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内容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概言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从学科性质来界定社会科学,根据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将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一、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作为统一的宇宙的内在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很多相同的性质和规定性,并由此而保持着与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而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仅有自然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性,还具有许多后者所不具有的高级和复杂的特性必须通过理解等更加复杂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
对于社会现象的价值和意义作出恰当的评价和判断,帮助人们和社会建立起合理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二)学科性质的复杂性。人文社会科学既应当成为对于现实社会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和各种价值取向及其原由的正确的观念理论表现和深度理论阐发,又应对人们正确认识、评估、确立、调整以至更新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这种意义上,社会科学应当是一种复杂性的科学。(三)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从总体上看,人文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作为意义世界、价值世界,涉及到人的主观方面,与人的信念、动机、思维、情感、需要、愿望等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价值性、习得性、偶然性,不存在像自然世界中那样强烈的和普遍有效的因果性,也不可能都通过经验的观察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解析,而是必须借助于个体的交往来加以理解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作为“文本”的人文世界之间达成一致与融合,人们由此求得对于文化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在这种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主观性、阐释性、评价性、个性化、多元化和非累积性的特点。二、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一)所谓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应用某些方法和技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简称为社会研究。
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社会事实只有通过与其他社会事物的整体联系才能得到说明。 2.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孔德的学术继承人涂尔干从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出发,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实证性。当然,涂尔干也承认,社会现象比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复杂得多,因而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之间的联系也复杂得多。 3.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在科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相联系。 上述观点虽然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上即使是在所谓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 因为,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它的认识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由于任何科学活动必然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由不可能与价值无涉的人来实现的社会实践,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实现价值中立。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依托于社会科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西方,“方法”(method<meta+)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指思考问题的路径,并意味着比知识更深刻的东西(思路),而方法论(+logy)则是对之的解读。“在现代,方法一词是指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及其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本然与应然相统一、实践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达善与合美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实践存在的方法、规律和逻辑的理论。研究社会必须立足社会现实。物质生产实践是研究社会的前提。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社会,也就是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客观实际,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历史主体研究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要想研究社会科学,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
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反思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2、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4、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认识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观点:一是实践的观点,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的观点,三是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 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等。下面主要介绍历史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1.历史主体研究方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要想研究社会科学,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科学使得我们从本质上认识社会科学发展社会科学并运用社会科学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2、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五、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但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体系。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慎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附:学习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共产主义”——一个神圣的词汇,细细地梳理我与它将近三十载的缘分与邂逅,竟然讶异于对它面目的既熟悉又陌生。在求学路上,得益于政治课上老师的循循善诱,我知道了共产主义在我们国家的传播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国家的建立,我知道了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所有大政方针的制定无不出自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
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我了解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历史渊源、哲学依据、发展与转入低潮。当然,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探索。总之,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了解的很零碎,没有形成自己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犹如水中望月,恰如雾里看花。不比哲学或者政治学专业的学友们,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兴趣一直掩藏在心底,需要有某种激发,在这种激发下主动性才能获得最大的提升。我愿意承认正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这们课程上,老师和同学们颇为激烈的讨论拨动了我去深入了解共产主义的心弦。在课上,老师非常全面的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目标或者理想蓝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起初,我和部分同学一样,对于这样一个愿景的实现不质疑却持怀疑的态度,直到我认真细致的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及其他相关资料。《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确,回顾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判断:1.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的传播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宣言开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种传播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与侵略,传播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个正在经受屈辱与苦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2.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是在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下展开的。在《共产党宣言》里,可以找到革命的手段和方式。《宣言》的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指出在德国的革命运动中,“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之和小市民的反动性。”“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从五四以来,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在共产党的角度,真实来源于这套理论依据;相反,在国民党的角度,也是为了防范共产的“革”它的命。
3.《宣言》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对于反动势力的态度是绝对零容忍的,这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类广泛传播与一段时期内遍地开花的一个原因。《宣言》地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全面分析批驳了诸如“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各种不“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共产主义自身身份认同的因素和自我完善的倾向,以及在革命洪流中的自省与危机意识。我想大胆地谈一些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的西方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资本主义繁荣发展却又矛盾重重的现实下,认真梳理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思想,为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总结出的一套社会革命方略和人类理想愿景。这套理论当年在西方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尽管面临资本主义的顽固抗拒,依然欣欣向荣的在亚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族解放革命得益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拿起了最为先进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更多的是革命的理论,而缺少政权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革命理论,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改革”,必须高举改革的旗帜,坚定不移的去除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阶层固化、收入不均、腐败堕落等问题。同时,要注意改革自身的问题,例如由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大跃进”、“换汤不换药”等。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的使命是丰富个人知识体系,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聚集者,做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为民族的前途和广大民众的福祉尽一份力。当然,这些都不能违背个人意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