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高校辅导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出策略建议?|?

网络 2023-01-18 07:59

摘要:近年来,北京、湖北、辽宁多地高校先后清退数名不合格学生,进入大学“躺着毕业”情况已成为过去。清退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兴趣低,难以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思考自身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以相关动机理论为切入点,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引言

2021年“清退”一词成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发布清退处理公告,高校清退成绩不合格学生已逐渐形成常态化[1],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存在上课不听、下课不学甚至逃课等现状,学习动机严重不足。高校辅导员作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师群体,应思考如何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在学习驱动力。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学习动机作为人的内在心理品质能够引起直接的学习投入行为。根据影响驱动路径可以将大学生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两类。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原因分析则可以按照内部、外部两方面进行[2]。

(一)内部动机不足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人生规划

高校学生在高中进入大学后,身份转变的同时不能兼顾理想目标的转变。与高中清晰明确的目标相比,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往往在短期内无法形成对自己人生的明确规划,立刻进入了“迷茫期”。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失去了中学时期固有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机降至冰点,紧张松懈的情绪将占据主动权。缺乏大学目标、人生规划的学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动机与内在驱动力,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2.陷入“失败经历”的恶性循环

高考在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往往会给自己贴上“学习力不足、抗压力不足”等标签,认为自己新人生篇章的开端是失败的,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乐观的心态,对所学科目感到无聊、厌倦,最终期末考试以挂科收尾。挂科后,愈加对未来失去希望,完全陷入“混日子”的状态,情况严重者甚至收到了清退通知。这种情绪不佳和挫败感的心理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习无助感,促使高校学生放弃学业,进入“失败经历”的恶性循环,继而毁掉了自己的光明前程。

3.物质条件改善滋生“躺平”思想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绝对贫困的消除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生活条件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善。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3]。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了“生存压力”,不再需要巨大的力量满足生存,反而更多的追求个性成长与自由发展,滋生了“躺平”思想。以“躺平”为信念的高校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驱动力。

(二)外部动机不足原因

1.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动机关注度不足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_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_具身认知论

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对学生心理状况关注不够,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度不足,很多学生会离开家乡到省外的大学就读,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几乎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相应政策措施并未迅速落实。

2.缺乏构建人际互动平台意识

多项研究指出,人际互动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4]。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投入。目前,高校辅导员紧紧围绕九大职责开展自身工作,往往忽视了创设人际互动平台如依托年级会开展素拓破冰活动、开展寝室文化教育活动等。

3.学习场所趋于饱和

但近年来,随着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数量日益增加,高校的资源承载力愈加降低。许多高校出现了图书馆、自习室一座难求、百人排队的现象,学生不得不转战寝室。我国高校本科生寝室一般为四、六、八人间,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皆有不同,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在寝室的学习效率。

三、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并非只能在思政课课堂中进行,也并不局限于谈心谈话时间段,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相联系融入到学生工作的每分每秒,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学习需要,产生学习期待,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_具身认知论_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学习需要

激发学习动机就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高校辅导员可以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本能。可以通过辅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目标等方式,利用结果导向引起其思想层面的重视。当思想意识提高后,会对某些知识与技能产生较为迫切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内驱力、调动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信念、激发学习动机。

(二)引导大学生产生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的作用是能够产生学习诱因。高校辅导员可以在谈心谈话、课程思政过程中通过表扬、激励等方式,使学生对于实现目标产生自我效能感,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可以实现自定目标,对学习结果产生期待,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谈心谈话手段并不足以完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期待,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更多地引导与激励,尤其是注重“点对点、心对心”,用真切的关怀去感染学生,蕴育其内心的学习期待。如若学生因家境清贫、学习的失败经验、个人意志力薄弱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缺乏学习动机时,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重新为其指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唤起内部的“在线”状

四、高校辅导员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

具身认知论_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_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七个层次[3]。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首先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是否已经得到满足,了解学生家庭内部关系、家境情况、喜好爱好等,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双亲家庭学生群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学生兼职行为因校园封闭管理而暂停,导致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与思想负担加重,继而产生无心学习的焦虑情绪,影响学习成绩。此时,若辅导员仍单纯对其强调学习重要性,督促其提高学习积极性,显然难以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要准确把握“对症下药”,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其次,应以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为教育结果导向,鼓励学生意识到自我实现需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最后,在必要的思政课程教学环节中,以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作为教学目标,利用社会热点、国际大事、网络热词等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融合,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个体成就动机分为趋向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不同成就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性格、自我要求[2],成就动机形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辅导员在进行学习动机激发的时候也要“分类而动”。对于趋向成功的学生,他们具有精力充沛、跃跃欲试的特点,辅导员就要通过赋予其学习自主性、未来主动性等权利,鼓励他们为追逐个人梦想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不断保持学生的兴奋点,通过任务的难度、新奇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既定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幸福感,认为“完成这样的学习,正是我所需要的”。对避免失败者,他们相比趋向成功者,看起来会更谨慎、更保守、更安静一些,因此,辅导员应循序渐进,先给予他们完成度较高、竞争性较弱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及时对其进步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进行鼓励与表扬,尽量避免对其进行公开指责批评,使其在实现目标中获得充实感和提升感,以成功为快乐,认为“我可以完成更难的学习任务,这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提升学生的成就动机。

(三)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于自身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强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持久性与坚持程度、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情绪以及学习新知识的倾向和表现[5]。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设置合理、能够实现的目标,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获得满足、成功的体验感,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的优点,所取得的成绩、进步及时进行奖励与表扬,坚持多使用正面激励教育,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很多辅导员在学校原有奖学金评选基础上,创新评价机制,设置“学习进步奖”评选,专门用来奖励绩点相较于上学年提高较大的学生,虽然他们的成绩并未排到年级前列,但辅导员采取这种方式,充分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不失为一种激励良策;而对努力之后未取得相应成绩的学生要进行鼓励,避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辅导员应积极利用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进行适当的竞争教育。可以多选取在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较为突出的大学生作为榜样,如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鹏辈效应”能提高学生对于榜样事迹的关注度,利用召开年级大会、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宣传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榜样精神与榜样力量的实质,避免盲目追捧与形式化效仿,用榜样力量转化为切实有所提高的学习动机,更为严格的要求自己。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研究认为,人们自身通常会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身心状态等六方面进行成败归因。若学生过多将自身学习挫折归因于运气不好、环境干扰、任务过难等不可控因素,则易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习动机。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6],可采取“降低-提高”双通道的教育方式,首先降低学生对于运气好坏、外界环境好坏、任务难易的期待值,不过多寄希望于这些不可控因素,不过多将成败归结于不可控因素;再提高学生对于努力意义与价值的认可度,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联系,多从自身找原因,改变其消极认识,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_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_具身认知论

五、结论

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可以“动机理论”为视角,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等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以目标需要驱动学习进程,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氛围,以获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伟琴,岑逾豪.“读博”还是“工作”——基于扎根理论的硕士生读博意愿影响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07):67-77.

[2]林静.人文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J].时代教育,2014(05).

[3]宋光彩.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探索师生的有效沟通[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Z1):127-128.

[4]嵇艳,汪雅霜.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J].高教探索,2016(12):23-28.

[5]陈杰,郑建锋,朱桃花.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我效能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52-53.

[6]曲建武.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22-23.

作者简介:李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职辅导员,负责2021级本科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学习动机 高校辅导员 大学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