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三位经济学家给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主持人 徐蔚冰
基于新发展阶段来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
∨
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份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而中国发展经济学是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您正在主持编写国家级经济学教材《中国发展经济学》,请谈谈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和任务。
洪银兴:我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方面谈一下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我们已有的发展经济学对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起到过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低收入阶段迈向中等收入阶段的时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理论也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工业化、城镇化等理论。这些理论不仅能够指导我们进一步发展,对于谋求发展的低收入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现在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在低收入阶段没有碰到过,所以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必须创新,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因此,中国发展经济学现在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为起点的经济发展规律,以指导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来说,就是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道路进行理论创新。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和创新。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我们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银行针对某些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环境生态问题严重、物质和环境资源的供给到了极限、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到了极限而迟迟不能实现现代化所提出来的。我国实现现代化也要跨越这道坎。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但现在潜在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充分释放,如果没有新的要素被“动员”出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有下降的趋势。而且,目前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时全球化所提供的宽松国际环境现在不存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发展经济学需要创新的内容,就是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创新的方面,即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和创新。不仅仅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要创新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以创新发展方式为前提。
第二,优化经济结构。中国发展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结构优化问题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主导性的。二是要补农业和农民、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乡村振兴的意义就是要为农业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提供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三是后发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跨越。目前,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经济差距,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指先发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是指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共同实现现代化,而后发地区实现现代化就是一个跨越。中国发展经济学要帮助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所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都包含了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进而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推进协调联动。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发展经济学中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需求侧关键是要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尤其是要发挥消费的作用。供给侧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此外,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
第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需要在开放中获取国际资源和市场,更要获取高端技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制度性开放”非常重要,因为开放不仅是政策性的,要由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这就涉及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我们需要建设贸易强国,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根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解决“几个新”的问题,比如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建立新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五,共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共享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应该突出共享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兼顾发展与改革的包容。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两个规范对于我们解决共享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关于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
总之,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个宏大工程。中国发展经济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不仅有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可资借鉴,更重要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
刘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发展意义,也将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如何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
刘伟: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成果,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就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言,从人类现代文明史的进程看,一是现代化具有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的发展性和引领性;二是现代化具有生产方式变革、政治制度变革推动的制度创新性;三是现代化具有意识形态革命推动的精神引领性;四是现代化具有人对自然能动的物质变换的互动性;五是现代化具有全球市场化推动的开放性。
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具有世界性意义,但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与满足普遍性要求的具体方式和道路会依据国情、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进而也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战略举措等有所差异,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国情规定的特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点。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国情,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特别的发展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当然,世界也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特别的要求,即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特别的制度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总体上要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全体人民共享理念,区别于建立在资本与劳动根本对立、资本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两极分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当然,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现代化,并且是一个受物质和精神条件历史规定的逐渐发展的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更为先进的精神引领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更具人民群众精神动力。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人与自然互动中的更高的自觉性。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存在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在人均GDP达到很高水平时才开始真正重视环境保护。而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人均GDP水平处于下中等收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时,就已经开始将环保系统性地纳入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列出专题予以强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开创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互利共赢的开放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建立在使其他国家更加落后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而且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了共同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把握好共同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是我们亟须向世界回答好的重要命题。
要重点研究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经济时报: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张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未来,把国内市场和人口规模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在新的发展战略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发展经济学来研究,人口规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路径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口直接提供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通常来说,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人口越多,产出也越多。
第二,人口基数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造,所以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这些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具有非竞争性,也决定了它可以被很多人同时使用,也就是应用市场会具有巨大的经济外部性,从而对经济产出表现出报酬递增的性质,最终出现人口的规模和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规模效应。
第三,人口规模越大,在相同条件下意味着对既有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能力越大,而且个性化需求也会更多,所以,这种基于人口潜力带来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可能缓解供给方对于市场前景的担忧,可以促使生产方有更多的激励去创新产品和服务,就可能出现更多有竞争力的公司。
可见,人口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几乎所有理论模型都预测到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从经济学家有限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的人口数量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开始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更多地依赖或是受到国内巨大市场和人口规模的驱动。
换个角度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将更多基于国内的人口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一方面期待中国经济未来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会更多地依赖国内巨大的市场和人口的规模,中国发展经济学显然应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理论研究。
总 监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