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发展历程
阴阳起源早,起初是用来表达日光的状态,有光阳、无光阴;到了西周末期左右,阴阳与风雨等一并归纳到自然的状态,当阴阳不正常时便会引发自然灾害;之后道家用阴阳表示抽象世界的组成,阴阳成了抽象的概念“气”,各占抽象世界的二分之一,相互组合而成了万物的根源,阴阳进入了哲学的领域;《易传》的作者将发扬于楚文化的阴阳用来解释周易,发扬于周文化的原始周易中几乎没有阴阳二字,《易传》之前也没有用阴阳来解释卜卦的,周易中的符号与阴阳虽看起来很匹配,可实际上周易和阴阳在起源时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易传》的作者认为阴阳不仅是宏观上的抽象概念,也是微观事物的属性之一,如此万事万物能够依托自身的属性阴阳与宏观概念阴阳的关联相互联系,阴与阳是事物同时具有的属性,不会只有阳或只有阴,宏观概念阴阳的周期消长会引动事物属性阴阳的变化,进而可以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的属性之间的作用导致了事物内驱动变化。事物拥有阴阳全属性,内驱动变化的实现是自发的、不需要其它事物参与的,事物内驱动变化间的联系是共振没有因果关系。
五行发展历程
五行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尚书》中,表示的是对生产资料的分类;可能在春秋时期或最晚到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观察到五种材料间的生克关系,尽管缺少相关记载,我们仍然可以推论出那时五行的意义已经包括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毕竟生克不是物质的外在分类导致的,需要内在的运行动力;战国末期五行的生克关系得到了完善,生克的顺序确定下来,相克按水火金木土、相生按水木火土金,成书大概在战国末到西汉初的《内经》中已经有克之太过的概念,某一五行被克的太过则对应的身体系统会出病变,这时在五行生克之外有了五行强弱的初步概念;邹衍把五行抽象为“气”,同样是一种宏观的抽象概念,五行也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同时五行从原先单纯的作为物质的属性升级为可以作为事物的属性,事物间同样可以依托自身的属性五行与宏观概念五行的关联相互联系,五行是事物只能有其一的属性,不会既是火又是水,宏观概念五行的周期轮庄会引动事物属性五行的变化,进而可以认为事物间因事物属性五行的生克作用导致了事物外驱动变化。事物只拥有五行单属性,外驱动变化的实现是互连的、需要其它事物参与的,事物外驱动变化间的联系像是有因果关系。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与应用
战国初期阴阳与五行发生了融合,阴阳是抽象的概念“气”,阴阳相互组合演变出五行等,这是阴阳和五行之间关系的最初说法,之后随着阴阳和五行理论的不断融合完善,古人开始尝试着用阴阳五行解释宇宙万物。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中包括五方、四时和诸多的人事活动;西汉初的《淮南子》中包括八方、九野、星宿;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之前的成果广泛收集,提出了“十端”,金木水火土各为一端、阴阳各为一端、天地各为一端、人为一端,这时的阴阳和五行的关系由演变关系转向并列关系,针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董仲舒还提出了阳尊阴卑、五行伦理,为后来八字论命中的六亲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面对五行和方位的对应关系问题,古人把土放到了中央,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央土,但五行和四时的对应问题就不存在一个中央可以塞土,为了理论的完备性,古人采取的办法是化整为零,把土塞到了每个季节的最后一月,后来许多数术都采用了这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