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货币中性
【答案】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 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2. 奥肯定律
【答案】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f 为潜在产出,。u 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 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3. 长期菲利普斯曲
【答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此时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货币主义者)提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胀率不太高,工人没有形成通胀预期的话,那么,通胀与失业确实会有替代关系,但物价变动和就业变动(从而失业率变动)的替代关系只会是短期内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
资,以补偿通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于是,用通胀换取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就没有效果,政府如果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采取超过预期的通胀率的政策,使工资增长再次滞后于物价上涨,使厂商因实际工资下降而愿增雇工人,这样,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产生一定交替关系,这在菲利普斯曲线图形上表现为曲线向右上移动。
这样的过程不断继续下去,即工人不断形成新的通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移动,最终演变成1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之所以叫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于它表示,在长期内,失业与通胀间不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只存在于短期。
4. 摩擦性失业
【答案】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卜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5.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初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后逐渐把它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 反之,当经济处十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各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总需求。
二、论述题
6. 试阐述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
【答案】存货是企业持有的作为储备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在产品)以及产成品。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是多力一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1)保证生产的平稳化。商品的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性,伴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企业的产品销量也会经历高涨与低落。由于可以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企业不必随时调整生产以适应销售的波动,因而会减少因频繁调整生产线和产量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可以在需求低落,产量高于销量时增加库存:在需求高涨,产量低于销量时,削减存货。
(2)避免脱销。产品的生产需要时间,不可能瞬间完成,企业常常需要在了解顾客需求水平之前作出生产决策,为了避免产品销量意外高涨而脱销,企业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
(3)提高经营效率。与频繁少量订货相比,企业大量订货以持有库存的成本更低一些。 (4)一部分存货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有些库存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为有的产品在生产中要求多道工序,当一种产品仅仅部分完成时,会被作为企业存货的一部分。
7. 试说明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井比较其异同。
【答案】(1)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古典主义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顶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为假设条件,得出了宏观政策的无效性、适应性预期错误论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非市场出清假设为理论前提,同时增添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与理性预期假说,得出了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货币工资粘性和经济周期等观点。
(2)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某些假设和结论方面也存在相同点。 ①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赞同理性预期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实质上是认同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预期的假设。
②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占典主义都含有微观经济学基础。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占典主义都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3)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
①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②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③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下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认为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