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思修时代新人

网络 2022-12-31 07:57

思修复习

绪论:

1.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1)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②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③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2)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

1.人的本质:

①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②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③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2.人生观: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关系: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3)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第二节:

1.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乐观: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进取:大学生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3.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第三节: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2.反对错误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①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②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

1.理想特征: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信念特征:执着性,多样性

理想信念作用: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1)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具有持久生命力

第三节: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①对立: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②统一: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包含理想的因素,孕育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以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③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5.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国奉献,为民服务,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当中。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

(1)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理解上

(2)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3)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2.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①民族精神: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②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3.弘扬中国精神:

(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二节: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做忠诚爱国者:

(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③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④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①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②增强国防意识: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

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

1.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3)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①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②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③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①夯实创新基础

②培养创新思维

③投身创新实践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

1.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定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第三节:

1.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地实际行动,从一开始就把人生的扣子扣好。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1.道德的起源: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认识、规范、调节+导向、激励

4.道德的作用:

①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重大的影响

③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④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5.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第二节: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重要特点)

(4)追求精神世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两重性:积极,革新,进步与消极,保守,落后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第三节: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1)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2)助人为乐: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

(3)爱护公物: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5)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6.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5)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7.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8.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9.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10.树立正确地恋爱观和婚姻观: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11.个人品德: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12.个人品德的作用:

(1)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3)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13.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14.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1)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2)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3)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四节:

1.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2.引领社会风尚: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1.法律的含义:

(1)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2)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3)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综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

(1)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①立法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2)法律执行:行政执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

(3)法律适用:

①司法机关: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②审判权:人民法院 法律监督权:人民检察院

③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④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4)法律遵守: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守法

第二节:

1.我国宪法的地位:

(1)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3)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见3)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3.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①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②商法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

③民法总则: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

(6)刑法:

①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

②刑罚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5.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

(1)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基本原则: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人民调解法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重大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十六字方针)

(1)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坚持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2)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第四节: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领导立法、党保证执法、党支持司法、党带头守法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②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

③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④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节: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2.法治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体现:依据、方式、价值、标准

3.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规则意识两方面

(1)法律至上:

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

四项要求: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3)公平正义:

①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②机会公平

③规则公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④救济公平(司法,行政,社会救济公平)

(4)权利保障:

包括公民权利的①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②立法保障(重要条件)③行政保护(关键环节)④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

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

4.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5.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6.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的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参与立法讨论、依法行使监督权、旁听司法审判、参与模拟法庭等法治文化活动

(4)养成守法习惯

(5)守住法律底线

第六节:

1.法律权利…

2.法律义务具有的四个特点:①历史的②源于现实需要③必须依法设定④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①相互依存

②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③有些具有复合性关系

4.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①政治权利(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

②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

③财产权利(私有财产权,继承权)

④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⑤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5.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①保守国家秘密

②爱护公共财产

③遵守劳动纪律

④遵守公共秩序(社会秩序、生产秩序、教学科研秩序等)

⑤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依法服兵役

(5)依法纳税

社会主义道德 法治政府 宪法的基本原则 法治国家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