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关键词]

网络 2022-12-21 20:00

2007年11河北学刊Nov.。2007HebeiAcademicJounlalV01.27No.6关于社会公德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关键词]社会公德;基本理论[作者简介]肖群忠(1960一),男,陕西省彬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033—05[收稿日期]2007—09—25最近,读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陈月发表的《新民说》,当时正值日本讨论公德议题的弱水研究员的专著《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J一书,高潮。

社会公德问题由于梁氏的宣说而广受国人注这是我有限的阅读中所看到的华语文献中讨论中国目,不过,《新民说》中的“公德”和日本的主流公德文化中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公德理论最有学术原创性思想稍异其趣。梁启超所阐发的“公德”含有两个与解释力的著作。其资料之翔实、分析之细致、观点主要元素,用他的话来说,一是“爱国心”,一是“公之深刻令人感佩,深受启发。适值“社会公德理论共心”或“公益心”;一是国家伦理,一是社会伦理,与实践学术讨论会”即将召开之际,笔者结合陈著,而尤以前者为重。简言之,梁氏宣扬公德的基本目就社会公德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谈些个人看法。的是在主张,中国若要成为有力量的民族国家,必须先有为其献身的人民;培养社会伦理的问题则是其一、社会公德概念与范围的现代演变次的。此后,社会公德的观念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根据陈弱水的研究,现代中国的公德观念是20传播。当时,中国人所领受的公德义涵,一是贡献国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公德观念起自明治时期家、合群重团体的心态和行为;一是个人在社会生活(1868—1912)的日本,公德一词可能最早出现于福中所应遵循的规范。这两个方面并没有严格的分泽谕吉(1834—1901)的《文明论概略》(1875年初野,经常混在一起。

但总体上看,主要强调的仍然是版),随后,“公德”逐渐成为代表明治前二十年社会个人对大我的义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的意见与伦理意识的主要标志。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日梁启超不同,如马君武于1903年初在日本发表本出现了阐扬公德的热潮,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论公德》,则旨在强调公德的社会文化性内涵。于顶峰。当时,日本的公德观念大体包含三项要那么,社会公德究竟是指国家道德还是社会道素:(1)不伤害不确定的他人以及公众的利益;(2)德?在我看来,虽然这两层意义在广义上都可以算协助他人,并为公众创造利益;(3)为国家效力。前作社会公德,但在更为严格的意义上,或者在现代语两项是公德的核心,后一项则为边缘,“公德”基本境中,首先应把社会公德归结为社会道德而非国家上是个社会性的观念,其集体主义的含义并不明显,道德。这~点可以从“社会”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指个人对公共秩序及社会其他成员所应有中得到佐证。在19世纪末以前,中文并没有的责任和爱心,即社会伦理或公益心。会”的概念,虽然我们不乏这个语词。它是从日本“公德”被介绍人中国,始于梁启超1902年3引入的对societ)r一词的译语。Society一词源于拉33万方数据河北学嗣20076丁文,本来的意思是特定的结社或伙伴关系。

在古献,这还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说法。19世纪末,特别代与中古西方并没有独立于政体之外的社群整体的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受东西方列强的侵辱日深,甚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指在国家与家庭之至有国亡不复的危机。在此处境下,中国知识界中外的人世活动的各种部分和总体。现代“社会”观兴起了“群学”的思潮,提倡“群重己轻,舍私为公”,念的明确化与流行,是18世纪后期的事。作为人群希望打破家庭、宗族、阶级等小单位的隔阂,解放整体含义的“社会”出现较早,17世纪后已经逐渐普振兴全民的能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大利而献身奋遍。至于“社会”作为可与“国家”区分的实体,则与梁启超的公德观念也是群学思潮的一部分,它市民社会(civilsociety)观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是个主要指涉就是国家观念与爱国心——个人小我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主大我努力奉献的意志与情感。因此,在他看来,国家观念是国民道德或社会公德的主要内涵和实行方由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的影响,以及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和革命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时代需要,使我在梁启超力倡公德之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们长期以来把公德定位为一种国家道德。最保守地景和时代需要并没有多少改变。

救亡图存衍化为革说,对于什么是社会公德,我们是不甚清楚或者说是命,无论是国内革命战争,还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徘徊在国家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比如,我们长民族战争,都需要革命组织和政党用传统公的意识期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这不仅与公德来动员其追奉者为民族国家或党派的利益而在《政协临时纲领》这部建国初期的临时宪法中得献身,这成为壮大革命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思以确认,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问,虽然有时也沿用列宁想武器。这种思想,首先要求党员向党效忠,再而要求民众遵从党所设定的目标,以此统一思想、统一行所说的社会公德“是人们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起码的简单的生活准则”这一社会日常生动。刘少奇在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毛泽活意义上的社会公德概念,但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东的话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态和主流伦理学中,似乎与“爱祖国、爱人民”等“五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爱”相比起来,那只是细微末节,是小事,因此,在我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们的主流伦理学体系中或语焉不详或根本不说。

在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时,有可能觉得把的。”【3j(附引在这种公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所谓的公“五爱”表述为社会公德不合适,就换成是“社会主德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阶级道义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这种表述同样体现德,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实际上还是把这出对社会公德概念的含混不清。种革命道德直接延续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及社会这种以国家道德取代社会道德或者说把社会公主义社会的国家道德。因而,长期以来未能实现从 的重点主要理解为国家的、民族的集体主义,是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化,仍以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 现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密切有关。在梁启超看 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来指导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生 来,“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 活,以国家道德、政党意识形态道德来取代社会公 开”。这样反思的结果,就使梁氏的关切侧重于如 德。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社会 何树新民而兴国家。基于此,梁启超在其《新民说》 生活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国家政治生活和市 中对“公德”下了如下定义:“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 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分际日趋明显,社会生活日益丰 其一端也。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_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_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特征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 富。因此,所面临的不再是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不能 而遂能有功者,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德,因为它离民众的日常生活已经相去甚远。在这 之,然后群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道德之 样的情势下,如果还把社会公德理解为国家道德,而 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 非社会道德,必然漠视社会公德建设,这将不利于中 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二者 国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2](刚”这种对公德作用与 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应用范围的大致描述,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算作 二、社会公德的观念与场域基础 是社会公德的定义,但梁肩超所谓“公德”的最基本 意思,是人的行为中能对公共利益、社群凝聚有所贡 社会公德建基的基础是一定民族文化的公观念 34 万方数据 哲学研究新思维 和公私领域的区隔,从历史和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 般而言,公共所有或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属于公共场 来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社会公德观 合。但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的差别,并不完全取决 念形成的文化根源,而且对了解现代社会公德的客 于空间的性质,空间中人群的组成也是一个重要因 观基础也是有益的。

素。一个只有同学、朋友或家人的电梯,可以算是私 传统中国的“公”最原始的含义是朝廷、政府或 人场合,当一个陌生人走进来后,它的性质就起了变 家,所以官府就是“公家”、“公门”,“公服”就是化。在公共场合,行为应当自我约束,尽量遵守规 官服。这种含义后世一直延续下来,在现代,政府工 章,避免妨害他人或破坏公共利益。”“公共场合并 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既然“公”的一个主要含 不完全等于公共领域 在公德问题上,公共领域 义是政府、朝廷或政府之事,那么,与它相对的“私” 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公共领域。我为它下的定义 就有民间的意思。虽然“公”在传统中国也有“普 是:个人与公共财产或无特定关系人所构成的共同 遍”、“全体”的社会性含义,但政府和国家含义却是 场域。这个场域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公众使用的空 占主导地位的。在西方,“公”publicus 是从populus 间;其次,个人行为对私人关系圈外所能造成影响的 (人民)变化而来,意思为“属于人民全体的”、“与人 范围。这个场域的第一部分是空间的性质。第二部 民有关的”。简言之,在字义上,populus 一直带有人 分则是以行为影响力的范围——而非特定的时空因 民的意味,不同于汉字的“公”以国君为语源,与“人 素来做界定,当个人的行为可能对私人生活以外的 民”的关系相当淡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 人产生明显影响时,这个行为就处于公共领 解,在西方,公民社会绝不是指政府、国家,而是指市 州为了明确“公共领域”的概念,陈弱水民社会或“民间社会”(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的翻译 还对学术界通行的哈贝马斯及汉纳阿伦特两人的 用语)。它恰恰疏离于国家、政府,而是民间的。“公共领域”概念做了比较。哈氏对其公共领域的 现在只要一提公民道德建设,在好多人的脑海里仍 简明定义是:“公共领域”最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 然是党和国家主导的国家道德的推广与教化运动。 一个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东西能够形成的场域。而阿 在传统中国,公私主要是一种观念的范畴,而不 伦特的“公共领域”的基本意义是由人的行动与实 有实质性的客观领域的分际。而且,这种公私观践所开创的政治生活的共同世界。陈弱水认为,套 又是具有强烈道德评价色彩的价值好恶,因此,在观 用阿伦特的概念,他心目中的“公共领域”可以说是 念上,中国文化似乎是非常崇公贬私的。但是,为什 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并进而认为,只有假定有一 么这种价值观反倒没有塑造成国人的社会公德,甚 独立公领域的存在,并发展相应的规范系统,公德的 至与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国的社会公德素质体现出 建立才是可能的。

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_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_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特征

陈弱水是从更为形而下的角度及 一种较差的状态呢?这就是因为没有客观性的场域 社会公德的存在场域和客观基础的角度定义了“公 的分隔,只是思想观念上的说说而己,公私相混正是 共领域”的概念与范围。在我看来,这个定义和场 造成社会公德缺乏的根本原因。私是自环、自营,反 域的规定是准确、科学的,不仅为公德寻找到了一个 私则为公,而私是道德上的恶,公则是道德上的善。 客观的基础,而且也与西方政治哲学层面的“公共 但人们对什么是公共利益的存在却相当模糊,家是 领域”概念作了区隔。 私,国是公,但国只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基础,而处 三、社会公德的两种性质与类别 于两者之间的民间社会足难以发展的,因此,似乎只 有私才是现实的,人们大可以化公为私。公除了国 关于社会公德的性质分类,陈弱水借鉴当代英 家,还有所谓抽象的天下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天下? 国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Iin,1909— 这似乎离现实日常生活也是较远的。在历史上,中 1997)把自由区分为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的做 国人其实一直不太讲究公私之分,公私关系的重点 法,把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 在以公灭私,即使谈公私之别,也经常是在心理或动 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

所谓消极,没有不重要 机的层面提要求,而颇轻视实际行为的检查与规范。 或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 传统中国思想中的公私之别,很少是领域性的,与现 会公德行为;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 代的公私之别其实大不相同。可见,现代公德建设 为”的行为。这样的区分在于说明,积极性与消极 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隔纂础上。 性的公民行为是有明显差别的,这两者在行为上有 什么是公共领域?陈弱水认为:“对公德问题 高度的分离性,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并不~定能导致 而言,公共领域最主要的内涵是公共场合。 消极性公民行为的改善。比如,珍视个人作为公民35 万方数据 河北学刊20076 的参政权利,担任义工,捐款给慈善机构,这些都是 种性质分类及其价值优先性的思考,不仅使我们从 一种积极性的公民行为。但有这些行为的人并非必 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深入把握了社会公德的内涵与外 然具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交通秩序、爱护公共财物 延,而且对于我们进行社会公德建设,以何为重点和 和卫生等这样“有所守”的消极性社会公德。虽然 优先提供了直接的启发。 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在个人行为上,似乎消极面经 四、爱敬仁义: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分析 常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

陈弱水为了说明他的观 点,举了这样一个假想和极端的例子,比如说火灾, 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为何?以儒家 是鼓励人们参加自愿性的义勇消防队去救火重要 内圣外王的思维,似乎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 呢,还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防火规定, 为都是从仁爱之心中开出的,陈弱水指出:“中国社 减少火灾的发生更为重要呢?以上的想象,目的是 会有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价值的最终来源是人心, 显示,公民伦理的消极面如防火、不纵火是公民伦理 人的主观善意。这个意念 历史最久,地位最关 的基本要素,其重要性有时比积极面如志愿救火还 键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川聊’二从先秦开 要高。又比如,要保持人们周边生活环境的卫生,是 始,儒家就有以“仁爱”为一切善的本源的思想,在 鼓励人们义务清扫更有效呢,还是抑制扔垃圾、倒污 后世,这个信念不但继续存在于儒家内部,也广为中 水的行为更为重要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国社会所接受。这个传统代表的是一个注重心理状 陈弱水对社会公德的这种性质分类,在我看来 态的伦理观,影响所及,一些具有客观意涵的道德概 是缜密深刻的,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是非 念,譬如“理”、“义”,在汉文化中也都高度内化了。

常富有启发性的。中国传统道德以仁为核心和起 不可否认,“爱”是任何公民伦理体系所不可或缺的 点,中国传统的公观念倡导“以天下为己任”,这种 精神价值和渊薮,爱能促成社会合作、互助,爱能促 抽象的普遍的道德呼吁虽然精神可贵,却不具有操 人积极参与群体生活,可是,“群体生活非常复杂, 作性;而对消极性的公民行为规范,由于我们传统生 显然需要其他的价值。除了‘爱’,诸如理性、自制、 活中缺乏社会公共生活的拓展,因此,这方面的资源 礼貌、容忍、守法、诚实、知识、公平、正义、效益都不 相对贫乏。再从中国人的公德现状来看,虽然也不 可少。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宣称,‘爱’一定比其他价 乏一些道德先进分子表现出诸多积极性的公德行 值重要。‘爱’为什么比‘诚实’重要?一个慷慨捐 为,但对于大多数国民来说,最缺乏的则是对消极性 款济贫却又大量逃税的人算不算好公民?都是值得 公德规范的遵守。在现代社会,“公德最核心的内 提出的问题”LI“附’。从整体来说,群体生活中的价 涵就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损害公众的集 值应该多元而均衡。价值过于集中,容易导致重大 体利益以及其他个别社会成员的权益,公德是一种 的缺陷。

“爱”基本上是主观的,社会的规模很大, 不作为性、消极性、有所守的行为,它要求人们不要 成员多为互不了解的陌生人,稳定的生活秩序的形 为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伤害陌生人与社会。” 成,必须依靠合理行为法则(法律、风俗习惯)的建在传统中国社会,“五伦”均是熟人关系,而现代社 立和遵行。即使从感情的角度看,“爱”也不见得是 会公德主要是要处理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儒家道德 公民伦理最需要的情操,也许“尊重他人”即“敬”与 的宗法家族性、等差性等精神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 公民伦理的关系更为密切。“爱”同“尊重”的性质 缺乏处理公共关系的文化资源。那种以仁爱之心为 有相当大的不同。爱是从主观的感情外推的,具有 起点,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号召是传统社 某种特殊主义的意味,能普遍爱所有的人则可能是 会道德精英文化的产物,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 圣徒而非常人,另外,爱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也不 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 易持久,可能会带有占有的欲望,也有牺牲的倾向。 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 而“尊重”则是一种不干涉、肯定他人的态度,是一 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种平静的心情。爱与敬可能并存也可能不并存。 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看,国外对当代中国人公德 “尊重”比较容易发展成善待他人的习惯,与“爱”不 素质的反映,并非认为中国人没有爱心,活雷锋少, 同,“尊重”最能在“有所守”的消极社会公德方面发 而是反感其大声喧哗甚至吵闹、随地吐痰甚至大小 挥作用,而爱在这方面似乎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大 便、上下火车和飞机时前拥后挤,这些才是当代中国 概所谓守法、守秩序、守规矩的所谓消极性社会公德 人公德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而这恰恰是“有所守” 多是以尊重为心理基础,根本无须动用到爱心:如开 的消极性公德素质。因此,陈弱水对社会公德的这 车让行人、少制造噪声,于“爱”有何关系?尊重他 36 万方数据 哲学研究新思维 人倒可能是必要的心理状态。如上所述,社会公德 在孟子等坚持仁义皆内的人看来,义自然也是 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处理陌生人之问的关系,对陌生 产生于人心中的羞恶之情感的,而在坚持仁内义外 人则都不认识又何谈爱呢?实际上,只要做到尊重, 的人看来,仁产生于人心,而义则是产生于社会客观 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在现代公民社 秩序的义理。仁是基于人性之内的感情而生,而义 会,尊重他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现代的民主宪 则是因外在客观的人伦关系而生,因此,义的根本在 政体制奠基于基本人权的理念,这种体制的首要原 于一种客观的伦理精神而不是主观的道德情感。中 理是,社会对于集体福祉的追求,应以确保个人自由 国传统的道德思维按照正统儒家思想都是循着内圣 为前提。要使民主宪政的体制持续发展,精神得以 外王的路线,因此,特别强调仁义的内在性,甚至长 维系,个人权益必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尊重 期把仁作为全部道德的起点,认为只要人心中有爱 他人的社会意涵,其实就是不侵犯他人之权益,如果 就会解决一切社会道德问题,把社会道德归因为个 这种态度普遍化,大多数人的权益就容易获得稳固 体道德,这种道德思维方式在今天来看是有很大缺 的保障。简单地说,尊重他人的意态与现代社会中 陷的。中国伦理道德的起点不仅是仁,而且还有义, 自由之维系是息息相关的。” 但长期以来,义的这种客观性被思孟学派的心性论在中国先秦思想史上,有一场“仁义内外”之 路线给消解了。今天,我们要非常重视“义”作为一 辩。儒家特别是思孟学派主张义是从内发而非由外 种客观伦理精神和社会伦理精神源头的重要意义, 铄的。这个主张可从孟轲及其门生与告子师徒之辩 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不仅重视内圣的心性论道路,而 中看出。

告子的观点主张仁内义外。孟子主张性 且要非常重视规范论的外治路线。而社会公德,按 善,又以“仁”、“义”为人类道德的两大支柱,因而有 上面论述,它是社会普遍的秩序要求,即“有所守”, 仁义内在的说法。近来,郭店竹简中发现有明确表 因此,它的价值基础与动力根源应主要是“敬”与 达仁内义外观点的文字:“仁生于人,义生于道”; .“义”而非“爱”与“仁”。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中国 “或出于内,或出于外”[4]‘《语丛一》,第22、23。这是非常 当代社会公德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氏春秋》日:“善不善本于义,不于[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 爱。”‘5]‘《有始览。听言》’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 2006. 且表示这种原理与“爱”即仁是不同的。《札 [2]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仁义礼知,人道具矣。”[6 3‘‘丧服四制》’很明显,在古代一 1998. 般思想者的心目中,对“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 [5]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

BasicTheoretical Problems MadeClear PublicMoralitv XAl0 Qun—zhong (.sc^oof ifos叩砂,Renm ino,晚彬增100872,吼 Abstract:Publicmorality nationalone socialone. publicmorality moderntimes must areas.Theso—called“public areas”is commonworld publicmorality twoparts modemsociety demands eVery eitizen dowhat he should do qualifiedciti— zen,so basicorder societycan spiritualrooI publicmorality modernsociety not“10ve”and“authoritativeconduct”,but‘‘respect”and“being proper". Key Words:public morality;basic theory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 37 万方数据

社会公德 公共领域 社会 公民权利 现代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