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环节。
社会化是人类判断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同的必要条件。通过自然选择,习惯合群和合作的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荣。我们通过整合集体智慧、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来促进信息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出一种特殊的反应,当我们长时间没有收到来自同龄人的信息时,这种反应会让我们感到焦虑。
为什么要用微信和QQ?
让别人更容易找到自己,让自己更容易找到别人。
陌陌为什么受欢迎?
寂寞冷的时候,只想有人陪。
为什么我们会沉浸在从未见过的各种圈子里无法自拔?
获取信息,获取资源。
如果把互联网的产品分类的话社交媒体中的点赞行为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交易类、平台类、游戏类等。其中最难的应该是社交,因为社交产品最贴近人性,而需求比较难把握。
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社会交往是人类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不可或缺的因素。每个人都想得到相互的关系和关怀。
移动互联网将社交网络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红利”中,社会效益被概括为“关系链”、“信息”和“互动”的总和。三者密切相关,内容的产生会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相反,用户之间的交互直接影响到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这反过来又会产生新的内容。
一、社会效益的3关系链
它分为三个方面: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关系的发展。社交应用一般通过创造条件或提取用户自身的一些特征和因素来连接用户。当许多基于内容的产品转变为社交媒体时,它们会尝试为用户建立相互关系。最常见的,比如:基于地理位置、消费偏好、间接好友关系等,让原本不熟悉的用户先形成弱关系。
从左到右:云音乐-附近,你可以-基于内容推荐,Facebook-普通朋友。
信息
信息是社会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反过来,信息也可以促进社会交往的建立。专注于基于内容的社交网络,主要是获取或消费信息。信息可以分为生产、展示和消费三个方面,产品会根据自己的定位倾斜。
以图片信息为例,为了优化内容,降低制造成本,各种滤镜、贴纸、道具应运而生。例如:美图秀秀、in、nice、Faceu等市面上常用的。
展示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消费。作为口碑图片分享服务平台,instagram和LOFTER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展示,在细节上做了功课。尤其是后者并没有很好的图像生成和处理能力,但可以吸引很多用户在这里分享他们的创作。
除了浏览、评论、点赞等基本消费操作外,土虫还支持以付费壁纸的形式上传图片,并让图片通过付费下载实现消费升级。
从左到右:美图秀秀、instagram、tuworm
交互的
指人们相互联系和互动的方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传播信息的相互依赖行为的过程。
根据用户在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上停留的目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关系的社交和基于内容的社交。不管是什么类型,无非是关系、信息、交互的有机结合。
简单来说,关系型社交网络是指用户使用产品建立或维持关系并与其他用户互动。以关系链为核心的产品门槛通常很高。用户在新世界中建立关系并将其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在我国,关系型社交网络腾讯占主导地位,微信更多是即时通讯工具,QQ也越来越年轻化。
在基于内容的社交网络中,用户的首要目的是获取内容。即使在交互中形成了固定的关系,也是为了方便进一步获取信息。微博凭借高渗透优势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成为名人和媒体对外的代言人。垂直领域有新的主导产品,如知乎、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
内容信息是基于内容的社交传播的载体。从最早的贴吧论坛到今天的各种流媒体形式,我们获取内容的类型和方式都在不断演变。
根据不同的信息载体和领域细分,演变出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大致可分为:
近年来,今日头条可谓是大手笔,强势转型,在抢用户流量方面可谓异常激进。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被视为基于内容的社交产品的典范。通过今日头条的这些大动作,我们多少可以窥探到这类产品的发展方向。
二、千张面孔,根据品味和个性分布
与早年信息的匮乏相比,人们通过看报纸、看新闻、听广播来获取信息。如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用户的有效时间不断分离,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个性化推荐是根据用户的特征和偏好,通过收集、分析和定义用户在终端上的历史行为,了解用户是怎样的人,有哪些行为偏好,分享了什么,并产生互动反馈. 最后,了解并推导出符合平台规则的用户特征和偏好,从而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信息。只有降低内容的获取成本,提高内容的消费效率,用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平台的感知度和友好度。
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主要基于:主题相似度、用户职业、年龄、地理位置、内容关键词、平台热度、社交好友关系、长期兴趣、相似用户习惯列表、消费时间、停留时间、评论、喜欢等等。。据称,通过社交行为分析,5秒内计算出用户兴趣,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
图片来自网络: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推送
三、推动UGC内容生产,激活底层用户
今日头条以新闻发布起家,如今已以 76 分钟的平均用户时长超过 Facebook。2018年3月21日,今日头条发布了关于“简化今日头条账号注册流程,取消新手期”的公告。
任何用户只要绑定手机号实名认证,就可以开户,创建和发布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与以往想成为“今日头条作者”的门槛和成长空间相比,此次调整基本让账号特征与微博完全一致。
此外,在用户打开首页后推荐的信息流中,增加了“账号推荐”的各种形式和功能。显然,这是为了强调粉丝的属性和社交互动,让用户转化为粉丝关系。
其次,今日头条首页新增了“热点话题”热搜榜,在微头条顶部实时更新。相当于微博每日话题热榜。在聚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为部分账号引导粉丝和流量。
最后打开用户的通讯录,关注时会推荐你的朋友。通讯录对应的名字直接添加在账号昵称下,对于社交链的形成和迁移非常有帮助。
四、支持大V级内容,回馈海量用户
去年以来,今日头条的“社交化”加速,开始构建粉丝体系和社交关系链。今日头条与微博的对抗越来越激烈。首先,微博修改用户协议,指向今日头条。损失和后果),随后今日头条立即通过禁用微博账号的登录进行反击,双方对用户和内容的争夺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挖走了知乎300大V,知乎也开始了反击。
众所周知,UGC内容的产生可以提升平台的社交氛围,但优质的信息是用户留在平台的关键。内容平台的内容质量决定了平台的质量。知乎是整个国内互联网平台优质内容的集散地,以造血大V着称。
大V不仅保证了平台内容的输出社交媒体中的点赞行为分析,还为自己带来了用户流量。利用平台建立自己的粉丝圈,通过内容变现。平台通过支持大V来保证用户的忠诚度和粘性,两者的关系就是皮肤和头发的关系。
目前看来,这些被今日头条挖走的大V都在一个不专业的平台上挥汗如雨,最终能否真正开始新家还不得而知。今日头条如何才能真正留住这些顶级创作者,并让他们在平台上可用,除了重金之外,是接下来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五、内容管辖,体验升华
每个内容社交平台肯定都有过用户体验不佳的时期,而微博曾经是一个被用户抛弃的社交平台。UGC的引入将使平台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制作口径的放大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管理。今日头条通过算法识别和过滤低质量内容,提前过滤掉假新闻、头条新闻和不符合今日头条质量标准的内容。
同时,随着产品体量的不断扩大,新功能、新内容也必将不断推出。面对产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用户现有的使用习惯。至于用户是愿意接受改变,变得越来越粘,还是会放弃产品重新开始。
产品与用户之间是一个相互劝勉、不断进化的过程。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产品体验,思考用户想要什么,为用户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