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摘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因此,揭示价值观的本质与功能,尤其是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作用一、价值意识和价值观价值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非理性层次的价值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它以这些意识形式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接近、亲和倾向于客体,还是疏离、排斥、背向于客体。这种价值意识的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含混、不可操控、变动不居、个性特征鲜明等。二是理性的价值意识,也称为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如“锻炼有益健康”、“爱劳动是好品格”、“环保是必要的”等。这是一种人们在非理性层次价值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目标体系和精神制约因素发挥作用的理性的价值意识,是价值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这是主体关于客体的可以言表、清晰明确、可以操控、可以把握、相对稳定的价值意识,它们往往是“一事一议”,即通常是具体的、内容是有特定针对性的价值思想。
三是作为价值观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与其他层次的价值意识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价值观是关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价值意识。如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完美的社会形态、人际关系状况即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追求;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什么是幸福和人的价值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审美观是对美和丑的根本性认识,而人们对美和丑的确认与感受,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自由状态关系的一种鲜明的价值评价等。第二,价值观是价值意识中抽象层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问题的价值意识。如果说,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只是从现象的表面的初始的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态度;而理性的价值意识是从经验的、常识的、初步涉及浅层本质和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好恶爱憎;那么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的深层本质的、深层规律性的态度的反映。比如,人们在见到损人利己现象时所表现出的厌恶、嫌弃、蔑视等情感属于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它是现象的表面的初始层面上的态度反映,完全是个性化的价值意识;而当人们进一步发出评论,如“损人利己不道德”等,则是理性的价值意识,它是经验的、常识的、初步涉及浅层本质和规律层面的态度反映,反映的内容尚不具有较高或较深层的本质和规律的性质;然而,如果人们进一步由此出发,经过提炼、概括、引伸,而得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才是正确的行为准则”的价值结论时,它就脱离了对具体的事例的评判和表态,而具有了成为处理所有同一类事例的普遍原则的意义。
这时,这种价值意识就上升为价值观了。第三,价值观通常是经过理论家的理论推导、论证,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如果说非理性价值意识的形成有自发的、本能的、偶然的、不直觉的等特点;理性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则渗透了思维的提炼概括的作用,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的、自觉的、必然的特点;那么,价值观的形成则只能以人们长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由理论家经过加工整理和理论论证才能完成。因此,它通常的表现是系统化、理论化、成体系,并目是深刻而凝练的。如在我国被称为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典型的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当然,一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全部价值意识,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第四,价值观具有普遍的原则性和方法论性质,是在人们头脑中处于统摄、制约其他一切价值意识的至上性地位的价值意识。由于价值观具有最深刻的反映人的主体本质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性质,所以,当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起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人的某一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内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发生制约、规定、改变、更新等作用。比如,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会不仅对他的职业选择善恶评价、幸福标准、择偶要求、自我实现目标等起着深刻的规定、制约和影响作用,而目还会深刻地改变他对相关事物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
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价值观说成是人们全部价值意识的核心。第五,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由于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非理性的价值意识的基础上和通过对理性层面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的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作用形成的,因而价值观具有与客观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作用相对间接的特点。所以,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当客观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发生变化时,与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和一般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相比,价值观的变化、更新要缓慢得多,总会表现出发展、更新滞后,内容、形态保守,运动、变化缓慢等特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各种特点在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是最具典型性的。第六,价值观还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价值观由于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根本问题的态度,由于人是社会的、实践的人,而目在阶级社会条件下人还是划分为阶级具有阶级性的人,因此,价值观总是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实践特征和阶级性的痕迹。在不同的民族那里,由于民族的地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阶级状况的差异,价值观还会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性。如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中,其人生观都有以为社会家族作贡献和为社会、家族承担责任为人生要义的“社会本位”的思想观念。
这与西方民族价值观中的把个人利益、自由和个性发展始终放在中心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念有明显的区别。再有,历史上自有阶级出现以来,社会总是以国家的组织形式存在的,国家必然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压迫的社会政治形式,因此社会的统治阶级必然要利用手中掌握的社会强制力量和宣传机器倡导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来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以实现其巩固统治地位控制民众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人们所持有的主导价值观必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必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第七,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科学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以一个民族的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这一点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对真理、价值意识对真理性认识的依赖性。价值观虽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在内涵的科学性方面是完全相对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和无检验标准的。既然价值观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这就存在一种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人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本质和规律的要求、反映其真实的要求和需要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以包含着关于人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对他们的真实的要求和需要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真理,正确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对相关真理的 把握”。 至于价值观的检验标准,既然价值观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同 真理的性质一样也是客观的,而目它也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尺度在实践中发生作用的,因此价 值观的正确与否也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不过与一般的具体真理和个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 想相比,价值观由于其自身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比较远离具体生活现实的特点, 因而这样的实践检验的过程则具有历史跨度较大、社会实践范围更广、检验环节更复杂对检 验结果的解读要求更辩证的性质。 那么,价值观在人们的实践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价值观和其他价值意识形式对实践的 作用总的来说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其共同点在于:第一,价值意识是对实践活动起驱动作 用的精神因素。价值意识作为对主体的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反映,推动着实践活动的起动 运作和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第二,价值意识是对实践起导向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实 践的目标引导实践朝着能够满足人的要求有利于人的利益的方向运动。第三,价值意识是对 实践起制约、规范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一起制约、规范着实践的运 作,以保证改造外部世界的具体实践获得成功。
价值观对实践作用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作为人们对实践的总目标、总方向的认识和 把握,规定着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第二,价值观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 内引导人们前仆后继、持续不断地为解决某个社会生活实践所提出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而 进行不懈的努力。第三,价值观通常渗透在文化中,对以民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凝聚人 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这是价值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 总之,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意识的核心,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 本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我 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旋律”,其实就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指以理论化、系 统化规范化的形态出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及其系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特点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条件下,人民群众在实践 中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统摄或支配地位,是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普遍接受、认同的价值观体系。
第二,这一价值观体系是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研究、整 理、论证完善,是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形态面世的思想理论体系。第三,这一价值观 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以官方形式在社会上予以倡导宣传、 并对民众进行教育的主流思想意识。第四,这一价值观体系形成以后就会成为国家政权机构、 合法社会团体自觉地、广泛地用来发挥稳定社会、团结群众、凝聚民心、形成舆论、教育民 众等重要作用的思想工具。第五,这一价值观体系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 在社会生活壮会实践的主要领域或方面,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体现,因而是人民群众 实践的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广泛社会性和主导性意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 “信仰是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1](p238)通常表现为人生追求的总目标和人生价 值体系的最高价值原则或基点。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倡导的信仰或理想是建 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为实现人的 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奋斗。
这种信仰和理想构成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所追求的 总目标或总的价值原则。信仰和理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国家、人民的或人 类的,但个人的信仰和理想必须与民族、人民或人类的信仰和理想在基本点上相一致才具有 最广泛的现实意义。 信仰和理想是多方面的,如关于社会政治的、人生的道德的、审美的信仰和理想等,但 其中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通常是最重要的内容,它往往统摄、制约着人的其他方面的信仰和 理想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对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以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肯定和追求。因此, 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价值观教育的 重要内容。 第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人们之所以会形 成人生观,是因为短暂的人生必然要面对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人们在短短的一生中总会留 下遗憾、失落物感、悲哀,人们必须找到短暂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才能化解这种种的精神失 落,从而获得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人们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去 寻找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始终在思考人生观问题的原因。
物的价值在于它对于满足人的 需要和要求的意义,而人的价值则主要在于一个人对于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 意义,其中主要是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和要求的意义。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 方面,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所在,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的社会价值 来实现。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人生观不同,就会 有迥然不同的人生。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能够 使有限的、不够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第三,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 真理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持续不 断的成功的关键问题。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自觉按照真理的要 求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事业能够不断发展的 关键。中国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也是 缺乏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少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不相信科学,不 坚持真理。因此,倡导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显然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关键之一。
第四,集体主义道德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本质上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社会或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国家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 主义这一道德价值观。集体主义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把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统一起来;其二,社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三,当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 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 其实,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都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否则社会的正 常秩序是不可能得到维持的。因此,所有社会所推崇的主导伦理原则都要求个人服从社会。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道德,是促使社会和谐、安定、有序的重要 保证;是使个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和群众威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 重要保证。因为,社会群众呼唤着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所以使 群众深受感动,是因为电影中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群众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发生了强烈 的共鸣。 第五,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真善统一,即人达到相对自 由状态时的主体感受。
美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为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与真和善联 系在一起,是以真和善为前提的。因此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真善美相统一的 审美观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观,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说来,上述五个方面大致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我们之所以称之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因为人们可能还会列举出其他一些相关的价值观的内容,但 是实际上这些价值观的内容也大多可以归到以上五个方面之中。如爱国主义可以归纳到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中;爱人民、爱劳动可以归纳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中, 等等。其次,上述五个方面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制约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领 域中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我们从这些价值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来看,它们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述五个方面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人 民群众实践的全方位的价值尺度体系,既包括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 实践的价值尺度的科学观、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又包括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的价值尺 度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之,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条件下,上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全部基本价值尺度。这些 价值尺度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那么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呢? 第一,总的说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持续发展着的价值观的集大成者, 它作为人类主体意识发展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摆脱蒙昧避免倒退 的价值导向作用。 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追求的先进价值观能够对群体起着向内 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起着团结海 内外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崛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的强大的凝 聚力作用。 第三,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进步起 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其中 就包含了以先进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具有强大的对群众的感召力、凝聚力和鼓动力这一 思想。 第四,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人的主体尺度利益和要求的正确反映,在社会 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作用。
第五,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起着教育民众造就社会主义新 人的重要功能。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教育民众、造就新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 轻一代的思想意识成长,从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对 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起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