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新闻周刊记者李鹏张兴军
大型挖掘机在麦田挖了一个深坑,随后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22头70多公斤的生猪电死在围栏内。柴油点燃,火势迅速上升,高达一人
沁阳市崇义镇赵汝村村民杨某泪流满面。3月17日,该村一养殖场在排查中发现2头疑似“瘦肉精”呈阳性的猪。工作人员立即控制了养殖场,对问题猪进行了焚烧和掩埋的无公害处理。张的妻子杨某目睹了这一幕。她告诉《瞭望台》新闻周刊记者,去年养猪场借了5万元贷款,后来死了70多头仔猪。贷款没有还清,又损失了4万元。
3月28日,河南省政府通报,全省生猪“瘦肉精”调查基本完成。共发现134头生猪饲喂“瘦肉精”,“瘦肉精”检出率为0.04%。河南省公安机关对72名被认定为销售、使用“瘦肉精”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河南省监察厅初步处理了32名公职人员。
近日,本刊记者在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看到,厂区不再像往日那样繁忙,以往来来往往、采购、运送货物的车辆也不见踪影。突然间。生产线空无一人,看不到任何人,仓库里的一批批货物都贴上了白色的封条。切割车间里挂着大约20头屠宰的生猪。由于存放时间过长,果肉已变成暗红色,并且有淡淡的气味。
对于拥有近5000万头生猪的河南,乃至全国而言,134头“健康猪”引发的动荡,留下了食品安全监管和畜牧业转型的阵痛和反思。
“河南即将成为‘战场’”
3月15日,央视报道,用“瘦肉精”饲养的猪流入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和南京的猪肉销售市场。作为全球三、亚洲、中国行业第一的双汇集团,双汇集团深陷食品安全丑闻。
事发后,河南各级政府和济源双汇公司迅速采取措施。15日晚,本报记者在济源双汇公司的屠宰圈内看到,数十名检查员不断向667头生猪泼冷水。肉精验尿,只能这样了。”
据报道,15日中午,济源双汇公司立即被责令停产,所有未加工成品和半成品当场封存,并立即对未宰杀的生猪进行“瘦肉精”检测。16日,双汇集团首次发表道歉声明。17日,济源双汇公司开始召回其在市场上的所有产品。
同时,河南省有关部门迅速查获被曝光的问题养殖场,对涉案养殖场主、生猪经纪人、企业采购商和公职人员等采取管控措施,对违法者进行立案调查。同时启动全省多轮拉网式“瘦肉精”调查。
3月28日,河南省政府通报了严查“瘦肉精”事件的有关情况。至此,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河南共派出214812名检查员,对全省158个县(市、区)的养猪场(户)进行全面检查和抽样,共发现134头猪饲喂“瘦肉精”。其中,5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户)59289个,抽检生猪223291头,确认“瘦肉精”阳性生猪126头,涉及养殖场(户)60个,散养户79152个。共筛查生猪86712头,确诊8头猪,涉及养殖户7户。
河南省公安厅对涉嫌销售、使用“瘦肉精”的72人采取强制措施,其中生产、销售“瘦肉精”的27人,收购、贩卖生猪的7人,非法贩卖生猪的33人。正在培养人。5人为屠宰企业生猪采购管理和业务人员。
河南省监察厅已对53名公职人员的责任进行调查取证,其中32人已被当地纪检监察机构初步处理。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2人,停职检查9人,开除6人,开除1人,开除2人,被党严重警告1人,被党警告1人.
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自农业部禁止使用“瘦肉精”以来,检出率逐年下降,目前处于极低水平. 比率为 0.019%。然而,餐桌上的“毒瘤”多年未根除。重要的原因是产销走“地下通道”,“瘦肉精”的来源从未被切断。
为查明源头,河南公安部门从涉案养猪户入手,先后追查养猪经纪人、“毒贩”,抓获2名在河南贩卖“瘦肉精”的重要犯罪嫌疑人,终于到了湖北。襄阳市南漳县查处违法生产加工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查清产销网络来源。
“瘦肉精”事件也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事发后,农业部、商务部、公安部等部委各部委分别成立工作组在河南调查此事。20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多个部委成立联合调查组驻河南,对“瘦肉精”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一位参与“瘦肉精”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高,国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河南即将成为‘战场’,几个不法分子把我们给毁了。” . 多年整治‘瘦肉精’的努力。”
令人震惊的监管漏洞
1997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禁止使用“瘦肉精”,监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共有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猪肉中毒。
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志祥介绍,“瘦肉精”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指一类结构相似的激动剂化合物。.
本刊记者跟踪采访发现,由于“瘦肉精”化学性质特殊、生产技术门槛低、我国畜牧业升级滞后等原因,为“瘦肉精”提供了温床。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利益;加之监管薄弱,国内“瘦肉精”“分段、多头”的监管体系存在较大漏洞。
王志祥说,“瘦肉精”种类繁多,快速便捷的尿检只能在每个试纸盒中检测出一种“瘦肉精”。同时,“瘦肉精”大部分可通过代谢分解排出体外,残留的有毒物质一般存在于肉食动物的内脏中,尿检一般检测不到。
自首的沁阳市宽坪村散养养猪户陈某说:“听说瘦肉精有害,但不加,猪贩子就不买你的猪了;好吧,现在我知道伤害如此之大,我真的很后悔。”
涉嫌此案的生猪经纪人曹某从2009年开始卖猪,肉产量低、瘦肉率低,多次亏本。终于有人给他介绍了“加精猪”,“没想到会犯法,我觉得对不起我的良心……”
王宗立承认,该事件暴露了畜产品监管的漏洞。“目前对生猪‘瘦肉精’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尿液采样,全国每年有6亿头生猪,采样会出现问题。”
本报记者发现,早在1997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对“瘦肉精”的监管。按照职责分工,监管环节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相关案件侦破。
据农业部调查组人员介绍,基层畜产品检验检疫部门人员编制不足、人员不足、设备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也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这也直接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失职和失职。
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小绵指出,就生猪而言,按照职责分工,畜牧、商务、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负责养殖、屠宰、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及相关案件的侦破。监督。按理说,只要在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就可以阻断不安全食品的流出。但在实际监管中,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断链”:一方面监管职责衔接不严,比如养殖、屠宰等。生猪收购和运输环节由谁负责,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下游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弥补上游监管漏洞,导致一些不安全食品“一路绿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连友表示,农业部规定的“瘦肉精”自检比例为3%~5%,我们的实际检测比例为4. 5‰,因为如果自检比例过高,会影响正常生产。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龙告诉记者,从16日开始,双汇集团在全国各分公司将“瘦肉精”抽检改为“首检”。双汇屠宰一头猪的利润在50多元,检测每头猪的成本至少在30元以上。仅此一项,成本将增加4亿多元。
后续采访获悉,喂食“瘦肉精”的生猪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按每头猪放屠宰100公斤计算,一头猪可以多卖四五斤。十元。一般一个小农户养一百头生猪,可以多卖4000元。对于生猪经纪人来说,“加精猪”不仅是一个好机会,还可以增加利润。同时,消费者“挑肥拣瘦”的消费偏好也让企业愿意对瘦肉猪收取高价。在监管出现漏洞的情况下,利益的诱惑让一条串着“瘦肉精”的黑色链条诞生了。
安全问题预示着转型的痛苦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多方信息显示,河南乃至全国养猪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问题养猪场濒临破产,部分正常养殖场销售缓慢,消费市场萎缩,部分地区生猪价格一斤一斤。将 0.9 降为 1 元。消费者的不信任也在上升。
在全国生猪出栏主要省份中,河南目前以4.796.4万头生猪并存,仅次于四川,与湖南不相上下。据有关部门测算,双汇集团预计亏损数百亿元。河南部分地区生猪价格一度下跌,孟州、沁阳、温县、霍家等地生猪难卖。
河南省农业部副省长刘满仓表示,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举措。河南将以“瘦肉精”事件为契机,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优化做大做强产业链。三是出台政策支持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对于这起事件的教训,刘满仓认为,虽然这次“瘦肉精”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少数地方发生,但影响极坏,教训深刻。究其原因,首先是利益驱动。极少数犯罪分子要钱或要命,通过“地下链条”冒险。二是监管存在漏洞。个别基层政府和部门监管不力,放任不管,一些执法人员“以罚代法”收钱放人。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三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四是处罚不到位。
对于今后的具体食品安全监管,刘满仓表示:“养猪业链条长、环节多、管理部门多,一个环节不严格控制就会出现漏洞,下一步要加强此外,基层人员少、监管大、情况复杂,应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长期粮食安全管理,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实现全程监督,即:全过程、全手段、全制度、全社会监督。”
真相大白后,河南乃至全国的畜牧业转型和质量安全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