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与绩效评估、师生信息素养监测与评估 (mr.wudi@163.com); 王美倩,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学生信息素养评估 (wang_meiqian@126.com); 杨金勇(通讯作者),博士生,中央电化教育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应用、师生信息素养提升(yiy@moe.edu.cn)。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更新持续加速,导致经济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国际竞争形势日益复杂,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受到空前重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同时,新时期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也要求师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以实现信息时代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提升。2020年上半年,各地为保障“停课不停学”纷纷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外部竞争压力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师生信息素养正经历一场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变革。
一、信息素养内涵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信息素养是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概念,自提出后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素养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复杂。因此,把握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理解信息素养指标演变的历史与逻辑至关重要。(一)信息素养指标的演变与发展趋势伴随信息素养内涵的不断演进,信息素养的指标也在不断改变,从注重低阶信息素养的培养向注重高阶信息素养的培育转变。为了解不同时期信息素养发展指标的变化,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15个典型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模型所包含的测评指标,提炼出17个核心指标 (见表一)。工业时代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特性,使得该阶段信息素养评价主要聚焦于信息使用、查找与获取、理解与吸收、评价等低阶素养,重在考察人对信息的解读、分析和评价能力;信息时代赋予人们更强的能动性,使得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也随之扩展到信息交流与分享、加工与整合以及生产与制作等方面,信息道德与法律也在这一阶段受到重视;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安全与监控、人机交互与协作、信息创新、信息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等高阶素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衡量人能否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新的关键指标。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将越来越丰富和高阶,并真正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靠近。
(二)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新内容与新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崛起,引领人类社会迈入智能时代。尤其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简单、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具复杂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说,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未来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让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情,让人做人擅长的事情。人机交互将走向人机协同、人机和谐、人机共生。面对未来,学习者必须以“将来时”的状态发展自身,尤其要在技术变迁中不断更新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人工智能赋予媒体技术新的基因,将改造信息生产、传播的全流程,让信息服务变得更加自动、精准和高效。习近平总书记(2018)强调,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结构已从“物理空间一社会空间”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物理空间一社会空间一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在三元空间的世界里,人的思维与感知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媒体学习、自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自主驾驶式学习,人工智能则为终身学习者提供适应主动驾驭的、知识密集的智能化服务(潘云鹤, 2018)。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能力,而不仅是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和加工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和创造能力,而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复述和再现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素养,而不仅是技能素养。人工智能打破了原有教育生态建立起来的知识传播平衡,改变了学习主体之间、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得知识传播与文化互动不再只是在人际之间,还在人机之间,这无疑对师生的人机交流能力尤其是人机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初级的信息加工与传播任务将更多由机器完成,而信息理解、汇聚、创造等高级任务由人完成,这就需要人具备较强的问题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发现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等。此外,在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将更具挑战性。面对自主性越来越高的智能机器人,使用者不仅要对自身行为负责,还要对机器人承担类似监护人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二、从外延到内涵:信息素养发展范式的转变信息素养的发展范式可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前者遵从社会形塑之外在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在目的、由外部环境变化主导的信息素养发展范式;后者强调人性解放之内在价值、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之内在目的、由个体内部需求主导的信息素养发展范式。(一)信息素养外延式发展的表现及其局限在我国,信息素养一直以外延式发展为主,信息素养的培育也主要基于这一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发展目标的外在性。这体现在公民信息素养培育的工具性取向上。从社会角度看,提高公民信息素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广泛融入社会经济各行业,深度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从个体角度看,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是个体顺利就业和获取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基本途径,是充分彰显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这种工具取向的培养模式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不谋而合。二是发展过程的外在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培育还停留在被动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教学内容大多脱离学生生活经验,且具有明显的技术化倾向,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信息科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反复操练,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过程的外在性。
三是发展结果的外在性。在标准化的信息素养评价内容与评测工具的作用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逐渐走向统一,并表现出较强的外在性和滞后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也因此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难以支撑其个性化发展。对学生而言,评价其信息素养发展好坏的标准是考试或调查的分数;从长远看,评价其信息素养发展好坏的标准是能否顺利走出学校和步入职场。这使得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结果只停留在表面,甚至陷入表面发展实质倒退的局面。信息素养的外延式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却给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信息素养之发展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外在性使得人们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入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导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难以维持,人的主体性受外界环境压制而得不到有效发挥。在工具理性主导的信息素养之外延式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就是最合理的,并在“高生产”和“高消费”的虚假幸福中自我麻痹,不知不觉沦为单向度的人,社会也因此变为单向度的。信息素养发展的外在性让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趋同化,社会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向度日渐衰微,人与社会的创造性受到抑制,超越性遭到消解。(二)新时代亟需推进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信息素养的发展主要还停留在外延式发展阶段,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导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即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
新时代公民信息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亟需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回归人的发展本源。无论是国家希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社会希望培养促进各行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人才,都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只有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顾明远, 2011)。由此可见,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是以人为中心之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育部(2018)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到2022年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2020年疫情期间,各地为确保“停课不停学”而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提出了紧迫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扭转信息素养的外延式发展局面,全力推进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真正围绕人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人之自我价值的实现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目标要求,这势必需要信息素养之内涵式发展的支持。
站在信息素养培育实践的立场看,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必须超越过去一般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通用信息素养,在教育实践层面上赋予师生信息素养发展以新的内容维度和取向。具体来说,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要聚焦于学科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素养,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则要超越对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的掌握,转而致力于促进与学习这一核心任务相关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如信息化支撑下的协作学习能力、意义建构能力、融合创新能力等,以有效推动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绩效提升。
三、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推进信息素养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理念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发展方式从单科教学向学科整合转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的信息素养教学;促进发展评价从绩效主义向生命主义转变,激发人的内在发展动力。(一)促进发展理念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本位”的发展理念亟需向“人本位”转变。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既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追求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追求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根本目的不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从尊重人、关怀人、完善人的立场出发,聚焦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不断提升新时代人的信息化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理念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核心是要培养学习者自主发展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这就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素养培育新模式,引导学习者开展基于问题、项目等的自主导向式学习,并在信息实践中学会自我探究、反思和创新;实施弹性化、开放式的突出成长过程的信息素养考核方式,通过无感式、伴随式的信息素养数据采集,全面跟踪评测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鼓励学习者基于评测结果开展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二) 促进发展方式从单科教学向学科整合转变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式从信息技术单一课程教学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转变。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在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上虽然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但在时效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还存在局限,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培育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并真正站在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的角度落实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所谓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指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满足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是指将学科知识的传递与信息素养的培育融为一体,创新学科融合形式,对学生进行素养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也是洞悉信息素养本质和尊重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首先,信息素养作为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本质是由多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构成的能力集群,而不是单项能力,信息素养与学科知识密不可分。其次,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与实践才能得到发展。与信息技术单科教学相比,不同类型的学科教学活动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认识与实践情境。打破信息技术课程壁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有效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 促进发展评价从绩效主义向生命主义转变实现信息素养的转型发展,评价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素养的发展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显然不只是学业成就(考试分数、荣誉称号等)或者通过教育获得的成就(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更重要的是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生命体验和激发的灵性需求,这是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信息素养的评价不应停留在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测评成绩,即追求指标性的发展结果,而应关注学习者在信息素养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在感知体验,关注学习者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要求信息素养的评价从绩效主义向生命主义转变,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为此,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育一方面要淡化绩效主义取向下对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过度追求和宣扬,以免导致表面进步假象下的人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甚至采用约束手段使评价从追求发展结果的分数转为追求发展过程的体验,并积极探索追踪个体信息素养发展过程的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评价方式。强调生命主义取向的信息素养发展实践,是因为它能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糅合至人的生存实践,由内而外地唤起人之生命深处的发展需求与能量,进而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功能的统一。强调人的生命性,有利于使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为“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阿格妮丝•赫勒,1990)。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个体改造自身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技能从预设、传递和给予的被动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具备生成、生长和创造的价值意义。
四、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实现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塑信息素养培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二是创新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坚持人技融合,促进具身性、适应性发展;三是变革信息素养的评价方式,坚持数据驱动,推动评价的科学化、精准化。(一)以人为本,实施差异化信息素养培育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从群体层面而言,差异化信息素养培育理念要求分阶段建立层次化的信息素养培育目标与内容,通过把信息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大中小学信息素养培育的有机衔接与一体化推进。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构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及相关伦理道德的同时,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及时更新和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从个体层面而言,以人为本的信息素养培育理念,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除了根据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和个性特征,为其设计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还要为其创设生活化、结构化的问题情境,提供多样化、体系化的学习资源,选择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支持学习者自由全面发展。
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精准刻画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进而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董洪亮, 2017)。例如,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从学生行为数据中提取许多未知且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辅助教师开展科学、高效和精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认识更真实、多面和立体的自己,针对性地发展自身信息素养。(二)人技融合,推广具身式信息素养教学方式信息素养作为一种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素养,必然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得以不断提升。现象学家唐•伊德(2012)根据技术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将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具身关系、诠释关系、他者关系和背景关系四种。当人与技术处于具身关系时,技术仿佛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与人融为一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打造人技融合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支撑信息素养教学方式的创新、构建人与信息技术的具身关系,已成为未来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人技融合的具身性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可应用信息技术拓展身体机能,并通过不断调试让技术融入身体经验,以达到最佳信息素养教学效果。推广具身式信息素养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支持人与技术具身关系的构建上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增强学习者在信息素养学习过程中的在场体验,促进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推动信息素养培育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信息实践(如在线研讨、作品分享等),让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与方法,并将这些技巧和方法运用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促进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的发挥。
(三)数据驱动,采用多元化信息素养评价方式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素养的评价长期停留在以结果评价为主、阶段性评价为辅的层次,并存在较强的滞后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导致信息素养的培育实践陷入“泛讲、滥练、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更不用提自主更新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内在发展活力严重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正改变着教育评价方式,尤其是数据驱动的评价方式正推动着信息素养的评价从结果为主转向过程为主,从滞后、片面和模糊转向实时、全面和精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素养之知识数据、行为数据、情感数据等的采集与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推进智能技术与信息素养评价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习者在更加精准、科学与全面的评估中实现个人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智能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不同个体的发展条件、需求千差万别,建立以促进个体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数据驱动评价系统,引导个体信息素养发展动力从被动要求向主动学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以哈佛大学开发的学习分析系统(Learning Catalytics)为例,该系统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分类存储和系统分析,生成学生学习报告曲线,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支持与服务,由此改进学生的学习进程(Schell et al., 2013)。充分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素养评价分析系统,在全面收集和整理师生信息素养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供可视化信息素养分析报告,并基于发展需求与目标的精准定位,为其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已成为实现师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未来选择。
五、结语在人工智能赋能一切的社会背景下,及时更新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智能时代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至关重要。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报告强调,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之际,我们不但要积极地调整教与学的方式,而且要培养师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与素质(Pedro et al., 2019)。该报告采纳了全球学习监测联盟(Global Alliance to Monitor Learning, GAML)等机构联合推出的《数字能力素养评估全球框架》(Antoninis & Montoya, 2018),强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沟通与协作能力、数字内容创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安全保护等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向教师和学生赋能,促进智能时代师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已然来临,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师生信息素养培育必将超越人们的想象,并将带动教育回归教育本源——促进人的发展。整体来看,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需坚持以智能化评估引导高质量教学、以高质量教学支撑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我们要基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完善师生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大规模、常态化、免打扰的个性化信息素养评估,推动信息素养培育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师生自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