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贴一些当代文学史的知识点。
1.因为本人出身南开文学院,所以知识点主要以南开的教材来带知识点,其实各家知识点都差不多,可能切入角度不一样。
2.知识点是我考研的一手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3.不是文学专业,或者没有文学考研兴趣的也可以看看,了解一下我们父辈、祖辈和我们当下的文学,以及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文章主要是绪论和第一章文学转型的部分。
绪论
当代文学,即1949年以来的文学,被定名为中国当代文学,是从它显示的不同于现代文学的新的性质着眼的,也是与当时意识形态建构的要求相一致的。
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试图将现代、当代和部分近代文学纳入同一框架论述。这是重写文学史的一个良好开端,结束了以政治标准切割文学史的做法,开始了文学史的整体化历程。
第一章 文学转型与范式重构
第一节 新规范的确立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北平召开,2日至19日,在大会上,郭沫若作了总报告,周扬作了关于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报告,茅盾作了关于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报告,最后通过了《宣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扬任副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最为重要的是,大会确立了文艺工作的路线、方针和任务,确立了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周扬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在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
持续的文艺批判运动:
1.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取材于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1950年底上映,获反响和好评。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撰写《应当重视电影的讨论》,批判武训传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毛泽东希望借此次批判,让人们明白,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文艺不能随意而为。从而具体地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确定道路和规则。
2. 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夫为知识分子李克,妻为工农。发表于《人民文学》1950年第1期。批评者指出,萧也牧的创作存在不健康的倾向,即小资产阶级倾向,在创作上的表现为脱离生活,依附于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同时有对《关连长》《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
3. 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在《讲话》的思想是有矛盾的,和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方向也是矛盾的。
(1)《讲话》要求知识分子彻底改造自己,在思想和感情上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胡风却坚持知识分子的主观战斗精神,念念不忘大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2)新的文学规范要求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胡风却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持批判态度,念念不忘与世界文学接轨。
批判胡风,在于铲除革命队伍内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消除对新规范不能完全顺从的力量。
整个知识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文艺批判运动一起,保证了文学新范式的确立。背后是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即作家、批评家的体制化。作家生存状态的改变,是文学转型更为深层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创作队伍的新旧交替
1950年10月,中央文学研究所,致力于“培养自己的作家”。
第三节 新面貌的初步形成
叙事作品集中于两个题材:现实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
这些创作的新状态:
一、文学的政治工具化,文学全力服从政治的需要,从各方面为政治服务。
二、对生活有选择的反映,全力表现生活的光明面,回避生活的阴暗面。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的文学。
三、艺术追求的通俗化和肤浅化。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突围的潮流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之后陆定一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下的文学新突破:
一、呼唤文学的独立性,追求人格独立和创作自由,反对领导者对文艺横加干涉。
二、回归人的文学。表现人情、人性,表现亲情和爱情,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的价值和尊严。首先引人瞩目的是小说与诗。宗璞的《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诗歌上,艾青的《礁石》、流沙河的《草木篇》、公刘的《迟开的蔷薇》、曰白的《吻》。理论家文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
三、恢复文学的批判职能。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对官僚主义和种种不健康的政治现象进行批判。
小说方面,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耿荣祥《入党》、李国文《改选》;
报告文学上,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诗歌,邵燕祥《贾桂香》,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艾青散文诗《养花人的梦》、公刘《禽兽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干预生活的口号:黄秋耘在《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号召“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勇于干预生活”。
“双百”突围的破灭:反右派运动
1957年下半年,发动反右派运动,55万人,大多是知识分子。
1958年2月28日,周扬《人民日报》,《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文艺界的“右派”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百花齐放以来的文艺界新现象为“社会主义文艺路线和反社会主义文艺路线之争”。
“再批判”:1958年,对1942年在延安首批盘的作家王实味、萧军、丁玲、艾青、罗烽等人的“反动言论”重新发表,再次批判。意义在于把文学重新纳入1942年建立的规范中。
第五节 “文艺大跃进”与“两结合”创作方法
大跃进民歌:最权威选本为郭沫若和周扬选编的《红旗歌谣》。
主题上,最集中的主题是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的三面红旗”。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艺术手段上,最引人瞩目的是想象和夸张。
1958年文艺大跃进还有两个重要成果:
一、明确了诗歌发展道路。1958年3月,毛泽东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并说,形式是民歌的,内容应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排斥了外国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认为即使给100大洋也不看新诗。
二、产生了“两结合”创作方法。即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其中,关键在于肯定“革命的浪漫主义”,主要功能之一是为远离生活真实的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第六节 走向“文革文学”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会议期间李建彤长篇《刘志丹》被认定是“利用小说反党”的大毒草。
“大写十三年”:八届十中全会后,柯庆施在上海提出了“大写十三年”口号,“十三年”即1949-1962,认为,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三年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的文学。
毛泽东对文艺界的不满首先从戏剧开始。1963年,毛泽东批评说,戏剧要推陈出新,不应推陈出陈,光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他们的丫头保镖之类。11月,又批评说文化工作方面,尤其是戏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少,“文化部是管文化的……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外国诗人部”。
“两个批示”:
第一个: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就中宣部文艺处编印的《情况汇报》写下针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批示,认为文艺很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第二个,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作了更严厉的批示,“最近今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芬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汪曾祺等编剧。
此外受批判的有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逆风千里》,京剧《谢瑶环》,昆曲《李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