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
1.经济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关系论
伽利略开创的试验和观察的自然科学方法,将人类的视线从现象背后神秘的本质转向了现象世界内部物体之间互动关联的关系,是自然科学走出亚里士多德本质黑箱的开始,自然科学知识依据的来源与知识体系的建构方式,也从本质主义转向了关系论。
在正统经济学范式中,可以看到被捆绑在一起的本质主义和关系论。作为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主观效用最大化假设或各种偏好关系假设,是本质主义的。本质主义的经济原子被引入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在追求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相互竞争,则是关系论的。正统经济学范式按照本质主义的原则建构了具有复杂心理结构的经济人。而这些经济人被纳入市场中后,具有千差万别的心理结构的经济原子,在竞争性的关联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则与经济人的心理结构毫无关系。而从本质主义的经济人选择行为分析到关系论的市场分析,二者之间并无严密的逻辑过程。
事实上,在正统经济学范式中,真正对人类经济活动有指导作用的知识,无不来自于市场中经济人之间互动的竞争性关系。在正统经济学范式中,只有关系论的市场分析是必需的,而本质主义的经济原子结构及基于其上的选择行为理论则是完全可以去掉的。
当代行为经济学的心理现实化转向旨在为经济学建立更加现实的心理基础,但这种发展已经逐渐使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自己原定的目标,他们已经逐渐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规范性目标(封闭的、决定论的、绝对的解释),转向了描述性,旨在理解,而不是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去解释。这样,在现实问题的追问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多地建构在关系世界之上。但由于没有跳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模式,经济学在现代及当代的发展仍然拖着一条长长的本质主义尾巴。
我们看看下面一组反省式的自白:
——我为什么选择这件衣服?
——因为我对这件衣服有最强的心理偏好。
——我为什么对这件衣服有最强的心理偏好?
——因为这件衣服最能够突出我的个性,当然也能够御寒。
从上述自白中,我们除了看到反省式的心理过程,我们看不到决定意义的纯粹内在的心理偏好。衣服具有的突出我的个性以及御寒的功能或价值,并不来自于内在的心理过程,而是在我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被决定:环境气温低,所以我需要御寒;我的交际圈关于我的身份的定位,决定了我穿什么样的衣服与之更相符。反省式的心理过程只是意识或觉察到这种关系。前一组问答方式是本质主义的,其空洞无谓的循环论证方式可一览无余。而后一组问答则是关系论的,买衣服的行为依据在于我与身处的环境的关系,由于回答揭示了这种关系,因此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以断言,只要确定了经济人的外部关系网络(现状和历史),就经济人可观察的行为而言,经济人不可观察的心理结构并非行为分析所必要的。
2.本质主义的解释——以经济学为例
在正统经济学范式下,整个经济学知识从经济人的心理结构出发,遵循逻辑规则,形成了封闭的、绝对的、决定论的本质主义知识体系。
在本质主义的知识体系中,对经济人行为的说明,乃是按照预设前提、循环论证的方式进行。正统经济学方式将经济人的行为建立在个人的嗜好、预期、快乐、痛苦、目的、计划、策略等心理属性上,从经济人躯体之下的行为“本质”出发去研究其选择行为,实际上陷入了循环论证:经济人为什么最终会选择x呢?因为经济人的心理法则已经把x置于最优选择了。这种解释方式,正是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解释模式。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解释模式中,斜坡上滚动的铁球应解释为:铁球以到达坡底的稳定位置为目的(目的因),在铁球内部的动力因的驱动下(动力因),采取特有的滚动运动形式(形式因),滚到坡底,铁球稳定后还是铁球(质料因)。为了解释铁球的运动,我们在铁球内部预设了铁球运动的所有原因,把铁球的运动归于运动的铁球,从而陷入循环论证。
本质主义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得到的乃是我们预设的。在本质主义的范式下,我们会发现需要考虑的本质越来越多,几乎一个事件对应一个本质:快乐对应心理目的的达成,痛苦对应心理目的的失落,效用对应主观的价值判断,预期对应基于目的的前瞻,计划和策略对应对目的的追求,创新对应企业家的本能。这正好应验了行为经济学家Matthew Rabin的话,当将经济学建构在心理学现实基础上时,我们无法回避心理学现实基础自身的混乱。正统经济学家将利己法则扩展为具有无限包容性的主观效用法则,正是本质主义经济学范式避免削足适履、背离现实而必然做出的狡黠的选择。正统经济学家不仅在本质主义的引诱之下陷入语法的虚构,对经济人心理结构的建构违背了现代经验主义对表达的公度性的基本要求,单从正统经济学范式的循环论证性质来看,经济学也将难以继续沿着本质主义的道路发展。
退一步而言,即使按照本质主义方式完成了经济学知识的建构,我们仍然无法回避偏好关系法则等心理结构的来源问题。在正统经济学范式中,偏好关系法则并没有可靠的经验基础,依靠唯理主义的理性思辨被引入正统经济学范式,是不证自明或可以在体系中予以证明的偏好关系法则。
哥德尔在数理逻辑领域的发现表明,任何可以展开初等数论的数学形式系统,只要是一致的,就是不完备的,且其一致性在形式系统内部无法予以证明。就正统的经济学形式系统而言,按照本质主义和唯理主义建构的正统经济学范式即使是一致的,也必然是不完备的,而且其一致性无法在系统内部得到说明。
3.感想
接触到自己思维体系的盲点,我想看哲学书了(然而我可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