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现实的叩问:“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其提供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只是一般原理,是无产阶级“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恩格斯也强调:“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理论建构和认知中,并没有将文化单独作为一个“加以阐明和发挥”的现存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超越,展现了非凡的理论厚度,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我们党坚定“四个自信”,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历史经验。“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的生动写照和客观印证,这条真理过去指导我们取得了伟大胜利,未来也将继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程,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历史的必然:“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深刻历史和文化渊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理论探索史。“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提出,并非生硬的捆绑,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于纵深处审视可以清晰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从历史渊源来看。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星火燎原之势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刻历史性变革。百年的理论探索和成功实践,从现实角度给予“第一个结合”以鲜明的印证。
从文化渊源来看。比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坚信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而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所孜孜以求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伟大理想正与之不谋而合。再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君舟民水”,我们历来强调的就是民本思想,即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类似的比对还有很多,如辩证唯物主义与传统中庸哲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鲜明地印证了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的选择: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导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深深扎根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紧密联系我国客观实际,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回答、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创造。
二是坚持“为我所用”的文化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点,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厚度。推动二者相互激活生命力、发挥影响力、提升感召力,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让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真理光芒。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人民性贯彻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人民生动火热的社会实践,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和人民需求,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主张和智慧体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创造中来,同时始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