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每日一题】2016年10月21日预警

网络 2022-12-07 03:57

长文预警,可以直接拉到底部下载文档保存,记得点赞收藏哦

第 1 页共 16 页

绪论

0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

(1) 马哲: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拯、废物

(2) 政经:应该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思密达

(3) 科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胜利欧耶0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1、马克思主义是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体系性: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联系实际)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方向和道路) 0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科学性:

①不带任何偏见;

②深刻性,任何领域都不浅尝辄止;

③深刻揭示客观规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 革命性:

①彻底的批判精神;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0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02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 2 页共 16 页

①含义:

u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u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②关系: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

u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相反的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u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①含义:

u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u 外因: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②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指导意义: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含义:

u 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u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②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

u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u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u 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指导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同矛盾进行比较

u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u 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比较

u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u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③关系: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规定着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而次要又能制约主要,二者在一

第 3 页共 16 页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u 两点论: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u 重点论: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2、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基本规律。因为:

(1) 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 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3、质量互变规律

(1)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微小的,不显著的)

(2) 质变:事物的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根本性的,显著的)

(3)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4) 关系:辩证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引起质变。

③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量变开拓道路;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

(5) 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把远大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4、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自己对自己的批判与继承)

(1)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2) 形式: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 指导意义:

①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

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有克服各 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03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1、规律的特性:

第 4 页共 16 页

(1) 客观性: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任意地改变规律。但是人们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 普遍性: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04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

1、意识的起源:

(1)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 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 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0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0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1、认识主体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突出特点)。

2、认识客体性质:客观性、对象性

3、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

(1)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存在第一,肯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2)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思维第一,否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第 5 页共 16 页

4、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1) 能动反映论:人是认识主体,认识+实践

(2) 机械反映论:有生命的存在物是认识主体,消极的认识。03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1、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

生动的,但却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

2、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深刻的。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3、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的条件:

(1)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2)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要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0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1、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有更重大的意义:

(1)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05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1、认识的反复性

(1) 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2) 事物的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3)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个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

(2) 无限性: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3)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4)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得到解决。06 真理及其属性 ★★★

1、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

(1) 客观性

①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 6 页共 16 页

(2) 相对性

①有待扩展。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有待深化。从深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 绝对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个特征是绝对的。

②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 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个趋势是绝对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 生产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2) 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4、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总和。

(1) 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划分

①社会心理:情感、愿望、风俗、习惯

②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2) 根据经济基础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来划分:

①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②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3)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划分

①个体意识;②群体意识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 7 页共 16 页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1、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1)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2)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

(2)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 产品分配方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改变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

4、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实体性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5、经济基础: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6、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活动推动社会变化。03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2) 根据人的发展情况: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 根据技术和产业: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04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的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第 8 页共 16 页

展的基本动力。

05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的实质

指客观什么意思_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自考_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2) 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集团,而且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0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0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广大人民

群众、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08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1、如何评价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

(1)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视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2) 不能把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3)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2、如何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1)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产阶级的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历史条件限制。

第 9 页共 16 页

(2) 我们的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01 商品经济 ★★★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1)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2)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前提)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2)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3)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4、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是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2)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3) 二者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5、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商品价值 = 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 + 新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6、商品的价值量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

(3)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第 10 页共 16 页

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02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

1、价值规律的内容:

(1)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 价值制约着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2)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

价值规律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贫富分化。0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_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自考_指客观什么意思

(1)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 价值: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繁育后代+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 使用价值: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 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 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5、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第 11 页共 16 页

0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2) 相对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3)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05 资本积累 ★★★

1、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实质:

(1)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 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

(3) 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 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3、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 不变资本 c / 可变资本 v

(2)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0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

2、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1)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第 12 页共 16 页

(4)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 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1) 金融资本: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

(2) 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

济。

(4)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个人联合,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把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

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把政府高官拉下水,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

4、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1) 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 通过垄断价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获得垄断利润;

(3) 对外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获取的海外利润;

(4)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0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1、国家垄断的产生: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 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 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 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 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1) 国家调控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 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最主要)和法律手段。

(3)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

①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②货币政策:利率调节、货币流通量调节;

第 13 页共 16 页

③计划管理:国民经济计划。

4、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

(1) 分类: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2) 作用和后果:

①为过剩资本找到出路,获得大量高额利润和利息;

②是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③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④强化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

1、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 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 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统治的革命

(3) 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 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02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

(1)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3)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 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经验教训:

(1) 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 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

(3) 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

(4) 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 03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第 14 页共 16 页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1)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

据。

(2)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 社会主义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04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

(1) 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 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5) 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01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 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 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商品经济消失

(4)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5)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 15 页共 16 页

02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异同★★★

(1)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共同点:

①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

②生产目的都是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③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

④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 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

⑤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不同点:

百度云盘链接: pan.baidu.com/s/1rAxVVNr61EKOIZiAu6FJMA

提取码: fpy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