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简论: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网络 2023-01-02 19:59

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内容摘要】青年卢卡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框架之内,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及其普遍化问题的讨论。在他的物化批判理论中,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了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批判,尤以《单向度的人》较为著名。【关键字】物化科学技术单向度的人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践,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结晶。在此书中,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社会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提出了具有空前意义的“物化”理论学说。一、物化理论及卢卡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第一、物化理论的来源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索了“物化”和“物化意识”的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reification)。这个观念具有明显的马克思分析的渊源——来自于《资本论》之“商品拜物教”,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该文中,当他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

在1920年写的《阶级意识》一文中,他比较深入地论述了物化这一主题。他写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隶属于它的创造者的生存模式。这一生存模式就是非人化和物化。”在这里,物化被看作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卢卡奇还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reifiedconsciousness)的种种表现。在1922年写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第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作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换言之,它被物化了。人们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异己的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奇指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去做。”人无力驾驭自己的活动,主体的活动对象化为外在的力量,与主体自身相对立起来。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的过程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物役人的过程,也就是物的本质结构、内在机理和运作规则僭越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人的思想、颠覆人的价值、侵蚀人的主体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工人作为生产主体的被物化和被分解,即“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征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人既不是在客体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工人的劳动力“对象化为某种跟他总的人格相反的东西”,工人的心理特性被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使这种心理特性与其人格相对立”。工人被“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2页注22。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6—97卢卡奇指出,物化过程不仅仅使工人遭受物的奴役,它同时还是一个以物的外观遮蔽着的社会对人的同化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领域表现出“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

在心灵领域则同化出统一的意识结构,“当资本主义的体系本身不断地在越来越高的经济水平上生产和再生产的时候,物化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在此,卢卡奇由“物化”现象逻辑演化到“物化意识”问题。他说:“物化意识必定会无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crudeempiricism)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abstractutopianism)。”所谓“粗糙的经验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成了它自己必须顺从而从来不能加以控制的客观法则的消极的观察者。在这里,物、事实、法则的力量被无限夸大了,人或主体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所谓“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则划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它不主张社会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个人伦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社会主义,其目光完全停留在个人和社会的局部现象上;另一方面,它无限夸大主体的力量,相信奇迹会改变一切。乍看上去,它似乎极端蔑视客观法则的力量,实际上,正是在客观法则的重压下,主体意识茫然失措地表现自己。这两个极端看起来是正相反对的,实际上,“它们经常是一起出现的,它们之间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第三、卢卡奇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批判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作为商品的创造者反而受制于物(商品)的支配,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物这一事实。

众所周知,现代资本的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有着内在的联系。资本的逻辑要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必然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科学技术,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人的心灵世界就逐渐屈服于物的世界,形成心灵的被“役化”状态。一定意义上说,在20世纪的发展中,近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引起了物的主体化和人的物化与异化。从近代科学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近代科学是与资本主义一道成长的,追求“精确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然而,科学的精确性总是以牺牲对象的总体性为前提的,即割断对象与整个世界的联系,把对象看成是“孤立的事实”或“孤立的事实群”,并从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纯粹的规定,获得关于对象某个方面的精确定义和描述。因此,近代科学所展示的不是统一的、总的科学体系,而是许多独立的专门学科总汇。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抽象的技术理性渗透到政治领域,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变得合理化了。在卢卡奇看来,“技术的专门化导致了对每一个整体形象的破坏”,“一切都成了直接的东西,建立在专门化基础上的科学也同样卷入了这种直接性当中。这样科学就要受到批判,因为他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使世界的整体的美好梦幻烟消云散”。

作为一个思想家,卢卡奇对这种科学性的膨胀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因为科学性从未从人的总体性的存在看待自己。这样,现代科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在方法论上对自己理解得越好,它就越不理解自己的活动范围内的本体论的问题,科学成了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体系。不仅如此,卢卡奇还认为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成为资产阶级的帮凶,科学越发展,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就越狠、越隐蔽。他说:“自然科学的认识理想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是当它被应用于社会的时候,它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0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所达到的现代性批判的原则,是继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进行现代性批判之后,对现代资本统治原则的进一步批判。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突出地 展现了由于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理性的盛行,造成了人屈从于物,人的命 运受制于物的事实,是对马克思关注人的价值和命运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引起了 广泛的回响。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真正发扬光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把批判的主题进一 步扩展到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作为工业文明核心的启蒙精神的科学技术理性的批判,形成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

卢卡奇小说理论_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解_什么是卢卡奇的意化

下面谨以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为例: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强调,当代发达工业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当 代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化为政治的合理性,“技术拜物教”已经到处蔓延。“当代技术和科学 取得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他把发达工业社会定义为按技术的观念和结构 而运转的政治系统。因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合理性的“目的”,在运作中已使当代 社会倾向于极权主义。这种极权主义“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主义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 种非恐怖主义的经济技术协作,后者是通过既得利益者对各种需要的操纵发生作用的。当代 工业社会由此而阻止了有效地反对社会整体的局面出现。不仅某种形式的政府或党派统治有 助于极权主义,而且特定的生产和分配体系也有助于极权主义”。 技术进步己扩展至控制与调节系统,并创造出一些生活和权利形式,这些形式能够调和与这个系统对立的力量,击 败或驳倒为摆脱奴役和控制而提出的所有抗议。“在这一社会中,生产和分配趋向于变成集 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因 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

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 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悦的形式。”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统治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在他看来,科技本应使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使社会结构趋于合理,使人获得自由,进而更好地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然而,实际情形正好相反,技术创造了一个富裕的当代工业社会,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并未改变人的命运,使人获得自由,反而使人日益变成技术、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及其工作的关系 相异化。因此,发达工业社会是人全面受压抑的社会,技术和文明对人实行了全面的统治和 管理。“在抑制性总体的统治之下,自由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决定人类自由程 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 么。„„自由选择主人并没有使主人和奴隶归于消失。” 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单一、片面的技术关系,个人自由的理性变成技术理性,社会协调并统一了人的生产、消费和娱乐,排 除了一切对立或反抗的因素。这样,科学进步造就的是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 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病态或畸形的社会。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解_什么是卢卡奇的意化_卢卡奇小说理论

马尔库塞指出,在今天,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占据了个人的全部身心,工业心理学已不 再局限于工厂的范围。“现在,虽然仍存在着剥削,发达资本主义愈益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却 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地位。” 在几乎机械式的反应中,潜化的各种不同过程都好像僵化了。结果,不是调整而是模仿:即个人同他的社会,进而同整个社会所达到的直接的一致 化。在这样一个新社会里,传统的麻烦之点不是正被清除,就是正被隔离,引起动乱的因素 也得到控制,社会变革的可能性被遏制,劳动阶级从他们生活的这一领域之内异化出去。在 一些技术最发达的企业中,工人们甚至夸耀他们在企业中得到的既定利益——这是人们经常 注意到的工人参与资本主义企业的一个结果,“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使马克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5 。统治转化为管理,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阶级关系被经济 关系所代替,人们正慢慢失去阶级意识,阶级对立被技术进步后产生的新型生产形式所掩盖, 他笔下“发达工业文明的受到抬举的奴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否定地位或身份,反 而放弃了反抗与斗争,积极地参与维护压迫着他们的社会制度并以此为荣,并最终沦落为保 守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

在这样一片沉寂的黑夜里,马尔库塞把革命和反抗的思想寄 托在社会的亚阶层上。“在保守的公共基础下面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 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生存在民主过程之外;他 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此,即使他们 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 因为他们最少受到这一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也最少分享制度的好处,因而可能还存在有一定的批判性、否定性的向度。 面对日益更新着的现代技术,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如何阐述存在的意义,成 了哲学家们最关心的课题。 三、破除物化的途径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抓住了使资本主义自身同一起来的物化结构,并 且将对物化的洞穿与克服,看成是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的根本使命。那么,如何冲破物 化意识的束缚,唤起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巨大的热情呢?“如果对于每一个生活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物化是必然的直接的现实的话,那末它的克服也只能采用这样的 形式:不断地、一再地努力通过与具体表现出的全部发展的矛盾具体联系起来,通过认识到 这些矛盾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固有意义,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

” 这就是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革命。 所谓总体性,是与现代人的物化的生命状态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人在物化中所陷入的人 与物相分裂的处境,总体性的道路要达到的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在具体的总体中,我们能 够真正与物相遇,并在这样的相遇中成就我们以及对象的存在;相对于人在物化中所必然陷 入的历史的终结的处境(我们被作为零件融入那只能不断走向深渊的资本主义的自动的合规 律的物的过程中),总体性的道路要达到的是历史的总体。在历史的总体中,展开我们与世 界之间相互生成的过程。 当然,卢卡奇所讲的总体性的道路并不是是抽象的和理所当然的。相反,总体性是具体 的,它所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社会发展过程。“渴望总体性也就是渴望领导权” 史与阶级意识》一再强调,我们必定是从当下的直接的现实出发而走向总体性的。也就是说,只能从工人阶级身上还仅有的一些未被物化的精神出发,去反抗这个物化的世界。在卢卡奇 看来,无产阶级是社会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同一的主—客体”,无产者的自发意识处在物 化意识的重压下是不可能领悟社会现实总体的,只有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领悟这个总体, 并在实践中把它加以改变;也只有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使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 —客体”,肩负起认识并改造社会的重任。

卢卡奇进一步强调,党正是无产阶级意识的真正 的承担者。当无产阶级达到自觉的阶级意识后,诉诸行动、诉诸革命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 变社会现实,改变这个物化的世界。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0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 【参考文献】1、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2、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版 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2 年版 4、陈学明、陈云龙著,《渴望总体性》,《哲学研究》,2005 年第10 6、陈玉霞著,《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俞吾金著,《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4

卢卡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