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组图)

网络 2022-11-27 11:05

论文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因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发散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逆向思维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语言作为思维交流的媒介,具有概括、传递和调节作用,它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调整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质上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学科是语文,让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的也是语文。学生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当机器人学会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如记忆力等),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开发,特别是在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然而,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一般是开放的、未知的,其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去捕捉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过程有利于强化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凡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定的创造过程,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没有可以照搬的沿袭甚至是参照的方法,因此他们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逐步展开探索。这种纯粹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造。更重要的是,由于问题没有最终的所谓标准答案或统一答案,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忠实地记录着他们探索的历程,体现着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因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民主氛围。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恰恰能够为师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_当机器人学会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

首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过程中,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最终答案甚至问题本身不是预定的,都是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展开并逐步明朗化的,因此,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一个随时准备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者“真诚”地关注着问题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以自己预知的答案与解决思路来百般架空、抑制学生的思维,这大大拓展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这正好符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教学的目标也不强求一律,而是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能够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超越实现创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这种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思辨、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只需记住教师所归纳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或解题步骤,而后在考试时能够准确地“复制”到答题纸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再加上考试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扼杀殆尽。

同时,传统的知识观又将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甚至“真理”来对待。即知识是已经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互主体性的交流过程,它不再是一种可质疑、可协商、可探索的东西,而成为一种被强加于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知识的权威地位缘此而得以确定。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迸现。将知识作为确定不移的“真理”传递给学生,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批判与质疑的机会,也堵塞了学生继续探求的道路,并进而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到结题,都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主动探究来完成的。这彻底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了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状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完成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实现创新。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将知识视为一种不确定的假设,一种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正是在这样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得以生长、发展。

当机器人学会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多种思维保持独创性。

一位外国教育者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也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多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

首先,在各种思维方式中,“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发生,虽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比较线性的、单维的形式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因为有极大的驰骋空间,而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

“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恰恰强调形象思维的发掘与训练。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对所选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求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或答案,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无批判则无发展,更无合理的发展。”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思维的头脑难以产生创新的火花。“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它的基础是怀疑、观察和实验。面对“思维定势”敢于“反向思维”。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批判思维以“怀疑——探究——重建”为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重建是目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其重要特性,它要求培养学生辨证思考的能力,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能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做出合理评价,不被他人意见所囿,善于辨别优劣高下,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善于质疑,善于提出自己公正、恰当、得体、独到的见解。

再次,“逆向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鼓励学生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知识、已有结论的超越,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当机器人学会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

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来,主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更新,但主要观念仍停留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里。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课堂教学、轻校外社会教育;重教学能力、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语文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学科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有没有用,用途多大。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而在数学学习中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探究思路、方法,获得的创新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可见,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

基于这样一点,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即就是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并非把历史事实颠倒过来就是创新,也并非把是非曲直调个位置就是创新,更非把传统观念彻底砸烂就是创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尽量防止进入误区,否则恐怕会误人误己,贻害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当机器人学会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_大卫头脑风暴如何扼杀了创新:让你的组织学会真正的创新思考^^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卢正芝。《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扬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7、苏越等。《思路•逻辑•创造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8、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苏盛葵。《语文创新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研究性学习 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创造力 发散思维
上一篇:一个100年的日子里,若得到的都是假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