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解析(每题-)

网络 2022-12-31 16:58

点击查看真题解析课↑

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

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

1.教育规律

2.教育制度

3.教学

4.人格

5.陶冶

6.迁移

二、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性对当代的重要性

2.简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3.简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4.简述有机教育学校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0 分,共 80 分)

1.论述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2.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3.论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4.论述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规律

所谓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其特点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教育制度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并且教育制度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各国教育制度均逐渐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3.教学

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用最优的组织方式进行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承是教学的基础。

4.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也指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并且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来说,人格体现在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力、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人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复杂性、功能性。

5.陶冶

陶冶又称陶冶教育、情境陶冶法,它是德育的方法之一,即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6.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活动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比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类型主要有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等。迁移的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态度和定势以及个体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学习迁移规律要整合学科内容、加强知识联系、培养迁移意识等。

二、简述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性对当代的重要性。

【考查知识点】《教育原理》——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参考答案】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在社会上无论是参军、打工或是经商,总之,要在社会上生存、生活、流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与品质,也就是必须接受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

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在今天我国农村,年轻一代要成功地进行社会流通,尤其是纵向流通,只有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③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社会成员说,是一种关乎发展权利和生存方式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一种关乎自我实现的教育资源的获得与利用的问题。

总之,对个人而言,社会流动功能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对社会而言,可以激励和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对教育来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

2. 简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考查知识点】《教育原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参考答案】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①非正式群体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洽、邻居、亲友、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②结构比较松散,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

③有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伴群体,如,朋友和小集团。

④非正式群体往往以个人好恶和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对一个班级而言,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作用并非都是不利的,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帮助他们缩小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将消极一面转换为积极一面,推动班集体建设。

3. 简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科举制产生以前, 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而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1)学校与科举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用科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科举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是联通学校教育与从政为官的桥梁。

②随着皇权的稳固,政治形势转入和平发展时期,统治者越来越重视科举的政治作用,科举渐居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受轻视,居于次要地位。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

(2)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平民百姓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必须经由科举考试的途径,才能跨进入仕做官的行列。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高社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3)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学校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科举考试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4)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学校为了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科举考试的要求,特别重视考试的训练,并作系统的考试安排。在平时督促学生学习,进行阶段或年度考核,都尽量仿照科举考试的方法。

总之,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学校教育有实在的导向作用,使学校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4.简述有机教育学校的思想。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现代教育思潮——有机教育学校

【参考答案】

有机教育学校是由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的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其主要特征是“有机教育”。它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

② 其教育方法也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

③ 主张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调整学生的分班;

④ 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

⑤ 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

⑥ 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

⑦ 反对放纵儿童。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考查知识点】《教育原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1)学校管理法治化

依法治校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管理改革的需要。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注重依法行政。教育行政部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对学校进行管理,维护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②加强制度建设。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

③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④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养;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⑤维护教师权益。尊重教师权益,保障教师的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管理。

⑥保护学生权益。要注重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2)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为了把这种理念付诸实施,必须要:

①考虑人的因素,一切要从人的实际出发;

②考虑个体差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和爱好;

③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④努力营造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环境;

⑤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和育人功能;

⑥转变管理观念和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进行管理工作。简言之,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位的自主管理。实施校本管理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①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

②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

③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4)学校管理信息化

学校管理的信息化一方面是指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高管理效率;

②学校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出现,实现资源共享;

③学校公共服务呈现普遍性和跨时空的特点,使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利用学校信息。

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参考答案】

陶行知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深受杜威的影响,全力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等,首创“小先生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进行了整合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人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向上、进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社会即学校

首先,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其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

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

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

第二,“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认为,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第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再去教别人。

第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因而“教学 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五,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3.论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潮——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参考答案】

结构主义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认知结构的研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的教育思潮。它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侧重研究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至今在西方教育界仍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是结构主义教育的奠基人。

1.主要观点

(1)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

(2)注重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整个学科,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3)尽早教授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尽可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甚至打破中小学和大学的同一门学科的界限。

(4)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从发现中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成为一个“发现者”。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尽管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但教师仍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2.特点与影响

特点:

(1)将现代信息社会的系统科学概念和方法引入教育领域;

(2)将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

(3)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推动了教育改革。

影响:结构主义教育在理论上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它把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相互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并对现代西方课程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60年代兴起的课程改革运动的理论指南。但结构主义教育某些观点过于天真和理想主义,甚至带有片面性。尽管它的兴盛时期已过去,但在教育上的影响仍然很大。

4.论述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参考答案】

大量研究显示,不同个体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存在着极大差异,有效问题解决者有以下特征:

(一)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有效问题解决者一般在擅长的领域表现比较突出,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也就是说有效问题解决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只能在具体领域中发挥作用。

(二)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有效问题解决者能有效地组织信息,能将信息转换成更大的、可利用的单元。

(三)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有效问题解决者往往能够更有效地搜索和表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解决过大量的类似问题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们通过回忆类似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仅凭极少努力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保持大量信息

有效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时观念和行动的产生都是高度自动化的,这种自动化操作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短时记忆。

(五)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有效问题解决者通常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问题的基本结构上,而不是问题表面,将问题分解成子目标并通过顺向推理的方式来最终解决问题。

(六)愿意花时间分析问题

有效问题解决者花费更多时间来确认和表征理解问题,在选择解题策略时耗时甚少。

(七)能更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有效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之前可能会产生其他假设,在解题过程中更可能找到解决方法,而且研究也证实,他们能更为准确地判断出问题解决的难度,在问题解决中能始终保持反思,给自己提出一些恰当的疑问。

学校管理 生活教育 学习迁移 华南师范 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