住老朋友,比结交新朋友更重要。交友当寻可长久之友,如得其人, 今日之新交,他年自成老友。最好的朋友是那些历久常新,能与之共享生活体验者。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原。友谊使欢乐加倍,痛苦减半;它是应对厄运的不二良方,是可以滋润心田的美酒。

百家争鸣 儒家 国学 理学 炎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