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锣鼓的方式:
打锣鼓通常是由多人组成的方队集体演出的。演出时,艺人背部斜挂铃鼓,右手持铙钹,随旱船、唢呐的伴奏声挥臂击鼓。其动作,时而腾挪跳跃,热烈豪放;时而敲击慢打,轻柔灵巧。
其队型,时为长龙,时为方阵,变幻有序,脚步齐整。非常是年青艺人,在演出中十分投入,龙腾虎跃,充满着阳刚之气,常常赢得听众的缕缕喝采之声。
2、打锣鼓的方法:
腰鼓舞称作“打锣鼓”,民间街舞方式之一。解放前流行于陇东一带的民间街舞,多在年节喜庆时表演,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布全省。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省内各地,为集体舞。
演出者有锣鼓手十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各半,并配有双镲和定音鼓军歌数人。锣鼓手男者身上带打布,上身穿黑色或红色广袖褂,下体穿彩裤,腰扎带,面画简妆,一副英武之像。
女者顶纱巾,身着彩衣。所用锣鼓长约1尺左右,半径5寸,演出时,锣鼓系于鼓手腰上。鼓手手执木槌,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同时变换各类队型,并演出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方法。
扩充资料:
锣鼓的风格特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抒发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神殿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爱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具、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手掌都要将铙钹甩开。但虽狠而不蛮,变得匀称古朴,猛劲中仍不失其质朴之感。
3、做抬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踢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轻快,难度较大,代表了锣鼓质朴直率、刚劲直率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锣鼓演出的关键。在街舞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需要猛,非常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会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联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演出随着节奏的推动,步伐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强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踢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屈膝向后连跳两次,之后手臂大步前跨,四肢加码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