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云南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

网络 2022-12-18 07:56

编者按

抓实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让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11月8日,云南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会议指出,全省社科理论界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学习的先行者,做真理的追求者,做热情的传播者,做发展的智囊团,做科普的主力军,做正确导向的引领者。此次座谈会共有7位专家发言,《云南日报》理论纵横版按发言顺序分两期进行刊发。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杨季

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出全面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按照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我们党的本质要求和发展需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我们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百多年来,正是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进的号角,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是重要政治任务。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将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前期集体备课12个专题基础上,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进一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党校主体班次的必修课,开设教学单元和教学专题,及时更新教学课程和讲授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于全部教学之中。要精心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和师资班,发挥党校在全覆盖培训中的作用。要加强研究阐释,遴选研究选题,深入开展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推进科研成果进课程,并转化为理论文章。积极向报刊报送宣传文章。通过与国外政党培训交流,积极对外宣介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党校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善于总结经验 确保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对于云南来说,必须锚定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未来5年加快构建“八个体系”

杨建林

善于总结经验,从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接续奋斗的重要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时深刻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明确提出“三个务必”“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五个必由之路”,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两个确立”是决定事业成败、复兴进程的政治真理,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好、捍卫好。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确保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指导思想是指引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真理,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各项事业发展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拓展中国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创新性、先进性。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于云南来说,必须锚定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未来5年为实现这一目标夯基垒台、搭建框架、打开格局,加快构建“八个体系”。

一是支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纵深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巩固能源、有色、烟草、高原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现代物流、康养、跨境金融等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二是支撑现代化的创新体系。下好教育强省“先手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高地。打好创新型云南“组合拳”,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平台创新能级,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牵住激发人才活力“牛鼻子”,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三是支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省,以昆明国际陆港为枢纽,依托中老泰马新、中越昆河海、中缅、中缅印4条国际通道,以及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4条国内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经缅泰进印度洋、经越柬进太平洋,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并驾齐驱的南向陆海大通道。

四是支撑现代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打响“云南效率”“云南服务”“云南诚信”营商环境新品牌,强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RCEP经贸规则,抓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五是支撑现代化的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增加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收入,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把县域打造成为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着力打造“强省会”,拓展建设昆明都市圈,推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六是支撑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全力推进绿美云南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创建高黎贡山、亚洲象等国家公园,保护好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多样性。

七是支撑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深入推进健康云南建设,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深推进“文化润滇”。

八是支撑现代化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

(作者系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深刻把握“两个行”论断的重要意义

自觉承担起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

张瑞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层“理论密码”。

一种理论“行不行”,关键在于这种理论能不能解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这种理论满不满足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其满足了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问题的需要,一经传入中国就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前进方向,彰显了其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禀赋和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奠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基石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理论、不是高居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与时代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其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前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要求,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了“站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和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更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彰显的真理的力量和实践的伟力,实现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是回答“四个之问”的最新“中国之理”,是回答“四个之问”的独创性理论成果,特别是报告强调的“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省社科联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学习。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领学促学作用,引导各支部、省级学术社团,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集体学习、专题研讨等活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发挥好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排头兵”和“快速反应”的作用、扎实办好云南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二是抓好宣传。充分发挥云岭大讲堂等宣传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用好用活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出“云视理论”二十大专题栏目。三是抓好研究阐释。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一批重点研究选题,在“科普项目”和“社会智库”列出专项,在理论研究的学理深度与学术厚度上持续发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探索》杂志开辟专栏,发表一批有深度的理论文章。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何云葵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实践载体,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型政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民主的理念与价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新型政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载体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际运行中,新型政党制度既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民主化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又坚持制度化与法治化发展相统一,作用发挥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过程、各环节。在民主选举阶段,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代表人士以个体身份成为人大代表,增强了民主选举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在民主协商阶段,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政治协商渠道,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在民主决策阶段,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民主管理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合作共事,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在民主监督阶段,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执行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受中共党委委托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专项监督,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

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这段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第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第二,完善政治协商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以政治协商引领和推动中国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三,提高议政建言水平,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五种能力”建设,提高政协委员履职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第四,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增强民主监督实效。鉴于民主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在总结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来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民主监督工作条例》已经势在必行。第五,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强大政治合力。要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凝聚共识的功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云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