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1期,原文标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在达·芬奇生活的时代,前后100年间有很多“全才”,在各个领域展示非凡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无论于后世留存的名声大小,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盛景。我们也许可以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好地理解,在那个时期的意大利,何以出现了达·芬奇。
文/彭宇阳 廖建宇
乔托·迪·邦多纳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
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式人物,兼而为画家、雕刻家与建筑师。他的艺术被视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
乔托于1266年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起初他只是在著名画家契马布耶(Cimabue)的工作室做杂工,后来逐渐显露才能。乔托的作品多为教堂湿壁画,在罗马、佛罗伦萨和帕多瓦等地都能看到他的作品。36岁移居帕多瓦城之后,仅在1303~1305年间,他就在斯克罗韦尼礼拜堂的墙壁和天顶上画了100多个圣经故事,代表作包括《逃亡埃及》《哀悼基督》《犹大之吻》等。在乔托以前,绘画多受拜占庭风格影响,程式化严重,乔托塑造的宗教人物却有了热情和自由的流露,是有血有肉的世俗男女的形象;在画面处理方面他则格外强调表现真实空间。这些艺术方法,对后来欧洲绘画具有典范意义。
意大利的权贵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乔托为其服务,但乔托从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在意大利各地漫游。他与但丁交好,曾在诗人被流放期间给予帮助,诗人在《神曲》中赞美他的画风。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也称他为“佛罗伦萨的灯塔”。在乔托67岁高龄时,佛罗伦萨市政厅指定他领导建造主教堂钟楼,可惜生前只来得及建造起一层,后由弗朗切斯科·塔兰蒂完成,至今仍堪称佛罗伦萨最优秀的古建筑,与圣玛利亚大教堂并列。
自乔托开始,14~16世纪,一大批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出现在意大利。马萨乔、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看重从乔托的艺术中学习。
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
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1377~ 1446)
布鲁内莱斯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早期优秀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他早年学习雕刻,后转向建筑,擅长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质手段建造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
1419年获得委任后,布鲁内莱斯基凭借优秀的技术和数学才能得以成功。百花大教堂圆顶比他仿照的原型罗马万神殿还要宏大,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其建造共使用了400多万块砖,为了将材料运送到高处,他还专门发明了一种新型起重机。
他的贡献还包括对“单一灭点透视法”的发现,从方法论层面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在早年一次委托任务的比稿中惜败后,他开始了一趟古罗马建筑的朝圣之旅,用三年时间钻研古老建筑中的比例法则。回到佛罗伦萨之后,他在洗礼堂前进行了著名的“布鲁内莱斯基透视法实验”,从而找到了神秘的“单一灭点”法则。同时代画家马萨乔(1401~1428)受其影响,按照这一方法在圣玛利亚·诺维拉教堂创作了具有卓绝空间感的湿壁画《圣三位一体》,从而成为文艺复兴初期艺术革命的发起人之一。
1446年布鲁内莱斯基逝世,被埋葬在他艺术才华的彰显地——圣母百花大教堂。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建筑师,也是神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像达·芬奇一样,阿尔伯蒂被尊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
1404年出生于热那亚的阿尔伯蒂从小受商人父亲熏陶,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出对规律、秩序和理性的推崇。他10岁学习拉丁语,展现出对于古罗马经典文本的钻研热情,并对拉丁语修辞学颇有研究。之后进入人文主义教育中心博洛尼亚大学研习经典法律与自然科学。阿尔伯蒂在教廷任职期间,游览参观了大量欧洲古代建筑,并与各地艺术家交流接触。
1434年,阿尔伯蒂开始以艺术家的身份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相关艺术理论研究。他强调现实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关注比例和秩序在艺术中的呈现。他早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包含在1435年出版的《论绘画》和1446年出版的《论雕塑》当中,这两部著作也被视为文艺复兴早期的重要理论著作。
1452年,他又完成了其杰作《论建筑》,强调建筑的结构和结构中的比例关系,开创在造型艺术中有意识运用数学思维之先河,他设计的圣塞巴斯蒂亚诺(S. Sebastiano)教堂、鲁切拉宫(the Rucellai Palace)、圣安德烈亚(S. Andrea)教堂都完美体现其建筑观念。阿尔伯蒂设计的圣玛利亚大教堂(Maria Novella),在正面的底层侧面的狭长形状处理、中间玫瑰花窗安排、上层尖拱设计、古希腊神庙山墙元素的加入,都体现出完美的比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建筑风格潮流,并大量被巴洛克时期教堂建筑所效仿。
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
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
(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
韦罗基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15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雕刻家和画家之一。最初的他只是一名跟随邱利奥·韦罗基奥学习的金匠学徒,并因此得了韦罗基奥这个名字,直到1460年画出自己的第一幅画,才开始了职业生涯。关于他早年生活的记录并不多,只知道其父是一名砖瓦匠,随后当了税务员,贫穷一直是他们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他终身未婚,却不得不为兄弟等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有所成就后,韦罗基奥在佛罗伦萨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达·芬奇、佩鲁吉诺、波提切利、吉兰达约都曾是他的学生。尽管他在艺术的各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但一直笼罩在其学生尤其是达·芬奇的巨大声名下。
受当时佛罗伦萨重视科学和学术的氛围影响,韦罗基奥在铜翻制技术、数学、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研究,并将这些理论融入艺术。他个人传世的绘画作品较少,《圣母和圣婴》是唯一一幅有他签名的画作,另外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有达·芬奇参与绘画的《基督受洗》。不过在雕刻方面,他留下了大量经典。他的雕刻作品以复杂的纹饰细节和强有力的动感为主要特征,反映了15世纪后期雕刻的新风格。在代表作《大卫的青铜像》中,他通过大卫手臂上微微凸起的青筋,表现人物持剑的用力与搏斗的激烈。更为著名的是骑马像《巴特罗梅奥·科雷奥尼》,1488年韦罗基奥去世时,这件雕塑作品尚未完工,最终由他人受托完成,但它仍被视为韦罗基奥的作品,至今矗立在威尼斯。
多纳托·布拉曼特
(Donato Bramante,约1444~ 1514)
布拉曼特是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家。他一生主要在米兰和罗马工作,借用古罗马建筑形式传达文艺复兴的新精神。很少有人知道布拉曼特1477年以前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他的早期作品也几乎无一幸存。1477年,他因不明原因离开乌尔比诺,定居米兰,进入了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宫廷,并在这里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
布拉曼特与达·芬奇关系密切。1482年达·芬奇从佛罗伦萨来到米兰,此后的1487~1490年,两人之间有许多有迹可循的交流。
布拉曼特最主要的作品是建于1502年的圣彼得大教堂与1505年始建的梵蒂冈城。在米兰度过22年后,布拉曼特来到罗马,彼时他已55岁。在接受教皇朱利奥二世的委托重修圣彼得大教堂后,他大胆抛弃传统手法,把万神殿安放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巴西利卡之上。但直到他去世教堂还未建成,最后的面目同他的最初设计已有相当距离。
梵蒂冈城的扩建也与朱理二世有关。这位教皇是文艺复兴盛期最重要的赞助人之一,聘请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布拉曼特为梵蒂冈创作一个全新的艺术项目。布拉曼特成为教皇最喜欢的建筑师,实际上他的任务是重新规划设计罗马的大部分城区。梵蒂冈建筑使他达到了创作顶峰。
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1446~1510)
波提切利早年成名,在艺术之路上一直走的是坦途大道。幼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天赋,15岁时被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普·利皮的画室学习。受利皮乐于将现实生活导入宗教绘画的影响,波提切利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他的绘画题材多来自于古典神话,并且敢于使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描绘全裸人物。
1470年,年仅25岁的波提切利成立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随后被美第奇家族赏识并扶植。美第奇家族不但为他提供政治上的庇护、优渥的绘画条件,还让他得以进入上流社会,在他的绘画风格中打上了贵族印记。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春》与《维纳斯的诞生》。《春》完成于1477年,是为了装饰洛伦佐·美第奇新买的别墅;1485年,又为美第奇的一个远房亲戚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幅取材自希腊神话并直接描绘女性裸体的画作,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拥有一种圆润的浮雕美感。赞助人洛伦佐·美第奇评价说:“你只需要看她一眼,眼里就会充满喜悦和美。”
1492年,佛罗伦萨发生政治巨变,美第奇家族被放逐,萨沃纳·罗拉掌权。新的统治者强调苦修,推行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号召人们将珠宝、艺术品、古典书籍等全都扔进烈火中。热衷政治的波提切利追随其后,亲手将自己的画作扔进“虚荣的篝火”,与薄伽丘和但丁的诗歌一起化为灰烬。晚年的波提切利贫困潦倒,靠救济度日。1510年,他在孤寂和疼痛中死去。
多米尼克·吉兰达约
(Domenico Ghirlandajo,1449~ 1494)
吉兰达约于1468~1470年间跟随韦罗基奥学习,与达·芬奇同门。他以湿壁画知名,喜爱大尺寸的壁面创作,风格较为平实传统。米开朗基罗是其弟子。
吉兰达约乐于在宗教主题中展现同代人物。在为托那波尼礼拜堂绘制的《天使向扎喀利雅赫报喜》中,他以当时活跃于新柏拉图主义学院中的学者们为原型,绘制了画中人物。这些学者不仅影响了当时佛罗伦萨的学术,也是后来数百年里欧美思想史尊崇的重要人物。同时代的女性也在他的画作中有所展现,《施洗者圣约翰之诞生》中,三位女子中的一位便以赞助人洛伦佐·美第奇的母亲为原型。对于史学家而言,确定他画中人的身份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佛罗伦萨历史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但他的做法也挑战了天主教权威,在美第奇家族失势之后,其壁画受到教会保守势力的攻击。
吉兰达约最后的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一幅壁画,创作于1490年,为美第奇家族的银行家格罗万尼·托纳布尼(Giovanni Tornabuoni)所作。画中描绘了佛罗伦萨守护神、施洗者圣约翰的系列生活场景。年轻的米开朗基罗被认为也参与了这幅壁画创作。画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详细展示了当时贵族的室内设计,是15世纪晚期佛罗伦萨宫殿家具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洛伦佐·德·美第奇
(Lorenzo de Medici,1449~ 1492)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洛伦佐,其祖父和父亲都曾统治管理过佛罗伦萨。他从小在一群流亡希腊学者的学术圈中长大,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修辞术。1469~1492年,他主政佛罗伦萨期间,资助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学者和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波利奇亚诺等。20岁的达·芬奇才华横溢,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因此受邀进入美第奇宫服务。但在一段手稿里,达·芬奇曾写道:“是美第奇家族成就了我,也是美第奇家族毁灭了我。”明确了达·芬奇与美第奇家族的决裂,但原因无从考证。
洛伦佐经常差遣艺术家为歌颂他的外交功绩进行创作,也将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家介绍给各个赞助人。他的父亲建立了美第奇家族图书馆,而他为之补充了大量从东方找回的古希腊时期著作,致力于传播古希腊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洛伦佐一生努力维系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的和平,但这一局面在他死后迅速土崩瓦解。他的一生贯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峰时期,他的死也标志着佛罗伦萨黄金时代落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由此从佛罗伦萨转向罗马。
切萨雷·波吉亚
(Cesare Borgia,1476~1507)
波吉亚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获封瓦伦蒂诺公爵,曾任瓦伦西亚大主教和枢机主教。达·芬奇形容他有着“宁静的面孔和天使般清澈的双眼”。他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冒险者,集非凡才干、果敢坚强和凶残贪婪于一身。
幼年时的波吉亚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干:7岁成为瓦伦西亚的牧师,8岁出任教皇秘书长,16岁完成所有学业并受命为主教,17岁成为大主教,一年以后升为枢机主教,年纪轻轻就离教皇之位仅一步之遥。由于一系列政治事变,1498年,23岁的波吉亚请求教会解除其神职职务,以实现他统一意大利的野心。之后他在1501年成为意大利领土统治者,达至权力巅峰。
1502~1503年,达·芬奇曾被波吉亚聘请为建筑师和工程师,为他的城堡构建防御工事,协助他征战。他允许达·芬奇在其领域内对规划和建设取得完全控制权,达·芬奇也为他设计并建造了众多战事工具。
1503年,波吉亚和父亲亚历山大六世被人同时投毒,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之后他在政治角力中节节失守,最终被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以扰乱意大利和平罪投入监狱。1506年他从西班牙逃狱,集合微弱的残存势力策划进攻维安纳(Viana)城堡,但最后落入圈套,31岁时孤身战死。
拉斐尔·桑西
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Santi,1483~1520)
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
1483年拉斐尔出生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早已名声显著,受人崇敬。他童年时在画家父亲乔万尼·桑西的启蒙下开始学习绘画,展现出的过人天赋很快让父亲感到束手无策,便将他送往曾和达·芬奇一同跟随韦罗基奥学习的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门下。
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有机会欣赏并学习达·芬奇的作品,其绘画风格也出现巨大改变,尤其体现在早期名作《草地上的圣母》中。但拉斐尔并没有呈现出达·芬奇作品里常见的朦胧与神秘,而保留的是细腻和柔美。他笔下悲悯慈爱的圣母,成了圣母画像的典范。
1510~1511年间创作的《雅典学院》,他在画中以达·芬奇为原型绘画柏拉图,将赫拉克利特的面容处理成米开朗基罗,将自己谦逊地画在角落,瞻仰大师的光辉。
拉斐尔性格随和,人缘极好,善于社交,和教皇朱理二世相处一直很好,也深受之后的利奥十世欣赏。但很可惜,拉斐尔因高烧猝然离世,年仅37岁。
提香·韦切利奥
提香·韦切利奥
(Tiziano Vecellio,约1488/1490~ 1576)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擅长肖像、风景和宗教神话主题,他对于色彩的出色运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少年时期,提香追随威尼斯画派主要奠基人贝利尼(Bellini)家族,受到同在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画室学画的乔尔乔内(Giogione,1477~1510)的很大影响。但他用色明亮,善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逐渐形成独立的风格,并将威尼斯画派推向成熟。在其著名的祭坛画《佩萨罗圣母》中,提香大胆以对角线次序排列主要人物,与达·芬奇、拉斐尔作品中呈现出的严格对称形成对比,画面充满动态活力。
提香中年时期在宫廷贵族间广受推崇,但面对赞美和优待,他却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要求越发苛刻。到晚年时期,其画风呈现出粗重豪放的笔触,在单纯中富于变化的色调,作品《劫夺欧罗巴》完美体现了这一风格。
1576年,提香在威尼斯大规模的瘟疫袭击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