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职业生活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与长期性的特点

网络 2022-11-22 23:00

【摘要】

职业道德反映了职业人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与普通道德教育不同的是,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背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合格”与“和谐”的职业人为目标。职业生活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其目标定位包含三个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以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为内核的职业态度、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核心的职业责任。职业生活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凝练职业道德内容,重构职业生活理想,在专业学习中践行职业道德;强化多方互动,重构职业生活空间,在工学结合中体悟职业道德;创新教育载体,重构职业生活方式,在主体实践中化育职业道德观。

作者简介

姜淼芳(1984—),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韩业松(1976—),男,湖南常德人,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文章出处

《职教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26-32

关键词

职业生活;职业道德;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是人们基于社会舆论或人际交往压力,通过自我约束来维护和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念、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就是普通社会道德角色化或职业化后的反映。职业道德不但可以为职业人提供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还可以提升行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的美誉度。职业道德内容涉及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与自我养成。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可能赋予其‘高贵’‘尊严’,但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1]马克思所指的职业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职业道德观的核心组成,是个体职业荣耀感与人生幸福的源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让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但在教育方式上使学生脱离了对职业生活的体悟,更是在教育过程中违背了道德教育“知信意行”的基本规律,导致了“知信断裂”与“信行相悖”。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的任务,因此,如何改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提升产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应有情境与特殊性

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_道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有_职业道德特点有几个

(一)职业生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应有情境

职业道德是一种蕴含在职业人内心的职业行为评判标准,它不但决定了职业人的职业态度,规约着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评价与职业价值观,是“特定群体或个人对待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信念和态度”[2]。但是,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高职院校已经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形成环境,即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内心评判的职业行为评判,它形成的环境必然是以职业生活为基础,如果脱离了职业生活这一环境,职业道德教育就会退化为一种冷冰冰的、压制人的规制。另外,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职业道德研究过分停留在政治学的理论层面,遮蔽了作为职业道德实践主体的学生,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价值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既有的路径,将研究从普适性的教育环境转换到“准职业人”情境化的职业生活之中去,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进行职业生活体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实现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3]。

当代道德理论也日益强调对道德情境的体验。针对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发展趋势,形成于1960年代的价值澄清学派主张,学校不能采取教师直接传输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而只能让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对具体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价值澄清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指出,“价值澄清”就是一种通过有目的地设置问题与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遭遇道德难题并独立进行价值评价与取舍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价值丰富的生活领域中熟练地运用价值评价方法来获得道德观。[4]基于此,价值澄清学派主张道德价值教育要改变纯粹理论说教的传统,不能将道德信条变成道德教条,而是应该将道德教育置于学生生活情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严肃的道德教育。

(二)职业体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等具象思维为主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学习取向上整体上是“重术轻学”;在职业取向上容易“思前忘后”;在个性特征上总体表现为“好动厌静”;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善习恶学”。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专业特性以及职业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整合资源来创设高度仿真的甚至是真实的职业生活场景,以此激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体认。当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遇到职业问题时,他们会在内心产生道德情感的触动,此时就是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在导引学生化解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职业价值,并且形成内生性的职业观念与职业担当。这种职业体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开放性。职业体验模式是以职业情境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偏重于道德体验的过程与道德评价,是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职业行为中认知和感悟职业价值,在感悟中提升职业意识与职业责任。《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的作者之一、菲律宾教育学家奎苏姆宾提倡采用“认知—理解—评价—实践”反复循环的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模式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职业生活的每个方面,使职业道德教育实现空间与环节的全覆盖,无论是学校、企业与社会,还是课堂、实训与实践等都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感。

2.实践性。道德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戒律,而是一种实践层面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才可能有道德发展,因此,实践是道德的源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它的发展不是封闭的,需要有行业企业甚至是政府的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有行业企业与政府的参与。学生在行业企业的职业实践中可以实现与职业人的近距离接触,真正了解和理解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这就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整合于一体。借助组织化的职业体验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岗位形成认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对未来的职业环境有所了解,不断领悟职业技术标准,提升职业意识,坚定职业信念,健全职业素养。

3.长期性。职业体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感受、理解和践行职业道德要求,逐步调整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态度,构建起新的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态度。同时,这种体验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具有人格化与社会化的特征,不但强调了技能训练,还关注到了心智训练,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从“技道分离”转向“技以载道”,最终使职业人实现职业道德的自由自觉。

二、职业人成长: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

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_职业道德特点有几个_道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有

职业道德教育是内含于职业教育之中的,因此,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定位的探讨离不开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早在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了“职业道德观”的问题,并非常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道德观念、社会和职业的价值观及责任心的培养等方面”[5]。该报告问世之后,职业道德观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广泛实践。到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国际中心出版了《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将职业道德观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形成了集合认知、概念、情感、活动等多个层面的系统阐述,特别是对职业道德观的教学问题做了比较具有新意的阐述。[6]

与普通教育的道德教育相比,职业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其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多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维度等多个方面,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通常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对职业价值、职业标准与服务质量等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它不但要受到职业发展社会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到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的职业意识水平的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中,社会急剧转型,职业院校高速发展,因此,学生的主体职业意识与社会观念也处于不断增长和多元化时期,这势必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也会导致职业道德价值教育目标存在复杂性、多元性与可变性。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合格职业人的成长基础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特性与价值的整体认知、倾向性意识与外在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职业理解、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等方面。职业价值观影响个体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实践。职业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对职业价值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并在这些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从内在性上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起步比较早,如美国、德国和法国从小学就开始了职业认知教育,不但有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每学期还有一定课时的职业认知实践。我国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家,职业分类不够细化,加上长期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薄弱,或者说还处于一种“隐性教育”层面。即使在职业学校中,很多教育者还是秉持传统教育观念,将知识学习作为绝对性的教育内容,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认知教育课程,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的合格的职业人,即培养职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这种人才要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好的职业价值认知。职业院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价值表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更看重岗位的意义与价值,而不仅仅是岗位的经济回报。

(二)以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为内核的职业态度:合格职业人的伦理要求

伦理是规范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具体的、可理解、可应用的,用来调整主客观、内外部、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集合;而职业伦理是“基于一定的职业发展和道德约束,要求从业者必须遵守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7]。

可以说,职业伦理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价值判断而形成的体系化的行为准则,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还具有很强的现实约束性和制裁力。因此,合格的职业人首先应该是遵守职业伦理的人。但是,职业伦理的形成、发展与演进都必须以传统的或者既有的职业道德为核心,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都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成为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在职业人身上的外在表现。

职业道德特点有几个_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_道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有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将个人责任感与价值观纳入“教育使命”的内涵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教育,职业院校不但需要为社会培养公民,输送“准职业人”,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并且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职业道德内容;通过给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职业伦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使学生从根本上端正职业态度,为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好基础。

(三)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核心的职业责任:合格职业人成长的目标诉求

职业责任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它反映了职业的根本要求,并要求职业人以自身真实的愿望和意志为基础来从事职业活动,并为职业行为的后果负责。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行业构成的,社会性存在是职业的重要本质之一。这就说明职业责任既是职业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来自社会的外在要求。职业人的职业责任心关涉到自身前途、行业发展与国家命运。“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责任心是最基本的道德评价尺度,没有责任心的职业人不可能会诚信地对待单位、同事与社会,也不可能真正形成服务意识。从构成来看,职业道德就是一个以职业责任为核心的综合的价值体系,要想成为一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人,其前提就是要有职业责任心。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而职业责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代教育发展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提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是通过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来得以满足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更需要职业院校在遵循学生价值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在职业训练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心。

三、回归职业生活:职业院校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路径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都提出了立德树人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目标。特别是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俗称“职教二十条”),就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作为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路径,并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与职业改革的总体部署及时总结和推广国内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特别需要构建和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细则,以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根据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与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职业院校职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凝练职业道德内容,重构职业生活理想,在专业学习中践行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人类的道德世界,“道德物化”已经成为道德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社会既有的具有普遍共同性的道德实践日益缺少,而职业化的道德开始成为人类实践生活中最主要的道德方式,职业道德必然会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主体,并成为每个人在实践生活中的道德价值选择。因此,我们有理由强化职业道德对公共道德的价值引领。

高职院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职业生活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育人过程,特别要在专业教育中凸显职业道德观的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生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空洞说教的教育模式,要依据专业特性与职业发展要求重建学生的职业生活空间,将职业道德教育置于其中。在真实化的职业生活空间中首先需要凝练出职业道德观,以“爱、学、诚、敬、新”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核心词来表征职业道德观的内涵,通过这种职业道德观来引领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提炼和践行与专业特点相契合的职业道德观。如师范专业可以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专业道德观,而会计专业可以将“诚实守信”作为专业道德观的核心词。

职业道德特点有几个_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_道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有

道德观需要通过内化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将已经凝练好的道德观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可以将专业道德要求渗透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评价系统之中;构建相应的机制激励教师挖掘专业的文化内涵,寓职业道德观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从虚无缥缈的说教转向实实在在的实践。学校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可以“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把能够体现‘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尽可能落实到每门课程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8]。

(二)强化多方互动,重构职业生活空间,在工学结合中体悟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办学模式。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与法国的学徒制模式,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达到了一年半,这说明,学校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场所。因此,强化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构建一个融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于一体的多方互动机制,构建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活空间,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道德体验。在这个新的职业生活空间中,需要多方在目标、理念与过程上达成一致,在内容方法上形成互补,在资源上实现共享。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外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展示活动、研讨会与演讲会,让学生从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成长的故事中体悟德技双修的人格魅力;也可以聘请职场精英来担任职业导师,或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产生道德认同。如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组织优秀校友或一线名师、其他行业的卓越人才来学校做成长历程的演讲汇报,这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坚定了他们的职业道德信念,使这所年轻的高校在短短3年内就成为“全省文明校园”,毕业生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三)创新教育载体,重构职业生活方式,在主体实践中化育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教育既是一种规则或规范教育,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念与理想教育,通过单一途径未必能达成教育目标,需要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职业生活方式,不断拓展职业生活的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追求职业信念、坚守职业责任,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实现规则教育和信念教育的统一,实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教育促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化于心。“教育必须将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它的对象”[9],这说明教育应该具有立场和价值性,并对学生产生价值性的影响。同时,“教育虽然是一个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过程”[10]。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凝练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组织主题活动。例如,根据职业人需要对技术和顾客敬畏与尊敬,开展以“敬”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求将活动主题设置为“认知—体悟—践行”三大模块与步骤;再如,根据职业人需要有职业责任感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开展以“责任、勤奋、乐业、改善”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还可以将活动分解为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构建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级平台。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现场演讲、故事分享、主题研讨、实地体验、远程访谈等方式,将生活中的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追求,并外化为职业人的一种自觉行动。

同时,职业院校要善于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化于行”。每个院校所在的地区都有值得挖掘的地域文化优势,这些都是职业道德教育中最鲜活的素材。例如,要了解湖南人“崇学尚义”的精神品格,就可以挖掘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以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魏源、刘坤一、蔡锷等人励精图治的职业精神,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中凝练的学校精神以及艾青、贺绿汀等校友的革命精神都值得弘扬和挖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职业精神,在文化的熏陶中将职业道德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特点有几个_道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有_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2]袁继道.论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13-115.

[3]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

[4]王一杰.“中立”无益:对“价值中立”教育观的反思——以价值澄清德育流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8(3):1-5+27.

[5]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6]奎苏姆宾,利澳.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杨建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业伦理教育路径思考[J].职教论坛,2020,36(7):27-33.

[8]洪惠敏,王永刚.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立体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0(2):86-91.

[9]张海生.教育究竟是什么?——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书评[J].重庆高教研究,2020,8(2):129.

[10]张应强.用教育情怀和道德信念诠释教育的真谛——我对鲁洁教授学术和人生的体认[J].重庆高教研究,2021,9(2):3-9.

教育 职业价值观 职业道德 职业人 职业目标
上一篇:下水道下水道疏通剂管道疏通颗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