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2019年春济群导师讲于三纲培训

网络 2023-01-16 09:02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2019年春济群导师讲于三纲培训

三纲培训是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与不久前的院庆培训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院庆讲话是为新一年的工作提供指导,而三纲培训偏向于落实计划。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三级修学的App,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整个修学的理路、方法,及每一步所要完成的心行改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三级修学的理路和禅修方法作了细致梳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三级修学

关于三级修学的建设,虽然我们每年都在成长和优化,但今年在书院的性质和体制上会有较大改变,将从菩提书院转为三级修学研究院,形成三个研究室、七个部门、七个中心。这些部门的工作大体可分为基本、辅助、延伸、大众化四方面。

1.基本工作

三级修学的基本工作,是从传灯、办班到带班,分属传灯、修学、辅导。这是书院的重点所在。多年来,我们对这三方面,以及慈善、后勤、知察、文宣等工作,作了很多模式上的探讨和调整。可以说,书院正是伴随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而来。

2018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分灯,但分灯后做的还是这些事。那么,分

灯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分灯前,中台和前台基本是固化的,中台就是中台,前台就是前台。分灯后,前台和中台的角色不再固化,而形成流动、变化的关系。前台的班级要逐渐承担起中台的业务,进而成为中台,乃至成为修学点(处)。然后再去发展前台,把前台变成中台,形成新的修学点。如此,在不断推动中发展。

我们原来说过,这就像每个人所生的孩子,自己要负责教育。其实只说了一半,除了教育,关键是让他独立成长,最后也有能力成为家长,生养自己的孩子。进而帮助孩子长大成人,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如果父母永远是父母,儿女永远是儿女,是不能发展壮大的。即使出家了,也得承担起续佛慧命的责任。除了自己修行,还要教育并成就弟子,让他们成长起来,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再去度化弟子。

分灯也是同样。如果前台和中台是固化的,书院就不容易发展。只有形成变化、流动的关系,才能突破岗位的限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能力和主动性。我们要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重新定位前台和中台的功能,优化前台和中台的模式。关于这一点,去年已经在做,但还没有完成,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2.辅助工作

三级修学的辅助工作,包括义工、培训、项目、总后、工程、文宣、禅文化、战略等方方面面。根据目前的情况,其中有三项比较重要,即义工、培训和项目。从书院部门到地区部门,都设有义工组、培训组、项目组。此外还有义工服务中心和培训服务中心,共同支持这三项工作。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三点,主要是因为过去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是立足于义工服务中心,做好义工建设。相关内容过去讲得很多,也形成了义工成长路径。接下来还要吸收社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用人机制,做好义工团队的建设。尤其是把人用好,要因人成事,因事成人,在做事过程中发现更多人才,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在2019年,我们要进一步吸收专业、专职的人才。目前正在建设的静心书院和甘露别院,正是为广纳人才提供平台。有了人才,才能深化教研工作,打造精品课程,为开展三级修学奠定扎实基础。

其次是加强培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培训始终是书院的重点。今年,培训中心正在加大力度,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工作,包括讲师成长、课程优化等。我们未来需要大量人才参与课程建设,所以培训中心正在探讨赛马机制,让大家都有机会发挥所长,参与课程打造。

第三是项目管理。这是非常先进的管理经验,即审时度势,根据做事过程中的因缘因果及时作出调整。佛教所说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是让我们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缘,如何有效使用。因缘管理好了,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作为书院骨干,我们要有项目管理的意识和素养。做每一件事,从立项、计划到落实,都要心中有数,并在落实过程中继续跟进,了解它的开展情况和效果。最后还要总结经验,优化过程。包括项目管理提出的,做事的几项考量指标,这些都很重要,我们需要去了解、学习、掌握。

以往的做事多半是凭个人经验,考虑问题往往是片面的。现在这种大数据和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客观、有效、更符合缘起法的视角,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并避免个人好恶的误导。这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总之,从书院部门到地区部门,都要重视义工建设、培训和项目管理。抓住这几点,2019年的工作一定会更有成效。

3.延伸工作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要发心利益无量众生,让菩提花开满世界。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的极大提升,人自身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的困扰、迷惑、烦恼有增无减,所以我们要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三级修学,帮助他们点亮心灯,走向觉醒

确立这一崇高愿望后,关键是有效落实,而不是在那里喊口号。这就需要有方法,并创造因缘。根据延伸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三个努力方向:一是僧伽服务中心,二是国际弘法中心,三是网络服务中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三级修学现有模式为基础,建立适合在僧团推广、适合面向海外、适合网络平台的修学和传播模式。包括三级修学App,都属于延伸的工作内容。

总之,是把我们现有的功能无限延伸,让大众有因缘接触三级修学。至于他们能否接受,那是另一回事,但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条件。

4.大众化

三级修学最初的定位,就是“架构一套适合当今学人的大众化修学体系”,所以大众化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怎么才能做到大众化?也需要落到实处。

首先是去中心化的建设。这就要让大家建立以三级修学两套模式为中心、以社会大众为中心的认识,菩提书院只是作为支持和服务的团体,起到输出课程和服务的作用。我们的重点不是落在这个团体,也不是落在导师或某个人身上,而

是落在模式,落在大众。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所以要以大众为中心,而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则是我们服务大众的方法——这是去中心化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围绕社会大众的需要,做好自觉、独立、优化、分灯。

每个人在书院的起点都是平等的,至于能走多远,是取决于自己的修学和努力。未来通过赛马机制,每个人都有机会走到不同岗位。这是自下而上的成长,不是由上而下的安排。我们要创造一个开放、平等、无我的平台,每个人都能立足于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做到自依止、法依止,同时也有机会在此得到成长,在自觉、独立、优化、分灯中发挥作用,

其次是去宗教化的建设。我们要不断弱化宗教色彩,继承和弘扬佛教优良的传统文化,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文化、禅意和慈善,为和谐社会、净化人心作出努力。

第三是现代化的建设。我们要积极推动三级修学的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做到这几点,将使三级修学和社会无缝对接。

我们要让大家看到,人类需要找回自己,需要提升观念、心态、品质,造就美好的生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三级修学来完成,所以传播三级修学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当大家有了这样的认识,三级修学才能真正走入大众。

二、一条道路

修行是一条路,一条通往觉醒、解脱的道路。那么三级修学和这条路有什么关系?怎么认识这条路?首先要看到,这条路有两个层面,一是修学层面,是目

标清晰、次第明确的修学之路;二是心理层面,构建一条通往觉醒、解脱的心理路线。

1.修学之路

从修学层面来说,三级修学是构建一条生命的觉醒之道。简单地说,可分为十个步骤,也可理解为十大站点,分别是智慧人生,走近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修解脱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空性禅修。同喜、同修、同德的课程设置,正是帮助我们有目标、有次第、有方法地走在修学路上,迈向觉醒。

2.心灵的觉醒之路

不少人虽然学了很多教理,做了很多事情,也在努力修行,表面是向前走,但内在心行如何呢?如果不懂得如何用心,所有的修学和做事可能还是在成就我执,成就轮回的心理。这种现象在佛教界并不少见。所以在三级修学中,我们特别强调“让做事成为修行”,并建立了一套有机制保障、用心引导和团队提醒的做事方式,尽量避免这种现象。

因为无始以来的串习力量强大,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除了修学之路,还有心灵的觉醒之路,这才是学佛的关键所在。在修学过程中,不仅在于学了多少,做了多少,关键是用什么心做事?成就了什么心?有没有构建起通向觉醒的心理路线?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忙了半天,不过是增长世间福德而已。

空海法师阿含经解脱道_解脱道_解脱道是基础

禅宗公案记载,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人为僧,有多少功德?祖师回答说:这些并没有功德,有的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功德来自心性修养,而不在于做了多少事。修行正是如此。除了看得见的修学层面,还有看不见的心理层面。学佛的结果如何,不仅在于学到哪个进度,知道多少法义,而要看内心是不是和觉醒、解脱相应。

关于心灵的觉醒之路,我综合《百法明门论》《道次第》《入菩萨行论》作了归纳,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是入道的基础心理。一是信,即对三宝的信心;二是惭和愧,即羞耻心,所谓知耻而后勇,是走向菩提的动力;三是善法欲,即出离心和菩提心;四是持戒,此为定慧之基,解脱之本。这些都是走上菩提道不可缺少的心理基础。

第二是和解脱相应的心理,重点是成就智慧,成就解脱。一是胜解,对三宝和佛法正见有坚定不移的信解;二是念,依正见建立正知正念并不断修习;三是精进,即坚持不懈的努力;四是定,持续安住于正念并使之稳定;五是慧,即开启智慧。最终成就无贪、无嗔、无痴,从而远离粗重,身心轻安,处于平衡、平静的平等舍心。培养觉醒、解脱相应的心理,就能完成觉醒、解脱的修行。

第三是和慈悲相应的心理,主要来自《道次第》《入菩萨行论》的体系。通过修习菩提心成就慈悲,包括慈心、悲心、理解、同情、接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忍辱等心行。

第四是空性正见。我们要彻底断除迷惑,打破二元对立,必须修习空性见,包括无我、无自性空、无所得、无住的正见,以及唯识、如来藏的正见等。通过这些正见,完成空性禅修,开启内在觉性。

通过以上两条道路,可以有效改造生命系统,走上觉醒之路。我们要相信,众生都具备觉醒和解脱的能力,具备自我拯救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被无始以来的凡夫心掩盖了,暂时不起作用,这就需要加以开发。关于觉醒、解脱心理的建

设,就是帮助我们明确这条道路的心理过程。只要走对了,就能稳步向前。

佛法不是玄学,每种心行都有检验标准,修得好不好也是可以衡量的。三级修学是构建一条生命的觉醒之道,我们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明确重点在哪里,在修行过程中才有信心,才不会偏离方向。

三、四种身份

修学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在不同修学阶段,生命品质会有什么特质呢?根据三级修学预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我们施设了学士、修士、胜士、智士四种学位。世间的学位是代表知识积累,但三级修学是一种生命教育,学位也是和生命成长挂钩的。只有具备某种生命品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生命品质来自哪里?来自观念和心态。当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发生改变,生命品质才能随之改变。佛菩萨的修行历程也是如此。

1.学士

三级修学中,学士属于预科阶段的身份,课程内容为同喜班。世间的学士是完成本科学习并参加论文答辩,才能拿到学位。书院也是一样,不是学完同喜班课程就算学士了,也要参加答辩。我们正考虑设立学位委员会,对如何获得学位建立一套考核标准,并和生命品质挂钩。

所谓学士,即学习人生智慧、探究生命意义的人。同喜班的学习,正是引导我们以佛法智慧认识世界,探索生命真相。人生有两大问题,一是现实问题,这是多数人关心的;一是终极问题,这是哲学和宗教关注的。

同喜班第一进度中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包括对现实和终极问题的关注。不仅

从佛法角度解读传统文化、环保、财富等现实问题,还引导我们思考终极问题,比如“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等。

第二进度的佛传篇、信仰篇则告诉我们,对终极问题的探索究竟有没有出路?在《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中,通过佛陀的修行和成道经历,为我们介绍了成功的解决案例。佛陀不仅自己找到了答案,还施设无量方便,引领我们从迷惑生命走向觉醒。

通过同喜班的学习,我们学会以佛法智慧看待人生,关注终极问题,并找到生命出路。古往今来,很多哲学家也在关心这些问题,但真正找到出路的人很少。我们能遇到佛法,遇到有效的修学方式,是很有福报的。所以这个学士的含金量很高,不管我们在世间有多高的学位,生命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3)

2.修士

修士属于三级修学专科阶段的身份,课程为同修班第一和第二进度,开始走上生命觉醒之道。现在很多人学佛,但并不清楚这条路究竟怎么回事,甚至搞不清自己是否已经上路。即使侥幸走上正路,也往往不清楚自己走到哪里,接着要怎么走。

解脱道是基础_解脱道_空海法师阿含经解脱道

同修班《道次第》的课程,重点是为我们开显修行的纲领和要素。如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设置,就是告诉我们,这条路有哪些重要阶段,应该怎么修,检测标准是什么,为我们开示了清晰的修行理路。

而《百法明门论》的课程,则指出了菩提道、解脱道的心理路线。世间有各种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百法》就属于解脱心理学。它所关注的,正是轮回和解脱。这是印度所有宗教关心的两大问题,佛教也不例外。

怎么认识轮回和解脱?其实,轮回是一个心理过程,解脱也是一个心理过程。解脱心理学就是引导我们摆脱轮回的心理,构建解脱的心理。如果不了解调心之道,即使做了很多事,可能还是在构建轮回的心理。因为轮回和解脱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而不在于做了什么。做事只是修行的助缘,以此成就与解脱相应的心行。

专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解脱道的修行要领和心理路线,确保修行走上轨道。《道次第》的学习,是完成“舍凡夫心,发菩提心”的心理引导;《百法》的学习,则是从正知、正念、定、慧,到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一路往前。当我们明确解脱路线,走上解脱之路,才有资格称为修士。(4)

3.胜士

胜士属于三级修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课程分为两类,在家众是同修班第三、第四进度,出家众增加第五进度。所谓胜士,即具备广大愿心,并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的人。《入菩萨行论》《瑜伽菩萨戒》和《道次第》上士道的学习,就是引导我们发起真切的菩提心,建立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通过预科、专科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轮回、迷惑、烦恼的过患,如果不能解脱,只能继续轮回,别无他路。

所以我们要战胜自己,去除我执形成的不良串习,把走向觉醒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同时还要具备大愿心、大胸怀,真正献身于利他事业。这一思想境界已远远高出普通的世间人,故称胜士。

4.智士

智士属于三级修学研究生阶段的身份,课程为同德班的内容。所谓智士,即开启智慧、认识生命真相的人。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学习唯识见、中观见,以及禅宗和普贤行愿的见地,并依此指导空性禅修,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终成就实相般若。如果前面的学习基础扎实,粗重的烦恼已经去除,进入空性见的修行并不会太难。关键是方法正确,次第前行,是可以抵达的。(5)

四、五处用心

说到修行,我们总觉得要有某种特定形式。比如闻思法义才是修行,修习皈依才是修行,做有关佛教的事才是修行,等等。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么认识修行?是不是有特定形式?在三级修学中,修行包含五个方面,又叫五处用心。

1.自修

这是三级修学的重要内容,学员每天或每星期都要自修法义。怎样才能有效自修?首先要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这样才能摆脱凡夫心的把戏,与法相应;其次是运用八步三禅的方法;第三是考量效果,检查这些学习有没有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我们在自修时,要从这三点来禅修。

其中,态度模式非常关键。人都是活在各自的认识和需求模式中,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世界。凡夫现有的认识和需求模式是以无明为基础的,是导向轮回的。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前提就是端正态度。

《道次第》的听闻轨则讲到“离三过,具六想”,正是引导我们调整学法态

度,成为合格法器。凡夫心的干扰很多,如果不培养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于法受益的。如何从不真诚到真诚,从不认真到认真,从不老实到老实?这个过程必须不断串习,通过禅修训练,改变态度模式。

八步三禅属于方法模式,通过这种方法,所学法义才能在心相续中产生作用,进而改变生命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修和安住修。这是《道次第》开显的心理引导方式,从认识到人身的暇满、义大、难得,再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施设,引导我们成为合格法器,走向解脱,自觉觉他。每一部分法义,我们都要通过相应禅修才能完成心行建设。如果心行没有建设起来,即使表面看起来在学佛,其实还是走在轮回路上,和修行是没关系的。

以上是关于自修的用心,通过态度模式、方法模式的禅修训练,完成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变。

2.共修

关于共修的用心,和自修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围绕法义建立态度模式、方法模式,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不同在于,共修时还要训练自我检讨的心、接纳的心、结缘的心、随喜的心、利他的心。

每个当下都是修行的增上缘,也是不断检讨自己的过程。在共修时,我们能否带着自检的心,检讨自己的不足,随喜他人的功德?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这时你是抵触、对立、没兴趣,还是用接纳的心包容对方?这些都是修行的对境,如果没有对境,我们很难看清自己还有没有对立的心。

解脱道是基础_空海法师阿含经解脱道_解脱道

在和他人分享时,我们是否带着结缘、利他的心,希望以此和大家结下法缘,希望我的分享能利益更多的人?如果我们带着供养、利他的心,每一次都会认真

地参加自修和共修。否则就可能随便说几句,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甚至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要培养结缘的心,利他的心,供养的心,督促自己认真自修,否则拿什么来利他,来供养?此外,还要培养随喜的心。平常人看到他人表现出色,往往会不以为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实上,随喜是很好的修行捷径,可以让我们迅速打开心量,积累资粮。

总之,从小组共修到班级共修,都可以完成自利和利他的修行。自利就是用八步三禅提升自己,利他就是在共修中培养接纳、结缘、随喜、利他、供养等正向心行。如果不能利用好这个机会,是极大的浪费。

3.定课

定课是重要的修行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令心安住,强化信心道念。如何让定课真正成为修行,而不是流于形式?关键是善用其心。

同喜班的定课是修《慈经》。很多人听到《慈经》时,会感觉很安静,很祥和,但对定课来说,更重要的是依此修习慈心。现代人往往内心封闭,对他人冷漠、无感甚至对立,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而修习慈心可以打破隔阂,培养对他人的好感。

所以我们在听《慈经》时,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每一句话,随文入观,将此当作发自内心的想法——“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没有精神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然后带着这样的慈心,散播给身边所有的人,乃至一切众生。进而在生活中不断串习这种心行,随时修习并散播慈爱,长养慈心。

此后还有关于皈依的定课,我们也有详细的引导,主要包含前行和正行。前行是通过发心、忏悔、供养,营造心灵氛围;正行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然后唱诵并忆念三皈依,修习佛随念,投归三宝怀抱,安住于三宝的无尽功德中。

其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心去修。比如修发心时,我们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还是把它变成对自己的提醒,变成自己真切的想法?还有忏悔,能否通过念诵忏悔文,检讨自己的身语意,避免陷入轮回的串习,安住在清净的三业?用心到位了,定课才能保质保量。

通常的定课就是千篇一律地念一念,也不管是否理解。而我们的定课是建立在三级修学的基础上,每个内容都有理论为支持,修什么,怎么修,需要达到什么效果,都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和定课的用心结合起来,避免流于形式。这不仅是在选择令心安住的目标,同时也包含如何直接认识心的本质,是佛教中最高的禅修。

4.日常生活的修行

日常生活的修行包含两方面,一是独处时怎么用心,二是和别人相处时怎么

用心。

一般人独处时,因为无人监督,很容易随顺凡夫心,随顺世俗串习,如刷手机、看电视、玩游戏、打妄想,任由贪嗔痴当家作主。所以儒家也讲到慎独,要人们重视独处时的心行,因为这时候最容易打回原形,放任自流。

我们修学后,能否在独处时保有正念?如果不注意的话,还是会被凡夫心左右。修行是要让正念贯穿到二六时中,包括睡觉乃至临终,任何时候都让正念成为主导。但在我们的生命中,凡夫心根深蒂固,想和它争夺领地,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尤其在独处时,我们究竟是随顺凡夫心的串习,还是用来培养正知正念,用来闻思、禅修、利他?生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源,究竟用这个资源为轮回服务,还是为觉醒服务?我们要作出选择,更要用行动来支持这个选择。

与人相处也有两种情况:或是随顺世俗串习,长养和轮回相应的心理;或是保有正知正念,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理。这也是我们需要加以审视的。不少人在与人相处时,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冷漠无感;或是带着功利心,虚伪应酬,假意谄曲;或是贪著他人福报,甚至心生嫉妒。当然也有很多好的,这里是指凡夫心的把戏。事实上,这些不良心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生起,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而不是随顺世俗串习,被凡夫心乘虚而入。

进一步,还要在与人相处时培养正知正念,培养慈悲、利他、理解、同情、接纳、包容等正向心行。从自己来说,这是自利的修行;对他人来说,这是利他的修行。

5.服务大众的修行

在书院,大家会积极参与传灯、修学、辅导等义工行,包括生活中,也会做

很多利他善行。在做事过程中,我们是沿用世间做事的心态、习惯,还是在行菩萨行,培养菩萨应该具备的心态和素养?这是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用世俗心做事,即使做得再多,还是在增加我执,增加贪嗔痴。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凡夫就是这样的用心习惯,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要“让做事成为修行”。如果随顺固有习气,那么做的事越多,轮回的串习就增长得越快,最后自己痛苦,大家别扭,团体随之遭殃。反之,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就是个人成就,大家开心,团体平安和乐。

怎样让做事成为修行?关键是学会怎么用心。我们提出的“陪伴、关爱、理解、引导”的八字方针,以及“理解、接纳、同情、帮助、无条件帮助”的菩提心五支修法,再到“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门,都可以作为检验标准,看看自己在服务大众过程中,有没有跳出自我感觉,修习利他心和慈悲心。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本身也是修习空性的助缘。

学佛要解决的心灵堡垒就是我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因为我执本来没有,只要看清真相即可;一是在利他过程中弱化我执,如果生起纯粹的利他心,这个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要让服务大众模式真正成为智慧和慈悲的修行,必须有正见指引,善用其心,否则的话,利他同样会成就我执。

以上是修行的五处用心,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让修行渗透到每个当下,让凡夫心没有战场,没有发挥余地。

五、九种禅修

说到禅修,大家首先要明确,通过所学法义来训练并改变内心,这个过程就是禅修。有些人之所以学了用不起来,就是因为缺少禅修训练,所学永远只是知识,无法转变为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

过去很多人觉得书院没有禅修,其实三级修学中蕴涵着九种禅修训练,只是我们没有特别强调而已。通过多年发展,三级修学的外在建设正逐步完善,接下来要加强内在生命系统的建设,让修学真正保质保量,这就离不开有效的禅修。那么,九种禅修是什么呢?

1.慈心的禅修

慈心的禅修,主要是根据《慈经》随文入观。现代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无感;或是从自我感觉出发,对他人生起对立、排斥等负面情绪。这样的人生是很难幸福的。想改变这种生命状态,必须通过慈心的禅修不断串习,对众生建立好感,给予关爱。

每种心理如何从生起到稳固,我总结了八个字,那就是“建立、培养、训练、熟悉”。关于慈心的修行,我们首先要建立对众生的慈爱,然后加以培养,并在各种境界中不断训练,让慈心的力量逐步壮大,最后成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心理,时时都能生起,任运自如,就像以往对贪嗔痴那么熟悉。换言之,是让慈心替代原有的贪嗔痴。

《慈经》就在帮助我们完成这样的训练。关键是在聆听《慈经》时用心思维,把其中的每一句话,真正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想法。

2.八步三禅

八步三禅是书院重要的修学方法,是把法义落实到心行的有效途径。但我发现,凡夫人格也是通过八步三禅形成的。凡夫人格的基础就是无明,所以对人生和世界充满误解,进而形成无明的文化。反过来,又使我们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都是活在无明文化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参与制造,一方面又在接受这种文化,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为三观不正,就会导致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进而重复、强化、发展这些烦恼,在烦恼中不断轮回,造就凡夫的观念、心态和品质,成为合格的凡夫。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八步三禅,离不开态度和方法模式。可见八步三禅的方法是中性的,且具有普遍性,不仅可以用来修行,也可以训练凡夫心。我们投入什么材料,就能加工出什么产品。

三级修学依托的是觉醒文化,不论同喜班的内容,还是同修、同德的课程,都来自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我们通过听闻佛法,不断思维,依正见建立三观。然后运用这种观念,完成心态的改变;进而强化心态,造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在此过程中,八步三禅是重要的转化环节。佛法所说的闻思修、信解行证,以及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都是告诉我们要善用理性,通过如理分别完成修行,改造生命。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修行的外在形式,内心却和佛法智慧严重脱离。

我经常感慨,佛法如此高深,普通信众的素质却相距甚远,让人感觉佛教只是求求拜拜,没有文化,甚至是愚昧、迷信的象征。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我们不能落实佛陀指出的修学理路,不能通过自身言行展现这一智慧的殊胜。所以说,

如何于自身落实佛法,也是作为佛弟子的责任所在,是续佛慧命的根本所在,而八步三禅正是对如何认识佛法到依教奉行,作了实操性很强的现代解读,意义重大。

3.日常生活的修行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工作交往,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这段时间不能和修行相应,还是在修凡夫心,修贪嗔痴,即使每天有一两小时的定课或闻思,又怎么抵挡得了?所以修行必须贯穿到整个生活中,而不只是在座上,还要延伸到座下,延伸到一切时。

说到日常生活,包括吃饭时怎么修行,走路时怎么修行,独处时怎么修行,待人接物时怎么修行,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点,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这是修行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人会不会修行,区别就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观念和心态。

在三级修学中,也贯穿着日常生活的修行,并在各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不同支持。比如人生佛教的学习,是帮助我们重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过去很多人觉得,三观是哲学问题,或代表政治水平。其实,三观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不论你有没有学哲学,有没有思考人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三观,形成相应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习惯、心态、性格。

正是这些生命积累,构成了我们当下的存在,也决定了未来的人生。修行,正是从这两方面开始改变。我们的很多学员学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心态和人际关系就有很大改变。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的三观改变了,能以智慧来看待人生,解决问题。这样做的时候,心态自然会随之改变。心态变

三级 解脱 觉醒 轮回 培训
上一篇:关于礼貌素质的名言警句【篇】-乐题库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