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基于品管圈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的研究

网络整理 2022-05-19 01:03

基于品管圈降低服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的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降低服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以“降低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图表分析了用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错误识别的原因,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对策,比较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给药过程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如输液、皮下和皮内注射、口服给药、补液等。在活动改善的研究和评估中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结果改进后,护士用药时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由改进前的37.76%降至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 >847,P<0.05),输液、皮下和皮内注射、口服药物分配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05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用药过程中患者鉴别方法错误率的作用。方法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6 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以“降低用药过程中患者鉴别方法错误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包括横断面调查、分析鱼骨图和柏拉图图识别患者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比较品管圈制定前后在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口服药、换液等不同给药途径中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品管圈的效果为评估。结果 用药后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由37.76%下降至20.59%,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 @>847, P [关键词] 品管圈; 药品管理; 患者识别; 对症患者的护理安全 [1].847, P [关键词] 品管圈; 药品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核对,确保为正确的患者使用正确的治疗和检查。[1].847,P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核对,确保为正确的患者使用正确的治疗和检查。[1].847,P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和验证 在诊断和治疗活动中的身份,以确保正确的治疗和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1].847,P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核对,确保为正确的患者使用正确的治疗和检查。[1].@7.76% to 20.59%,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47,P [关键词]品管圈;药品管理;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安全 P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核对,以确保正确的治疗和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1]。P [关键词]品管圈;药物管理; 患者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核对,以确保正确的治疗和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1]。

中国医院协会和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CAHO)在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检查制度”[2-3]。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利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4]。用药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药前患者的识别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护理和用药的安全性。一些医院为了保证识别的有效实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电子腕带,指纹识别系统、个人数字助理(PDA)等辅助手段有效促进了护理安全管理[5-7]。但在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医院,患者的识别主要依靠人工验证,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品管圈是由具有相同性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通过精诚团结,集体努力,各项活动不断完善[8]。它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患者身份识别品管圈,极大地激发了护理团队的智慧[9]],品管圈活动作为减少工作失误的有效途径在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10]。为减少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错误的发生,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重点关于“减少用药”。以“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保证用药过程中正确识别患者、持续提高护理安全和质量方面效果明显。s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减药”为重点。以“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保证用药过程中正确识别患者、持续提高护理安全和质量方面效果明显。s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减药”为重点。以“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保证用药过程中正确识别患者、持续提高护理安全和质量方面效果明显。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品管圈活动改善前,通过现场检查、随机提问等方式对519例患者鉴定进行调查,改善后6月, 调查 510 例, 分析改进前后识别方法的错误率。判断标准包括正确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并查看腕带或床头卡上的姓名和医院编号。识别方法错误:①不回问患者姓名,仅核对腕带或床头卡姓名和医院号;②回问患者姓名患者身份识别品管圈,但未核对腕带或床头卡上的姓名和医院号;床头卡上或床尾卡上有姓名和医院号,但内容不全。1.2 方法 品管圈活动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历时8个月,第一个月选定主题,制定计划。第二个月,把握现状,制定目标;3个月分析原因并制定对策;4至6个月实施对策;7到8个月来评估、规范、审查和改进。具体流程如下:1.5.3@>1 成立品管圈小组,组织全院9个科室护理人员自愿组成品管圈小组,共现有成员9人,其中副主任护士1人,主管护士6人,护士2人,

圈名“同心圆”和圈徽被选中,寓意“齐心协力,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护理安全”。1.5.3@>2 选题 运用头脑风暴法选题,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根据领导力、可行性、紧迫性、圈层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并分数将被计分。最高“降低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1.5.3@>3 现状调查,参考文献资料,制作问卷和评分表。从 2014 年 11 月到 2014 年 12 月,品管圈各科室负责人调查本科室护士服药时间。患者识别519例,识别方法错误196例,占37.76%。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圈子成员的头脑风暴结果,根据品管圈的80/20原则[11],将患者在不同途径给药过程中的错误识别方法制成柏拉图。皮内注射、配药、换液四个过程频率最高,累计百分比为85.@>20%(累计百分比=每项累计数/总数×100%,这里是不同剂量的识别方法的错误人次与错误总人次的比例的逐步积累是改进的重点。见图1。1.5.3@>4 制定目标以评估团队合作、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等相关因素,将圈子能力设置为0.51,重点改进为8< @5.20%,计算目标值:目标值=当前值-(当前值×圈子能力×改进重点)=37.76%-(37.76%×0.51×8 5.@>20%) = 21.35%。

1.5.3@>5 原因分析 经全体成员讨论,从制度、人员等方面找出原因,并绘制了护士未能正确识别原因的鱼骨图。患者用药时。见图2。 查明原因主要有:①医院没有制定新的认定流程,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思想不重视,执行不认真,细化管理不到位,无法有效识别。这个因素是真正的原因,不需要验证;性思维,识别时只喊病人名字,调查显示这种情况发生54次,占不正确人次的27.55%;③新系统培训不到位:护士身份识别系统知识调查结果显示,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理解率分别为89%和46%;④健康教育不到位:住院患者识别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知晓率为67%。1.5.3@>6 对策制定与实施 圈内全体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根据分析原因思考对策,从可行性、有效性、自主性等方面对每一项对策进行评估,最终制定并实施 落实以下对策: 1. 制定识别流程图。当护士执行医嘱时,打印并携带治疗表。在患者床边通过反问的方式询问患者的姓名。检查患者的腕带或床头卡。检查药物的剂量、浓度、用法、用量,注意细化管理;①强化护士“谨慎独立”精神,改变习惯性思维,同事间相互提醒监督,使用有效识别方法。③ 做好新制度培训:将新的识别制度和流程纳入业务学习内容,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培训,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监督工作成果,设置警示标志,并识别身份。识别的实施与个人表现挂钩;③强化健康教育:将标识制度和流程纳入健康教育,通过分组讲解、制作展示板、患者床边讲解等多种形式,督促护士健康教育的实施。速度。

1.5.3@>7 规范讨论和修订用药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报护理部批准后,在小范围试行,然后在全院推广。1.5.3@>8 审查和改进 反映和评估改进过程,识别剩余或新出现的问题,制定计划,定期跟踪标准化措施的遵守情况,并验证是否保持预期结果。1.5.3@>9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5.3@>1 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比较。改进前共调查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519例,其中错误196例,错误率37.76%,改进后调查510人,错误105例,错误率为20.59%,与改善前有显着差异(χ2=35.@>847,P<0.05).5.3@>2比较改进前后不同给药途径的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根据品管圈80/20原则,

见表1。 5.3@>3 改进后有形成果达到率=(改进后数据-改进前数据)/(目标值-改进前数据)=(20.59%-3<@ 7. 76%)/(21.35%-37.76%)=104.6%。5.3@>4 改进前后的无形成果比较。考察圈子成员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积极性、品控工具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估,每个项目都被赋予了一个价值。0到5分,圈内有9个成员,每项总分最高可达45分,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计算总分,人均得分和活动增长得分(人均得分改善前后的差值)。数值距离表明,绘制未成形水果雷达图时,改进后未成形结果明显,各项目得分均高于改进前,其中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更为显着。见表2、图3。5.3@>5品管圈活动预期效果的维持情况品管圈活动结束后,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对患者识别方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保持在目标值21.35%以下。参见图 4。3 讨论护理手术前对患者的正确识别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和根本措施之一[12]。护士在服药时对患者识别的执行缺陷较多发生,其中输液缺陷居首位[4, 13-14]。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加强和监督患者身份核对制度的实施,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15-16]。其中输液缺陷位居首位[4, 13-14]。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加强和监督患者身份核对制度的实施,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15-16]。其中输液缺陷位居首位[4, 13-14]。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加强和监督患者身份核对制度的实施,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15-16]。

品管圈作为由相关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不断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群体[17],是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医疗行业,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在[13]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近8个月的实践活动,观察品管圈对降低用药过程中患者识别方法错误率的作用。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①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我院护士给药时患者识别方法的错误率,并且改进还降低了不同途径给药过程中识别方法的错误率,目标达成率为10%。4.6%,说明品管圈活动有效,与文献报道[18-20]相似。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活动认真分析护士给药时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达到预期效果,让护士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使用规范的身份识别制度,培养良好的检查能力习惯。③品管圈活动培养了护理人员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控工具使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并合理化。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和质量不断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研究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控工具使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合理化。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和质量不断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研究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控工具使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合理化。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和质量不断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研究基础。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和质量不断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研究基础。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和质量不断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伟,黄依依,张晓燕,等.身份证在门诊输液患者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19): 2335 -2338. [2] 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J] . 中国医院学报, 2014, 18 (10): 25.3@> [3] Richard A. 聚焦JCAHO国家患者安全目标[J]. 护理管理, 2006, 36 (15.6 @>: 14-15.@> [4] 程凤民, 陈海晓, 郎云琴, 等. 病房护理降低用药前患者识别缺陷率的实践及效果[J]. 中华学报护理学, 2012, 47 (5.6@>: 52-54. [5] 尹秀梅 . 电子纸腕带在急诊预检分诊和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5.6@>: 124-125.@> [6] 胡晓峰, 徐斌, 钱一平, 等. 指纹识别在临床精神病学中患者身份确认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15, 29(10B): 3692-3693. [7] 周敏, 李进, 王颖. 基于PDA的住院患者识别与护理安全管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7): 250-255.3@> [8] 蔡秀乔, 胡跃芬. 品管圈在患者识别实施中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药, 2015, 44 (5.6@>: 115-117. [9] 黄华, 魏艳芳. 品管圈 提高感染科患者出院过程满意率的活动。护理杂志, 2015, 30 (23): 67-68. [10] 胡俊娥, 宋健.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PICC管[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35): 126-131. [11] 刘廷芳, 刘勇. 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3. [12] 王玲, 姜晓玲.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综合医院新生儿产科病房发生率有显着作用. 中间值探讨风险[J]. 中国医学导报, 2014, 11 (5): 126-12< @8. [13] 吴流华,荣庆峰,魏有方,等。建立品管圈降低护士对患者识别错误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导报, 2014, 11 (28): 102-105.@> [14] 李贵宝, 文勇, 徐苏? M, 等. 患者参与识别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2014, 22 (2): 181-183. [15] Ribeiro PH, Gir E, Santos CB, et al. 评估与依从性相关的因素的工具的验证基层医疗牙医预防标准[J]. 拉丁美洲牙医学报, 2014, 27 (5.6@>:9-15.@> [16] 王新业, 王兵, 王菊祥, 等. 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和安全验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 2015, 21 (6): 1010-1015.3@> [17] 潘艳红. 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学导报, 2016, 13 (5): 169-175.3@> [18] 黄萍, 谢瑞萍, 许琼.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识别错误率[J]. ].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 (7): 693-694. [19] 黄晓祥. 质量控制圈活动对降低初级护士失误率的影响[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0): 59-61. [20] 邱丽玉, 许维英。提高患者识别率 品管圈规范实施率的实践[J]. 护理学报, 2014, 21 (9): 15-16. (收稿时间: 2016-02-25 本文主编: 赵鲁峰) 10

品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