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又见面了,今天继续话题 “学习”。
说句心里话,自从哥哥上学以后,我“啃”学习方面的心理学,耗时特别多。
当然最终结果,如我所愿。
这个寒假,哥哥和妹妹的突破性发展,也让我惊掉下巴。
先说说哥哥的突破。
老友应该记得,暑假我有推荐过《名家给孩子讲四大名著》给他。他兴奋地翻了几天,就疲倦地拒绝继续看下去。
他和我说的原话是:“妈妈,看这套书太累了,我们换其他书吧。”
没想到才过去四个月,他就看得津津有味了。
真应了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这一次,他主动看这套书,并且情绪稳定,保持着平时的看书速度。
老母亲的惊喜之情,无以言表。
接着说妹妹的突破。
可能是闲聊时,哥哥给妹妹输入的历史事件比较多。然后这小丫头就主动提出,自己要看历史类的书籍。
今天是安排阅读历史书籍的第二天, 她刚刚居然来央求我,让我多安排一点,说每天看20页不过瘾,也不够她看。
记忆中,哥哥一年级的寒假依旧在共读;他主动阅读的书,除了绘本就是漫画。
万万没想到呀,到了妹妹这儿,她居然可以技高一筹。长篇文字性的读物,她也能打心底地接受。
-2-
回忆我自己在两娃学习上的投资,除 大量买书以外,还刻意注意了三点: 学习时间的安排、专注度的培养、学习方法要精进。
受间隔效应的影响,非必要的任务安排,我以短时效为主。
情况如表格:
解释一下“间隔效应”,在心理学术语中,它的意思是:
人通过休息将学习过程分割成几个短的学习单元,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妹妹正在读的《心理学百科》也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我们的大脑超载,它们就会倾向于停工,所以短时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学习。
除了尽可能短时,我还“背道而驰”地不强迫孩子早上学习。
一般来说,他们的学习集中在10:00—16:00这个时间段。
为什么不强迫早上学习?
原因是有研究发现, 孩子早上学习的效率是一天中最差的阶段。
神经科学家拉塞尔·福斯特是这么解释的,他说:
“生物钟或激素原因,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偏移,这就意味着孩子需要比成人晚起2小时左右。”
长假期间,我对他们的时间安排很随意,白天可以睡到自然醒。
总的来说,学习时间和有效学习时间并不是相等的。
-3-
大家可能对专注力的了解会比较多。
但从我的接触来看,专注力在父母那里,并不是一个“乐观”词汇。
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很正能量,但是带给父母的却是焦虑和压力。
我不太喜欢提专注力的原因,大概是因为 它仅仅是人进行一项活动的心理状态。
这状态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孩子总是乖乖的。
专注力是心理活动。这活动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可以是孩子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枯燥的;可以是对人的,也可以是对物的。
我个人喜欢谈专注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要传递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专注度是人专注某一事的程度。
我家哥哥做事专注度不是特别好,“做事漏事,做事敷衍事,做事逃避事”常在他身上发生。
妹妹看哥哥这样,也经常有样学样。
因此,每一次长假,我们都会有一长段时间闹得不开心。
终于在这个假期,我找到了对策。我把书法老师随意写的一幅字,贴在了墙上。
超级显眼。
现在,只要发现他们在神游,我就会说:“读读墙上的字。”
日复一日,他们目前开始有了我理想中的学习样。
-4-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过:
“通过他人,我们才变成了自己这种样子。”
在他的育儿理念里, 父母是很重要的存在。比如“最近发展区”、“脚手架”都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
孩子的学习,父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要想孩子在学习上拔得头筹,就得 父母耐心、而又仔细地指导孩子“学什么和如何学”,而不是让孩子靠自己。
好的学习方法,需要父母因材施教。
比如我为了提升他们的阅读,就利用了读字典。
他们每天读一点,用时间来“滴水石穿”。
为什么我要选择读词典?
这也是认知心理给我的启发,在语言的那一章,有一个知识点就是 理解句子。
词典有一个其他书没有的优势,就是 在解说完词义后,会给孩子留一个回味词义的句子。
当然了,学习是一个范围很大的话题。
以后我们还会聊,但是希望这一次以后,大家可以找到更佳的方式,把学习过程和孩子的个性化结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