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精选15篇)(图)

网络 2023-01-31 15:00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现代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现代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现代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现代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现代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2

【摘要】当前,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实现人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还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本篇论文简单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现的背景,又主要从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及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健康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持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并充分发挥自我潜力。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不过,近年来,健康心理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出现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心理学知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大家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自身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并且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样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发病率严重,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调,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主要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2.1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因为压力无法正常学习和完成学业,而工作者则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代人如果不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整,那么很容易就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亚健康”在全球范围及其严峻的形式下,对于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证的就是健康心理学知识。

2.2 对人的潜能的影响

劳动创造了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满足生活所需。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务,那么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创造性,也决定着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心理潜在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坚强、乐观等优秀品质,能够在困境与挫败中成长,激发和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2.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他本身的个性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断完善和变得越来越成熟。总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正常的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和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具有良好的克制力,再就是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适度的反应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还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的相符。

2.4 对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成就,一个智力高学习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存在缺陷的影响要比技术能力的影响严重。因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与其掌握和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通过健康的心理调节情绪,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的保证事业的成功发展。

总之,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的健康状态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

3.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对事物一分为二,对好的方面强调的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不好的一面,一个人在有积极心态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因素,那么在恶劣的情境局势中也能够寻求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彻底将与过去失败有牵连的经验,消除那些影响决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去做去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于面对挫败和困难;要多参加活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具体论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保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识极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兴玲.《浅谈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年第15期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d,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黄志雄.《心理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浅析》.民营科技.2012年第2期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3

摘要: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之一,也是最复杂的问题让许许多多的家长及老师都伤透了脑筋。现在的孩子想法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更倾向于找到正确的心态,而不是用各种不适应的方式。因此要是把心理学融入教育中,那么教育中的问题就不会变得那样的复杂。

关键词:贝尔纳效应 尊重心理 换位思考

一、 贝尔纳效应—用身体语言教育孩子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在埋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说什么都不听,怎么说都不听。”然而许多孩子也有很多不满:“爸爸妈妈总是啰嗦,唠唠叨叨都快被他们烦死了”,的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家长都是习惯运用语言,习惯通过语言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不少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内容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而55%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态等等来传达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完全可以将重心更多的放在身体语言上。身体语言更能表现感情,传达出爱。

(一)利用眼神

愤怒、责怪的眼神会让孩子觉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温和,慈祥的眼神能让孩子觉得温暖,能给孩子以鼓励。那么在孩子面前,父母就应该保持信任、亲切、期待的目光,即使在孩子犯错时也都这样做,会比打骂更有效果。因为这会让孩子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的根源,在自我羞愧中改正,孩子能自己看到希望,获得信心。特别在同孩子在谈话时,更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若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想自己的工作生活,让孩子觉得无法沟通,产生隔阂,不利于以后交流教育的开展。

(二)注意姿态

父母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遇事总是手忙脚乱、暴跳如雷或者表现出不雅的举动,猥琐的行为,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教育无法进行。如果父母在教育时运用的姿态大方得体,自然稳重,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他们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姿态不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还能让孩子更能明白父母的教导,因为这样是身体力行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单亲家庭的原因,女孩很调皮,邻居们常常觉得很伤脑经。并且在女孩犯错时,不会听见从家里传出的打骂声,大家都认为这家人缺乏家教。但是,女孩一天天大了,变得越来越懂事,热心善良,甚至成为学校里的学生榜样。人们觉得很奇怪,就问女孩:“你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是不是很严厉?有没有打骂?”女孩微微一笑说:“爸爸很少骂我,但是他会很直接教我这件事情该怎么做,那件事情这样做是错误的。而且是不是用爸爸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他很爱我。我能从爸爸的眼神里感觉到爱与关心,我很幸福!”所以,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父母不妨试试用行动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是局限去“说”,不要迷信去“说”。多用身体语言,更真实的去表达。

二、 尊重心理:保护孩子隐私权

中国父母自古以来都把孩子称作自己的“心头肉”,随时随地都是百般呵护,万般疼爱。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过度紧张的去关怀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遇见什么麻烦又不愿倾述,误入歧途。所以便去窥视孩子的隐私,这些父母往往固执的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保持神秘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应该理所当然的去了解,显然这是不明智的。

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位母亲发现在上初一的女儿最近总是心不在焉,面对自己的时候总是有什么话想说却欲言又止。于是,母亲趁女儿上学不在家撬开了女儿锁住的小箱子,发现里面有一封来自同桌的寓意朦胧的信。母亲很气愤,拿着信立即找到了学校,并且马上交女儿带回家进行教育。悲伤的女儿受不了刺激,夺门而出。几天后,大人们在河边发现女孩的尸体,母亲悲痛欲绝,却也无力回天。所以,即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本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心,但是一定要选对方法,选好方法,要不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就会出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的现象。

(一)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东西。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也有拥有自己隐私的权利。而家长不要把孩子的隐私看得微不足道,反而要像看待自己的隐私一样去看待孩子的隐私。对待孩子的隐私家长应该以从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从侧面去关怀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都是最关心他们的,让他们自愿的去与父母交流,分享秘密。

(二)基本的信任

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不要去干涉孩子自己的个人世界。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成长,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些情况下,父母应该充分的相信孩子,让他们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相信他们是有判断力和解决能力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相信他们的。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信任,反而更愿意同父母交流,隐私就不会那么多了。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就可以自私的走进孩子的隐私世界。那样既伤害了孩子的心,也影响着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父母的都需要明白:不要用爱的借口去做伤害孩子的事情,未成年人同样具有隐私权。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性·性感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三、换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经常可以听到许多父母的质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一遍又一遍的强调也听不进去。作为父母其实并不是注意孩子的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应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候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制很威严的父母也根本不去重视。其实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父母不去忽略孩子的想法,不去硬将自己的想法强压到孩子身上,做到将心比心,反而会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了解孩子的立场

换位思考,首先自然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要给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少父母在孩子同样错误时都采取雷霆般的责骂,或者严厉的质问:为什么不记住上一次的教训,为什么还要犯错,不断的重复这样做怎么不好,那样做如何不对。却不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做这件事情时的想法是什么?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二)不要过高的要求

要做好换位思考,就不能孩子的要求过高。因为也许有的要求家长自己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呢?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个成长的阶段于过程,而各个阶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父母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用衡量大人或衡量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孩子。作为父母,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且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去要求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巴西的球王贝利,自小就是一个踢球很有天赋的孩子,他是父亲的骄傲。但是,有一次在街上父亲看见贝利居然在街上和比他自己大很多的不良少年抽烟。父亲很是生气,心里立即就有冲动要上前教育孩子。但是当然迈出第一步脚时,他在想:儿子现在的年龄正是最要面子的时候,平时在家里也是教育他要独立面对问题,要是马上教育儿子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他把儿子呼唤过来问他:“贝利,我看到你吸烟了,是我看错了吗?”贝利羞愧的低着头说:“不,您没看错。”父亲继续询问着贝利抽烟的时间,突然贝利看见父亲抬起了手,贝利觉得自己肯定要挨打了,但是父亲没有,而是将贝利拉到怀里,认真的告诉他:“你踢球一直都有很高的天赋,将来一定是一个高手,但是你如果继续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将很难再保持90分的水平,这事儿你自己决定吧。”说完,父亲已满脸泪水。从此以后,贝利再也没有抽烟,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球王。但他说:“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父亲那温暖的怀抱!”所以,孩子是有思想的,父母也要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四、总结

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他们想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在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中找到可以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个性和天赋,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想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来自父母真切的.关爱,体会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美)里克·M·加德纳 《日常生活心里学》 2008年7月

[2] 卜鹤 《无师自通—生活心理学》2010年11月1日 新世界出版社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3] 王新波《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 2011年10月1日 朝华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4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较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近十年来暴发出来的研究生心理危机案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一个工科学院,表现出男多女少、总体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特点,而从心理普查结果了解到需进一步筛查的比例为2。6%,应该说整体状况积极良好,但复查中仍然有四例研究生普查结果表现出有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在读研究生出现了多起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试图从学院暴发出的研究生心理问题,对研究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一)形成因素分析

1、学习与科研的压力

部分同学不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产生压力。一部分导师科研教学任务较重从而无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研究生很可能是“一切靠自己”,面对复杂问题难以调节适应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加引起关注,一些硬性指标给研究生带来巨大压力。面对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及满足指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一些研究生只能选择延期毕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我院一名本校升学的机械专业研究生就因为毕业答辩焦虑而寝食难安,不能自控。

2、人际交往的压力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们需要建立新的师生、同学室友两种新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普遍相处较好,但在同学室友关系上出现问题则较为突出。室友之间在生活上和习惯上会有一些差别,容易产生摩擦,同时研究生活动范围较小,还分布在不同的课题组中,多重压力导致参加集体活动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较少,在单独从事科研工作时,长期的压力没有释放,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如果其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则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一名本校考入的学生性格内向,较少与他人交往,在压力之下,由内向、多疑发展到妄想、幻觉,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3、经济压力

工科研究生较大比例经济状况较差,因经济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异常时有发生。04年由外校考入我院的一男生感觉本科阶段已经花费了家庭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研究生阶段不好意思继续向家里索取生活费,尽管也有学院及导师的一些补贴,但维持生活还很艰难,只能在外兼职打工,却不能兼顾学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师与同学的劝说无效,困境中他越来越焦虑,最后只能退学。虽属个案,但工科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仍然较大,尽管有学校的补助和导师的资助,但繁重的科研任务下无法获得其他的收入,尤其是没有基本奖学金的少部分研究生面临着万余元的学费压力,由此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不小。

4、婚恋情感的压力

研究生对异性交往的需要和对爱的追求显得迫切,在此过程中容易困惑进而影响心理。研究生在恋爱上更加现实,目标很明确,失恋、爱情挫折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七起心理问题中,有三起就是因为感情因素,较为严重的一个女生还被送往省人民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因情感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有的逃避现实、缩小交际圈,不能坚持学习;有的是陷入单恋之中不能自拔,不停地干扰对方,对彼此双方及周围同学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二)学院独有的特征

1、校外生源出现心理危机概率更大。绝对数量上要多(总共7起,校外4起),而且在所占比例上也居多。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学业和科研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校外研究生对本院了解较少,存在着适应的问题,同时人际交往上需要与导师和同学间重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但是面对困难时其化解压力渠道也相对较少。

2、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多因情感、家庭,而男生则多因学业等方面因素。笔者大胆推测:在情感问题上,男生相对女生宣泄渠道较多,有较强的社会支持,能及时地化解,而在学业上,男生相较女生对科研的需求更为迫切。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工作

1、建立心理建康监控机制。一是进行心理普查,对问题新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的管理;三是要有效地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2、发挥导师的作用。一要明确导师职责,二要提倡、鼓励导师主动与学生交流。

3、开展自我教育。在自我意识、成就目标、对待挫折及婚恋上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对问题,学会自我宣泄。

4、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宣传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健全帮扶体制,化解经济压力,做好就业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困惑。

(二)建立快速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有健全的运行体制,面对问题,各方能形成合力对研究生进行心理支持。二是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三是运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劝告、干预。

(三)学院的一些做法

1、把好入学关,做好筛查。在复试过程中,导师有针对性了解思想政治及心理状况,辅以心理测试来具体了解。

2、研究生结对子。通过党员联系人制度使研究生相互结对子。一方面可以发挥帮扶作用,另一方面学院也可更快了解情况,展开干预工作。同时对普查中有问题倾向的新生会安排合理的心理监控网,适时引导,避免危机发生。

3、开展丰富的校园生活。一方面多组织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克服人际交往压力;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多听人文讲座,开阔心胸,增强抗打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丽萍,丁库克,陈改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研究生人群心理压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2]陈洪波,郭祖仪,魏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研究生,2010,(10)

[3]朱政。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4]刘业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危机管理体系探讨【J】理论研究,2011,(3)

[5]刘勇。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0,(12)

[6]邹玉浩,陈予。构建高校研究生心理支持系统【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5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关涉人们“幸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力主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概念框架;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学的道理和通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人本大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问过相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时候是个体最好的时间?”等。1958年,嘉合妲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十年后,卡罗瑞福(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辨认出交互的6个点,其中大部分与嘉合妲提出的概念重合。但是他们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认知方向研究。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的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 (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

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它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Jo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k :Basis Books.1958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 - 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3):542-575

[3]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34- 43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6

摘要:色彩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意识到色彩具有的特殊魅力,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色彩对生活进行装饰。七色光谱(1666年牛顿发现七色光谱)的发现,使人类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尼古拉斯?金?达莎比亚正是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观点。本文以“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的内容有: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运用的核心、每种色彩代表的意义、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身体·性·性感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关键词:色彩心理艺术設计应用

一、研究目的

目前,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感官有着不同作用,色彩影响这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例如,红色在我国代表的喜庆、欢快,在节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多采用红色进行装点,在西方红色代表着血腥和杀戮,所以西方人在结婚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红色。艺术設计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巧妙运用了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作用。现在,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被广泛运用。

二、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关键核心

艺术設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绘画、平面設计、建筑、雕塑、室内装修等方面都是艺术設计的范畴,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运用,不是平白无故的添加。艺术設计中色彩的添加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创造性思维。任何艺术設计都不离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是艺术設计的关键,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它可以保证艺术設计的原创性。第二,保持一致性。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必须要与設计的作品保持一致性。保持色彩与使用场所的氛围相匹配。例如,在幼儿园的設计中,要多一下粉色、紫色、这样可以把幼儿园烘托出童话般的氛围,如果使用黑色或者白色来装饰幼儿园的话,就会缺乏生气。很多医院在室内設计的时候,都会采用白色来装点,这样会使医院从整体上看起来显得格外的整洁肃静,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所以在艺术設计中色彩的使用,必须与使用的场所保持一致。

三、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

1.色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产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因素的,通过颜色的观察,人们在心理会形成一种:心理颜色观察感。在人们心理联想的作用下,色彩还可以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相应的错觉,虽然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也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色彩会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共同的。并且,在不同的年纪对颜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年轻人看到白色,心理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纯洁。而老人看到白色,就会联想的死亡,内心就会感觉到消沉。粉色对儿童来说以为的童趣、天真。而年轻人看到粉色就会感觉到温暖、浪漫。粉色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喜庆。

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红色代表了奔放与热情,红色是一个充满能量的色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服装,多为红色,红色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性感,在娱乐圈的活动中,红色是明星们常用的颜色。橙色。橙色代表了包容、健康、亲切。橙色给人一种坦率、开朗的感觉。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感到心理的温暖。黄色。黄色代表了聪明天真的特性。儿童玩具多采用黄色。此外,黄色可以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颜色相比黄色可以更加被人们注意。黄色在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交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外面通常会穿一件黄色的简易马甲,环卫工人的工作服也采用黄色,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引起路人的注意。绿色。绿色代表了清新、活力。绿色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绿色也是自由和平的象征,例如,绿色橄榄代表了和平友好。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具有灵性和知性的特点。据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人讨厌蓝色、蓝色象征着独立、希望、诚实、但是蓝色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忧郁感。黑色。黑色是低调、权威、高压的象征。在艺术設计中运用到黑色,能够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如在办公室的設计上,很多設计师都会采用黑色对办公室进行装饰,这样会显得办公室显得典雅、整洁、庄重。此外,各国政要也大多以黑色西装出现的公共场合,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威、庄重的形象。紫色。紫色代表了浪漫、高贵、优雅,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感。在服装設计上,运用到紫色最多。例如,晚礼服的設计大多采用紫色,NBA湖人队的客场球衣也为紫色,可以彰显球队高贵的气质。但是和蓝色一样,紫色也能让人产生忧郁感。

四、结束语

艺术設计中颜色的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可以给予我们感官上的冲击,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变化。在电影海报設计方面,对色彩使用要求的比较严格,色彩的使用取决于电影题材,喜剧电影多采用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这样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祥和欢快的气氛,历史剧多采用褐色、黑色为主色调,这也可以彰显时代感。人文题材的电影多采用白色、黑色,这样为了突出人文主义的简约。电脑网页的設计,对颜色的使用把控的也比较严格,新闻版块色彩运用比较简明,娱乐版块多采用明亮的色调。此外,在对节日的装点,人们大多采用红色、粉色等暖色调,来烘托节日氛围。由于色彩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在生活中被应用到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况敏.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解读商品色彩营销[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設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吴伟晶.色彩心理学在景观設计空间中的运用[J].居业,2015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7

摘要:本文尝试用广告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有广告般效应,可以始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增强其记忆,得到开发,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心理学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心理学、广告、消费者、应用

1.广告的心理功能

根据广告心理学研究,一则广告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然后使消费者对商品发生兴趣,认识和了解商品,在此基础上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增强购买信心,最后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2.心理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怎样的广告才能激起消费者的欲望,促使消费者能持久地购买该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呢?这就需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下面我们分析心理学原理在广告中的运用。

2.1注意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大多是从广告中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广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产生效应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不随意注意是指既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广告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起消费者的不随意注意。

广告的新异性。人们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对生动形象的东西记忆深刻。 人们的好奇心总是促使人们做一些尝试。新颖的广告,可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一下子注意到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并留下深刻的映像。

增加刺激物的运动与变化。大量的心理实验与生活经验表明,动的或变化着的物体远比静止的、不变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街道上很多电子灯牌都把字设置成闪烁的形式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2.2感知觉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2.2.1联觉在广告中的运用

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雪碧广告中大量使用蓝、绿等冷色调,并且由人物喝完雪碧后仿佛投入水中的畅快感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所要传递的雪碧特色。

2.2.2知觉的整体性在广告中运用

知觉的整体性即知觉的对象是有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到它时却能依据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1)晕轮效应在广告中的应用

晕轮效用,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根据对别人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就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2)形状知觉中的眼动研究对广告设计的启示

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眼动分析可以比较深入地考察人们在观看广告时时的心理活动。

2.3记忆理论对广告的指导

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必不可少的条件。

2.3.1利用形象记忆优势

产品的广告词应尽量简单明快,朗朗上口,这样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记忆负担,就容易记住。如雪碧的“晶晶亮,透心凉”,娃哈哈的“爱的就是你”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短小精悍,简明扼要,让人们很容易记住产品,为下一步购买做好了铺垫。

2.3.2鲜活性效应

鲜活性是指当人们在面临解决问题或者作决策时,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的情景有关的信息,因此,越是容易获取的事情,越是会被人们利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而信息或事情的鲜活性就是强烈影响信息获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很多产品的广告(特别是一些药品广告)都是请用过产品的人现身说法,单单一个人的实力就可以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观点。

2.3.3避免遗忘

在广告学习中,干扰是指消费者在广告学习和回忆的这段时间内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影响。广告制作要简洁明了,减少广告材料的识记数量;广告信息要适当重复,便于消费者巩固并加强记忆;设置鲜明特征,完善广告内容等等。

3.结论

在商品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广告已经成为商家吸引顾客,销售商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广告的制作以及传播应以正确认识人的感知特点、注意特点、记忆特点以及态度结构为基础,才能发挥其引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兴趣与关注,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并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卖出商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柏林,广告策划与策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2] 甘露.试论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J].新闻界,2010(5).

[3] Solomon M R. Consumer behavior. A division of Simon, lnc. 1992: 50―52.

[4] Keith E.Stanovich著.与众不同的心理学[M].范照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社,2004:99-100.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8

摘要:“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要创新幼儿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就要对教师、学生、教材及现有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师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增强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除了教师自身要加强个人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外,笔者还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实现了幼儿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衔接,另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游戏法与讲授法并用

游戏法是幼儿园教学与其他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借用游戏法,能提高幼师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幼儿想象发展主要特征的内容时,设计抽纸条的游戏让学生从装有写着不同要求纸条的盒子中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故事创编、问题解决、或根据纸条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加深对幼儿想象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并用

由于中职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教师必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适当的采用分组教学法将班级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预先将学习内容布置下去,由各个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最后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并对优秀小组进行鼓励和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3、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诸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各种影音资料包括记录片、动画flash、幼儿园教师教学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学的感性认识。

4、常规教学与见习实习活动结合

二、方法变探究性学习代替常规学习

身体·性·性感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1、巧用情境探究法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和探究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并认真听取;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消除学生“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

3、结合实际,让学生敢于探究

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和求证的精神,例如幼儿的活动心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活动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心理开展教育活动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和了解,并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评价变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效果的好坏,应贯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笔者认为应将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强化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任务特点,配合学习过程考核。如平时根据所学知识模块,将平时的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笔记以及测验作为常规评价的内容,而将学生的课堂创意设计、观察日记、幼儿心理调查报告、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等作为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最终给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注意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性评价,例如用给每位学生期末一封信的形式,表扬学生的进步并诚恳的提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的乐趣,也对培养其良好的心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学教师掌握相关延伸学科的知识并能与幼儿心理学课程更好的整合及应用的能力。二是如何把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掌握原教材知识点的“度”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6)

[3]刘懿,徐旭。幼儿心理学程教学方法巧用。中等职业教育,2010(2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9

【摘要】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利用绘画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图画进行探索,简单探讨隐藏在图画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 无意识 投射 心理意义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艺术作品中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另一个现象,心理学家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痛苦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20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缺乏。本文旨在简单探讨隐藏在绘画艺术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一、寻找“画”的心理源头,探索绘画背后的神秘空间

石器时期的洞窟图画记载了两万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记号和图像作为仪式之用,祈祷他们免受外部环境或外界不可预知力量的伤害。这些远古时代的图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绘画艺术被作为治疗疾病和减轻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结合歌唱、舞蹈和沙画针对特别的疾病,形成特别图形给予治疗;西藏人画曼陀罗也是作为祈求者集中心灵的一种方式,来减轻和治愈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随后精神病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现,如Jaspers、Riese等对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 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都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20世纪以来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心理学家要求受诊者利用绘画表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或从图画上的意义来诊断病人潜在的心理困扰。随着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心理分析已经成为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二、用“心”读“画”,绘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交流

绘画是一种表达。绘画通过投射技术,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个体在客观现实中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表达与体现。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色彩中表露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如线条下笔奔放、孱弱或者细腻表达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画中各个方向的线条用力是平均的,大多体现着绘画者没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寻觅中;画中线条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现了绘画者面对很多选择等问题。又如,色彩冲突,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较大的能量感,但处在冲突的状态中;和谐则没有明显的色彩冲突,比如喜欢用同一色系的颜色,体现着追求和谐、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征。

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图画可能胜似千言万语,也就是说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更具体。从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过绘画这个方法读懂人的内心。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喜欢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还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普希金喜欢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也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他们同时代人所谈到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完全吻合。

绘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学会涂鸦再学会文字的。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常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绘画与语言一样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较,绘画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体,也更有象征性。绘画比语言更易沟通,譬如,用绘画与聋哑人交流时,你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笔者曾遇到一个聋儿,3岁时开始被福利院收养,在他的画中,就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画投射出他内心对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视。画纸上孤零零的几个小人,看上去也是那么无依无靠。通过这些画能“倾听”聋哑少儿内心孤独的心声。

绘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一般来说,人物画通常是个案本身的投影,或对个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及个案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在家庭动态绘画的方法的引导下,如果是画爸爸在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动,如看报、付账单和孩子玩耍等,都显示着父亲一般的居家生活,拥有着快乐幸福的家庭气氛。如果是画爸爸开车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亲离弃或离开这个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画在里面,以透露其对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无论我们给予孩子再多,孩子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透过这些图画表达可以发现其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冲突或心理上的困扰、恐惧。如果我们明白这些画外的意义,那么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将会变得更容易。

三、用“画”疗“心伤”,绘画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绘画活动有审美意义,更富有心理意义。自古以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赏画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调查发现,美丽的图画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员曾让病人注视20幅最美的和最难看的作品,发现看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1/3,其中让他们感到最舒服的画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罗·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在画画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等不自觉地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绘画能为右脑疗伤。美国心理学家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印刻在我们的右脑,思维理智的左脑对掌控情绪处理的右脑其实力不从心。这时用言语去劝说对方脱离痛苦往往是不够的,内心经历创伤的人,最严重的痛苦是情绪困扰。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和负面情绪,用绘画的钥匙打开右脑的锁,能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绘画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如Reese曾对16名年龄在5—12 岁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了绘画心理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活动,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画画,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焦虑、忧郁、孤寂或害怕等种种复杂情绪。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画者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画者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画出自己的伤痛,画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画出来之后,画者不良的情绪都能随之得以释放与缓解。可见绘画活动亦是潜移默化的陪护着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

结语

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画画传递着画者的个体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透过隐藏在绘画背后的“心理画”意义,启迪着我们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地去探索、去关注“心理画”背后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 江苏社会科学,2006(S1).

[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3]玛尔考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李甦,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李洪伟,吴迪.心理画[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0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70.

[3]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2012(35):67-68.

[4]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5]杨宪华,彭虎军.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4(1):64-69.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性·性感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1

摘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上的问题,根据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 大学生 学习 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有多项关 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在南京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公布,其中学习压力位居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问题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没有动力,懒散拖拉,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不当,没有近期或远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科学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3、学习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学习情绪不稳定,其中学习情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习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淡漠,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无序,学习效果差,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学习生活的两级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好时觉得快乐,情绪低落时觉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学习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影响,比如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如果高校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大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勒认为情绪在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情绪有特殊的引发作用的驱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情绪,管理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教育的宝贵手段。

二、 认知情绪调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是积极肯定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负面情绪是消极否定的情绪,它会使个体意志消沉,兴致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而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所做出的情绪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调整行为。格鲁斯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就是指认知改变方面的情绪调节,指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它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认知情绪调节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自觉投入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赋予学习以一种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强迫行为的负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的那样,“正是那些对人特别有意义东西,才能表现为他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应该让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价值感。学生只有在心情上为学习的理由找到一个立足点,才会对此积极实施。因此教育既要改变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

四、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影响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又合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后,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的无计划的学习。

2、教师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诱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把专业学习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避免枯燥传授,要尽可能的使传授的思想和内容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的反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学习和使用知识中的乐趣。

3、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有确保成功的机会,促成他们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积极调动学习情绪。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情绪及时应变,比如学生情绪高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尽快到进入学习主题;在情绪的低潮期,由于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教师就应该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或改变,教师的自我言行会给学生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一位合格教师,无论是谈吐或衣着都要得体大方,个性热情开朗,处于良好情绪中的老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这样也能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正确对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教师如何看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能够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他们是值得教师重视和为之付出努力的,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平时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而教师是自己潜能的引导者,从而学生们会发现学习过程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重视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促进大学生勤奋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效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成立学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要重视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和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的监管,比如检查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情况,学生的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等常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习诚信情况等等。在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评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由于学习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校期间的交友恋爱关系,经济、就业压力等等因素,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辅导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要结合心理知识进行授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佩卿,叶瑞祥.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87-88

[2]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4-205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29

[5]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6]冯立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孙红梅 郝志红.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2

摘要:当人们组成群体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时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小至个人家庭、组织,大到国家、地区或社会。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性的观点把人当人看,从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为的原因,从外部的刺激反应了解需要满足的层次与内涵,进而多关切、多尊重、借以激发其生命共同体的团队精神,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

关键词:心理学;管理学;引入;应用

一、心理与管理的概述

(一)心理概述

人活在世界上,总要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周围环境的种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器官,我们便看到它们的颜色、形状、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气味。我们还能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记在大脑里,对种种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决定。我们还要与各种人进行广泛的交往,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与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我们还不断地努力把各种事情做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主观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要爱人,爱人就是要有爱心。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概述

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有之。当人们组成群体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时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在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大家几乎一致认同,如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程序和办事的方法,是处理人与事的艺术 [1]。

总之,管理所对应的主要对象是人和事,而人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差异千万、难以捉摸,各种事物的形态、种类、关系等等变化无穷,所以管理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法则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人和事的。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高超的艺术,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汇集众人的才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二、心理学的引入

管理的核心是人,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集合体,任何组织不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到什么程度,决不能把人与机器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因为人毕竟是有灵性、有意识和心智存在的高等动物。管理是通过对被管理人的组织、领导、控制等,从而协调多个环节,达到最高效率的管理目的。

而管理又不是单方面的,如果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管理、调配、组织各种受管理者,不去合理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久而久之则会使管理目的失败。

心理学家莫利儿曾说过:“ 人是心理的动物,其情绪、价值、思考、意念决策莫不被环境、教育和经验所左右。”[2] 由于组织的主体是人,人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观点不尽相同,对利害的反应也不一致,其心理的变化、情绪的高低,都将会刺激其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事的调适,也都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招致许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纷扰,故管理与心理二者之间,实际具有一种互动的关系。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比较复杂,不能忽略其对管理的情境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体现了管理与心理的关系。

而我们通过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合理地吸纳人的需要和考虑人的心理倾向,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生产率。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群体组织,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而这就是心理学在管理中合理的应用。

三、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的目的在于把事情做好,或有效地达成目标。管理目的的达成,所需要的条件为数甚多,包括设备、资源、策略、人力等,缺一不可。其中,硬件条件固然重要,软件条件更不可缺,尤其是人力能否有效利用,更关乎管理的成败。人力如何有效地利用,主要依赖于以心理学为主的科学知识的应用。

(一)自我的心理管理

所谓心理管理既是对自己心里的调节,力图保持某种乐观的情趣、积极向上的心态。自我的心理管理从始至终起着一种内部调控的作用。自我管理是人类对自身的管理,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3]。作为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是工作的重点,这其中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者还要进行自我的心理管理。也就是说,管理者应该从自己的心理上进行准备和提高,这才能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把管理工作做好。

(二)上级的心理管理

除了企业的最高领导之外,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因此在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因此在企业这个大团队中和每个部门这小团体中,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的上级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作为下级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心理出发,真正树立和培养与上级相处的心理机制。

要想和上级建立正常的、积极的工作关系,作为一个下级应该首先了解上级的真正意图、想法,理解上级的处境和工作做法,从心理上做好与上级和谐相处的准备。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心理状况。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有时是有意考验下级的能力,有时是刻意为下级出难题,等等。作为一个下级,就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用心揣摩上级的目的,才能把工作做到位,才能想上级所想,提前做好工作,赢得上级的赞同。

(三)对下级的心理管理

对下属的心理管理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职责。面对形形色色的下级,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类,而应该首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入手针对他们的不同心理和性格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一个由不同性格的人所组成的团队。从而充分了解每一个成员,让一个团队各尽其才。

(四)同事之间的心理管理

在同事文化盛行的今天,身处职场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事频繁地打交道并且与之形成微妙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既不能凭着自己的个性,心血来潮为所欲为,也可不必为了避免事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消极逃避,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同事的心理,注意心灵之间的沟通,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长久携手共进,友好相处。

身体·性·性感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_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通过管理中的心理学,合理地运用心理管理,可以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益,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作为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管理学准确找到自身的位置,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和情绪,矫正管理中的偏差,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逐渐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

作为一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真正理解心理学并合理运用,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才能纠正理智上、行为上的“错位”,才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勇志,宋典。管理的定义与管理理论发展――对法约尔管理定义的检验及反思[J]。学术界,2006,(6)。

[2]牧之,张震。管理要读心理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30。

[3]廖泉文,陈万思。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养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3)。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3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实效性,其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原则和教育实践等,也应该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它充分肯定人的潜在能力和自我价值,倡导尊重个体,重视鼓励与肯定,这些理念尤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能够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功能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4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促进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教育过程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3]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2010(1).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15

摘要:本文就如何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作了分析和探索,主要阐述如何从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等方面来正确指导高职产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产品设计;设计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以高职产品设计教育为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由于教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知存在盲点,就导致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品设计教学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千篇一律。许多老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讲授草图绘制、基础造型、效果图绘制、技法表现、模型制作等各方面的训练时,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无人问津”。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底蕴,还忽视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来分三步走。通过情感原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通过合作原理培养学生、锻炼学生;通过创造原理开发学生潜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情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产品设计专业,积极主动地探索本专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想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原理。首先了解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本阶段发展的心理特征。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相较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高职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情感浓厚,个性化比较鲜明。因此该专业的教师需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以疏导原则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生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断增进师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除了在室内操作外,也要多组织参观学习,带学生多见识社会中优秀的产品,见多识广,刺激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不再局限在校园的学习,发散思维,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运用情感原理,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产品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学重点难点多。认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设计功课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并且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是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避免设计基础薄弱的同学们因此而产生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因此,对于未能合格完成设计任务的同学,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其树立成功的信念,适当宽松同学们的合格线,给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鼓励,以免有些同学盲目自信。对于设计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适当地予以一些“挫折”,帮助其直面成功与失败,促进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端正同学们的学习心态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他们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或者肯定能学好,或者认为用不到及肯定能用好,以至于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因此运用情感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从而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

二、运用合作原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掌握造型基础技能,造型基础技能包括手工造型和电脑造型等;其次还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诸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各个专业不同类别的设计,最后还需要掌握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美术史和设计史论等相关理论。由此,可以把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一只手,自然科技与社会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另一只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学设计还是做设计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团结就是力量,摆脱学生的“单打独斗式”死板的学习方式在学设计的阶段中就应当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因为设计灵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团队协作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在产品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处处都可见团队合作。以VI设计为例,VI的设计首要程序就是先成立设计小组,设计小组的人大多是由各具所长的人员组成。一套VI设计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语、标准色、标准字、吉祥物等等,设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各行业专门人员的参与,如美工、行销、市场调查、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在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之后对基本应用要素进行设计,最后编制手册完成设计。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VI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在这种有难度的设计活动中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在完成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设计任务后,每一位参与进来的同学都既能锻炼了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合作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作品不管从细节和整体的严谨性都是有所体现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所在,清晰自身目标定位,让每位同学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自发研究探索问题,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

三、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设计教育活动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提高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时期设计教学活动进步的体现。我们要正确认识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进步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其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曲折的道路,了解其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信心,坚持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股清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创新性、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的能力。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抓住所设计事物的本质。例如:杯子的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饮水的工具,在普通人眼里杯子的种类有很多,有陶瓷的、注塑的、木质的等等,还有大杯子、小杯子。但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把握杯子的本质其实就是饮水的工具,那么在设计杯子的时候其实就不是在设计“杯子”,而是去设计一款可以饮水的工具。还可以将名词变作动词来进行设计教学。锻炼学生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设计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某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时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对于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找工作的阶段,其就业竞争力越高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吸引力也就越高。因此对于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教师进行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也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

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教育。通过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效果改善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建设,重视产品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把握高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亮,杨光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祖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赵存河.教育心理学视角下课堂教学引入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4]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J].中国学术期刊,2006(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浅谈生活与教育的论文10-19

生活与哲学简短论文09-01

思想与生活议论文06-30

硕士心理学论文10-13

心理学论文答辩08-09

格式塔心理学论文04-18

心理学的毕业论文格式08-27

管理心理学的论文格式10-09

最新关于心理学的论文提纲10-16

心理学毕业论文提纲08-11

心理 主义 绘画 应用 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