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宾逊在《经济哲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经济学经济学学派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济学理论的形而上学(非科学)属性。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所依赖的研究方法的结果也不像科学实验那样明确,对经济制度的表面上客观的描述都有道德评价和伦理假设的介入。罗宾逊指出,古典主义的绝对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劳动、新古典主义的效用和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等概念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幻想。此外,罗宾逊在书中还对长期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推出的规则进行了探讨。
罗宾逊1. 形而上学、道德和科学
· 以前,人们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事物,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物是真实的,但是自弗洛伊德指出人的理性化倾向,马克思揭示思想源于意识形态,人们开始怀疑他们所相信的事物。
· 经济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另一部分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人们可以对意识形态进行描述和争论,但是无法给它下逻辑学上的定义;解决意识形态争论,需要准则而非定义。
· 形而上学命题的特点是不可校验性,由于形而上学按照它自己主张的定义表明其真实性,它是不可证伪的,形而上学命题不是科学命题。
· 形而上学陈述的功能是表达观点和阐述情感。
· 形而上学命题不属于科学领域,却是科学(尤其对于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提出假说的依据。
· 社会成员对为人处事的共同看法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看法由意识形态体现。
· 任何人都有自私性和利他性,由于自私的动力强于利他的动力,利他的要求必须由道德或个人良心这种机制强加于人。
· 如果一个社会不尊重人的财产权,那么无法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偷盗行为不会引起强烈的本能憎恶,所以道德规范要靠惩罚来支撑。
· 道德具有物质基础,且产生于生物需求;良心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且良心的内涵取决于个人生长的社会。
· 道德不是源于宗教,也不是源于理性,道德情感是人的禀赋之外的独立部分。
· 伦理学体系中的概念(如幸福和善)不像科学体系中的概念,是无法准确地被人描述和理解的,伦理学概念几乎是不可认知的。
· 伦理学体系的相对主义也有其绝对性,存在某些人类共同拥有的基本道德情感。
· 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需要有一套准则和意识形态以证明其正确性,还需要个人努力来贯彻落实这套准则的良心。
· 经济学家对经济制度的描述貌似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道德评价的介入,是无法描述经济制度的;人们描述经济制度的同时也在把它和其他制度做比较,而这种比较产生的选择和评判是基于伦理预设的。
· 熊彼特认为,资产阶级中的人只能用理性主义或非英雄的手段迫使国家服从他的意志,这些行为的政治价值被高估,这些行为也不能扩大他的个人魅力。
· 有关科学概括起源的普遍看法是:科学概括基于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归纳;科学的历程是证伪的过程,科学的主题由尚未被证伪的理论构成。
· 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科学方法的最大困难在于,人们没有为某种理论的证伪建立统一标准,解释所牵涉的评价必然因先入之见而带有倾向性。
· 比起自然科学家(也有人类所共有的主观性),社会科学家所研究的论题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意味,而且社会科学家所依赖的公众经验绝不会像实验结果那样明确。
· 经济学家无法把形而上学概念转换为可证伪的术语,也无法使大家在可证伪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将意识形态和科学区分开来。
2.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
·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形而上学观念之一是价值,价值不是价格,而是用来解释价格的东西。
· 斯密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物品的效用)和交换价值(用某物换取的购买力),使用价值大的东西往往交换价值小,反之亦然。
· 斯密指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前的社会,劳动生产物只属于劳动者自己,生产物的价值(作为物品交换的标准)正比于劳动量。
· 专业化是交换产生的原因,而这也同时说明,仅用劳动时间不能度量不同种类的劳动。
· 斯密的相对价格理论很简单:经济的总体发展决定了工资、利润和租金的整体水平,而商品的正常价格由商品在生产中的正常成本决定。
· 李嘉图用单位劳动时间为产品定价,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一解决方案,他想要找到一种自身具有价值且自身价值不变的东西作为商品定价尺度。
· 很多人(如马克思)认为李嘉图使用劳动为商品定价,说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利润是强加于工人的负担,但马歇尔认为,李嘉图只是在尝试寻找一种绝对价值尺度。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简单地宣称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产出的权利,而是要指出,价值理论对剥削做出了解释。
· 马克思论述,如果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除去,那么用于生产的劳动就只是抽象的人类劳动,而劳动产品作为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 接受了商品按与自身价值成比例的价格进行交换这一观点后,马克思将此信条应用于劳动力,工人的价值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成本,而雇主使用劳动力生产大于劳动力成本的价值。
· 资本主义首先通过令农民和工匠倾家荡产来招募工人,自由劳动阶层形成时期的普遍生活水平决定了实际工资水平;生产超过工资的剩余属于资本家,资本家利用从一批工人身上得到的剩余价值去雇用其他工人,并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 劳动力一直增加,还存在由失业工人组成的劳动力后备军,导致实际工资不能永久地上升到初始水平以上;资本积累过快使劳动力短缺,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人均剩余价值下降,这使资本积累速度放缓;人口增长率超过资本积累率,再加上技术性失业补充后备军,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 虽然看起来像是科学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仍是形而上学体系,因为它与实际不符,资本主义确实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 对于相对价格理论以及价值理论的争论是由意识形态引出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论述中,实际上充满了道德义愤,马克思主义具有失败者的利益诉求。
· 劳动价值作为国民收入的计量单位是无用的,我们无法通过计算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总和,来估算一年之内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
· 第一个问题在于生产劳动(如制造业)和非生产劳动(如服务业、政府、军人)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物质产出,而从哲学上看这种关于劳动的区别很难理解。
· 第二个问题在于不同素质的工人劳动产生的价值不同,这种差别很难衡量,无法用相对工资差异(它测量劳动力的价值差,而这是训练工人的费用,而非劳动创造的价值差)评估。
· 第三个问题是,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实际工作时间,这涉及到工作效率。
· 第四个问题是,一年的生产的价值不仅由当年的劳动决定,还包含过去劳动时间和资本的价值,这涉及到厂房折旧与股票估价等问题。
· 认为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的计划人员只考虑社会福利,这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主观观点,客观来讲资本家和社会主义的计划人员都是在进行积累。
· 对相互对立的价值理论进行总结后,我们发现,价值不过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而已。
3.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
· 效用是一个循环论证的形而上学概念,效用是商品使人愿意购买它们的品质,而人们愿意购买商品这一事实表明,商品具有效用。
· 马歇尔发现效用与消费者剩余概念有关,效用被用来度量消费者获得商品而得到的满足感,效用存在边际递减规律。
· 效用概念无法脱离形而上学范畴,人们不可能不对偏好进行价值评判,而且由于经济学不是实验科学,市场行为也无法揭示人的偏好。
· 效用理论比古典理论更加人性化,工资第一次被纳入国民财富的范围;工人消费商品的效用开始得到重视,而且效用递减原理适用于收入(同样的成本对穷人更高);这些论证工会和累进税以及福利国家原则的正确性。
· 另一方面,效用侧重于证明自由放任的正确性,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意愿自由消费,当他将收入的效用均衡地花费在各种商品上时,他就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 新古典主义的意识形态彻底排除了道德问题,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
· 马歇尔对实际国民收入的考察,改变了自己年轻时的社会主义倾向;他认为社会主义计划没有为高技术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也没有做到让物质生产工具快速增加,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持续增长。
· 社会进步主要取决于为增加社会公益而最坚定地(不只是最大地)利用人性力量的程度。
· 对于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以及平均主义道德与分配问题的分裂,将效用理论中的平均主义道德的元素抹除了。
·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两个分支,瓦尔拉斯一派将生产要素视为给定条件,而马歇尔一派生产要素有供给价格和要素回报率,价格用于度量成本。
· 瓦尔拉斯体系没有为资本利润率和融资利息给出计算方法,而马歇尔体系没有给出与资本存量(而不是积累率)相称的利润率。
· 庇古用静态均衡模型调和了两个分支,当资本存量达到了利息率(资本需求价格)与利润率(资本供给价格)相等的条件时,均衡存在,瓦尔拉斯方程组才适得其所。
· 对于新古典主义,倡导自由贸易是经济学家的标准,而保护主义则是不懂经济规律的表现;但是自由贸易使国家获益的理由并不充分,用高价出口较少的产品或许比自由贸易状态下的利润更多,小额关税或许会使国家受益。
· 埃奇沃斯最主张经济学的数学化,他认为幸福是可以度量的,但是幸福的单位和李嘉图的绝对价值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同样是幻想,因为单位是对每个人都相同的公认准则,而个人主观性的单位不是真正的单位。
· 新古典理论体系有一些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结果,一是因为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无关紧要,二是因为均衡概念起主导作用。
4. 凯恩斯革命
· 凯恩斯恢复了古典理论中讲求实际的方面,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他有时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和愤怒,但认为对其进行修补后它仍是最好的制度。
· 凯恩斯恢复了被自由放任理论废除的道德问题,打破了个人私利和公共服务的和谐,经济学无法严格区分为实证经济学(与道德价值无关)和规范经济学(与道德价值有关)。
· 凯恩斯将20世纪30年代的状况视为资本主义的高度失灵,他指出资本产生回报不是因为资本的生产性而是稀缺性(破坏了为利润辩解的形而上学理论),还将储蓄看作失业的根源(批判了将不平等收入看作积累的来源的观点)。
· 凯恩斯在经济学理论中恢复了时间的概念,这一做法是经济学更接近科学,为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假说提供了一种原则上的可检验性。
· 从前,历史和经济学理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历史情况和经济理论之间存在很多矛盾),而凯恩斯的《通论》为经济史分析开辟了新的领域。
· 凯恩斯只对短期问题感兴趣(“在长期我们都死了”),且他对相对价格理论不感兴趣。
· 均衡概念具有心理学方面的吸引力,它有一个完美的静态运行机制(从偶然的扰动中自动平稳回复),这或许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回归母体的渴望。
· 凯恩斯理论中存在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冲突,这是新古典意识形态没能回答的问题;财富所有人受到当前满足的固定消费诱因的影响,而利息则是他们节制的回报。
· 凯恩斯认为放任自由的一般抽象原则是不正确的,所以哪些事由政府管理,哪些事由个人自决,应取决于具体情况而非抽象基础。
· 凯恩斯驳斥了关税会对实施关税的国家造成危害的观点,他认为关税将需求由外国产品转向国内产品,有助于增加国内产业的就业。
· 《通论》中最具意识形态的概念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弹性工作时间、有效劳动力数量和个体经营职业都是没被澄清的问题。
· 凯恩斯指出,当产量上升到一个水平,使得各生产要素的典型单位的边际产品等于维持该水平产量的生产要素所要求的最低报酬时,充分就业就达到了。
· 凯恩斯采用了马歇尔的劳动的负效用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凯恩斯也只是简单地说,充分就业是指每个想工作的人都得到一份工作。
· 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提高价格会带来工资和价格的恶行螺旋上升,所以充分就业和稳定价格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某种对立。
· 充分就业成为了正统经济目标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方法。
· 凯恩斯声称,政府可以推行某种中性政策来维持有效需求,而不影响任何特定需求;根据可投资资源供应来调节需求的政策,是像抽象劳动和总效用一样的模糊的形而上学概念。
· 货币数量论掩盖了在客观机制条件下的政治选择问题,所以具有巨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
5. 发展与欠发展
· 由于世界分为先进工业集团、快速工业化农业集团和殖民地集团,这种情况需要长期动态分析以研究如何增加资源,长期发展问题取代有效需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 传统学说预测利润率趋于下降,资本积累即将停止。
· 李嘉图给出的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即将成为实际问题),马克思提出的解释是,利润率中的产业收益份额的上升速度不及人均资本价值的上升速度(与经验不符);马歇尔认为迅速上涨的储蓄率增加了相对于需求的总资本存量,从而压低利率,即利润率。
· 在凯恩斯的短期理论中,投资的持续进行是因为卖方市场的高利润率,而投资导致的生产力上升趋相遇中止卖方市场的兴盛;在凯恩斯的长期理论中,利润率下降至零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然趋势,而是审慎政策的目标。
· 新古典经济学的弱点是将技术进步看作改变均衡位置的偶然性扰动,但哈罗德将经济进步看作工业经济的内在倾向。
· 著名公式“年均总收入增长率等于收入中的储蓄与资本产出的比值”表明,经济增长率由技术状况和人口的储蓄倾向决定,但它忽略了,种种决策决定了资本积累率。
· 哈罗德模型对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增长率的技术可能性)进行了区分,这种增长率只能在无计划的私人企业经济中产生。
· 自然增长率由劳动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决定,人口迅速增长的贫穷国家几乎不可能获得充足的储蓄,而富裕国家中的投资倾向则过于薄弱。
· 马尔萨斯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单而痛苦的事实:人口增长越快,人均收入增长越慢。
· 人口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平衡的原始阶段、科技和医疗进步带了的人口爆炸阶段、教育程度提高和城乡人口比例上升带来的出生率下降阶段;现在人们还指出,出生率到达一个低点后,种族自杀的呼声大增,出生率又会上升。
· 人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可以通过操控货币供应来避免,而凯恩斯指出,通货膨胀是由有效需求增长导致的真实现象。
· 无通胀发展的秘密在于,为生产出足够的剩余来支持足够的大规模计划,要配置适量的快速高产项目和消费品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投资。
6. 什么是游戏规则
· 经济学的本质植根于民族主义,作为一个主题,民族主义的本质是以国家的口吻叙事。
· 古典经济学家直言不讳,他们虽然反对重商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但推崇自由贸易的原因还是这会对本国有利。
·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讲具有普适性,但在建立革命政府时,必须打造一个国家模子。
· 新古典主义的效用理论上具有普适性,但效用理论以人人受益为基础,自然侧重于国民收入和人民福祉,而支持福利国家的民族团结诉求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性质。
· 人类的本能思维方式是:如果他国的繁荣有益于本国人民的生活,它就是好的,而如果他国的繁荣对本国产生威胁,那就是令人厌恶的。
· 隐藏于自由放任之后的本质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贸易和生产来征服领土并移植制度,以帮助自己国家的公民获得优势。
· 全民爱国主义克服了种族和宗教的地方性爱国主义,是一种劝人从善的力量,但从一种爱国主义中发展出民族良心(良好行为的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凯恩斯革命自称有助于引入真正的国际主义,国际协议的制定虽然受到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但特殊条款规定欠发达国家可以先于国际义务考虑国内问题。
· 利润率与间接税在经济职能上的区别并不明确,它们都是某种“负担”;它们的区别在于:利润指出的决定权在于公司董事会,而税费支出的决定权在政府。
· 就业政策没有遵循某种具体理论,而只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如果要进行限制,公共投资是最容易削减的,而如果要进行刺激,促进私人消费是最令人愉悦的。
· 按照严格的自由放任学说,工会和垄断的效果相当,但人们普遍认可,工会是消除垄断因素的制衡力量。
· 道德问题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经济学家的解决方案和神学家的同样令人迷惑,但人们不必放弃经济学走向科学的希望。
· 对于彼此争论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认真地尝试以避免误解,正确阐释自己的理论,并向世人说,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价值不是唯一要重视的价值。
参考文献:
罗宾逊,《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