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货币数量上一样是怎么产生的呢的?(图)

网络 2022-12-28 17:58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瓜分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本质的不同,在流通形态上也是不一样的。

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态是:

商品一货币一商品

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已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在这里两极是两种商品,流通的结果,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使用价值不同了。

当作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形态是

货币一商品一货币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在把商品卖出去,又取得货币,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赚取更多的货币。在这里,两极都是货币没有质的不同,仅仅能够发生数量上的差别。

如果前后货币数量上一样,即购买商品支出货币和卖出商品回收的货币数量一样即购买商品支出的货币和卖出商品回收的货币相等,那就毫无意义了,资本家是决不愿干这种无利可图的事情。

因此资本流通的具体形态应该是:

货币一商品一货币+《货币》(增值的货币)

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马克思把它叫做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运作的目的,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就成为资本。

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呢?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在流通领域中,不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等价交换的情况下,资本家拿出一百元,只能买回一百元的商品,他在把商品卖出去,只能收回一百元,产生不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因此,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在流通领域,不等价交换,贱买贵卖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现象,因为资本家即是卖者又是买者(资本家给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薪酬,只能购买满足无产阶级劳动者基本生存需求的商品。)如果他们都把商品价格提价百分之十出卖,把价值一百元的商品卖出一百一十元,可以多得十元,但当他购买价值一百元的商品时,也得多付十元,一得一失,互相抵消,也是产生不了剩余价值。即使有资本家能够做到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一点也不会增加整个资本家所占有的价值总额。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卖出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还指出: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总之,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是和流通没有关系。如果离开流通过程,把货币储藏起来,即使储藏一万年也不会多出一个钱来。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他必须是即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货币投入流通领域为条件的。资本家要使货币增殖,必须在市场上(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中加以使用或消费,就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样的商品有没有呢?有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分析劳动力怎样成为商品和它的特点,是阐明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要素,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一无所有,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日子。

劳动力这个商品,像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就是要维持工人的劳动能力。而要维持工人的劳动能力,就得给工人吃饭、穿衣、住房子,就要有生活资料。

劳动力的价值首先包括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次,工人是会衰老,死亡的,为了不断补充新劳动力,在劳动价值中,还得包括工人养活家属、抚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再次,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这样在劳动力价值中还得包括一点教育、训练费用。

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以上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一般商品不同。

一般商品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们的价值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它们不会创造出价值来。

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使用和消费的就是劳动,劳动力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同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相等的量。后者大于前者。马克思指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资产阶级宣扬资本家是资本所有者,工人是劳动力所有者,资本家和劳动者在市场相遇时,双方都是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平等”相待。资本家买,工人卖,两厢情愿,是很“自由”的;买卖按等价原则进行,这是很“平等”的。

这种“平等”“自由”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这样的不平等为前提。

在生产领域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不仅需要劳动者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要他最大限度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采取手段恶劣,无所不用其极。所谓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是完全看不到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就驱使工人在他的工厂里运用他的生产资料,为他生产产品,这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即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是二者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改变劳动对象,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质、文化和艺术等形式财富的过程。劳动过程的这种一般性质,在各个社会都是一样的。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监督、驱使下,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工人劳动的产品都被资本家占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的目的。资本之所以要工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的目的是要生产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改变了生产资料的形态,生产出一种使用价值,从而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生产物中去;这同一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创新了新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就叫做价值增额。这个增殖额,就是被资本家白白占有到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无非是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越过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部分。资本家赚钱发财的秘密,就在于白白的占有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不敢深入研究这个问题。马克思指出: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地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

他们说资本家的收入是“经营业务的报酬”,是监督工人和经营企业的“劳动工资”。但从资本家企业经营就是为了白白获取剩余价值这个根本目的来看,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为了白白榨取更多剩余价值,所有收入都是白白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绝对不是什么“劳动工资”。

在资本主义大企业中,往往是资本家雇佣代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资本家仅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白白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

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可以看清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什么是资本?从现象上看,资本表现为货币或生产资料等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资本,这些东西只有当它们被用来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是资本。

从本质上看,资本同商品、货币一样,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就是资本的本质。

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抓住表面现象,把资本和物混为一谈,说生产资料就是资本。他们说:“所谓资本,是手段与工具”,资本就是一堆“精细的机器设备,大规模的工厂、仓库、产品、半成品”,甚至还说原始人打猎用的石块和木棍也是资本。马克思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谬论,他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能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具有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这段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一般是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按劳动时间或按产品数量计付工资。

这就产生了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

实际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不能成为买卖对象。为什么呢?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象其它商品一样,在出卖以前就独立存在,并归出卖者所有。工人和资本家在市场上发生买卖关系时,只有劳动力,还没有劳动;当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劳动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把它当作商品出卖了。

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那么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工资就应该和劳动创造的价值相等,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失去了发财致富的源泉。

第三,如果劳动是是商品,它也应该有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体现在商品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劳动不能再具有价值。如果硬要说劳动有价值,那就是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这是毫无意义的同义词反复。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白白的拿走了。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它反映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更多榨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要看清工人受压榨的程度,首先要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资本家为了生产,用来购买设备、棉花等生产资料等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不会起变化,所以马克思把它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为了生产,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购买生活必须品消费了,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有创造了倍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中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用来补偿工资,其余的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表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起了变化,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马克思把它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样清楚的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由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带来的,是由人创造的,进一步揭示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增殖的结果,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作对比。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马克思)

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来看,工人创新价值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用来补偿可变资本即工资,这段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这段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时间,生产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段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资本家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采用的手段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工厂里,工人全天的劳动时间(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剩余价值率也越大。

这种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延长工作日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总有个限度,并且还遭到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

于是,资本家采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而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维持工人极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提供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也就相应法律降低了。

劳动生产率怎么会提高呢?这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争相采取新技术、新机器。当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他的商品个别价值(个别企业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价值(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按社会价值出售他的商品,这样他就比同行业资本家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同行业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普遍采用新技术、新机器,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也好降低,从而使所有各部门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有资本家也得到了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的改进,新机器的采用,不仅不能减少工人的劳动负担,相反还迫使工人提高劳动强度。一方面机器运转加速,使工人更加忙累;另一方面,资本家还想方设法增加工人看管机器的台数,让一个工人干几个工人的活。使他们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是为了赚钱,他总是采取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强度、压低和克扣工资等手段,以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矛盾和冲突、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市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服从于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主义的流通、分配、消费,也服从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

为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在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上打算盘。这样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旧中国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

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旧中国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

旧中国实行“学徒职位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包工制”等,剥削形式。

“学徒工制”是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沿袭下来的。学徒进厂,首先要在“工徒学艺志愿书”或“保证书”上画押,要有人保,铺保,有的还要交押金。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三年出师后,还要帮工一二年,在学徒期间,等于卖身给资本家,除了在工厂里做苦工还要当佣人。稍有差错或不满,还要遭到毒打,甚至“打死勿论”。学徒期间没有工资,资本家只管饭吃,如果中途离厂,还要向学徒追回几年的饭费。

“养成工制”是学徒工的变种。是资本家派工头到各处招来的童工,进厂时订立契约(志愿书),并交保证金或要铺保。在“养成”期内(学艺时间一般是三至六个月)只供饭吃,没有工资;“养成”期满后,还要在领取很少一点工资的条件下(一般约合正式工工资的半数,扣除饭费后所余无几),给厂里干三至四年活(这期间不准离厂、跳厂、转业,只许住在厂里,不准回家),才能自己出卖劳动力。

“包身工制”实质是一种定期卖身的奴隶制。包身工是工头到农村或灾区采取诱骗的手段,付很少一点钱同贫苦农民订立实质是出卖自己子女的契约,规定包身工在几年内人身完全由包工头支配。

“包工制”或“封建把头制”是一种资本主义和封建关系相结合的剥削制。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把工大小包工头,然后由包工头雇工。这样工人不仅遭受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要遭受包工头的中间剥削。包工头往往把工人的工资克扣去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

旧中国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的程度是世界少见的。

具体表现在:第一,劳动时间长。工人劳动日长度根本没有什么法律规定,每天劳动时间一般都在十二到十四小时,长的达到十五小时到十八小时,有的甚至长达二十小时。许多厂星期日不休假,一年只歇三大节(端午、中秋、春节)

第二,劳动强度大。解放前,各工厂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吃饭限制在半小时内,有的工厂只给十几分钟,有的厂还不给吃饭时间。还规定工人上厕所也得领牌登记。解放前安源煤矿资本家自己做了一个统计:每生产一万吨煤,就要死三个半工人。

第三,工资水平低。旧中国,虽然工人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但所得工资却非常少。一九一九年前后,一般工人工资每天不过二角、三角或四角(以下内容来自网络: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G.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北京市郊的五口之家,平均每年开销100银圆,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如果要达到小康水平,每年需花费180银圆左右。)。童工,女工的工资更低。一九二零年开滦煤矿曾明文规定:骡马每日草料费四角七分,而矿工日工资不过两角三分。

剩余价值的瓜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阶级创造出来的,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在资本家看来,他赚的钱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公式是m/v,利润率的公式则是m/c+v(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c代表不变资本)前者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后者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二者有显著差别。

第一利润率大大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二,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反映的关系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指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后者表明的是垫支总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作为剩余价值率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的利润率,是歪曲的形态上表现前者。

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既有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有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在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内部之间的竞争中,那些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至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则使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比如说,技术设备条件不同,它们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也就不同,虽然剩余价值率一样,而利润率却会不同。

这种投资相同,利润和利润率不同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能长期存在的。因为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总是设法把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直至各部门的利润和利润率大体趋于相等,这就是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的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商品的支出(也叫成本价格,即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和购买劳动力的支出)加平均利润出售。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也是生产价格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从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不一定和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等。

但是,一个部门资本家所多得的,正是另一个部门资本家少得的。。

如果从总的来看,则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拿社会的全部剩余价值同社会的总资本相比的结果。而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这时各部门的资本家,只要拥有等量资本,就能获得等量利润,所得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全部预付资本的大小,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同本部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尽一致,这就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弄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进行从新瓜分。

在这个瓜分过程中,整个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好像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所有资本家都是股东,各个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汇聚在一起,由各个资本家按照所占有的股份来分割。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每一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是取决于个别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本家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各个资本家之间为了追逐和瓜分剩余价值,虽然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是在对付整个工人阶级时,他们的利害却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我们在这里得到一个象数学一样的精确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也同产业资本家一起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部分。

商业资本家不是从事商品生产,而是预付资本,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购买商品,再把它卖给消费者,实现剩余价值,并以商业利润作为形式,参加剩余价值瓜分。。

商业利润:由于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便由商业资本家来完成,因此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自占有全部剩余价值,他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给商业资本家。这种让渡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这就是,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而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者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的垫支费用包括:购买商品的资本,流通费用资本。商业资本主义的流通费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上好费用,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如必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费用,和生产耗费一样,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商业资本家支出的这类流通费用,可以从商品价值的实现者得到补偿,并取得平均利润。。

另一种是商品价值形态变化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用于商品买卖方面的费用,这是一种纯粹的流通费用,如广告费,薄记费和商业雇员的工资等等。这方面的费用支出不会使商品价值有任何增加,这部分纯粹流通费用,归根结底只能从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

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还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商业资本家就用来购买柜台、账簿、笔墨等物质要素的资本,是纯粹流通费用中的不变资本部分,支付给商业雇员的工资则是可变资本部分。不变资本部分,可以根据它 ️流通过程中消耗的程度,把它计算到售卖价格中去,并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可变资本部分,除了为商业资本家家带来与他投资相应的那份平均利润外,还能带回补偿可变资本的一份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购买商业店员的劳动力,店员单纯从事商品买卖的劳动,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

商业店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商业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使商业资本家可以由店员的劳动而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

马克思说:正如工人的无酬劳动为生产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一样,商业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也为商业资本在那个剩余价值中创造出一个份额。

借贷资本和利息

在职能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中,有时会有一部分货币资本闲置,有时又会感到资本不足,需要借入一些货币资本,这些就必然会发生资本主义借贷关系。

借款的资本家不能象使用自己的资本一样,把榨取的剩余价值全部归自己所有,而必须拿出一部分付给借出货币的的资本家,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就叫做利息。

为获取利息而贷放出去的货币资本,就是借贷资本。

不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只靠贷出货币资本获取利息的资本家,就是借贷资本家。

表面上看,似乎利息是由货币产生的,好像钱能生钱,实际上,利息的来源也是剩余价值。

利息量同借贷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息率,或简称利率。在平均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的借贷,大部分通过银行。银行资本家是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家。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收集起来,通过贷款把货币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银行吸收存款支付利息,放出贷款要收取利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银行经营费用以后,就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银行的利润也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银行资本家就不肯办银行,而要去办工厂或开商店了。银行的利润同利息一样,也是源于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雇员的劳动和商业店员的劳动一样,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使银行资本家能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分得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

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大部分土地为大土地所有者占有,资本家使用土地,必须向他们缴纳地租。土地所有者通过收取地租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这个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主阶级。

在农业中,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它的数量是有限的。且在这有限的土地中肥沃程度又不相同,分为劣等地、中等地和高等地三种。因土地有限,好地更加有限,为了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劣等地也要被耕种,所以,农产品的价值是由在劣等地耕作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中等地和优等地说经营的农业资本家,由于土地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不仅能够获得平均利润,还能获得一部分比较稳定的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级差地租,由租地农业资本家交给地主。

在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地主对包括劣等地在内,所有的租地都要收租,否则宁肯让它闲置、荒芜。

这种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而无论租种好地或坏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怎样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农业技术大大落后于工业,和工业比,农业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小,而可变资本所占比例则较大,因而在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投在农业方面比投在工业方面带来的剩余价值更加多,农产品的价值就经常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如何农产品按照它的价值出卖,它的价值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之间,就会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绝对地租的来源。

由于农业中存在土地私有权垄断,限制着资本由其他部门转移到农业中来,阻碍着农业部门中的剩余价值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农产品是按照价值出售的。

资本主义地租,无论它的形式如何,都是来源于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地租的实质也是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 货币的时间价值 资本主义社会